作者 遊威(華語金曲獎創辦人兼總策劃/全球華語音樂聯盟秘書長/資深樂評人)
民謠,從當年小眾、邊緣的音樂,如今忽然成為一種時尚的城市休閒方式。然而,能真正堅持內心歌唱、信念不改的民謠歌者,卻是近乎大浪淘沙的金子。
水木年華,這個曾經代表70後一代「青春記憶」的經典人文民謠組合,不知不覺也將迎來自己20周年的紀念日。
除了從他們獨特的音樂旅程展開回憶之外,我們也可以更多追溯這個世紀中國內地民謠與時代演變的脈絡。
「水木年華」組合
「水木清華」,網際網路1.0時代屬於莘莘學子以及文藝青年的網絡記憶,一個單純、溫暖的BBS聊天平臺,除了抒發天南海北的閒餘話題之外,亦不乏充滿真知灼見的思想啟蒙。
「水木年華」,就是以此為源頭創始的民謠組合,所有的四位成員都來自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因此,骨子裡必定承載清華人充滿使命感的人文精神。而血液裡,亦流淌著「水木清華」的青春觸覺。
曾於2000年發表第一張個人專輯《未來的未來》的盧庚戌,在2001年再進一步,與校友李健組成「水木年華」,並於當年9月發表首張專輯《一生有你》。其中,由當時膾炙人口的網絡文學改編的同名電影《第一次親密接觸》主題曲《輕舞飛揚》則凝聚了那一代網民美好純真的情感記憶。
經典作品《一生有你》毫無新人出碟的生澀感,它在歌詞意境、旋律撰寫、樂器編配、和聲處理各方面上都成熟唯美。有別於一般民謠略顯單調的木吉他吟唱,「水木年華」的「民謠」創作更多注入了學院氣質和古典音樂傳統,稱之為「藝術化的流行音樂」或「人文化的古典民謠」亦不為過。
這裡不得不提的是李延亮、劉君利、高旗這些樂手,他們出神入化、幻化萬千的高水準演奏,令每首作品由一個簡單的動機,經層次豐富、優美質感的編曲和演繹,沉澱為「天籟之聲」。
2003年李健因個人原因離隊,一年後「水木年華」最終定格為盧庚戌+繆傑的「一生終極版」, 盧庚戌的滄桑張力與繆傑的溫暖明亮找到了最佳契合點。
從此,穩定的「水木年華」堅持以「生於七十年代」作為代名詞,歌唱70後特有的青春、夢想、躁動與熱情。
2004年的《70 80》、2012年的《生於七十年代》、2014年的《怒放之青春再見》三張概念性的專輯就是「生於七十年代」的音樂三部曲。民謠的兩大功能除了抒情便是寫實,而在《70 80》中,「水木年華」不再沉溺於青春的詠嘆,而是直入社會洪流,做一些理性思辨,加深「水木年華」音樂厚重感,其中不難找到啟蒙他們成長的羅大佑的影子。
《生於七十年代》是他們首次嘗試翻唱,致敬影響70後華語音樂巨匠——黃舒駿、鄭智化、周治平、BEYOND等。
作為「水木年華」首張電影原聲大碟《怒放之青春再見》,則嘗試用大時代感的配樂為70後的青春做一次盡情的燃燒、敬禮。單曲方面,從2001年初次上路的《一生有你》、2007年砥礪前行的《借我一生》到2016年收官的《唯你一生》,「水木年華」用15年時間織就了一闕壯麗的「一生三部曲」。
從《一生有你》單純美好的初心,到《借我一生》滄海桑田的信諾,直至《唯你一生》相守白頭的幸福,時間雖如流水般消逝,年華卻可以像夕陽般燦爛,那顆不悔的「民謠心」,從未褪色過。
誕生於千禧年代的「水木年華」,趕上了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發展的「黃金期」。他們盡攬過幾乎所有頒獎典禮的榮光,2006年進行了題為「完美時空最好的年華」全國巡演。
難得的是,「水木年華」除了堅守為70後代言之外,亦不斷貼近時代,吸納新的受眾。
2019年,盧庚戌親自編導的《一生有你》成為又一個音樂IP跨界電影的營銷案例,一首近20年的「校園民謠」在數位化時代的全方位包裝下走進了95後、00後的心扉。
電影片尾曲《所以少年人》和推廣曲《忘不了就別忘了》或許頗有「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感動,尤其獲「華語金曲榜」亞軍的《所以少年人》更唱出「水木年華」二十年不悔民謠路的心聲:「歲月贈別離可知其深意,戚戚回望時漫漫路重聚,多美年少時有痴愚些許,每當琴聲落每當歌聲起」。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