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載央視、八年中歐的盧靜、小課總被留堂的康輝、央視五顧茅廬的滬上名播葉蓉、現代感之範的螢屏花旦史小諾、職高攝影出身的光頭凱叔王凱……
近日,康輝抵滬出席上海書展,一來為個人近作《平均分》舉行讀者見面會,二則為同窗新書《我,來自廣院》情誼站臺。
圖據:周到上海
作者潘奕霖與康輝有著四年同窗之雅,歷時兩年訪談而成三百餘頁的對話錄,據實而作囊括10名廣院畢業出聲露臉的螢屏中人。
其中播音系獨佔9席,1人來自國際新聞專業(英語節目主持方向)。半壁江山出身廣院播本,但亦有魯健、郎永淳這類碩士研究生、播音二學位的校友代表。
《我,來自廣院》可以視為在提問者的串引下,經由這些螢屏名嘴、新秀來說講故事。加之提問者潘奕霖既是廣院播本校友,又是央視電影頻道資深主持人,這種學緣、業緣親緣性,資源富足之下讓他的對談呈現,有著外圍採訪者難以拿料的獨家信源。
專訪過程約等於文本本身。書中不加潤飾,不少對話近乎原聲帶語錄,私人化口述。讓同學康輝訝然,甚至想要刪除一些多餘口語詞彙。全書存錄的10名廣院校友,多為廣為所知、見諸報導的名嘴,但書中有著附加值的信息增量。
圖據:周到上海
看似有意無意岔開去的絮語閒話,但其中隱含著不少專業媒體人的提問技藝:正問、側問、反問、設問、追問、兩面提示,速讀10個廣院人故事錄,猶如置身十檔訪談節目的談話場,自然而然隨著串引人和受訪人的言語節奏,跟進整體談話進程。
全書按照入學廣院年份排序。身為廣院79級播音系畢業生的盧靜老師,北京人的她,與前「國嘴」羅京、李瑞英同班。大學畢業後與羅京一道被分配到央視新聞部播音組。曾擔任《新聞聯播》播音員。1983年畢業,第二年就主持春晚。1990年,以訪問學者身份赴瑞典留學定居。1998年回國任教至今,擔任中傳播音學院綜藝主持系主任。
「我們不僅繼承了老一輩的播音傳統,有紮實的基本功,吸收了他們的思想,同時又有開拓創新。」盧靜老師在該書訪談中表示,77、78、79級老三屆廣院畢業生,是為我國傳媒界「打江山」的一代人。
圖據《我,來自廣院》
書中盧靜老師還直言,播音專業很多人不重視基本功,人云亦云,應該懂得說話藝術是社會的永恆需要,永遠不會過時。
而對於身為同學、舍友的康輝,在這種近身訪談中,也有著頗多逸聞細故。甚至愛好電影的康輝曾笑言,如果和採訪者潘奕霖換崗,他做《流金歲月》會比其更勝一籌。
圖據《我,來自廣院》
書中介紹,康輝報考廣院播音系,是全班高考文化最高分。但康輝認為廣院四年,自身不屬於典型廣院人,四年時間,沒有太多融入其間,現在回望歲月,還是沒能放開心胸,把自己封閉在慣常軌道。「那四年,我有缺失,自己選擇太少了,有點按部就班。」
康輝還認為,現今的中國傳媒大學已不是回憶中的北京廣播學院,兩者有著明顯分界線。「當年廣院亂的氛圍中,有著活力、生命力,現在的活躍度太少了,我覺著其實中傳可以做得更好。」
閒覽《我,來自廣院》恍若閃回捧讀彼時高中火熱一時的《我在北大等你》。想必這本書亦有這般取意。
前有主持人108將的世紀大同框,現有廣院播音臉隔屏風言雅論。廣院金字招牌搭配滿格播音元素,似是周末一杯茶的書影來風,讀此如有所得,陶冶情志。
作者:楊竣博 ©️播音中國版權所有(圖片除外)轉載請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