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求學階段,我就第一次接觸到了網遊《劍網3》。我通過遊戲中的俠義豪情,舒緩對畢業和未來的焦慮。
那時候,「我」是天策府的一名小兵。
多年後,我有幸進入了廣東粵劇院,成為了粵劇藝術的一員新兵。
有天,彭慶華老師聯繫我:「你不是喜歡玩《劍網3》嗎?我和朋友有個大膽的想法……」
就此,《決戰天策府》創作之路開啟了。
《決戰天策府》,取材自網遊《劍網3》,立足於粵劇傳統藝術,面向對粵劇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的潛在觀眾群——遊戲玩家和中國古風愛好者,一切都是不曾有過的跨界新嘗試,既擔心不被觀眾認可,也擔心行內爭議,大家憑著一腔熱血,摸著石頭過河。我作為項目統籌和粵劇編劇參與其中,體驗著苦與樂,也見證了笑和淚。
從一開始,我們對這部戲就有相當明確的定位:要打造的是一部為目標新觀眾打開粵劇「大門」,讓他們有興趣一窺究竟,從而走進粵劇、接觸粵劇甚至喜歡上粵劇的作品——先把他們「引」進來,咱們才有可能「走」出去——所以,這部戲的一個核心是「跨界」,從網遊到粵劇、從粵劇到網遊,從表演中引導、發掘、培養觀眾,從觀眾中又反哺、啟發、影響到表演……如何搭建一道合理得當的跨界對話之橋,是我們從一開始,也是一直思考著的。
《決戰天策府》全劇時長2小時,講述的是「安史之亂」期間,天策府統領李承恩在遭遇大起大落後重新振作,率領各大門派英豪,力抗叛軍,保衛大唐江山的故事。在創作過程中,我和編劇玲瓏問情、野火大鴻群策群力,並聯合各位主創老師,根據遊戲設定多番推敲、調整,才最終落實了故事的框架,並且在一次又一次演出的觀眾反饋中,吸取精華,反覆修訂。
作為一名粵劇編劇,我感覺自己更像是一名園丁:修葺枝葉,使其適應舞臺演出需要;添土施肥,使其更有粵劇味兒。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場《男兒為國》同名主題曲的創作經歷。
在最初的創作設想中,我們就計劃以「潛移默化、層層遞進」的方式,把粵劇味道滲透給觀眾——比如序幕,唱段偏武俠風格,熱血激昂,引人入勝,而在每一個場次的鋪排中,漸漸加重粵劇的比重,使其越來越深厚,而又能讓一開始對粵劇不太了解、甚至自覺不太適應的觀眾回味。到了這重頭戲的一場,正好是我們把劇情以及人物推向高潮的時刻。
第五場《男兒為國》,對主角「李承恩」來說,是他完成了人生信念轉折的重要節點。從一呼萬應到天策被滅,從意氣風發到頹喪失意,他失去了所有。在少林寺渺渺鐘聲中,回首痛殤情感,前塵盡棄,有愧疚,有失落,有破滅,愴然孤寂,熱血仍未涼。
有鑑於此,這個唱段先由變奏的粵劇牌子《水仙子》引入,悲愴悽然——「思憶兩茫茫,轉眼間心如秋霜……」,再過渡到《俺六國》,表明李承恩在聽到鐘聲後有感而發的心跡:「心似灰,怕聽鐘鼓跌宕,一迭聲震破悽涼滿腔。釋迦語,十方皆可引航,偏渡不過我煎熬痛殤,盡翻悲笳血浪。」
從鐘鼓中況味悲涼,再由連續的南音唱腔中敘說前塵往事:「別矣年少輕狂,志承家國望。心寄望,血淚盡染汗衣,戍邊大唐……想我竟然誤信奸人謊,兵困危城,還遭禍降,慘染山河碧血,碧血成行……」因為剛愎自用、誤信他人,李承恩做出了錯誤判斷,也讓天策府吃盡苦果,其中還牽連到他從未曾開始卻銘刻於心的一段感情。唱段中,我們以《悲秋》旋律作為基調,抒發李承恩的痛愧於心:「嘆嬌顏,獨悲愴,紅塵俗世中最難忘……」在回首所有、失去所有之後,李承恩捫心自問,天下之大,何處是岸,何日才能光復故土,還河山一片安寧。為此,作曲老師戚鏗重新編寫了一段「生聖人」(註:粵劇界對「新曲」的代稱),巧妙地把全劇主旋律再次重現,把李承恩的痛悔和壯志凝聚其中,將氣氛推向高潮。
《決戰天策府》之《男兒為國》歌詞:
(作詞:馮敏儀;作曲:戚鏗;編曲:陳揮之;主唱:彭慶華)
這首主題曲「出生」的時間比較晚,大概是在全劇首演前不到一周,用了一個通宵的時間寫成,卻寄託了我對「李承恩」這個人物在此情此景的一種解讀。面對失敗,他難辭其咎,但孤膽奮起、再挽山河、重振天策,他也義不容辭。他是鐵血愛國的統領,更是有血有肉的凡人,此生盡薦玄黃,仍不負英雄柔腸。
跌跌碰碰,《決戰天策府》不知不覺已經面世第六個年頭,經過不斷的修改打磨,即將在3月29日為觀眾們呈獻的,已經是劇目的5.5版了。
身處在這個團隊之中的第六個年頭,身為小兵的我一直心存感激和期盼,臺上臺下、臺前幕後,大家因為熱血而聚首一堂,心懷赤誠,紮根傳統,探索未知,像真正的騎士那般坦蕩面對成敗,然後再總結前行。這,何嘗不是一種浪漫?
追夢,從來不老,只要我們一直在路上。
《決戰天策府》宣傳片
演出資訊:
文/馮敏儀
圖片和視頻由廣東粵劇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