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7年5月,酷熱的午後,宋襄公生命垂危。
泓水之戰中後,他一直極少言語。
敗得太慘了,實在不好意思開口。
滿堂的子女和宗室重臣,讓他感到一絲安慰。
太子上前哭著問:「公父可有言以教兒臣乎?」
當然有啊,狡詐的楚國,怎可稱霸中原?
「楚為宋之大仇,汝切不可忘。晉公子重耳,仁且得眾,成大事之人也。如今楚勢囂張,有朝一日仍會北上,汝當可借其力以抗楚,而報寡人泓水之恨……」
宋襄公,一個春秋時期飽受爭議的君主。
泓水之戰,一場本可以弱制強的勝仗,硬生生被他搞成了一出失敗的古代禮儀秀。
有人肯定他,更多的人嘲笑他。
然而宋襄公並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605年,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在新出版的《堂吉訶德》中,塑造了一個經典人物堂吉訶德。
為了早已過時的騎士夢,堂吉訶德同樣四處鬧笑話。
宋襄公和堂吉訶德,他們均處在變革的時代,面對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他們無力開天闢地,於是轉而師法於古,試圖重建舊有秩序。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1860年1月10日在「為清貧文學家和學者賑濟會集資而舉辦的公開講座上的講演」中,對堂吉訶德曾進行過深刻的分析和評價。
本文將嘗試從其觀點出發,對宋襄公和堂吉訶德進行比較分析,了解他們在時代洪流下,進行過哪些值得肯定的探索與抗爭。
仁義的宋襄公
宋襄公:二流的國家,一流的夢想
宋襄公一直有著一個大國夢。他為此制定了一個近乎完美的行動計劃。開始下一盤很大的棋。
一、追逐大國夢
宋襄公開始整合各類優勢優勢。
首先,他讓賢。在父親宋桓公病重的時候,他提出要將太子讓給哥哥目夷,一番辭讓,不僅讓他由此坐穩了接班人的位子,還給他帶來了謙遜仁厚的好名聲。
其次,他搞外交。宋桓公去世時,正逢齊桓公召集諸侯舉行葵丘會盟,並確立了齊國的霸主地位。於是宋襄公就披麻戴孝,以孝義的形象出現在諸侯面前。這讓齊桓公頗為讚賞,在會盟上對宋襄公看重有加,並將齊國太子昭託付給他。這讓宋襄公國際地位飆升,儼然一副老二的做派。
最後,他發展內政。宋襄公封庶兄目夷為相,輔佐自己,於是宋國上下一心,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局面。
春秋霸主齊桓公
二、困窘的冒險者
隨後不久,宋襄公進行了三次冒險。
1、第一次冒險,成功的嘗試
齊桓公死後,幾位公子爭奪繼承權,導致齊國陷入內亂。見此情況,宋襄公藉口齊桓公託孤的約定,帶著曹、衛等幾個小國聯合出兵齊國。
齊軍本就不強,尤其人心散了後,隊伍戰鬥力更是直線下降。當大家互相爭鬥,鬧得一地雞毛之際,卻看到半道殺出一個愣頭青,還自稱奉齊桓公所託,帶著多國前來戡亂。於是齊軍紛紛望風而逃,宋襄公帶著幾個小國居然在齊國縱橫馳騁,兩戰兩捷,最終擁立太子昭即位。
這次冒險的成功,讓宋襄公自認為躋身為一流強國,在心中升起了稱霸的野望。
2、第二次冒險,乘勢而上
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召集齊、楚兩國會盟於鹿上。
這是一次很巧妙的外交。齊孝公被宋襄公擁立上位,這個面子他必須得給。楚國一直被稱為蠻夷之國,通過會盟融入中原俱樂部,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選擇。但問題是,宋本是小國,提出會盟不說,還當起了盟主。這將帶來不可控的風險。
公子目夷諫曰:「小國爭盟,禍也。」貓入牛棚,還是有風險的。
宋襄公卻將其視作一個層級躍升的風口。鹿上會盟完美收官。
3、第三次冒險,擴大成果
公元前639年秋,宋襄公召集盂之盟。這次相當於擴大版的國際會議,規格更高,參與國更多。這一次,宋襄公再次邀請楚成王參加。
這次邀約,讓楚成王怒了。前一次參與會盟,給宋當了人肉背景不說,宋國還提出楚國讓出部分附屬國。這次居然又讓楚成王過去當小弟,這讓一個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的蠻夷大國臉往哪擱?楚成王不幹了,他要找回面子。
有人看到了危機。
公子目夷諫曰:「楚,夷國也,強而無義,請君以兵車之會往。」
然而宋襄公稱與楚國約的是坐乘務車會見,若率軍坐兵車前去是不講誠信。
於是被楚成王的軍隊輕鬆俘獲。盟主也被楚國搶了去。
隨後宋國通過一番外交斡旋,方才救回了宋襄公。
第三次冒險,讓宋襄公結結實實地挨了一記現實的耳光。
狡詐的楚成王
三、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方式,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為了出口氣,宋襄公不顧眾臣反對,出師攻打楚國的小弟鄭國。
可此時,正值楚宋關係緊張之際。楚國不可能坐視不管,於是趁宋軍遠在鄭國之際,直接殺向宋都商丘。宋軍匆忙回救。兩軍在泓水邊相遇,一場大戰由此展開。
1、宋軍本不弱
秋,諸侯會宋公盟於盂……楚執宋襄公以伐宋。冬,會於亳,以釋宋公。
盂之盟後,楚軍挾持宋襄公去襲擊宋國,企圖藉機搶幾塊地。但這場侵略戰從秋天一直打到冬天,用了幾個月,楚國硬是沒佔到絲毫便宜,只好釋放了宋襄公。
可見,宋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
但問題在於規模劣勢。戰車數量,是衡量春秋戰國時,國家軍力強弱的標準。宋國被稱為「五千乘之勁宋」。雖然戰鬥力堪稱為「勁」,但其對手楚國則是不折不扣的「萬乘之國」。
但宋國還是有勝利的機會。二戰初期,擁有50萬軍隊的芬蘭,向擁有280萬軍隊的蘇聯宣戰。芬蘭依託堅固的曼納海姆防線,依靠爆表的戰鬥力、嚴酷的寒冬及有利的地形,並採取遊擊戰等多種戰術,最終成功趕跑了蘇聯。
可見,依託城防工事,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打一場精心組織的防禦戰,以弱勝強並不是夢。
2、宋襄公完美地避開所有優勢
泓水之戰,宋軍的優點全部未能得到發揮。
首先,宋軍長於防禦,那就應當做好依託城市防禦外敵的準備。在遠徵鄭國之前,先做好防禦楚國進攻的準備,是完全必要的。
——可宋襄公居然如此樂觀,未依託都城做好防禦準備,以致於被楚軍逼到泓水邊決戰。
其次,宋軍單兵戰鬥力較強,就應該找尋機會分塊「吃」掉敵人。那在楚軍部分渡過泓水時,就應該以同等兵力甚至優勢兵力,一舉打垮對方。
——宋襄公堅持打「仁義之戰」,讓對方全部渡過泓水擺好架勢後,擁有碾壓性的規模優勢時,才開始戰鬥。
最後,宋軍有著道義優勢,本應展開攻心戰。宋襄公受辱於楚,那這支攻擊鄭國的軍隊,就應該塑造為一支復仇的「哀兵」。在遭遇楚國進攻後,宋軍也應該繼續維持死戰不退的「哀兵」形象,通過防禦戰,將戰爭時間無限拖長,從而讓楚軍陷入不義之師的陷阱,使其在國際輿論壓力下,不得不打道回府。
——宋襄公根本沒有給輿論戰絲毫的時間與空間,而是寄希望「畢其功於一役」。這讓楚軍根本沒有任何道德壓力,輕鬆擊敗宋軍。
泓水之戰形勢圖
3、「仁義」成為一種形式主義錯誤
戰鬥毫無懸念地結束了。
泓水之戰後,獲勝方楚國在中原再無敵手,幾年之後,其勢力一度達到黃河以北,直至晉文公帶領晉國強大後,楚國才得到遏制。
宋軍大敗而歸,宋國由此一蹶不振,完美融入二流國家。
戰後宋國人都埋怨宋襄公,但宋襄公並不承認錯誤,而是辯解稱:
「君子不重傷(不再次傷害受傷的敵人)、不擒二毛(不捉拿頭髮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於險隘中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的敵人)」,認為自己遵守古訓作戰並無不當之處。
公元前637年五月,宋襄公傷重而死。
宋襄公至死也不肯承認的是,楚國是個狡詐的對手,並沒有遵循中原的遊戲規則。這點在邲之戰中展露無餘。
當時楚為麻痺晉軍,兩度求和示弱。晉軍主將無意決戰,遂答應議和。正當雙方行將盟會之時,楚軍遣小股兵力襲擾誘戰,晉將魏錡、趙旃違令攻楚,楚軍趁機全力反擊,晉軍被迫匆促應戰。
——從一開始,楚軍就利用計謀,佔據了上風。
泓水之戰標誌著商周以來以「成列而鼓」為主要特色的「禮義之兵」行將壽終正寢,新型的以「詭詐奇謀」為主導的作戰方式正在崛起。
這正如《淮南子》所說的那樣:「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於古為義,於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
春秋之戰
堂吉訶德:時代洪流下,小人物的奮起抗爭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塑造出的經典形象。塞萬提斯通過堂吉訶德的故事,提出人生中永遠解決不了的難題: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
一、瘦小的沒落貴族與偉大的騎士夢想
堂吉訶德是一個沒落的小貴族,本過著平淡無奇卻衣食無憂的生活。
他為人正直,對社會不公頗為不滿,但又無力改變。
此時,騎士小說填補了他空虛的人生,成為他生活的精神支柱。
早已不復存在的騎士制度,將之作為興趣愛好鑽研一下,以此為樂是可以的。
可堂吉訶德將之當成了自己的理想,並要通過行動來加以實現。
為此,他用盡全力,將生活打造成理想中的樣子:
他騎上一匹瘦弱的老馬,找到一柄生鏽長矛,戴著破了洞的頭盔。他僱了農民桑丘·潘沙做侍從,讓他騎匹驢跟在後面。
雖然如此,他仍然擁有著一個偉大的騎士夢想:
遊俠騎士不能因受傷而「哼哼」,即使腸子流出來也不例外。
遊俠騎士不能恐懼,面對任何險阻,都能用短劍劈出一條道路。
遊俠騎士要遵守諾言和騎士規則,就算是要為此犧牲生命或者其他可能更寶貴的東西,他也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遊俠騎士在路上遇到受苦受罪、身帶鎖鏈、失去了自由的人,要毫不猶豫地去解救。無論他們是否原先犯了過錯。因為他們正在受苦,就必須施以援手。
於是一個瘦弱的身軀,扛起一個難以實現的偉大夢想,出發了。
Jules David所畫的堂·吉訶德與桑丘
二、越過重重阻礙,他找尋著一種可能
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曾經感嘆道:「堂吉訶德是一個可悲、可嘆、卻不失可愛與可敬的人物。」
這些可愛與可敬的因素,使堂吉訶德在行俠之初,獲得了一些人的支持和配合。
堂吉訶德把一個擠奶姑娘想像為他的女主人,為她取了個名叫杜爾西內亞;
他把一家鄉村客店當作城堡,老闆則被他當作城堡主,並要求老闆封其為騎士。哭笑不得的老闆,拿記馬料帳的本子當《聖經》,用堂吉訶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著實打了兩下,然後叫一個補鞋匠的女兒替他掛刀。
於是堂吉訶德獲得了騎士的身份。
這些人之所以支持堂吉訶德。多半是為了找點樂子,因為現實的生活已令人疲憊不堪、喘不過氣來。此時當某些荒唐行為能帶來開心一笑,令人暫時得以忘卻塵勞中的煩惱,誰會拒絕它呢?
另外,驕傲的堂吉訶德還提出行俠仗義的口號,願意為貧苦的人打抱不平,即使他並不具備相應的能力,但起碼也能夠帶來一些共鳴,甚至起到安慰效果,這就已經足夠好了。
於是偉大的騎士堂吉訶德橫空出世了。
「我是曼查的騎士,名叫堂吉訶德。我的職責就是遊歷四方,除暴安良,報仇雪恨。」
古代歐洲騎士
三、面對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他選擇以冒險發動一次次衝擊
對於堂吉訶德而言,現實與理想,就猶如天與地一樣,相距甚遠。
面對資本主義興起,帶來道德淪喪和貧富差距拉大,人們一時束手無策。
堂吉訶德想到的解決方案是,遊俠世間、扶危濟困,用刀劍恢復舊秩序,讓人們重享過去寧靜美好的生活。
於是,他開始了一系列的冒險。
堂吉訶德在途中看見了三十四架風車,卻把風車當成巨人決鬥。侍從桑喬大聲喊著告訴他,他進攻的肯定是風車,不是巨人。可堂吉訶德全然不理會。他戴好護胸,攥緊長矛,飛馬上前,衝向前面的第一個風車。長矛刺中了風車翼,可疾風吹動風車翼,把長矛折斷成幾截,把馬和騎士重重地摔倒在田野上。
——這被稱為「世界文學最經典的片段之一」。形象地描述出這位騎士的偏執和幻想。
此後,
他把羊群當作軍隊,衝上去廝殺,被牧童用石子打腫了臉;
他把一個理髮匠當作武士,給予迎頭痛擊,把「戰利品」銅盆當作有名的曼布裡諾頭盔;
他把一群罪犯當作受迫害的紳士,殺散了押解的差人救了他們,並要他們到村子裡找女主人杜爾西內亞去道謝,結果反被罪犯們打成重傷……
堂吉訶德的「出徵」,帶來越來越多的麻煩,讓周圍的人苦惱不已。為此,他們想了個計策,讓他的一位朋友參孫·卡拉斯科假裝成騎士把他打敗,罰他停止做騎士一年。
當堂吉訶德吃盡了苦頭,心灰意冷地回到家鄉後,便一病不起。
夢想家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恢復舊秩序的偉大探索宣告失敗。
眾人終於鬆了一口氣。有人開始嘲笑這位騎士先生是多麼地滑稽可笑。
但他們沒想到的是,隨著堂吉訶德的死去,這個世界再次變得無聊起來。
堂吉訶德大戰風車
對堂吉訶德與宋襄公的比較分析:與時代洪流相抗爭的悲劇性人物
魯迅曾言,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粉碎給你看,讓你看了心碎。
他很喜歡《堂吉訶德》,從日本買了若干個日譯本,還買了俄語本、英語本、德語本,邀請朋友給予翻譯。他的《阿Q正傳》中,有不少喜劇的部分,就是對《堂吉訶德》的模仿。之所以命名為阿Q,緣於堂吉訶德中,吉訶德的第一個字母就是Q。
不論是宋襄公、堂吉訶德還是阿Q,他們都與夢想失之交臂,是悲情的失敗者。
牛津詞典對「堂吉訶德」這個詞語的解釋是:一個堂吉訶德式的人物,熱情而又充滿幻想,有著崇高狹義卻有虛妄縹緲的追求。
追夢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不論現實是多麼地不利與黑暗,他仍然追尋著那一點光。
一、在追求上:他們曾如此熱愛理想
屠格涅夫曾經說:堂吉訶德究竟表明什麼呢?首先表明信仰,對某種永恆的、不可動搖的東西的信仰,對真理的信仰,一句話,對那種處於個人之外的真理的信仰。
這是一種充滿熱情的,堅持不懈地追求。
屠格涅夫認為,堂吉訶德整個人充滿著對理想的忠誠,其理想本身是完全純潔的。
他像一棵千年的古樹,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裡,既不能改變自己的信念,又不能把思想從一件事情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他的道德觀念的堅固性(請注意,這個發瘋的遊俠騎士是世界上最有道德的人)使得他的所有見解和言論,使得他整個人具有一種特殊的力量,顯得特別有氣魄,雖然他不斷地陷入滑稽可笑和受屈辱的境況之中……堂吉訶德是一個熱心人,一個效忠於思想的人,因此他閃耀著思想的光輝。
那是因為堂吉訶德理想的出發點,是無私的。
在堂吉訶德所處的十五世紀,隨著資產階級的崛起,西班牙封建統治根基遭到嚴重動搖,騎士的地位江河日下。
資本主義的迅速擴張,使人們沉溺在物慾中。貴族聲色犬馬紙醉金迷,而窮人則赤貧如洗艱難度日。不同階層之間,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令人深感不安。堂吉訶德是作為拯救者出現的。
宋襄公的出發點,很大程度也源自一種責任感。
當時周室王室懦弱無能;曾經的霸主齊國,禍起蕭牆,內部鬥爭不斷,國力嚴重削弱;西北地區在鬧饑荒,秦晉兩國的人民正徘徊在生死線上。就當時看來,唯有宋國實力處於上升期,且國際地位高,具有一定號召力。當時有且只有宋國能夠扛起霸主的大旗,安定中原,抵禦荊楚。
雖然實力承擔不了理想的重壓,但在邁向理想的每一步中,他們都傾盡了全力。——他們把理想當成了人生的全部。
夢想要照進現實
二、在道義上:他們是精神上的勝利者
精神勝利法,本是阿Q的專利。
但有個前提,是必須佔領道義高地。
屠格涅夫認為堂吉訶德佔據了這種高地:「堂吉訶德完全有權利稱得上是紳士。他是一個西班牙貴族,甚至在公爵的那些愛捉弄人的使女責罵他時,他仍然是貴族。」
這是因為堂吉訶德所具備的諸多優秀的品質:
他寬容,非常尊重現存的規章制度,他不受拘束並承認別人的自由;
他無所畏懼,不屈不撓,滿足於吃最粗劣的飯食和穿最寒酸的衣服,因為他顧不上這些;
他心地溫順,但精神上偉大而勇敢……
宋襄公同樣具備這些品質:
他確實有著胸懷天下的格局,他曾經全力派兵幫助齊孝公即位,慷慨地資助了逃亡中的晉文公。他積極地包容了楚國,力主讓其通過外交而非武力來融入中原文明,雖然並非每件都有回報;
他充滿勇氣,宋國明顯弱於大國,他是明白的。因此他才力圖通過巧妙的外交,在大國之間周旋,雖然外交本依託於國家實力;
他態度鮮明,在禮崩樂壞之時,打出仁義的旗號,試圖修復破碎的國際秩序,雖然「兵者詭道也」已經漸成主流……
雖然有這麼多的不完美,但依舊無損於其在道義上的完美。畢竟建立一種鞏固可靠的政治秩序,是讓中原地區免遭戰亂的根本辦法。宋襄公受限於時代,只能想到恢復舊制這種方案。並且,他為此不顧一切地奮鬥著,這已經足夠讓其佔據精神高地,具備成為霸主的資格。
司馬遷認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並認為:
「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曪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
三、在行動上:經受熔爐的考驗,他們求得了永生
堂吉訶德是個行動派。他擁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他不懷疑自己和自己的使命,甚至不懷疑自己的體力。
可現實是無情的,他遭遇了太多的羞辱。
對此,屠格涅夫認為:
「……人們過多地起來反對塞萬提斯那種讓堂吉訶德無休止地挨打的寫法……不過我要補充一句,沒有這些挨打的事,貪婪地讀著他的歷險記的孩子們以及我們成年人就會不大喜歡他,他會讓人覺得好像不是他的本來面目,而會顯得冷漠和傲慢,這是與他的性格相矛盾的。」
但這些羞辱和失敗,並沒有讓堂吉訶德成為笑柄。「 他們經受了熔爐裡烈火的考驗,為自己求得了永生,——現在永生就展現在他們面前。」
而在面對挫折方面,宋襄公更是多次遭遇現實的毒打,他更有發言權。
盂之盟被楚國當著天下人羞辱打臉,泓水之戰慘敗而歸,這些一再的挫折,都沒有讓他放棄大國夢。
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宋襄公還是在教育自己的臣子,「古之為軍,臨大事不忘大禮」。作戰禮儀,是周禮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恢復周禮,怎可忘記依禮而行呢?
多年之後,周禮雖然再沒有被全面恢復過,但其精髓已經滲透到了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宋襄公的努力得到了認可和傳承,並最終取得了部分的成功。
堅韌不拔終有所獲
結語:真正的夢想永不破滅
宋襄公和堂吉訶德,一個是歷史人物,一個是文學形象。
通過堂吉訶德,可以更形象地了解宋襄公人格特質;通過宋襄公,可以使堂吉訶德的形象更為現實和具體。
我們嘲笑過宋襄公的呆板迂腐,堂吉訶德的瘋狂荒唐。
因為在現實層面,他們的確處處碰壁,活成了一個笑話。
但是,在精神層面,他們的信念是堅定的,人格是偉大的。他們沒有如哈姆雷特一次次地沉思和猶豫,而是勇敢地向著夢想行進。
真正的夢想是永不破滅的,它不會因失敗而黯淡,而是由此熠熠生輝、更為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