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者?空想家?丨宋襄公和堂吉訶德:時代洪流下的抗爭終成幻夢

2020-12-20 陌道流塵

公元前637年5月,酷熱的午後,宋襄公生命垂危。

泓水之戰中後,他一直極少言語。

敗得太慘了,實在不好意思開口。

滿堂的子女和宗室重臣,讓他感到一絲安慰。

太子上前哭著問:「公父可有言以教兒臣乎?」

當然有啊,狡詐的楚國,怎可稱霸中原?

「楚為宋之大仇,汝切不可忘。晉公子重耳,仁且得眾,成大事之人也。如今楚勢囂張,有朝一日仍會北上,汝當可借其力以抗楚,而報寡人泓水之恨……」

宋襄公,一個春秋時期飽受爭議的君主。

泓水之戰,一場本可以弱制強的勝仗,硬生生被他搞成了一出失敗的古代禮儀秀。

有人肯定他,更多的人嘲笑他。

然而宋襄公並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605年,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在新出版的《堂吉訶德》中,塑造了一個經典人物堂吉訶德。

為了早已過時的騎士夢,堂吉訶德同樣四處鬧笑話。

宋襄公和堂吉訶德,他們均處在變革的時代,面對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他們無力開天闢地,於是轉而師法於古,試圖重建舊有秩序。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1860年1月10日在「為清貧文學家和學者賑濟會集資而舉辦的公開講座上的講演」中,對堂吉訶德曾進行過深刻的分析和評價。

本文將嘗試從其觀點出發,對宋襄公和堂吉訶德進行比較分析,了解他們在時代洪流下,進行過哪些值得肯定的探索與抗爭。

仁義的宋襄公

宋襄公:二流的國家,一流的夢想

宋襄公一直有著一個大國夢。他為此制定了一個近乎完美的行動計劃。開始下一盤很大的棋。

一、追逐大國夢

宋襄公開始整合各類優勢優勢。

首先,他讓賢。在父親宋桓公病重的時候,他提出要將太子讓給哥哥目夷,一番辭讓,不僅讓他由此坐穩了接班人的位子,還給他帶來了謙遜仁厚的好名聲。

其次,他搞外交。宋桓公去世時,正逢齊桓公召集諸侯舉行葵丘會盟,並確立了齊國的霸主地位。於是宋襄公就披麻戴孝,以孝義的形象出現在諸侯面前。這讓齊桓公頗為讚賞,在會盟上對宋襄公看重有加,並將齊國太子昭託付給他。這讓宋襄公國際地位飆升,儼然一副老二的做派。

最後,他發展內政。宋襄公封庶兄目夷為相,輔佐自己,於是宋國上下一心,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局面。

春秋霸主齊桓公

二、困窘的冒險者

隨後不久,宋襄公進行了三次冒險。

1、第一次冒險,成功的嘗試

齊桓公死後,幾位公子爭奪繼承權,導致齊國陷入內亂。見此情況,宋襄公藉口齊桓公託孤的約定,帶著曹、衛等幾個小國聯合出兵齊國。

齊軍本就不強,尤其人心散了後,隊伍戰鬥力更是直線下降。當大家互相爭鬥,鬧得一地雞毛之際,卻看到半道殺出一個愣頭青,還自稱奉齊桓公所託,帶著多國前來戡亂。於是齊軍紛紛望風而逃,宋襄公帶著幾個小國居然在齊國縱橫馳騁,兩戰兩捷,最終擁立太子昭即位。

這次冒險的成功,讓宋襄公自認為躋身為一流強國,在心中升起了稱霸的野望。

2、第二次冒險,乘勢而上

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召集齊、楚兩國會盟於鹿上。

這是一次很巧妙的外交。齊孝公被宋襄公擁立上位,這個面子他必須得給。楚國一直被稱為蠻夷之國,通過會盟融入中原俱樂部,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選擇。但問題是,宋本是小國,提出會盟不說,還當起了盟主。這將帶來不可控的風險。

公子目夷諫曰:「小國爭盟,禍也。」貓入牛棚,還是有風險的。

宋襄公卻將其視作一個層級躍升的風口。鹿上會盟完美收官。

3、第三次冒險,擴大成果

公元前639年秋,宋襄公召集盂之盟。這次相當於擴大版的國際會議,規格更高,參與國更多。這一次,宋襄公再次邀請楚成王參加。

這次邀約,讓楚成王怒了。前一次參與會盟,給宋當了人肉背景不說,宋國還提出楚國讓出部分附屬國。這次居然又讓楚成王過去當小弟,這讓一個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的蠻夷大國臉往哪擱?楚成王不幹了,他要找回面子。

有人看到了危機。

公子目夷諫曰:「楚,夷國也,強而無義,請君以兵車之會往。」

然而宋襄公稱與楚國約的是坐乘務車會見,若率軍坐兵車前去是不講誠信。

於是被楚成王的軍隊輕鬆俘獲。盟主也被楚國搶了去。

隨後宋國通過一番外交斡旋,方才救回了宋襄公。

第三次冒險,讓宋襄公結結實實地挨了一記現實的耳光。

狡詐的楚成王

三、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方式,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為了出口氣,宋襄公不顧眾臣反對,出師攻打楚國的小弟鄭國。

可此時,正值楚宋關係緊張之際。楚國不可能坐視不管,於是趁宋軍遠在鄭國之際,直接殺向宋都商丘。宋軍匆忙回救。兩軍在泓水邊相遇,一場大戰由此展開。

1、宋軍本不弱

秋,諸侯會宋公盟於盂……楚執宋襄公以伐宋。冬,會於亳,以釋宋公。

盂之盟後,楚軍挾持宋襄公去襲擊宋國,企圖藉機搶幾塊地。但這場侵略戰從秋天一直打到冬天,用了幾個月,楚國硬是沒佔到絲毫便宜,只好釋放了宋襄公。

可見,宋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

但問題在於規模劣勢。戰車數量,是衡量春秋戰國時,國家軍力強弱的標準。宋國被稱為「五千乘之勁宋」。雖然戰鬥力堪稱為「勁」,但其對手楚國則是不折不扣的「萬乘之國」

但宋國還是有勝利的機會。二戰初期,擁有50萬軍隊的芬蘭,向擁有280萬軍隊的蘇聯宣戰。芬蘭依託堅固的曼納海姆防線,依靠爆表的戰鬥力、嚴酷的寒冬及有利的地形,並採取遊擊戰等多種戰術,最終成功趕跑了蘇聯。

可見,依託城防工事,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打一場精心組織的防禦戰,以弱勝強並不是夢。

2、宋襄公完美地避開所有優勢

泓水之戰,宋軍的優點全部未能得到發揮。

首先,宋軍長於防禦,那就應當做好依託城市防禦外敵的準備。在遠徵鄭國之前,先做好防禦楚國進攻的準備,是完全必要的。

——可宋襄公居然如此樂觀,未依託都城做好防禦準備,以致於被楚軍逼到泓水邊決戰。

其次,宋軍單兵戰鬥力較強,就應該找尋機會分塊「吃」掉敵人。那在楚軍部分渡過泓水時,就應該以同等兵力甚至優勢兵力,一舉打垮對方。

——宋襄公堅持打「仁義之戰」,讓對方全部渡過泓水擺好架勢後,擁有碾壓性的規模優勢時,才開始戰鬥。

最後,宋軍有著道義優勢,本應展開攻心戰。宋襄公受辱於楚,那這支攻擊鄭國的軍隊,就應該塑造為一支復仇的「哀兵」。在遭遇楚國進攻後,宋軍也應該繼續維持死戰不退的「哀兵」形象,通過防禦戰,將戰爭時間無限拖長,從而讓楚軍陷入不義之師的陷阱,使其在國際輿論壓力下,不得不打道回府。

——宋襄公根本沒有給輿論戰絲毫的時間與空間,而是寄希望「畢其功於一役」。這讓楚軍根本沒有任何道德壓力,輕鬆擊敗宋軍。

泓水之戰形勢圖

3、「仁義」成為一種形式主義錯誤

戰鬥毫無懸念地結束了。

泓水之戰後,獲勝方楚國在中原再無敵手,幾年之後,其勢力一度達到黃河以北,直至晉文公帶領晉國強大後,楚國才得到遏制。

宋軍大敗而歸,宋國由此一蹶不振,完美融入二流國家。

戰後宋國人都埋怨宋襄公,但宋襄公並不承認錯誤,而是辯解稱:

「君子不重傷(不再次傷害受傷的敵人)、不擒二毛(不捉拿頭髮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於險隘中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的敵人)」,認為自己遵守古訓作戰並無不當之處。

公元前637年五月,宋襄公傷重而死。

宋襄公至死也不肯承認的是,楚國是個狡詐的對手,並沒有遵循中原的遊戲規則。這點在邲之戰中展露無餘。

當時楚為麻痺晉軍,兩度求和示弱。晉軍主將無意決戰,遂答應議和。正當雙方行將盟會之時,楚軍遣小股兵力襲擾誘戰,晉將魏錡、趙旃違令攻楚,楚軍趁機全力反擊,晉軍被迫匆促應戰。

——從一開始,楚軍就利用計謀,佔據了上風。

泓水之戰標誌著商周以來以「成列而鼓」為主要特色的「禮義之兵」行將壽終正寢,新型的以「詭詐奇謀」為主導的作戰方式正在崛起。

這正如《淮南子》所說的那樣:「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於古為義,於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

春秋之戰

堂吉訶德:時代洪流下,小人物的奮起抗爭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塑造出的經典形象。塞萬提斯通過堂吉訶德的故事,提出人生中永遠解決不了的難題: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

一、瘦小的沒落貴族與偉大的騎士夢想

堂吉訶德是一個沒落的小貴族,本過著平淡無奇卻衣食無憂的生活。

他為人正直,對社會不公頗為不滿,但又無力改變。

此時,騎士小說填補了他空虛的人生,成為他生活的精神支柱。

早已不復存在的騎士制度,將之作為興趣愛好鑽研一下,以此為樂是可以的。

可堂吉訶德將之當成了自己的理想,並要通過行動來加以實現。

為此,他用盡全力,將生活打造成理想中的樣子:

他騎上一匹瘦弱的老馬,找到一柄生鏽長矛,戴著破了洞的頭盔。他僱了農民桑丘·潘沙做侍從,讓他騎匹驢跟在後面。

雖然如此,他仍然擁有著一個偉大的騎士夢想:

遊俠騎士不能因受傷而「哼哼」,即使腸子流出來也不例外。

遊俠騎士不能恐懼,面對任何險阻,都能用短劍劈出一條道路。

遊俠騎士要遵守諾言和騎士規則,就算是要為此犧牲生命或者其他可能更寶貴的東西,他也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遊俠騎士在路上遇到受苦受罪、身帶鎖鏈、失去了自由的人,要毫不猶豫地去解救。無論他們是否原先犯了過錯。因為他們正在受苦,就必須施以援手。

於是一個瘦弱的身軀,扛起一個難以實現的偉大夢想,出發了。

Jules David所畫的堂·吉訶德與桑丘

二、越過重重阻礙,他找尋著一種可能

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曾經感嘆道:「堂吉訶德是一個可悲、可嘆、卻不失可愛與可敬的人物。」

這些可愛與可敬的因素,使堂吉訶德在行俠之初,獲得了一些人的支持和配合。

堂吉訶德把一個擠奶姑娘想像為他的女主人,為她取了個名叫杜爾西內亞;

他把一家鄉村客店當作城堡,老闆則被他當作城堡主,並要求老闆封其為騎士。哭笑不得的老闆,拿記馬料帳的本子當《聖經》,用堂吉訶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著實打了兩下,然後叫一個補鞋匠的女兒替他掛刀。

於是堂吉訶德獲得了騎士的身份。

這些人之所以支持堂吉訶德。多半是為了找點樂子,因為現實的生活已令人疲憊不堪、喘不過氣來。此時當某些荒唐行為能帶來開心一笑,令人暫時得以忘卻塵勞中的煩惱,誰會拒絕它呢?

另外,驕傲的堂吉訶德還提出行俠仗義的口號,願意為貧苦的人打抱不平,即使他並不具備相應的能力,但起碼也能夠帶來一些共鳴,甚至起到安慰效果,這就已經足夠好了。

於是偉大的騎士堂吉訶德橫空出世了。

「我是曼查的騎士,名叫堂吉訶德。我的職責就是遊歷四方,除暴安良,報仇雪恨。」

古代歐洲騎士

三、面對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他選擇以冒險發動一次次衝擊

對於堂吉訶德而言,現實與理想,就猶如天與地一樣,相距甚遠。

面對資本主義興起,帶來道德淪喪和貧富差距拉大,人們一時束手無策。

堂吉訶德想到的解決方案是,遊俠世間、扶危濟困,用刀劍恢復舊秩序,讓人們重享過去寧靜美好的生活。

於是,他開始了一系列的冒險。

堂吉訶德在途中看見了三十四架風車,卻把風車當成巨人決鬥。侍從桑喬大聲喊著告訴他,他進攻的肯定是風車,不是巨人。可堂吉訶德全然不理會。他戴好護胸,攥緊長矛,飛馬上前,衝向前面的第一個風車。長矛刺中了風車翼,可疾風吹動風車翼,把長矛折斷成幾截,把馬和騎士重重地摔倒在田野上。

——這被稱為「世界文學最經典的片段之一」。形象地描述出這位騎士的偏執和幻想。

此後,

他把羊群當作軍隊,衝上去廝殺,被牧童用石子打腫了臉;

他把一個理髮匠當作武士,給予迎頭痛擊,把「戰利品」銅盆當作有名的曼布裡諾頭盔;

他把一群罪犯當作受迫害的紳士,殺散了押解的差人救了他們,並要他們到村子裡找女主人杜爾西內亞去道謝,結果反被罪犯們打成重傷……

堂吉訶德的「出徵」,帶來越來越多的麻煩,讓周圍的人苦惱不已。為此,他們想了個計策,讓他的一位朋友參孫·卡拉斯科假裝成騎士把他打敗,罰他停止做騎士一年。

當堂吉訶德吃盡了苦頭,心灰意冷地回到家鄉後,便一病不起。

夢想家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恢復舊秩序的偉大探索宣告失敗。

眾人終於鬆了一口氣。有人開始嘲笑這位騎士先生是多麼地滑稽可笑。

但他們沒想到的是,隨著堂吉訶德的死去,這個世界再次變得無聊起來。

堂吉訶德大戰風車

對堂吉訶德與宋襄公的比較分析:與時代洪流相抗爭的悲劇性人物

魯迅曾言,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粉碎給你看,讓你看了心碎。

他很喜歡《堂吉訶德》,從日本買了若干個日譯本,還買了俄語本、英語本、德語本,邀請朋友給予翻譯。他的《阿Q正傳》中,有不少喜劇的部分,就是對《堂吉訶德》的模仿。之所以命名為阿Q,緣於堂吉訶德中,吉訶德的第一個字母就是Q。

不論是宋襄公、堂吉訶德還是阿Q,他們都與夢想失之交臂,是悲情的失敗者。

牛津詞典對「堂吉訶德」這個詞語的解釋是:一個堂吉訶德式的人物,熱情而又充滿幻想,有著崇高狹義卻有虛妄縹緲的追求。

追夢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不論現實是多麼地不利與黑暗,他仍然追尋著那一點光。

一、在追求上:他們曾如此熱愛理想

屠格涅夫曾經說:堂吉訶德究竟表明什麼呢?首先表明信仰,對某種永恆的、不可動搖的東西的信仰,對真理的信仰,一句話,對那種處於個人之外的真理的信仰。

這是一種充滿熱情的,堅持不懈地追求。

屠格涅夫認為,堂吉訶德整個人充滿著對理想的忠誠,其理想本身是完全純潔的。

他像一棵千年的古樹,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裡,既不能改變自己的信念,又不能把思想從一件事情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他的道德觀念的堅固性(請注意,這個發瘋的遊俠騎士是世界上最有道德的人)使得他的所有見解和言論,使得他整個人具有一種特殊的力量,顯得特別有氣魄,雖然他不斷地陷入滑稽可笑和受屈辱的境況之中……堂吉訶德是一個熱心人,一個效忠於思想的人,因此他閃耀著思想的光輝。

那是因為堂吉訶德理想的出發點,是無私的。

在堂吉訶德所處的十五世紀,隨著資產階級的崛起,西班牙封建統治根基遭到嚴重動搖,騎士的地位江河日下。

資本主義的迅速擴張,使人們沉溺在物慾中。貴族聲色犬馬紙醉金迷,而窮人則赤貧如洗艱難度日。不同階層之間,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令人深感不安。堂吉訶德是作為拯救者出現的。

宋襄公的出發點,很大程度也源自一種責任感。

當時周室王室懦弱無能;曾經的霸主齊國,禍起蕭牆,內部鬥爭不斷,國力嚴重削弱;西北地區在鬧饑荒,秦晉兩國的人民正徘徊在生死線上。就當時看來,唯有宋國實力處於上升期,且國際地位高,具有一定號召力。當時有且只有宋國能夠扛起霸主的大旗,安定中原,抵禦荊楚。

雖然實力承擔不了理想的重壓,但在邁向理想的每一步中,他們都傾盡了全力。——他們把理想當成了人生的全部。

夢想要照進現實

二、在道義上:他們是精神上的勝利者

精神勝利法,本是阿Q的專利。

但有個前提,是必須佔領道義高地。

屠格涅夫認為堂吉訶德佔據了這種高地:「堂吉訶德完全有權利稱得上是紳士。他是一個西班牙貴族,甚至在公爵的那些愛捉弄人的使女責罵他時,他仍然是貴族。」

這是因為堂吉訶德所具備的諸多優秀的品質:

他寬容,非常尊重現存的規章制度,他不受拘束並承認別人的自由;

他無所畏懼,不屈不撓,滿足於吃最粗劣的飯食和穿最寒酸的衣服,因為他顧不上這些;

他心地溫順,但精神上偉大而勇敢……

宋襄公同樣具備這些品質:

他確實有著胸懷天下的格局,他曾經全力派兵幫助齊孝公即位,慷慨地資助了逃亡中的晉文公。他積極地包容了楚國,力主讓其通過外交而非武力來融入中原文明,雖然並非每件都有回報;

他充滿勇氣,宋國明顯弱於大國,他是明白的。因此他才力圖通過巧妙的外交,在大國之間周旋,雖然外交本依託於國家實力;

他態度鮮明,在禮崩樂壞之時,打出仁義的旗號,試圖修復破碎的國際秩序,雖然「兵者詭道也」已經漸成主流……

雖然有這麼多的不完美,但依舊無損於其在道義上的完美。畢竟建立一種鞏固可靠的政治秩序,是讓中原地區免遭戰亂的根本辦法。宋襄公受限於時代,只能想到恢復舊制這種方案。並且,他為此不顧一切地奮鬥著,這已經足夠讓其佔據精神高地,具備成為霸主的資格。

司馬遷認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並認為:

「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曪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

三、在行動上:經受熔爐的考驗,他們求得了永生

堂吉訶德是個行動派。他擁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他不懷疑自己和自己的使命,甚至不懷疑自己的體力。

可現實是無情的,他遭遇了太多的羞辱。

對此,屠格涅夫認為:

「……人們過多地起來反對塞萬提斯那種讓堂吉訶德無休止地挨打的寫法……不過我要補充一句,沒有這些挨打的事,貪婪地讀著他的歷險記的孩子們以及我們成年人就會不大喜歡他,他會讓人覺得好像不是他的本來面目,而會顯得冷漠和傲慢,這是與他的性格相矛盾的。」

但這些羞辱和失敗,並沒有讓堂吉訶德成為笑柄。「 他們經受了熔爐裡烈火的考驗,為自己求得了永生,——現在永生就展現在他們面前。

而在面對挫折方面,宋襄公更是多次遭遇現實的毒打,他更有發言權。

盂之盟被楚國當著天下人羞辱打臉,泓水之戰慘敗而歸,這些一再的挫折,都沒有讓他放棄大國夢。

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宋襄公還是在教育自己的臣子,「古之為,臨大事不忘大禮」。作戰禮儀,是周禮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恢復周禮,怎可忘記依禮而行呢?

多年之後,周禮雖然再沒有被全面恢復過,但其精髓已經滲透到了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宋襄公的努力得到了認可和傳承,並最終取得了部分的成功。

堅韌不拔終有所獲

結語:真正的夢想永不破滅

宋襄公和堂吉訶德,一個是歷史人物,一個是文學形象。

通過堂吉訶德,可以更形象地了解宋襄公人格特質;通過宋襄公,可以使堂吉訶德的形象更為現實和具體。

我們嘲笑過宋襄公的呆板迂腐,堂吉訶德的瘋狂荒唐。

因為在現實層面,他們的確處處碰壁,活成了一個笑話。

但是,在精神層面,他們的信念是堅定的,人格是偉大的。他們沒有如哈姆雷特一次次地沉思和猶豫,而是勇敢地向著夢想行進。

真正的夢想是永不破滅的,它不會因失敗而黯淡,而是由此熠熠生輝、更為偉大。

相關焦點

  • 大時代下洪流下的悲歡離合——韓劇《陽光先生》
    《陽光先生》的主要故事發生在1902-1907年,講述從小跟隨著傳教士離開朝鮮的韓裔軍官崔宥鎮,因外交任務而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大韓帝國,原本想要藉機為父母復仇的他,卻遇到了神秘黑衣女子高愛信、浪人具東魅等,再加上當時十分緊張而複雜的日韓、日俄、日美等國際關係,他們被捲入了時代的大洪流中,但也做出了他們各自的選擇……十九世紀中到二十世紀中期的一百多年裡,韓國
  • 宋襄公的野心
    正巧,周天子派內史叔興去宋國訪問,宋襄公就問叔興這些事情有什麼意義,是兇是吉呢?內史叔興心裡覺得宋襄公這個問題有點愚蠢,因為他認為這些事屬於陰陽之事,人事兇吉與之毫無關聯,但是又不敢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就說了些別的來回答宋襄公。他說:「今年魯國會有幾個大人物去世,明年齊國將會發生動亂,而您,則會得到諸侯擁戴,但卻不能善始善終。」
  • 他用交響詩講述《堂·吉訶德》的故事
    吉訶德遇到了轉動的風車,以為這是一個兇惡的巨人,騎在驢上揮劍向風車攻擊,卻在轉眼間,被風車的巨葉打落在地上。第二變奏:描寫吉訶德看到一群在草原上悠閒地吃草的綿羊,誤以為是一大隊兇猛的敵軍,而展開瘋狂的追擊。此時傳來牧羊人的笛聲,牧羊人用石頭狠狠地打到吉訶德的腦袋時,他才清醒過來,而停止這場滑稽的打鬥。
  • 宋襄公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公元前644年,齊桓公死前的一年,宋國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春天的時候,天上掉下五塊隕石。又有六隻鷁鳥被強風吹著倒退著飛。聽到這個消息,宋襄公坐不住了。當年山崩地裂,周幽王都坐美人懷而不亂。這才掉兩塊損石,宋襄公就激動起來。這主要還是文化上的差異。宋襄公是殷商的後人。跟重視人文的周室不同,殷商比較信奉神秘力量,正所謂天有異象,必出妖孽。
  • 《繡春刀:修羅戰場》:混亂時代裡的命運,不抗爭則不知定數
    畢竟,一個人在本性驅使下做的事情,即便不合理也是自然而為。沈煉捲入時代洪流,既必然又偶然縱使沈煉的自我認知再透徹,終歸是在混亂時代的夾縫中討個&34;字。天地若變,人如何能不被波及。&34;,乍一看只覺消極,如若思忖終會發現這話絕非空穴來風。
  • 耶魯公開課丨《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成功與失敗不過都是命運操縱下的表象,唯有挺立的長槍,是永恆的存在。本期的《耶魯公開課》,也是耶魯北京中心這一堅持了近一年的專欄的最後一期,選擇耶魯大學西班牙和比較文學系斯特林講席教授Roberto González Echevarría的《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作為收官之課,探索蘊藏在塞萬提斯筆下理想主義與骨感現實的激烈纏鬥。
  • 社會學解剖《老炮兒》:六爺和宋襄公孔子海瑞是一樣的人
    盛世下的小民是沒有這種撼動人心的能量,因為他們沒有與結構產生衝突。但是,這個時代的老炮兒們,在不斷衝擊和變化洪流中,巋然不動,就等待著那一聲「哐當」,倒在死守的墳頭上。在社會學中,他們的行為就是「越軌」——妨礙執法、綁架威脅、聚眾茬架。但是,越軌未必是犯罪、越軌未必是不可接受、越軌未必是偶然個案。越軌是一種文化現象、群體的文化現象、甚至是被普遍認可的文化現象。
  • 宋襄公奉行仁義,反而成為笑柄,還引來殺身之禍
    正是這點名氣,讓宋襄公膨脹了。宋國其實沒什麼實力,只因協助齊孝公即位,便認為掌控了齊國,意圖代齊國而成為下一任霸主。學習齊桓公,圖謀稱霸宋襄公想當霸主,他也效仿齊桓公,圖謀以會合諸侯的方式來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可是他沒有學習根本。齊國本來就是一個大國,為了稱霸,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大力改革。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壯大了國家實力,齊國才得以稱霸。
  • 馬林斯基芭蕾《堂·吉訶德》,僅三天可見!
    與此同時呢,《堂·吉訶德》又有足夠的空間讓舞蹈演員炫技。沒看夠《天鵝湖》揮鞭轉的盆友,你們可以繼續在《堂·吉訶德》中過癮。Evseeva曾經主演過《仙女》、《海盜》、《吉賽爾》、《舞姬》、《胡桃夾子》等,但是她演繹最多的作品,還是《堂·吉訶德》。在聖彼得堡,Evseeva有著「舞團最好吉特莉」稱號,是本地觀眾公認的最適合演繹《堂·吉訶德》的女演員。除了擁有極高的肌肉素質、爆發力和令人眼花繚亂的旋轉技巧以外,Evseeva在《堂·吉訶德》的表演風格上極具個人色彩。
  • 耶魯公開課丨《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品讀一部藏在喜劇外殼下的人文主義「聖經」
    成功與失敗不過都是命運操縱下的表象,唯有挺立的長槍,是永恆的存在。本期的《耶魯公開課》,也是耶魯北京中心這一堅持了近一年的專欄的最後一期,選擇耶魯大學西班牙和比較文學系斯特林講席教授Roberto González Echevarría的《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作為收官之課,探索蘊藏在塞萬提斯筆下理想主義與骨感現實的激烈纏鬥。
  • 永遠的堂吉訶德 全球觀
    而一千個人眼裡的堂吉訶德只有兩種:一種是教科書告訴我們的,堂吉訶德因為沉迷於騎士小說,時常幻想自己是個中世紀騎士,進而自封為「唐·吉訶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區的守護者),拉著鄰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僕人,「行俠仗義」(注意是加引號的),作出了種種與時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結果四處碰壁。但最終從夢幻中甦醒過來,回到家鄉後死去。
  • 《我們的父輩》時代洪流中的犧牲品
    五個人的命運因為這場戰爭有著巨變,五個人最後都在這種時代洪流下感到了無力感,沒有能力去改變這一切,弟弟,最後選擇絕望的離開,因為他不能原諒變得醜惡,殺人如麻的自己,他也沒辦法回到從前的自己,內心深處接受不了現在的戰況,以及被戰爭改變的自己,太絕望,太失望,哥哥也是失望於德國元首自己眾多欺騙他們的領導,他放棄了,他不願為祖國賣命了,格雷塔一個太天真的姑娘,不過也是為自己愛的人跟自己的夢想犧牲了很多東西
  •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 | 張芳梅與您分享《堂·吉訶德》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 | 張芳梅與您分享《堂·吉訶德》 2020-12-08 22: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宋襄公到郭皇后,看歷史上那些大佬如何逗逼作死
    這是他成名的契機,同時也激發了他內心的貴族情懷。他覺得他也可以像齊桓公一樣稱霸江湖,什麼事情都可以管一管。從此,哪裡都出現他的身影。宋國和齊、晉等國家完全不是同一個等級的,而宋襄公卻莫名其妙的有了像金三胖子一樣的勇氣。他的準則是:「你們不鳥我,我就打比我弱的國家。這樣你們就可以把焦點投向我這裡。」
  • ——全球抗爭與我們時代的「非運動」(下)
    我們這個時代那些飛快擴散的抗爭來得快去得也快,表現出的是長期停滯下的全球經濟秩序以及二戰後崩解的地緣政治帶來的一種具有破壞性的狀態。非運動的增長反映的是後工業時代的不穩定性以及由此出現的所謂「反形式」。但這種爆發也可能輕易地演變成改良乃至守舊運動,如果——聽上去有點矛盾——它們仍無法避免滑入當前不穩定形勢所指涉的內戰或虛無主義暴力狀態的話。博爾迪加的革命戰爭之夢已經成為(或者早已是)一個天真的幻想,它無法為一個無階級的社會奠定基礎。利比亞和敘利亞的內戰表明,戰爭可以如此輕易地將革命群眾組織轉化為一場金錢、軍火和僱傭兵的騙局。
  • 《俘獲瑪麗》時代洪流,年華黯淡去
    他與女主角其實是彼此的影子,彼此的鏡子,同樣的少年得意驕傲剛愎,同樣的在時代變革中掙扎失落,他們步調一致,始終同行,映襯著彼此的變化……女主角的回溯之旅,回溯的不只是一段若有若無的情感,而是在時代的洪流中,不知為何黯淡了的年華。
  • 楚莊王名副其實,宋襄公靠仁義上榜
    歷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和秦穆公;另一種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管是哪一種,有三個人物是大家一致認可的,就是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筆者更贊同第一種說法,在下文中也採用第一種說法,對春秋這五位榜上有名的霸主進行分析排名。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時代洪流下的古代女子圖鑑
    開篇我希望筆下的她,像詞中擁有李清照一般悠閒、灑脫、慵懶生活狀態的盛明蘭(趙麗穎扮演),在禮教、名聲、三從四德的古代女子圖鑑下,不斷承受失去、隱忍、放棄的痛苦,但依然擁有善良、溫暖、清醒的態度。——關心則亂時代洪流所擁有的,是強大到無法抗拒的力量。每個個體面對這種力量時,都會顯得極其渺小,只能被裹挾其中,隨波沉浮,在迷茫中前行。
  • 面對時代洪流,《唐頓莊園》的大小姐瑪麗也迷茫
    12月5日,片方發布「艱難抉擇」片段,一直以來肩負守護唐頓重任的大小姐瑪麗,對莊園的未來感到迷茫,傳統貴族能否在壯闊的時代洪流中保留一席之地?唐頓莊園又能否在艱難情形下重回榮耀?面對困境,瑪麗將如何繼續守衛莊園? 全六季劇版《唐頓莊園》作為重量級的鴻篇巨製,故事橫跨20世紀初英國歷史近十五年,在風譎雲詭的時代背景下,一個英式貴族家庭的命運躍然呈現。
  • 「影評」墜落的堂吉訶德
    看完本片之後久久不能下筆,殘忍血腥的場景在電影中並不稀奇,但拿開電影的藝術表現手法之後,不禁恐懼。我們似乎也在這樣的監獄中。階級剝削,種族主義,人性貪婪。02電影設定在一個反烏託邦的監獄坑,寓意很簡單就是社會階級。從0層開始會有一頓豐盛的美食,下一層的人只能吃上一層人的剩飯,不同的樓層的食物會分好壞,多少,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