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女,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小學數學特級教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參事,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教育幹部培訓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教師教育培訓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兼職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北京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榮獲全國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市有突出貢獻專家、北京市首屆十大傑出青年、首屆首都楷模、香港柏寧頓孺子牛金球獎中"傑出獎"等榮譽稱號。
在1997年,擔任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提出了"雙主體育人"的辦學思路,即"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主體,兩個主體在不同的層面,通過自育、互育,協調互動,共同發展。";四個實施途徑:"以愛育愛" "以學論教""以參與求體驗" "以創新求發展",以達到"成為最好的自我"的理念。她帶領全體師生打造"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家長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黨員文化"、"校園文化""、課程文化"、"課堂文化"等九個學校文化;構建了一個超越制度的管理模式,為教師成長搭建了"美麗、智慧、快樂"的良好環境氛圍,這樣先進的辦學理念為中國教育改革開闢了一條新路。
2005年,出版教育部"中國當代教育家叢書"《給生命塗上愛的底色》,教育部"中國特級教師文庫"《我教小學數學》等三本個人專著,並有"雙主體育人思路探索與實踐"等多篇論文發表與獲獎。
李烈,是一位"有想法"的校長,正像她擔任校長的北京實驗二小,是一所"有風格"的名校一樣。
但本學期開始不再進行延續幾十年的"三好學生"評選,這種想法和做法還是在圈裡圈外引發眾議。3天前,北京實驗二小召開媒體通氣會,專門為他們要變評選三好學生為"10+N+3"獎項評價做出說明。
李烈一如往日,用她已經習慣了的對孩子們特有的柔和聲音娓娓道來:之所以提出新的評價標準,主要是因為小學階段的奠基教育應以"近、小、實、細"的目標為引領,從這一點出發,實驗二小一直努力嘗試將"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不斷具體化,並相繼體現在學生發展的評價標準中。
在此番公布的實驗二小的評價標準中,"10"代表德智體美的細化內容,如愛心、守紀、學習、誠信、勞動、健康、禮儀、全勤、安全、特長,以鼓勵孩子全面發展;"N"指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現或進步,如獲得區級以上科技、文體等獎項;"3"指育愛杯、小錢學森杯、小博士獎,以激勵孩子發揮自身優勢。
李烈說,這次公布的評價標準不是靠拍腦袋拍出來的,他們的初衷不是要"顛覆"什麼,只不過是"為了每一位孩子健康發展"。
記者注意到,實驗二小從1997年提出"十項獎",2002年提出"10+N"獎項和"傑出獎",現在又正式提出了"10+N+3"獎項。可以看出,實驗二小的"10+N+3"的評價方法,是在多年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而來。
李烈說,小學階段主要是6到12歲的孩子,他們個體的身心發展距離成熟也還有很大差距,他們發展的潛力是巨大的,也是充滿各種變數的。
所以,她認為小學教育是"在路上"的教育。"每個孩子都有與眾不同的特質,都有自己的智能優勢","全優是才,某個方面傑出也是才"。在李烈心裡,要永遠給孩子一份希望,給孩子繼續發展的動力。
這種想法,與李烈一貫強調"育人的核心是愛"相因果。一個人的生命中不能沒有愛,沒有愛的生命是悲哀的;詮釋生命的教育中不能沒有愛,沒有愛的教育是蒼白的——在李烈自己寫的書《給生命塗上愛的底色》裡,對"以愛育人"的理念有清楚而真摯的表白。
正是因為愛,孩子們每一個細小的優點在實驗二小被"放大"了。一位家長說,她經常接到的"報喜"電話中,除了說考試成績之外,說得更多的是您的孩子在數學課上圖畫得好,或者您的孩子寫字姿勢很正確之類的小事兒。
受一家外國航空公司乘務員蹲下來與乘客交談的啟發,李烈十幾年前早提出了"蹲下來跟孩子說話"、"注視孩子的眼睛"、"給孩子一個擁抱"、"給孩子出錯的權利"等,鼓勵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被理解、被尊重、被關注、被接納的寬鬆成長環境。讓每個孩子在成長中感受到愛,進而轉化成自己愛的情感和行為,使人格獲得健康發展。
實驗二小的校園裡,有一座一位女老師與一名學生腦門相抵的雕塑,可以說,這是這所學校"以愛育愛"理念的濃縮。李烈覺得,這些年來,實驗二小的教師隊伍對愛的理解在不斷升華。也正因如此,實驗二小在北京諸多名校中的"口碑"不斷攀升。
然而,"10+N+3"評價標準能否被接受、被認同,仍然面臨考驗。因為對很多家長來說,最關注的問題是沒了"三好學生"稱號,孩子將來在"小升初"的擇校中能否被認可?
李烈對此毫不諱言,為了跟目前市裡、區裡的一些擇校政策相匹配,實驗二小會在這套自己的獎項評價標準的基礎上按比例繼續選送市級"三好生"和"推優生"。
李烈沒說這樣做是基於現實考慮的"妥協"還是為了更大範圍內爭取認同的努力,但大家都明白,對於李烈和實驗二小來說,改變,仍然還"在路上"。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