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厭女症」的根,但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

2020-12-23 全都是自己的

如果你經常看一些婚姻情感課文章,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有的文章鼓勵女性追求經濟和思想上的獨立,以吸引優秀男性,「我若盛開,清風自來」;有的文章呼籲女性霸道,嚇跑老公周圍的瑩瑩豔豔;有的文章歌頌女性的犧牲和貢獻,以換取男性的奉獻。不管主題是什麼,這些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論點:能夠牢牢抓住一個高素質男人的心,才是女人最大的成功。

如果我們反過來想想,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罕見的文章:男人應該溫柔賢惠,才能留住女人的心;男人保持好氣質和好身材是非常重要的

你認為文章是伴隨著違和感的嗎,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感覺呢?必須清楚地思考這個問題,因為這就是為什麼性別平等的口號被高喊了這麼多年,而卻的進展緩慢。

這本書《女性與權力》包含了英國著名古典科學家瑪麗Bild關於性別問題的兩篇演講。在他的演講中,瑪麗圖片報深入討論了這種文化代表之後的婦女權益問題。

作者瑪麗Bild是英國劍橋大學古典教授,學術聲譽享譽世界。她自己也成為最受歡迎的「國寶級」知識分子,因為她獨特的個性和謹慎的懷疑。《女性與權力》的出版使Bild成為許多中年婦女的旗手和偶像,《紐約時報》稱之為「 一本耀眼而有力的宣言。」

在這本書中,作者伯德運用了她深厚的古典文化遺產,不僅從傳統文化中為我們找到了許多例證,而且引導我們將當前「厭女症」現象與傳統文化教育聯繫起來,只有從根本上認識到性別不平等問題,我們所倡導的女權運動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一、傳統文化中對婦女的偏見

《圖片報》說,古典傳統文化為我們提供了一套模式,其中性別是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對男聲的描述總是「低沉渾厚、富有磁性」,而女聲多是「尖嗓門」、「嘮叨」、「磨嘰」,顯然,前一種描述很有說服力。

外觀的描述更為明顯,男人的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老通常是成熟和智慧的象徵,而女人只能是黃臉婆「 、「過期貨」。

工作場所是這種差別待遇的重災區,女性通常不允許進入男性控制的職業領域權威,一旦他們試圖進入,就會導致各種障礙,並被質疑其專業性和權威性。

書中給出了一個例子:傑奎琳,歐特裡被觀眾視為對傳統節目的侮辱,因為她是《今日比賽》中第一位女性評論員。試想一下,如果國內的NBA評論員變成兩個女人,人們可能會忽略節目和嚴肅性的專業,而傾向於被歸為娛樂和休閒節目。

更重要的是,女性在職場上的努力是徒勞和蒼白的。在《康熙來了》這個節目中,無論小S是否專業,觀眾根本不在乎,已經習慣於把他看作調節氣氛的花瓶。如果女人在不受歡迎的職業上犯錯誤,那就更不可饒恕。我不知道是否有權威的數據或理論支持,但我們對女司機的偏見和嚴厲明顯比男司機嚴重。

在政治上,男人牢牢地控制著他們的權威地位,「在英國女性可以成為教育大臣,衛生大臣,卻從未有任何女性成為財政大臣。」

在我國的歷史文化中,幾乎每一個暴君或朝代衰落,都會有一個背著黑鍋的女人。才華橫溢的女政治家,如孝莊、竇太后等,只能在後宮低調地扮演角色。小心「幹涉朝政」這種行為,否則,你將背負叛國、篡權之名,永遠被釘在恥辱柱上。

二、我們也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我們對女性的一些態度、假設和偏見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到文化、語言和歷史的影響。古典的文化並不遙遠,他仍然深深地影響著現代人的思想和行為。

《女性與權力》中美杜莎的故事講述了希臘神話中美杜莎的故事:美杜莎在雅典娜神廟被波塞冬強姦,被雅典娜變成蛇頭怪物,最後被英雄珍珠修斯殺死。在這個故事中,無辜的美杜莎成為惡魔和邪惡的象徵,而無故殺死她的珍珠修斯則被視為英雄。

我們現代人怎麼看這個神話傳說?作者以美國的選擇為例,許多男性政治家用珍珠修斯作為力量的象徵,英勇而美杜莎血腥洗腦的腦袋被女政客的頭顱取代來攻擊和嘲笑。

這種影響也體現在我們的影視作品中,比如西遊記中的女兒國,雖然女王擁有太平的富國,但女王對唐僧承諾的態度是:如果他能留下來娶她,他將成為女兒國的國王,而她願意成為他身後的小女人。作為觀眾,我們對沒感覺無可厚非,但我們被女王的迷戀所感動。

敬畏的上帝形象也是一個男性特徵。在莫高窟的壁畫中,慈悲的觀音菩薩也是一張陽剛的臉,但後來的一些影視作品中卻發生了變化。

還有一種最簡單的方法來檢驗我們是如何受到影響的: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勾勒出一位領導者或教授,第一個浮現在腦海中的形象肯定不是女人。「這是因為對於一個強大的女人該是什麼樣子的,我們的文化沒有提供任何範本。 」

三、做一個清醒的人

當然,社會上也有一些優秀的女企業家和女政治家。作為成功女性,她們會採取一些措施使自己的某些特徵接近男性,以增加自己的權威或通過刻意強化女性的某些特徵來巧妙地強調自己的地位。

《圖片報》給了我們一些例子:為了讓她的聲音更深沉,瑪格麗特·柴契爾接受了專業的嗓音訓練,一些女性政治家,比如希拉蕊·柯林頓,在正式場合總是穿褲子而不是裙子,他們通過這些刻意的男性特徵分享男性特有的權力。

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此,因為這些機會主義的做法並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質。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為什麼我們認同這些男性元素,為什麼他們更具權威性。

《女性與權力》中有一幅漫畫:

這幅「 特裡格斯小姐問題」漫畫顯示,女性通常很難有機會在公共場合發言。這不是主要問題,什麼最重要是什麼,我們怎麼能知道是什麼原因和偏見導致我們拒絕聽她的話。

瑪麗,圖片說「 你無法講女性置於一個已經被男性化編碼的架構裡,你必須改變架構本身。而改變架構本身意味著以全然不同的方式來思考權力。」

因此我們不應滿足於女權運動所取得的一些成果:例如,提高了某些職位上女性的性別比例,減少了工作場所對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呼籲社會給予女性更多關懷。

在這些看似勝利的表象中,我們應該時刻牢記,只要這種男性化的文化框架不改變,女性就不會得到平等的對待,她們的權力就不會真正得到解放。

相關焦點

  • 這才是「厭女症」的根源,可惜多數人沒有意識到
    想清楚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這也是為什麼男女平等的口號好喊了這麼多年,卻進展緩慢的原因。《女性與權力》這本書中,收錄了英國著名古典學家瑪麗·比爾德關於性別議題的兩次演講。在演講稿中,瑪麗·比爾德深刻探討了這種文化表象之後女性的權益問題。作者瑪麗·比爾德是英國劍橋大學的古典學教授,其學術聲譽享譽全球。
  • 「厭女症」患者
    有網友在「推特」留言道,醜化梅拉尼婭的形象「是《紐約郵報》的恥辱,這場選舉已夠令人丟臉了,美國人無需再做出這類原始人似的舉動」。還有人寫道,《紐約郵報》的做法令他感到「驚訝與氣憤」,這是徹頭徹尾的「厭女症」。
  • 《厭女》:日本李銀河運用女性主義理論深入解剖「厭女症」現象
    今天我們解讀的《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這本書,就從根源上討論了女性厭惡這一現象。這本書的作者上野千鶴子,是東京大學的名譽教授,也是日本女性主義理論和運動的領袖人物,她在日本相當於中國的李銀河。這本書的主題雖然是日本的女性嫌惡,但要把日本換成其他一些國家名,厭女症一詞也都是適用的。很遺憾,目前我們還很難想像一個完全沒有厭女症的國家。
  • 「金智英」被差評背後,韓國男性為何患上厭女症?
    與其說這是對電影本身的評價,不如說這是對女性議題的評價——《82年生的金智英》勾勒出了「女性權利」這一話題在韓國社會當下的處境:對女性權利的爭取日漸普遍,但與此同時男性的不平衡感也在不斷加劇。兩性在這一話題上,似乎永遠沒有共識。「厭男症」和「厭女症」群體越來越多,男女間的問題也愈發像一場零和博弈——你的平等是否意味著我的不平等?
  • 大張偉發言惹爭議:厭女症,究竟是種什麼病?
    並且男人的母親就是女人,一般人都容不得自己的母親被蔑視。 那麼「厭女」是不是種自相矛盾的現象呢?03「恐同」——對女性化的蔑視厭女症不僅包括對女性蔑視,也包括對女性化事物的蔑視。所以厭女的男性,也會厭惡女性化的男性,以及男性同性戀。
  • 福祿壽不能被罵才是真正的「厭女症」
    還有些人嘛,自然是如獲至寶,又找到了楊子虛「厭女症」的鐵證。至於這個詞語的原意(哭喪著臉胡說八道),他們是不管的,反正「我認為你人身攻擊了,你就是人身攻擊了」。還有一種說法是,那既然你楊子虛認為這個詞語不是人身攻擊,那能不能罵你楊子虛「哭父死母」呢?
  • 「厭女症的歷史」之二:強姦
    「厭女症的歷史」之二:強姦 2020-05-22 20: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承認吧,很多男人其實很「討厭女人」|厭女症|直男癌|女權|男權...
    每當有類似的女性受害惡性事件被曝光時,都像一記響亮的耳光,打在每一個自以為身處高度文明化社會的人臉上。而韓國頻發的事件,其實就像整個世界至今都依然廣泛存在著的「厭女症」的集中體現與爆發。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作者上野千鶴子的著述《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厭女症讓男人自嗨的集體潛意識
    關愛生命大講堂薦讀 男人的角色和女人的角色,從來還沒有經歷過今天這樣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男人和女人,正在面臨著重新的理解和定義。不理解這一點,就會成為自己夢幻中的「男人」或「女人」,找不到現實中的配角,去表演一場孤單的獨角戲。  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在經歷著一種社會的集體無意識投射,被強制穿上社會舞臺的戲裝,比如說男人要有陽剛之氣,女人要陰柔嫵媚等等。
  • 高雲翔被控性侵炸出一堆厭女症:男人長得帥,有的是女人往上撲
    但我實實在在被網上的有些評論噁心到了,這件娛樂圈的性侵案像塊丟進廁所的石頭,一下子炸出來一堆厭女症。比如有些人如此評論:酒店性侵?是價格沒談妥吧?不太相信。這種男人啥樣的女人要不到,還需要硬來?這種人無法從正常獲取性的渠道中得到滿足,只喜歡採取帶有攻擊性和壓制性的方式,就像大多數人都喜歡吃飯,可有的人就喜歡吃shi,沒辦法,需求如此。正是因為有那些相信男人長的帥,就不可能性侵的人存在,才會讓很多受害者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而這種思維,就是典型的厭女症思維。
  • 末路狂花|女性的自我意識覺醒,與「厭女症」的意識萌發
    時間過去了三十年,現代社會的女性生存環境有沒有好一些呢似乎並沒有。女性在家庭中額外承擔的壓力,在職場中額外受到的歧視,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再說沒多大意思。最近聽說了個讓人不解的詞兒:「厭女症」。「厭女」這個詞原本來源於日本作家上野千鶴子的作品。現在在中國也非常流行。厭女症由MISOGYNY翻譯而來,厭女症在男性身上表現為「女性蔑視」,在女性身上則表現為「女性的自我厭棄」。
  • 韓國「N號房」事件背後,「厭女症」群體在狂歡
    韓國「厭女症」的狂歡,以及「金智英」們的反抗如一些媒體所指出的,「N號房事件」再次凸顯韓國男性群體之間存在已久的「厭女症」情節。厭女症最突出的表現之一,就是對女性化、女性傾向以及一切與女性相關的事物和意義的厭惡。
  • 也許,他們患有「厭女症」
    二、愛情模式經久不衰,卻是一種「厭女症」的表現這樣的情節,在無數本小說中屢見不鮮,卻未曾想過,其現象竟然源於一種近乎病態的社會特徵。上野千鶴子,曾經寫過一本書,名叫《厭女》,就講述了這樣一種社會病,名叫「厭女症」,就講述了這樣一種社會現象。
  • 我23歲,得了厭男症
    不被期待的出生,註定沒有太多溫暖和幸福可言,而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女生,要麼不顧一切地尋找缺失的父愛,要麼從此無法與異性正常交往。女生顯然是後者。阻礙她與異性交往的,不是內向的性格,也並非什麼「女多男少」,而是從小在那樣一個家庭成長,由那樣一個父親角色生出的,對男性隱秘而頑固的排斥和嫌惡。
  • 《紙牌屋 第六季》厭女症患者的福音
    到底經歷了什麼把女的描述的非毒即狠或白痴。只能猜,編劇有厭女症?真是人間有三恨:紅樓未完、男神被彎、好劇爛尾。。。。。。
  • 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為什麼有「厭女症」
    他一生有「厭女症」,終身未婚,也無固定情人。在歷代著名的哲學家中不愛女人的有;愛而不得的也有;戀愛一生的也有;像叔本華這樣被貼上「厭女症」標籤的幾乎甚少。在叔本華的《論女人》中,他說女人幼稚、輕佻漂浮、目光短淺、沒有理智、看事情只看表面,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女人最適合的職業是看護和教育兒童。叔本華為什麼會如此貶低女性?
  • 周揚青發文披露羅志祥出軌,時代的厭女症何時能治癒?
    這個時代是有厭女症的,大眾和輿論對男性和女性永遠都是兩副面孔雙重標準,男性和女性的性道德標準更是離譜,在大眾眼裡男性瀟灑就是浪子,許多男明星承認自己愛玩,倒贏得一聲喝彩,帶著小自己幾十歲的女友出去時,恩恩愛愛,大眾評判:浪子回頭金不換嘛!而反觀女性,娛樂圈中根本就沒有所謂瀟灑浪女,要麼就是聖母,要麼就是淫女。
  • 背後或許是厭女症作祟
    孰是孰非,沒有定論。但在我看來,這件事並不是一場鬧劇那麼簡單。它側面反映了人們對於人格權的漠視,以及社會中普遍潛在的厭女症情緒。偷拍女生,暗示從事不正當職業,實則是厭女症的體現除了上述的侵權責任以外,在這件鬧劇中,我還看到了社會中潛在但普遍存在的厭女症。何為厭女症?
  • 厭女還是仇男:成為導火索的金智英
    與其說這是對電影本身的評價,不如說這是對女性議題的評價——《82年生的金智英》勾勒出了「女性權利」這一話題在韓國社會當下的處境:對女性權利的爭取日漸普遍,但與此同時男性的不平衡感也在不斷加劇。兩性在這一話題上,似乎永遠沒有共識。「厭男症」和「厭女症」群體越來越多,男女間的問題也愈發像一場零和博弈——你的平等是否意味著我的不平等?
  • 巴洛特利為不當玩笑道歉:我沒有厭女症,女人就是我的生命!
    結果社交媒體爆炸,很多人指出了女性厭惡症,球員也在instagram上道歉,「女孩子們,如果覺得有人被罵了,我會道歉的,我很了解達亞妮,我們的說話方式可能有點粗魯,但我最喜歡她了」「所以,請不要再說什么女權主義和厭女症,我向感到被冒犯的人道歉,但如果你在做出判斷之前不知道兩人的關係,請先了解一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