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者VS內向者的關鍵差別

2021-02-07 李開復

每個工作團隊中都有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他們分享觀點的方式、適宜的工作環境、長處和短板都各不相同。


儘管現代工作環境更有利於外向者自我實現,但在實際的工作中,外向者不一定總是勝過內向者。只有了解彼此的差異,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協作溝通,發揮出自己的真實能力。


下面這11張圖片,清晰解釋了外向和內向兩種性格的人在工作中的關鍵差別。你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呢?


本文作者:Alison Robins  譯自《officevibe》


內向與外向作為性格類型,在工作中各有利弊。

外向者在現有的工作環境中更易獲得表達自我、展現才能和被認可的機會,但在團隊合作中要注意耐心傾聽同事的意見,並在開放性辦公環境中,面對幹擾努力保持專注。

內向者則應提高自己的適應力,學會在會議中表達自己深思熟慮後的想法。比如在頭腦風暴開始之前,先做好思考和總結,讓自己做到胸有成竹,在分享環節中不再緊張。

性格不應成為事業的阻力,內向者和外向者的性格差異可以成為團隊協作中互補的助益。希望內向者和外向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長處。




推薦閱讀

瞎忙族與高效人士的13個不同點

你應該知道的6種不同領導風格

成功者和不成功者的十個不同之處

相關焦點

  • 內向者與世界相處的十種方式.
    小布萊恩在他的新作——《我,自己,我們》中寫道:內向者在出席隆重會議或者重要場合之前不會喝含咖啡因的飲料。  漢斯·埃森克的外向理論和西北大學的威廉·雷維爾的研究表明,在特定場合,內向者和外向者的警戒心理和反應能力是不同的。如果一件東西或者一個場景給了內向者過度的刺激,他們不會覺得興奮,反而會感覺不知所措,甚至會略感疲憊。
  • 《內向者溝通聖經》:走出舒適區,去展示、溝通和領導
    很多人都感覺到,是外向者主導著這個世界。之所以有這樣的錯覺,因為外向者確實非常擅長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個世界好像充滿了他們的聲音,而內向者往往過於內斂,讓我們很難聽見他們的聲音。但是,事實總是會出人意料。
  • 你會把自己定義為內向者嗎?內向者就註定一事無成?
    與此同時,很多內向的人則被貼上了「只活在自己世界的人」「沒用的人」等標籤。今天七哥想和大家來聊聊這個社會現象。希望能給那些認為自己內向而覺得自己失敗讀者朋友一點啟發。為什麼外向性格會變成社會主流性格?得益於科技的發展,生產力也隨之提升。生產資料慢慢的就會有富餘。
  • 5大特徵透露:你是內向型人格!
    內向型人格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內向者會被社交場合耗費精力,而外向者會在這類的互動中獲得能量。這不意味著所有的內向者都會完全逃避社交事件。許多內向者實際是喜歡與別人相處的,但有一個重要的告誡----內向者更喜歡親密朋友的陪伴。
  • 性格內向的人,真的不受歡迎嗎?
    比起生性活潑開朗的人,內向者有更多不為人知的優點。· 他們善於利用獨處。內向者其實不害怕參加社交,他們只是不願參加過多無用的社交。比起一堆人聚在一起浪費時間,他們更希望利用好時間去學習,去享受生活。· 他們善於傾聽。
  • 他懦弱、冷漠、沒情趣,婚姻裡遇到內向的人,就註定不會幸福嗎?
    原來內向大腦和外向大腦有著明顯的不同,外向者被交感神經的活動控制,內向者卻被副交感神經控制。交感神經在面對刺激時,會運用「外向傳導物質」多巴胺。多巴胺可以增強活力和好奇心,增加對變化的尋求和對報償的期待。所以,外向者活潑開朗。副交感神經面對刺激時,運用的是「內向傳導物質」乙醯膽鹼。乙醯膽鹼與多巴胺恰好是相反的,它負責的是安靜、復原和保護。
  • 性格內向在社會上真的寸步難行嗎?
    可能是內向者最怕聽到的一句話,通常發生在一群人聚會的時候。有些溫和的人出於善意,會不經意把話頭兒遞到你嘴裡,讓你發言;而爽快一點的,則會直截了當問出這句話。內向者通常很難和他人解釋:我們真的只是單純地沒那麼需要和別人說話而已啊……外向者通過社交來充電,他們在人際互動中獲得能量,且會本能地避免長時間獨處,比如四處找人閒聊,因此他們也主導了社交活動。
  • 世間所有的內向,都是因為無法忍受別人的無趣
    「外向」與「內向」,本來只應該是兩個中性詞,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性格傾向,這兩種性格本無所謂孰優孰劣的問題——只存在誰更適合哪種工作或出現在哪種場合的問題。 然而,在現實中,「外向」往往以褒義詞的面目出現,「內向」則淪落為貶義詞;外向者往往被認為「更優秀」,個別自認為外向者往往有種優越感——他們喜歡居「高」臨「下」地同情內向者;被貼上「內向」標籤的人則容易有自卑感——我曾經或一直是一些外向者們居「高」臨「下」地同情的對象,他們的憐憫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我的自尊心,我曾經為此自卑過,故而才對這個問題格外敏感。
  • 內向的人與外向的人有什麼不同
    不要簡單地認為,一個害羞的人就一定是個內向的人。因為不論是外向的人還是內向的人,都會害羞。
  • 內向的人看你就像在看一朵花?聊聊你不知道的「內向」小知識|花時間心理
    一個以500人為樣本的研究,發現了四種不同類型的「內向」:社交型內向者,偏愛在小圈子裡跟人互動;思考型內向者,通常深思熟慮,善於自省;焦慮型內向者,會在身處人群時,尤其感到窘迫和尷尬,總是尋求獨處的機會;克制保守型內向者,更傾向於三思而後行。每種類型都很獨特,但大部分內向者都是以上四種類型的混合。
  • 性格內向的人總吃虧?這樣老掉牙的觀點可以翻篇了好嗎?
    內向者通常很難和他人解釋:我們真的只是單純地沒那麼需要和別人說話而已啊……外向者通過社交來充電,他們在人際互動中獲得能量,且會本能地避免長時間獨處,比如四處找人閒聊,因此他們也主導了社交活動。這變成了一個絕望的悖論:外向者因為更喜社交,而掌握了定義社交環境的權利,使得內向者在其中更加難以自處。而對於內向者來說,社交是一個十分耗能的過程!他們會本能地迴避無意義社交(閒聊)。我的很多朋友,他們在上班接觸一堆人之後,周末只想宅在家看書、刷劇、不想出門。
  • 心理學家:性格內向的人不需要無謂的社交
    性格內向的人不需要無謂的社交但對一般人而言,差別可就大了去了。在家長看來,外向的孩子的能說會道,討人喜歡。在老師看來,外向的孩子讓課堂的氛圍更好,團結同學。同時,對性格內向的人也有一定程度的誤解。是啊,性格內向的人在公共場合,總會覺得不太自在。所以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表情,加之容易緊張臉紅,不喜說話。讓他人覺得孤僻、冷傲、不合群、脾氣差的感覺。容易抑鬱、特別自我、不懂得團結協作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些人認為性格內向=抑鬱,或是覺得性格內向的人佔抑鬱的絕大多數。此外就是覺得性格內向的人會特別自我,不懂得團結協作。
  • 寫給內向患者的你
    甚至還有人痛恨自己的內向性格。但內向性格真的不好嗎?內向患者就非得改變嗎?內向就代表失敗嗎?01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個世界似乎已經變成了外向者的世界,大家也總是把外向和成功聯繫在一起,而內向的人似乎一直是被否定的。
  • 職場中,永遠不要低估一個沉默內向的人,心理學家給出了這個答案
    ,甚至內向者的人也常因為自身內向的性格而感到不自信,其原因主要有兩個層面。」所以你看,外向者人數佔優,他們營造了外向文化的氛圍,對內向者造成一種生存的壓力。 書中從生理、心理探索內向者和外向者兩大性格的特徵,並進行對比,發現內向者也有其優勢: 1、對深度的探索 外向者更喜歡廣度,如多種多樣的朋友和經驗,對所有事情都了解一點點。內向者偏愛深度,他們限制經驗的數量,但會深入體驗它們。
  • 內向=懶、笨、慢、悶?內向是缺點?一本書解讀內向性格的競爭力
    長期在這種環境中長大,讓很多內向型性格的人又平添一份自卑,在成長中不斷試圖去與內向和自卑抗爭,不斷在自我與環境中掙扎,有的人成功了,成了一個別人眼中的外向者,而多數人失敗了,既疲憊不堪又無能為力。但是,內向型性格就一定要改變嗎?內向型性格真的是一種缺陷嗎?
  • 內向性格不是缺陷,而是禮物!
    I·Dear studio is a wonderful family你身邊有內向性格的人麼他們會喜歡獨處沒有太多的言論像是一個小透明但事實真的如此麼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內向者的世界我是一個內向者,我喜歡自己而且我不是一個人,內向者隨處可見我們有著安靜的生活方式但是
  • 內向的人就該被低估?別忽視了這3大優勢
    而後者更多關注看電影時,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想法,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科學研究表明,外向者和內向者體內血液流向大腦的通路是不一樣的,而且通路的神經遞質也不一樣。而內向者對多巴胺高度敏感,更傾向於乙醯膽鹼使自己感到平靜舒適,沒有壓抑和焦慮。所以內向者需要在獨處中讓身體慢下來,享受幸福感。
  • 我活到三十歲還不擅交際,總因為內向吃虧,還有治嗎?|花時間心理
    其實,「內向」和「外向」的性格都沒有任何問題,但我們卻總感覺,外向的人活得更快樂和自我,也總會收穫更多的社會肯定,那麼,內向的性格是否需要改變?內向的人是否可以改變成外向性格呢?我想,沒有人是可以一成不變的,關鍵在於,改變的過程以及結果真的是自己最想要的嗎?內向與外向,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兩種性格,找到自己最能接受的平衡點,也許才是最好的選擇。
  • 毛不易:性格內向不是一種缺陷
    1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因此會對相關話題比較敏感。也一直都知道,在大家的認知裡,內向其實就是一個貶義詞。如何改變性格內向的自己?你們如何看待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的人?性格內向的人,如何搞好人際關係?性格內向的人到底有多累?
  • 為什麼內向的人,更適合當領導?
    內向更多的是,你怎樣對於刺激作出回應,包括來自社會的刺激。心理學博士Perpetua Neo曾從腦化學物質角度比較內向者與外向者。相比於外向者,內向者的多巴胺閾值敏感性更低(多巴胺是一種與獎勵相關的化學物質,它會使我們自我感覺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