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凱恩曾說過:內向性格並不是一種錯,安靜也可以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
前段時間我辭職了,辭職之後便一個人待在出租房裡,精神的時候碼碼字,找一些資料,看一看書。累的時候睡一會,曬曬太陽,追會劇。餓的時候做個飯,或是點個外賣。有時候,好幾天不會出門,也不跟別人聊天,安安靜靜地待著。
一個朋友知道之後,就勸我出去走走,天天待在家裡,面對一個環境,小心抑鬱。聽他絮絮叨叨的話語,仿佛回到了小時候,一心把我「趕」出家門的媽媽也是這個樣子。
在別的小朋友因為貪玩,經常不著家的時候,我經常一個人待在家裡。在爸媽看來,我這個樣子,像是有自閉症似地,不出去玩,見人也不喜歡打招呼。擅長的事,莫過於發呆,給一本書就能坐一天。那個時候,爸媽經常把我「趕」出家,讓我出門玩。
長大之後,也有很多人問我,你怎麼經常一個人待著?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只低下頭暗暗臉紅,滿心的自責愧疚,檢討自己是不是人品真的很差。
因為在那個連去廁所就要成群結伴的高中時期而言,獨來獨往意味著是「異類」。有人投以鄙夷,有人投以同情,有人先入為主:差勁的一個朋友都沒。
因為在他們得眼裡,甚至是大多數人眼裡,性格內向是一種缺陷,喜歡獨處的人也很糟糕。但其實真的不是這樣,不喜歡社交並不是一種缺陷。就像有些心理學說的那樣,性格內向的人只是不需要無謂的社交。
對性格內向的人有哪些方面的誤解?
心理學家榮格將人的性格分為兩種,一種是外向性格,一種是內向性格。他說人的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代表人的一種心理狀態而已。
但對一般人而言,差別可就大了去了。在家長看來,外向的孩子的能說會道,討人喜歡。在老師看來,外向的孩子讓課堂的氛圍更好,團結同學。同時,對性格內向的人也有一定程度的誤解。
孤僻、冷傲、不合群、脾氣差
大學畢業散夥飯的時候,一位同學跟我說,剛認識我的時候,我總是獨來獨往,很少說話。給人一種很孤僻、冷傲、不合群的感覺。熟悉之後才發現,我也是一個可可愛愛的軟妹子,愛笑的很。
是啊,性格內向的人在公共場合,總會覺得不太自在。所以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表情,加之容易緊張臉紅,不喜說話。讓他人覺得孤僻、冷傲、不合群、脾氣差的感覺。
容易抑鬱、特別自我、不懂得團結協作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些人認為性格內向=抑鬱,或是覺得性格內向的人佔抑鬱的絕大多數。此外就是覺得性格內向的人會特別自我,不懂得團結協作。
之前有一次部門聚餐,因為晚上不想吃飯、不想交際,也擔心回去太晚有安全問題,便婉拒了。然後有同事便在群裡艾特我,說我太自我,因為我讓部門聚餐不完整。
一開始我很自責,但後來我好好想了想,聚餐本來就是自願的事情,我不想去僅代表我的想法,沒有損害其他人的任何利益。難道我不去,你們就吃不下飯?然後,我就在群裡給懟了回去。
所以說,很多人對內向者都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他們自我,不懂得團結協作。但真相是,性格內向的人不需要社交。
為什麼內向者不需要無謂的社交?
再次強調一遍,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內向並不是錯,沒必要刻意改變,安靜也可以是一種強大的力量。
性格外向的人——喜歡社交——「充電」
在心理學看來,外向的人通過人際互動獲得能量,是「充電」的方式。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種各樣的事情,是他們的精力來源。並且,他們也擅長在討論中思考,而獨處會讓他們覺得不安和孤單。
性格內向的人——不喜社交——喜歡獨處——「充電」
對於性格內向的人而言,社交是一種「耗能」的情況。他們獨處的時候自在,大腦靈活,更容易展現自己的本事,所以他們不喜歡無謂的閒聊式的社交。對於他們而言,獨處就像是吃飯、喝水一樣,是獲得能量的方式。
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認為,與外向者相比,內向者在與外界交流時,會損耗過多的能量。即使適應頻繁的應酬環境,但內心是相當牴觸的。
外向者通過社交獲取能量,內向者通過獨處獲取能量,所以說,內向的人不需要無謂的社交,因為那只會消耗他們的能量。
內向性格的人不喜歡社交,但並不是恐懼社交。不喜歡無畏的聊天,但並不是沒有朋友。我們並不需要為迎合別人,刻意改變。只需要暗自努力,讓自己越變越好。畢竟,內向並不會阻礙成功。
網友們,你們如何看待內向?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