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到波音,在留言裡我提到了波音不可能倒閉,立刻有美國的朋友問我,是不是抄底的機會來了,我覺得還沒到時機。
時機在什麼時候呢?如果法國根據黑匣子判斷是飛機設計缺陷導致,那麼波音還得繼續跌。如果又曝光波音故意隱瞞、或者區分對待客戶,那麼還會再次慘跌(風險很大,謹慎操作,要是沒問題就踏空了)。
但波音不可能倒閉,因為波音簡直是美國的特大型國有企業,大股東都是各大財團,除了商業(民用)項目,它更是一家特大型軍工企業(世界第二),僅次於洛馬公司。
比如美國的F15戰機,C17大型戰略戰術運輸機、 P8反潛機、經常侵入南海的 B52遠程戰略轟炸機、世界最厲害的加油機KC46A,以及很多型號的直升機,都是波音研製和生產的。
除此之外,波音還生產各型飛彈,包括地對空飛彈、反艦飛彈、空空飛彈、反坦克飛彈、民兵三洲際飛彈,「德爾塔」運載火箭等。
可以說波音是美國稱霸世界的工具,所以美國政府倒閉了它都不可能倒閉。一旦波音出現危機,美國政府肯定會想辦法奶一口。
說來你可能不信,美國政府其實早就在補貼波音,就為了戰勝空客。為此兩家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補貼大戰。
所以,中美貿易糾紛中,美國經常指責中國搞政府補貼搞中國製造2025,違反了市場遊戲規則。但實際上美國護犢子比誰都厲害,各種名頭的補貼比比皆是。
比如通用汽車說要裁員,川普就怒了,你敢裁我就停你的補貼。特斯拉為啥要到中國來建廠,就是因為2019年1月1日起,美國對特斯拉的補貼沒了。
既然中國的改革開放要繼續擴大,我就歡迎特斯拉來。而且我挺看好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因為他們挺會入鄉隨俗,開工儀式上,竟然豬頭都擺上了(朝向錯了),上帝不會吃醋吧?
美國對波音補貼,最重要是為了取得對空客的優勢。1992年,美歐達成協議,雙方將政府補貼限制在研發成本的三分之一,當時空客民用飛機市場佔有率遠不及波音。
但是911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美國航空業由於持續低迷,拖累了波音,2003年,波音的民用飛機交貨量被空客反超。
美國著急了,單方面撕毀了協議,同時一紙訴狀,把歐盟四國(法、德、英、西)告上WTO,告發四國違反WTO協議,偷偷補貼空客。
歐盟當然也不甘示弱,以牙還牙,揭發美國給波音提供了巨額非法補貼。相互揭發唄,大家反正知根知底。為此美國和歐盟開始了長達9年的撕逼。
2011年5月,WTO做出裁決,認定空客獲得了180億美元的非法補貼,這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美國波音公司的利益。
次年也就是2012年3月,WTO也認定美國給了波音巨額補貼,給歐盟工業造成了數十億歐元的損失。
雖然WTO沒有公布美國補貼波音的具體金額,根據歐盟估算,自1989年至2006年間,美國對波音的非法補貼總額為191億美元。
WTO雖然做出了裁決,但雙方依然我行我素,繼續燒錢補貼。僅波音787一個項目,美國就先後補貼了134億美元。而2018年5月,空客也被裁定接受了歐盟220美元的補貼。
一場持續了十幾年的補貼大戰,結果乾死了加拿大的龐巴迪(C系列飛機項目),和巴西航空工業公司。龐巴迪曾是全球第三大民用飛機製造商,而巴西航空工業是世界第四。
不是航空工業領域,很多領域都有這種有趣的現象,老大和老二幹架,老三和老四死了。
比如可口PK百事,非常可樂消失了;王老吉PK加多寶,和其正消失了;岡本PK杜蕾斯,傑士邦消失了;美團VS餓了麼,百度外賣消失了;小三PK正室,官員消失了。
龐巴迪(Bombardier)原本是造火車的,後來收購了一家生產渦槳支線客機公司之後,成為世界民航製造的小巨頭,在美洲僅次於空客,由於首字母也是B,合稱北美航空工業的2B。
巴西航空(Embraer)所生產的120座以下客機,曾佔世界支線客機份額的45%,是世界第四大民用飛機製造商。由於也在美洲,跟龐巴迪和波音,合稱美洲一2B,錯了,是美洲E2B。
龐巴迪成為第三之後,也許是野心膨脹,也許是沒有安全感,開始考慮向老大老二發起挑戰,於是在2004年推出了自己的C系列大飛機計劃,對標波音的737。
所以巧合也在這裡,2004年龐巴迪的C系列飛機立項,這一年波音跟空客之間的補貼大戰也正式爆發。
最後的結局是,龐巴迪的C系列飛機項目被以1元錢的價格,賣給了空客;而美國波音,則收購了巴西航空工業公司商用飛機業務80%的股權。
蛋總鋪墊這麼長,是讓大家認識到航空工業競爭有多激烈。從結果上有時候讓人懷疑,波音和空客有時候是在唱雙簧,兩家鬥而不破,通過補貼扼殺潛在的第三強。
中國的客機一路走來也非常艱辛,運十下馬就不說了,我們說說國產支線客機ARJ21吧,名字的意思是「21世紀新一代支線噴氣機Advanced Regional Jet」。
ARJ21是中國第一次完全按照國際標準研製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飛機,也是中國完全自主設計並製造的支線客機,78~90座,航程2200~3700公裡。
這款飛機2004年4月國務院立項,2007年12月總裝下線,2008年11月首飛。雖然首飛成功,然而這僅僅是開始,因為還要完成各種極端條件的測試,才能達到適航證。
適航證類似於汽車的行駛證,汽車有了行駛證才能上路,飛機有了適航證才能上天。適航證的初衷是最大程度保證安全,也是人性的具體體現。
在世界範圍內,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是世界上目前最權威的車管所,錯了,應該叫機管所,也就是民航管理機構,因為自進入噴氣時代以來,美國一直是航空業的龍頭老大。
也因此,FAA對世界民航也有灰常大的影響力,一款飛機一旦通過了FAA認證,那麼基本上就能通過其他國家民航局的認證,很多國家甚至沒有自己的標準,直接抄美國的作業。
比如美國運輸類飛機適航標準,叫做FAR25部,目前指導著世界上所有10座以上或最大起飛重量大於5.7噸的民航噴氣機設計規範。
其實這部標準,就是一部人類航空史的錯題本,總結了自20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人類無數起空難的血淚教訓。每多一次空難,可能就會增加一條。
比如噴氣式客機的先驅,英國彗星客機,由於其方形舷窗設計,導致方形拐角處出現金屬疲勞,最終使得舷窗爆裂釀成空難,這一血的教訓使得之後飛機設計中再無方形舷窗出現。
其實這個火車的安全須知也是一樣,每一條規則的背後,或許都藏著一條甚至幾條生命的代價。比如高鐵站臺必須站在黃線以外,因為曾有人因為頭髮被吸入鐵軌。
FAA標準的確是嚴格、完備和先進的,所以歐洲民航管理機構EASA和中國民航局CAAC的世行標準認定,基本上都是以FAA為標準,畢竟人類空難史的教訓都要吸取。
由于波音和空客的地位,一款飛機拿到本國的適航證後,要想拿到國際市場的銷售資格,必須拿到美國FAA和歐洲EASA的適航證。
規則是死的,但人是活的。適航標準也是一樣,有時候免不了成為一道貿易壁壘。比如FAA,就經常偏袒美國的公司,刁難外國的企業。
上世紀麥道推出了自己的三發大型客機,為了能利用艙門位置裝貨,其貨艙門選擇向外打開而非向內,並用鎖閉機構進行鎖閉。
結果1972年6月12日,美國航空96號航班在飛行途中貨艙門爆裂,飛機險些墜毀。在調查中發現DC10的貨艙門閉鎖設計有缺陷,在飛行中艙門可能會被內外壓力差撕裂。
按照規定,應該吊銷這款飛機的適航證,然而一旦吊銷,對麥道就會產生毀滅性打擊,於是FAA心軟了,放了麥道一馬,讓其自願性改裝。
既然是自願的,那就不是強制性的,麥道為了節省成本並沒有進行改造,結果1974年3月1日,土耳其航空的DC10在飛行中由於同樣的原因,使得貨艙門撕裂發生了爆炸性失壓。
美國對自己企業寬容的同時,對外國企業卻非常苛刻,有時候簡直是百般刁難,為的是就是保護波音的市場。
我們的ARJ21,從立項之初就是奔著國際市場去的,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滿足FAA的適航標準。
比如發動機進氣道濺水試驗是民用噴氣客機適航審定的重要科目,主要驗證在積水跑道上滑行、起飛和著陸過程中,飛機進氣道可能吸入的水是否對發動機穩定工作造成影響。
還有一項叫做自然結冰試驗,光等天氣就等4年。這項試驗要求飛機先找到冷溼的雲團,在飛機無防護的位置保證結冰厚度超過2英寸。
然後在這個條件下,飛行員做一些機動動作,比如大坡度轉彎,左右快速滾動。就是要看這種結冰情況下飛機的大角度機動性如何。
這項實驗非常重要。一旦飛機表面積聚了冰層,其空氣動力學結構就被改變了,正面阻力增大,升力和推力減少,可能影響飛機的穩定性,嚴重時會造成飛機失事。
2002年12月21日,我國臺灣地區的復興航空公司,一架編號為GE791的ATR72-200飛機,由於機翼嚴重結冰而失速墜海。
但這項實驗非常難做,首先你得在合適的天氣找到一塊合適的雲。中國商飛的ARJ21團隊為了做這項試驗,從陝西轉戰安徽,結果都沒成功。
後來諮詢了氣象局,說中國只有新疆地區才有這種氣候條件,然後申請了十幾萬平方公裡的空域,設置了三個監測點,一發現雲團,立馬就起飛然後鑽進去了。
結果新疆也沒做成,因為新疆天氣乾燥,夏天氣溫高,就算冬天結冰厚度超過2英寸也很難,ARJ21帶的油也只能飛四個小時,好不容易碰到冷溼雲團了,油量卻扛不住了。
時間就是生命,團隊開始放眼同行找思路,發現美國加拿大都是在五大湖區做這項實驗,但是向美國申請,美國卻拒絕了,於是轉向了加拿大。
北美五大湖區擁有廣闊的水面,水蒸氣上升成雲,雲遇冷空氣凝結成雨成雪。所以到那就順利完成了試驗,連去帶回總共32天。
後來大家才恍然大悟,人家美國制定的標準,就是參照五大湖區的氣象條件設定的。
後來,ARJ21又在冰島完成側風試驗,飛機具備了在高原、高寒、高溫高溼、自然結冰以及大側風等全部特殊氣象環境下的運營能力,表現非常出色。
但是適航證美國並沒有頒發。因為中國主張ARJ21採取影子審查,也就是由CAAC進行審查,FAA監督CAAC的執行,這是中美兩國航空合作協議的內容。
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CAAC和FAA產生了分歧,美國不是很配合,希望參照日本的做法,把飛機全部交給美方,讓美方來測試。
這個中國當然不能接受,交給美國美國使壞我們也看不到,另外竊走了我們的智慧財產權咋辦了,日本可以這麼做,中國絕對不能答應。
所以最終 ARJ21雖然完成了FAA適航標準的所有測試,但是沒有獲得美國FAA的適航證。在絕望之中,ARJ21隻取得了中國CAAC的適航證。
2016年6月28日,ARJ21 正式投入商業航運行,執飛從四川成都雙流機場到上海虹橋的航線。2017年4月22日,ARJ21迎來了第10000名乘客,平均上座率高達90%。
目前ARJ21已經交付12架,該機型總訂單已經突破500架。中國商飛ARJ21的成功,可以說是C919的預演。
有人很擔心C919能不能取得美國適航證,美國會不會刁難。以前我們總是說,單靠國內市場,就可以養活C919了。
我相信大家對這個結果非常不滿,憑什麼我們不能去分國際航空的蛋糕?所以蛋總告訴大家一個更好的消息,那就是以後再也不用申請美國適航證了。
根據中國民航局的消息,中國民用航空局與美國聯邦航空局《適航實施程序》,在美、中雙方分別於2017年9月28日和2017年10月17日籤署後,於2017年10月17日正式生效。
這什麼意思呢?就是互相承認對方的適航證,也就是美國的飛機獲得FAA的適航證,就相當於獲得了CAAC的適航證,中國飛機獲得CAAC的適航證,就等同於獲得FAA的適航證。
大家是不是有點懵逼?覺得美國怎麼可能突然放棄了刁難,給了中國這麼大一個大禮包?中國肯定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吧?
其實這裡邊有正國級地下黨員川建國同志的功勞。FAA(美國聯邦航空局)局長叫麥可·胡爾塔,任期五年,2018年到期,可惜了他是民主黨的。
川建國就任大統領之後,立馬對民主黨的自留地FAA毫不掩飾、毫不留情地表達了不滿,甚至會當面狠批局長,而且做出了爭議極強的改革計劃。
計劃中有一項內容,那就是大裁員,一開口就要FAA裁三萬人,一時間人心惶惶,大家都飯碗朝不保夕。
在這個時候,CAAC利用美國兩黨內鬥抓住了機會,跟各級地下黨員密切配合,完成了協議的籤署。
更重要的原因 ,我覺得是中國的實力到了,ARJ21讓FAA看到了中國對安全性的嚴謹和苛刻。
另外中國談判最大的籌碼是巨大的市場,承認既然是對等的,你不承認我,我也不承認你。目前與歐洲EASA的談判正在緊張進行中。
最快2020年,C919就將取得CAAC的適航證,並投入商業行業,期待她驚豔的表現!
【 ↓蘋果攔不住你對蛋總的讚賞↓ 】
超級學爸 超級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