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醃臘肉,勞記「5個竅門」,臘肉耐放不變味,薰香撲鼻,味道好。
民間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風俗習慣。小雪節氣,天氣漸冷且乾燥,正是醃製臘肉的最佳時間。小雪過後,閒下來的農村人,就會將自家養了一年的豬宰殺了,就會將多餘的豬肉用傳統的醃製方法做成臘肉過冬吃,或是等春節來臨之時,做成各種不同的美食招待貴客。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吃臘肉的習俗,南方為多,北方亦少,美味不少,但唯對其情有獨鍾。
南方人吃臘肉,如同北方人吃餃子一樣,好的臘肉,肥肉清澈透明,吃起來爽口不膩,瘦肉清香,原汁原味,不塞牙,不腥柴,吃時,或蒸、或煮、或炒亦可。咬一鹹香四溢,清香味夾著鹹味,和烹飪時融入在臘肉中的調料混合味香融合,散發出那淡淡的香味,讓人回味無窮。
很多人認為:醃臘肉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了,撒鹽醃製,再燻制,風乾後即可,其實不然,醃製臘肉得經多道工序製作而成的,每一道工序都得精細細作,才得以做出美味臘肉。
我國最好的臘肉之鄉——廣東,賦予了全國最好吃的臘肉,但是廣東臘肉有一股甜香之味,可能喜歡味重的四川人就不喜歡了,因為被稱為吃貨的天堂的成都人,對吃有一種天生的創造性,所以四川臘肉也隨之誕生。被譽為臘肉之鄉的湘西,對製作臘肉而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有優質的土家放養豬肉,再加上獨特的燻制方法,做出來的臘肉願與廣、川比高低,但製作工序略為複雜,必須掌握「5個竅門」才得以做出美味的臘肉,而且耐放不變味,味道鮮美。
製作湘西臘肉的5個竅門
精挑食材
湘西人做臘肉非常講究,在選材上也較為嚴格,一般都選用生長在湘西高山密林深處的方養豬為主要食材,肥瘦均勻,吃慣了山間各種帶有藥性的草料成長起來豬,肉質鮮嫩瓷實,非常適合製作臘肉。
醃製
恪守傳統工藝,精選桂皮、八角、花椒、陳皮、小茴香、五香粉等十二味天然香料和豬肉一同發入陶瓷缸中醃製十五天左右,直至調料的香味徹底浸入肉內,才算是醃製完成。
文火慢燻
湘西人在燻制臘肉這道工序上最為講究,一般燻制時間都會控制在30-60天之間,燻制時所用的材料,都是選用上好的高山松木、桔皮、茶殼、穀殼等進行燻制,文火慢燻至沒有水分,色澤呈紅褐色為準。
曬晾
在製作臘肉的過程中,燻制臘肉和曬晾其實共進的,在燻制的同時,也會將醃製好的肉掛在通風處曬晾的,所以這一步也很重要,但可以和燻制同時進行。
下架貯藏
燻制好的臘肉即吃,但是吃不完的臘肉就要進行貯藏,為了延長保質期,是臘肉能夠保持正宗,湘西人一般會將燻制好的臘肉藏於穀殼、木屑之中,或是用稻草包緊,晾於通風處,這樣不僅會使臘肉的保存時間增長,而且還能保證臘肉正宗變味。
總結:
小雪醃製臘肉,一定牢記「5個竅門」,那就是精挑食材、醃製豬肉、文火慢燻和曬晾。這樣製作出來的臘肉才具有農家柴火臘肉的特色,而且還醇厚耐嚼、薰香撲鼻,同時還能確保肉質的口感。
不知道您在平時喜不喜歡吃臘肉,我個人特別愛吃,如果您對我的文章有不同的意見,請您留言探討,如果您喜歡我的美食文章,請收藏起來慢慢欣賞,謝謝您的閱讀!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