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前的美國,一直掙扎於沒有盡頭的戰爭之中,身處資本主義無情擴張中的人們,一直期盼著社會進步和時代的變革。二十世紀初,共產主義革命的嘗試也一度走進了美國人民視線,喬希爾作為左翼人士,加入「世界產業工人聯合會」,積極投入美國工人運動,並創作了大量反抗歌曲。儘管他年紀輕輕便慷慨赴死,卻從此成為美國人民投身反抗的精神領袖之一。而另一位能代表美國精神的抗議歌手,則比較為我們所熟悉,正是他深刻影響了鮑勃迪倫的音樂和人生觀,這個人就是伍迪格裡斯。他們的歌曲創作中大多充滿了對世事不公的憤怒和對強權壓迫的控訴,呼喚人們的覺醒,為爭取自己的尊嚴和力量而抗爭。他們的歌詞往往比較簡單,旋律也朗朗上口,比較適合在受教育程度不深的公眾中進行傳唱。(民謠復興運動由於年代較早,與本文相關性不大,因此不做詳述。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土摩託袁越《來自民間的叛逆》。)
時間來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麥卡錫主義落幕,種族隔離壁壘尚存,黑人運動風波不斷,同時對外與蘇聯開始冷戰,隨後,還深深陷入了越南戰爭的泥潭之中。儘管美國國內的經濟獲得了高速發展,但身處於社會轉型階段的人民內心充滿了動蕩和不滿。二戰後的嬰兒潮一代有著較父母輩更優越的生活條件,接受著父母的溺愛和期望,可是當現實和理想發生衝突時,人們感受到了希望的破滅。甘迺迪,馬丁路德金相繼遇刺身亡,越南戰場上的潰敗,讓這一代的成長中充滿了迷茫。
60年代早期,也就是前文中早期搖滾樂開端的時候,美國國內主流氣氛比較愉快,因此早期的音樂比較輕鬆而奔放。63年甘迺迪遇刺,65年越南戰爭擴大化,美國國內開始發生動蕩。青年學生們開始組織集會,進行遊行示威。同年代,在英倫入侵的影響下,民謠電聲化,搖滾化的潮流開始。可以說,英倫入侵讓美國人們重新發現了搖滾樂的魅力,而民運運動的開展,抗議民謠的復興,給搖滾樂注入了新的精神。
鮑勃迪倫一直被當做音樂史上抗議歌手的形象代言人,嚴格說來,他的抗議歌曲主要都創作與1962-1964年間。後來,他仍然寫了很多與時代息息相關的歌曲,但是,他從來都反對將自己界定於某一個標籤之中。六十年代後期,他主動退出了更加動蕩的時代大潮,遠離嬉皮的花朵與黑人貧民區的暴動,他遠超時代的目光讓他敏銳的注意到了變革的到來。關於他的代表作,我們的公眾號此前已經討論過許多,因此不再贅述。
60年代中期,舊金山地區湧現了大量樂隊。1964年,The Beau Brummels成立並發行了單曲《Laugh, Laugh》。標誌著民謠搖滾的開端。同年,The Byrds成立。這時的民謠搖滾樂隊受到英倫入侵的影響十分明顯,或者說,就是在用Beatles的方式演唱民謠歌曲。
1965年4月,The Byrds發行劃時代單曲《Mr. Tambourine Man》。這首歌被稱為西海岸反文化運動的萌芽之一,從此,他們與鮑勃迪倫比肩成為民謠搖滾的代表人物。
而另一個比較貼近時代,親身投入到抗議運動中的樂隊,便是The Searchers。比較著名的作品有反戰歌曲《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和《What Have They Done To The Rain》。1965年7月25日新港音樂節,鮑勃迪倫在民謠節的演出中率先用電吉他代替木吉他進行演出。
1966年,加州樂隊Buffalo Springfield發行了首張專輯《Buffalo Springfield》,儘管這個樂隊非常短命,卻聲名顯赫,創作非常優秀的作品。不過,樂隊成員們內部卻一直並不和諧,Stephen Stills、Neil Young和Richie Furay在樂隊解散後都成了非常著名的音樂人。
1965年-1968年是民謠搖滾爆發的幾年,值得關注的作品還有The Mamas & The Papas的《California Dreamin'》,The Lovin' Spoonful的《You Believe in Magic》,We Five的《You Were on My Mind》等。其實我們從這些音樂內容中不難看出,以抗議音樂作為開端的民謠搖滾已經開始發生了轉變,受到動蕩時代的衝擊,作品中開始出現避世,迷幻的內容。
美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反文化運動的主力是一群物質生活條件較好的年輕人們,他們衣食無憂,受到大量外來思潮和觀念的衝擊,失去了對美國傳統價值觀的敬畏,同時,又需要找到一種能夠真正支持自己的精神支柱。他們覺得傳統資產階級文化是病態的、壓抑的,就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社會的反抗和對理想主義的追求。他們的主旨是愛,正義,自由和和平,卻採取了與傳統文化極端對立的形式來表達對於傳統文化的蔑視和反叛,表現在音樂、文學作品、服飾、生活等各個方面。「垮掉的一代」用種種激進和反叛的行為當做自己反抗的標誌。這場運動中,充滿了虛無和幻滅,充滿了個人面對時代時的無力和迷茫,同時,卻又滿懷著個人主義的堅決與熱忱。
在美國東海岸的格林威治村,就有這麼一群年輕人,並把自己稱為hips(嬉皮士)。他們穿著破舊的衣服,不修邊幅,吸毒,酗酒,濫交,崇拜鮑勃迪倫,喜歡聽The Beatles和The Rolling Stone。嬉皮運動源起於「垮掉的一代」,他們將反叛的自我意識繼續發揚光大,這種文化運動隨後席捲全國乃至世界。雖然從表現形式上來看,嬉皮運動與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的學生抗議運動相反,但是他們正是以一種消極的方式對社會進行了反抗。嬉皮士們希望通過逃避主流社會,隨心所欲的放蕩和不受任何約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找回在高度發達的現代理性社會中所喪失的人的原始情慾,恢復在人的個性中所包含著的文化創造的動力,抗拒現理性社會對人性的扼殺,以求達到文化的超越、人的精神的解放和人的生存狀態的更新。然而,這種極端的發洩方式,尤其是對於毒品的濫用、性解放運動帶來了蔓延的社會影響,使嬉皮士成了放蕩、墮落的代名詞。
但正是在這種虛無之中,搖滾樂出現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開端。鮑勃迪倫率先使用迷幻劑,並將這種迷幻帶入了音樂中。1967年左右,嬉皮運動大爆發,大量樂隊受到這種影響,約翰·列儂也開始使用藥品,樂隊開始進入轉型之中。雖然「垮掉的一代」和嬉皮文化在主流中一直擁有爭議,然而,他們對搖滾樂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說,搖滾樂一直深受時代影響,卻又身處於時代的外緣,這種反叛和孤獨,正是年輕人自我的表現。70年代,搖滾樂正式醞釀出一場爆發,無數具有嶄新面貌和音樂風格的樂隊破土而出,所融合的外來因素也越來越廣泛,我們很快會迎來一個百花齊放的年代。
文章來源:Soundlibrary聲音圖書館
ID:RFsoundlibrary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