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歌手跨界演戲、主持人跨界唱歌,聽說過房企跨界養豬,科技公司跨界買地嗎?
房企跨界養豬,動作還挺大。不僅有萬科、萬達、碧桂園等加入,甚至還招聘豬場總經理、獸醫等職位。
不過,畢竟一頭豬等於2瓶茅臺酒的利潤,也是在情理之中。
科技公司也不甘落後,自己開始蓋起了房子,但不一定是給其他人住,可能是給自己住的,畢竟大洋彼岸的人也跟我們有著同樣的煩惱——買房難。
能不能住上科技公司蓋的房不知道,已經在期待房企養的豬了。
這兩天,有兩則很有意思的新聞。一則是,最近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說:「當下房地產轉行做養豬的,我們簡單地算了一下全國有超過1000家。」
另一則是,今年,Facebook、蘋果、微軟,以及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五大科技公司所佔據的空間(包括租賃和持有)增長了四分之一,這也是近十年來的最快增長。
除傳統的租賃之外,科技巨頭們還在利用大量現金準備「搶購房地產」。這兩則新聞讓房企和科技巨頭看上去是那麼「不務正業」,但還是大膽設想一下,未來我們難道要吃房企養的豬,買科技巨頭的房?
無論如何這兩則新聞都讓人有些驚訝:難道賣豬比賣房掙錢?那為什麼科技巨頭還來買樓圈地?
眾多房企擁抱「二師兄」
首先,我們要先認識下國內目前生豬養殖業的三巨頭。一個是第一則新聞的主人公新希望,另外兩個是牧原和溫氏。
根據牧原股份三季報計算,牧原每頭豬的利潤超過1700元,不少股民笑稱「一頭豬等於2瓶茅臺酒的利潤」。
股民的計算公式是,市場上一瓶1499元的飛天茅臺,其利潤佔比為49.1%,也就是736元,一頭豬利潤等於2.3瓶茅臺利潤。
所以說,養豬還挺賺錢的。今年6月發布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牧原股份實控人秦英林家族以2416億元的財富值位列榜單第5名,超過眾多房地產、網際網路大佬。
再來對比一下利潤。先前提到的新希望,其今年上半年財報顯示,豬產業實現營收近70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61%;實現毛利潤29.6億元(毛利率約43%),增幅為708.11%。
再來看看地產龍頭萬科,上半年集團房地產開發及相關資產經營業務的結算毛利率為24.1%,較2019年同期下降4.2個百分點。
43%和24.1%,這麼一看,眾多房企擁抱「二師兄」,理由還是挺充分的。
從公開信息上可以看到:早在2014年,萬達就宣布要在貴州投資10億元,養30萬頭豬,用來幫助當地群眾脫貧,後因各種原因無奈放棄。
2016年,地點也在貴州,恆大宣布要投資3億元,援建110多個養豬農牧基地。
2018年,碧桂園加入養豬行業,當年5月發布養豬事業部負責人招聘信息,同年6月,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萬科也於今年正式殺入養豬戰場,3月份成立食品事業部,布局生豬養殖,5月就通過社交媒體發布豬場「招募令」。
養豬的醉翁之意在「地」
掙錢是一方面的,還有一方面的原因在於,生豬養殖土地政策的放寬。
去年9月,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保障生豬養殖用地有關問題的通知》,這個通知就落實和完善生豬養殖用地提出了三條措施。
第一,生豬養殖用地作為設施農用地,按農用地管理,不需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第二,增加附屬設施用地規模,取消15畝上限規定,保障生豬養殖生產的廢棄物處理等設施用地需要。
第三,是鼓勵利用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安排生豬養殖生產。
多數公開報導的解讀認為,養豬拿地一定程度上是開了「綠色通道」。因為,生豬養殖設施用地可由養殖場(戶)與鄉鎮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協商並籤訂用地協議的方式獲得用地。
雖然養豬拿到的地還是農業用地,並不能直接用於建設用地,但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也開了口子,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從這個角度說,房地產企業通過投資養豬變相「圈地」「囤地」,最後進行房地產開發,還是有操作空間的。
科技巨頭正在買樓圈地
房企投資養豬是為了「圈地」尚且只是一種可能性,但科技巨頭的「圈地」已經是現實。
房地產信息研究公司CoStarGroup的數據顯示,美國科技行業最大的五家房地產所有者是亞馬遜、Facebook、蘋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以及微軟,它們總共佔據了約5.89億平方英尺(合5472萬平方米)的美國房地產。這個數據,比紐約市所有的寫字樓空間還大,相當於大約220棟帝國大廈。
你可能有些疑惑,為啥這些有頭有臉的網際網路公司要進軍房地產,甚至自己蓋起了房子。
事實上,這也是因為買房難。美國矽谷的房價居高不下,就連很多在科技公司工作的「高收入」人群都難以承受。
根據矽谷指數,2018年矽谷地區的家庭收入中位數約為12.6萬美元,但根據Compass的數據,2018年舊金山獨棟房屋的房價中位數是160萬美元。不吃不喝起碼得12年,吃吃喝喝可能就到25年了。就連租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間40餘平方米的集中式租賃住房,類似於國內集中式長租公寓,每個月租金是16361元人民幣。
為防止人才流失,Facebook、谷歌等矽谷科技巨頭已計劃出資建設經濟適用房或廉租房,幫助公司員工解決「住房難」問題。不僅如此,多數科技巨頭的項目甚至不僅是針對自家員工的福利房。
谷歌在去年6月份宣布投資10億美元,在大灣區建設20000套住宅;Facebook也在矽谷投入1800多萬美元用於經濟適用和多用途住房建設。
另外,去年7月,谷歌宣布已與澳大利亞建築巨頭聯實集團合作開發美國矽谷價值150億美元的社區房地產。
聯實集團你可能沒聽過,但它開發過的項目你絕對耳熟能詳:雪梨歌劇院、臺北101大廈、吉隆坡雙子塔以及以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命名的川普大廈。
未來
能不能住上科技巨頭的房仍未知
同樣的故事在國內會不會發生還不知道,但有一個現實是,國內的BAT巨頭正成為土地市場上的新力量。
近兩年拿地最多的為騰訊,涉及資金91.2億元,其中2019年11月29日騰訊科技以85.2億元的價格競得深圳A002-0076工業宗地,這也是近幾年高科技企業在公開土地市場上出現的較高投資。除了騰訊,京東近兩年在拿地上的投資額也達到了82億元,此外華為、美團、字節跳動的拿地額均超60億元。
克而瑞地產研究稱,近幾年高科技公司雖然拿地規模相對較大,但大部分拿地用途仍是以自身發展需要為主,例如,置辦總部或產業園,滿足企業辦公需求,設立人才公寓,穩定團隊利於發展,而非真正進入到房地產開發領域。
不過,還需要注意到的是,近日發布的《中國房地產創新發展報告》稱,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如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紛紛開始探索智慧建築與房地產大數據服務。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的入局也加劇了房地產科技領域的競爭。
所以說,能不能住上科技巨頭的房還是未知之數。
瀟湘晨報記者羅雅琪長沙報導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