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在你的眼中是個什麼形象呢?
有點傲氣,不為五鬥米折腰?
有點笨拙,辛勤耕耘的結果卻是「草盛豆苗稀」?
有點浪漫,雖然吃不飽穿不暖,仍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十足的酒鬼,一言不合就喝酒,喝完酒就寫詩,所以有了《飲酒二十首》。
這樣的一位父親,是否會對孩子不管不問,任由他們肆意成長?
當然不是,他像天下所有的父親一樣,都有一顆望子成龍的心。
只可惜,這五個兒子不太成器,一氣之下,陶淵明作詩一一批評,是為《責子》:
《責子》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晉·陶淵明
被(pī):同「披」,覆蓋,下垂。
好(hào):喜歡,愛好。
二八:即十六歲。
行:行將,將近。
志學:指十五歲。
文術:指讀書、作文之類的事情。
垂九齡:將近九歲。
天運:天命,命運。
杯中物:指酒。
白髮覆垂在兩鬢,我身已不再結實。身邊雖有五男兒,總不喜歡紙與筆。阿舒已經十六歲,懶惰無人能相比。阿宣快到十五歲,也是無心去學習。阿雍阿端年十三,竟然不識六與七。通兒年齡近九歲,只知尋找梨與慄。天命如果真如此,姑且飲酒莫論理。
詩的前兩句作者先說自己老了:「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白髮覆垂在兩鬢,肌膚鬆弛也不再豐滿了。
後面是寫兒子不中用:「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總寫一筆五個兒子不喜讀書,不求上進。
下面分寫:「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舒是老大,十六歲了,而懶惰無比。「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阿宣是老二,行將十五歲了,就是不愛學寫文章。這裡語意雙關,到了「志學」的年齡而不志於學。「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雍、端兩個孩子都十三歲了,但不識數,六與七都數不過來。「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通子是老五,快九歲了,只知貪吃,不知其它。「垂」與前「行」義同,都是將近的意思。按,這裡用了「孔融讓梨」的典故。
作者將兒子一一數落了一番後,又突然看開,說「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這兩句意思是:假若天意真給了他這些不肖子,那也沒有辦法,還是喝酒吧。
這首詩寫得很有趣。關於它的用意,後代的兩個大詩人有很不相同的理解。一個是杜甫,一個是黃庭堅。杜甫的意見是認為《責子》此詩是在批評兒子不求上進,而黃庭堅予以否認,作者不是板著面孔在教訓,而是出以戲謔之筆,又顯出一種慈祥、愛憐的神情。體現出作者下筆時的那種又好氣、又好笑的心情。這是帶著笑意的批評,是老人的舐犢情深。
仔細想想,現在的社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似乎是不變的風潮。
過多的壓力和期盼,既給孩子心裡添堵,又讓父母增添許多惆悵。
如果都能如詩中所言:「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那家庭想必也會無比和諧,不再有那麼多親子矛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