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局勢:臺片大年,港片羸弱,陸片掙錢」
今年因為臺灣兩位重量級藝術片導演侯孝賢、張作驥的伏櫪出擊,造成金馬獎多年來少見的臺灣電影大勝的局面:《聶隱娘》拿下五項大獎,《醉·生夢死》拿下女配角、新演員、剪輯、音樂四項,己經把臺片的贏面穩固,《百日告別》再拿下影后大獎(林嘉欣)更是錦上添花。雖然除了侯孝賢、張作驥,臺灣導演的接棒人仍處於青黃不接的局面。適逢這兩位大導演都推出了足以領軍的藝術片,天時地利註定了今年的金馬獎是臺片揚眉吐氣年的一屆,說白了,今年不贏更待何年。
大陸電影市場今年有《捉妖記》突破25億人民幣,《泰冏》的續篇《港冏》票房也相當優異,讓大陸片在市場範疇笑傲江湖。但金馬獎畢竟強調藝術性,大陸片靠馮小剛、賈樟柯、萬瑪才旦、畢贛、徐皓峰、周浩等六位導演也穩住了七席獎項,維持住大陸片近年在金馬獎的優質盤面,其中四位導演分別拿到影帝(《老炮兒》)、原著劇本 (《山河故人》)、改編劇本 (《塔洛》)、動作設計 (《師父》),說明大陸導演才華的全面與多樣。但是像《塔洛》與《路邊野餐》這種純藝術型式電影,幾乎不太可能在大陸商業市場立足。
今年是純港片體質較弱的一年,在《麥兜》拿下最佳動畫片獎之外,只有靠年度最優的《踏血尋梅》與杜琪峯首度嘗試結合舞臺劇歌舞型式的《華麗上班族》支撐住大局,但它們也只拿到男配角與美術設計兩個獎。港片往年在金馬獎最具優勢的項目是動作設計獎,今年雖然仍有《殺破狼2》這種從頭打到尾、武打花招與難度不斷創新、動作讓人目不暇及的傳統港式動作片,但它已被金馬遺棄,敗給大陸片裡更講究武術門派與真實細節的《師父》。
看到第52屆金馬獎獲獎名單,第一印象就是平衡,圓整,幾乎沒有冷門,更沒有特別有爭議的重要獎項獲得者。
「最佳影片+導演:侯導實至名歸,其他皆大歡喜」
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理所當然的成為52屆金馬獎最大贏家,這部今年兩岸三地藝術成就最高的影片,拿下最佳劇情片、導演、攝影、造型、音效五座大獎實至名歸,遺憾的是林強的音樂沒拿到獎,而拿到造型獎的黃文英也應該再添一座美術設計獎。
侯孝賢和《聶隱娘》佔盡天時地利,沒有太多贏不了的理由。
在技術層面上,《聶隱娘》展現的外在形式華麗迷人,而內在部分,角色的人性與感情糾結無奈,無論美學與意境,都是今年華語片之首。侯孝賢十年磨一劍的深厚功力,也帶來臺灣電影在近十年的金馬獎最巔峰的榮彩。《醉·生夢死》講母子關係與邊緣人性的愛恨情痴,重回張作驥最拿手的社會探究題材。相較於《當愛來的時侯》的些許溫暖,《醉·生夢死》呈現的是迷惘與狂亂,基調非常悲悽。其中同志感情戲,我認為不如大陸片《烈日灼心》深刻。
提名金馬獎最佳影片的五部電影,《刺客聶隱娘》拿走了分量最重的兩個,但以侯孝賢這麼多年不拍華語片,加上為拍攝這部電影耗費的前期籌備,後期拍攝的漫長周轉,侯老在臺灣又是德高望重,也很難想像,如果不給出兩個大獎,無以彌補他坎城上臺時掛在臉上的真實失落。
其他四部影片,《山河故人》拿了最佳原著劇本,《塔洛》拿了最佳改編劇本,《踏血尋梅》的白只拿了最佳男配角,《醉·生夢死》的呂雪鳳摘得最佳女配角。前兩部電影在形式風格上別出心裁,後兩部電影大膽出位劍走偏鋒。這樣的獎項分配,也稱得上皆大歡喜。畢竟,張作驥是困獸猶鬥,翁子光又極盡能事,萬瑪才旦初來乍到,贏得觀眾口碑的賈樟柯卻總會引發評委們的爭執。他們在打拼了幾十年的侯孝賢面前,不僅是晚輩,更是晚晚輩。評價電影,並非論資排輩,但在電影所能引發的影響力上,包括侯孝賢今次對過去作品的重大突破,這都讓《刺客聶隱娘》處在一個不能不拿的尖峰地位上,贏面太大。
「最佳男主角:馮小剛實力強勁,段奕宏提前受屈」
馮小剛在《老炮兒》裡的京城六爺戲份貫穿全場,連珠炮的京腔對白與不服老的腰杆架勢,這個老混混角色有如量身打造。尤其是他與李易峰之間的父子親情戲,他把早年愧對如今想補償的情感拿捏得細膩寫實又極富戲劇性,一般導演在幕後都會教戲或親自示範演戲,但馮小剛在《老炮兒》裡的表演足以說明他是一位能在幕前做專業好演員的導演。
和鄧超相比,段奕宏(左)的表演似乎更出色,卻無奈被忽略
評審投票內幕顯示,鄧超在《烈日灼心》的票數還不如李鴻其(《醉·生夢死》)與董子健 (《德蘭》)兩位新人。我認為覆審提名就出現了問題,男主角提名捨棄在《烈日灼心》表現最搶眼的段奕宏,以此避免終審時可能會有評審拿鄧超與段奕宏做比較。
馮小剛拿影帝的問題,無非很多人覺得他是玩票,對他的界定還是導演身份。但實際上,中國導演裡面,擅長演戲的絕不只有姜文、徐崢他們,從張藝謀到侯孝賢,他們本身也是能演戲的好料。一旦消除這種困惑,那麼,馮小剛在《老炮兒》的角色吃重,野心勃勃的戲份無疑是獎項(以及票房)的強有力爭奪者。更因為他處於全然不同的位置,也令評委會有一種全新的考量眼光。據聞在評審團投票中,他就是一路遙遙領先。
馮小剛演《老炮兒》外界看似玩票,還真的秀出了他的表演實力。
「最佳女主角:林嘉欣險中求勝,舒淇先天吃虧」
今年女主角競爭其實不強,影后林嘉欣則是險中求勝。林嘉欣當然是好演員,但林書宇在《白日告別》對她痛失愛人的感情與心境的處理,偏向內在壓抑的平靜,觀眾能否投入到她的表演則見仁見智;張艾嘉是老戲骨,在《華麗上班族》又演又唱,與周潤發老謀算計,與陳奕迅感情針鋒,流暢精彩,但張艾嘉拿獎的宿命就像華語界的梅麗爾·斯特裡普,即使她比其她女星都強,但總會有「無法自我超越」這類評價出現。
林嘉欣在這次的影后競爭中,可謂險中求勝。
舒淇在《聶隱娘》中遠距離透視田季安 (張震),其肅殺中又帶同情的眼神很強,可惜戲份太少又多是長鏡頭或遠鏡頭處理,其表演不容易被看到,這在評論演技上先天吃虧。趙濤在《山河故人》有少女愛情、中年親情、老年追憶三段感情戲,其中以第二段最洶湧最動容,父親驟然過世的悲痛、從小分離的兒子回老家奔喪要修補母子關、趙濤與父與子的三代親情戲演到讓我落淚,可惜第一段的少女戲平淡,第三段雪中舞蹈只驚鴻一瞥。
林嘉欣的《百日告別》,在我業已看過的四部電影裡面,表現最好的無疑還是趙濤,然而,評委認為林嘉欣的表演更有層次變化,加上她本身就金馬寵兒,那麼,頒給這樣一位不斷成熟的中生代女演員,好像也不至於無法服眾。
「最佳新導演:藝術片大曬,大陸獨立電影亮方向」
評審團在新導演獎上捨棄《左耳》這種商業元素與藝術氛圍兼顧、又是演員蘇有朋成功轉型的市場賣座電影,頒給考驗觀眾接受度的《路邊野餐》,說明今年評審團的完全以藝術片為主。
新導演獎給了《路邊野餐》,說明今年評審團的完全以藝術片為主。
賽前我最關心的一個獎項,其實是最佳新導演的選擇。我自然認定,按照金馬這七八年來吹的風,這個獎項會給畢贛《路邊野餐》。不過,由於《左耳》等商業片存在,評委也可能會扭轉趨勢。好在,畢贛極其順利地拿下了獎項。
臺灣演員李鴻其拿下最佳新演員獎,為臺片大贏的局面「添磚加瓦」
包括畢贛在內的許多年輕中國導演,他們從南京的中國獨立影像展,北京華語青年影像論壇、FIRST青年影像展等平臺慢慢走出。這個過程,確實有些寂寞,也可能無人知曉,面對主流市場的擠壓,得到的評論關注也極其有限。儘管我從不認為,獨立電影一定比院線電影好看,但不得不說,這些年給我驚喜的,往往還是這些鮮活、生猛、不遵從市場規則的迷魅影像。然而,由於影展的存活機會不斷被扼殺,現在金馬則進行了一次更有曝光度的褒獎,或許,這也是獨立電影的新方向,來到海峽對面。
「最佳紀錄片獎:臺片輸了這一項乃「最大的痛」」
周浩執導的《大同》拿下最佳紀錄片獎,應該是臺灣影人尤其是紀錄片業者心中「最大的痛」。臺片十年前聲勢跌入谷底後靠紀錄片翻身,而每年臺北電影節最大獎百萬首獎都由紀錄片獲得 ( 直到今年才被劇情片《醉·生夢死》扳回),這兩年在臺灣做商業上映的紀錄片數量創新高,今年入圍的《灣生回家》也進入十大票房賣座,但金馬獎卻一再揭露大陸紀綠片無論選材的社會角度、導演的敘事手法都更勝臺灣紀錄片一籌。
來自中國大陸的紀錄片《大同》(上)贏了臺灣的熱門作品《灣生回家》(下)讓臺灣影評人最為心痛。
最佳新導演獎給獨立電影的機會,也體現在周浩等獨立紀錄片導演身上,如果他們更積極主動,挺過這段冰河期,那麼,這些電影,理應獲得更多關注和榮譽。
「最佳動畫片獎:這部《麥兜》並非該系列的佳作」
動畫片在金馬獎連續從缺多年之後,今年有《西遊記之大聖歸來》與《麥兜我和我媽媽》兩部強片競逐,《大聖歸來》挾大陸整體電影工業蓬勃強勢帶動下的動畫高水平回歸,但最後仍不敵《麥兜》品牌系列蟄伏多年後重回溫馨感人的情感面。
雖然覺得動畫片《麥兜我和我媽媽》不是麥兜系列的佳作,但也不反感。
「遺憾:段奕宏、金燕玲、張譯、管虎、曹保平……」
遺憾是有的。比如,表演獎項最大遺珠是《烈日灼心》連男主角入圍都沒進的段奕宏,以及《踏血尋梅》裡演苦情悲情母親、演技爐火純青的女配角金燕玲,張譯從去年的《親愛的》到今年《山河故人》都被金馬獎忽略掉。
《山河故人》的張譯沒有入圍男配角提名也頗為讓人失望
再比如,《老炮兒》的導演管虎的與《烈日灼心》的曹保平都沒有獲得導演獎提名。曹保平更是從上部片《狗13》就被金馬忽略。其實也不難理解,金馬要包容兩岸三地華語片,僧多粥少勢必只能雨露均沾。
最後來溫習一下段奕宏在《烈日灼心》裡的演出,看如果他入圍有可能打敗馮小剛嗎?
長按二維碼可識別關注我們
「南都影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