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童年開始,人們就教導我們要聽話,懂事。家長常常以理智作為判斷的標準,來判斷孩子的好壞。
但是太懂事的孩子是讓人心疼的,孩子一旦被貼上懂事的標籤,懂事這件事似乎變得理所當然了。幼年時期,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太懂事,就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壓力,產生消極影響。
才華橫溢的作家蔣方舟在「圓桌派」節目中,講述了她小學讀書的經歷。要討媽媽歡心,要讓媽媽表現乖巧。
蔣方舟捨不得花媽媽上學時給的錢買早飯,就把地上同學剩下的點心都撿起來吃了,實在太餓的時候就用尺子或橡皮在嘴裡舔一下。
即使後來她包裡有200元的零用錢,她還是捨不得花,繼續在地上撿東西吃,直到五年級。
被父母稱為懂事的孩子這種「成人化」的行為,但是這樣完全扭曲的懂事真的對孩子好嗎?父母為什麼又都想要一個有教養的孩子?
為什麼父母都想要有教養的孩子呢?
滿足你的攀比欲望。
當物質條件得到滿足時,很多父母都會放棄物質追求,升職為「拼娃」。聰明的孩子會成為父母可以炫耀的資本。
小孩講禮貌,朋友會誇耀說:「你的小孩真聰明!要比我裡面的那個好得多。」
小孩學習努力,成績優異,其他家長會誇耀:「你家裡的小孩真厲害,二次考第一。」
小孩不亂花錢的長輩會誇耀:「真是個勤儉節約的好孩子」小孩得到這些誇獎的同時,也滿足了一部分父母的虛榮。
聰明的孩子有良好的學習成績。
父母對孩子的學業要求高,要求嚴。聰明的孩子會盡力去滿足父母多要求的目標線,成為勤奮的孩子,優秀的學生。
聰明的孩子懂得體貼他們的父母。
聰明的孩子知道父母工作辛苦,掙錢養家不易,所以會主動幫父母做衛生、分餐具、捶背等。
此外,他們也會遠離那些招惹是非、違反原則的事情。如此有教養的孩子父母怎會不喜歡?
在這個充滿了沉重負擔的社會中,懂事的孩子可以減輕父母的壓力,不會給父母帶來麻煩,這是所有父母都很高興的事情,同時,也是所有父母都喜歡懂事的孩子的原因。
其實有時候不是孩子想懂事,而是被逼得要懂事。
一些孩子被強迫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成長。現在,有很多人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環境,犧牲自己的時間外出工作,讓孩子變成留守兒童。
兒童與祖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他們不會像同齡人那樣撒嬌耍賴,而是要養家餬口,照顧年老的老人。
一些孩子的智慧來自於父母。假如家長經常對孩子表達愛,對孩子溫柔體貼,那麼孩子就會經常對家長撒嬌。但是如果父母經常處於情緒不穩定的狀態,孩子就會感到害怕,並且變得更加理智。
儘管家長的這些過度情緒不是孩子引起的,但是孩子出於害怕,也會儘量讓自己變得理智。
理智有時候其實是一個貶義詞,會給孩子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父母應該重視這些「理智」的孩子。
孩子太懂事,帶來的就是傷害。
一些孩子從小就學習觀察語言和顏色,以取悅他人。因為這樣的孩子想得到別人的認同和愛,所以他們強迫自己去滿足父母的要求,去滿足父母的期望。這些都迫使他們在年幼時就成為「小大人」,這是一種「討人喜歡的性格」。
其實,奉承奉承的性格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因為一旦進入了「奉承」模式,孩子就會逐漸失去自我,從而喪失順從自己內心的勇氣。
理智的孩子往往更受大家的喜愛,但代價是,這些孩子往往只能獨自承受壓力和傷害,他們無法表達,無從訴說,只能在無人的角落裡自我治癒。
所以,聰明的孩子內心滿是傷痕,更容易形成自卑,懦弱的性格。
不需要孩子太懂事,父母怎樣讓孩子活出自我。
前些日子,我看到一位男孩兒和他媽媽在超市逛。
男孩兒跟著媽媽,經過食品區時,小男孩兒緊盯著一包進口糖果,媽媽發現後問他要不要買,小男孩兒便走過去看價錢,眉頭輕輕一皺,說道:「算了,媽媽,我也不想吃,」於是兩人就走了。
聰明的孩子有很好的分寸感,但他們認為自己沒有撒嬌索取的權利,不太能體會到生活中的快樂,有時甚至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在他們看來,生命是空虛而無意義的。
為防止孩子變成一副空殼,變成一副任人擺布的「玩偶」,父母還應該幫助孩子,讓孩子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A多給孩子些表揚。
經常受到父母鼓勵表揚的孩子會獲得自信。自信的孩子能夠活出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B讓孩子犯錯誤吧。
父母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要冷靜,不要責備他。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犯錯,並且允許犯錯。所以小孩可以減少對自己的要求,放鬆他們時時警惕的神經。
C多陪幾個孩子。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懂事,但懂事的孩子並不是一夜之間培養出來的,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他們需要父母的耐心和關愛才能好好地成長。
"大人們都曾是孩子,不過記起來的人卻不多。"——by小王子
概述。
父母們都在要求自己的孩子事先聰明懂得了,也應該好好地想一想,孩子的天性是追求自由,當父母們曾經是小孩子的時候,那些被要求懂事的孩子是否也感到壓抑。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要讓孩子經歷自己不想經歷的事,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是對他們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