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孩子也很懂事?父母首先不要急於要開心,孩子可能並不開心

2020-12-24 夕陽下百姓的家常事

自童年開始,人們就教導我們要聽話,懂事。家長常常以理智作為判斷的標準,來判斷孩子的好壞。

但是太懂事的孩子是讓人心疼的,孩子一旦被貼上懂事的標籤,懂事這件事似乎變得理所當然了。幼年時期,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太懂事,就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壓力,產生消極影響。

才華橫溢的作家蔣方舟在「圓桌派」節目中,講述了她小學讀書的經歷。要討媽媽歡心,要讓媽媽表現乖巧。

蔣方舟捨不得花媽媽上學時給的錢買早飯,就把地上同學剩下的點心都撿起來吃了,實在太餓的時候就用尺子或橡皮在嘴裡舔一下。

即使後來她包裡有200元的零用錢,她還是捨不得花,繼續在地上撿東西吃,直到五年級。

被父母稱為懂事的孩子這種「成人化」的行為,但是這樣完全扭曲的懂事真的對孩子好嗎?父母為什麼又都想要一個有教養的孩子?

為什麼父母都想要有教養的孩子呢?

滿足你的攀比欲望。

當物質條件得到滿足時,很多父母都會放棄物質追求,升職為「拼娃」。聰明的孩子會成為父母可以炫耀的資本。

小孩講禮貌,朋友會誇耀說:「你的小孩真聰明!要比我裡面的那個好得多。」

小孩學習努力,成績優異,其他家長會誇耀:「你家裡的小孩真厲害,二次考第一。」

小孩不亂花錢的長輩會誇耀:「真是個勤儉節約的好孩子」小孩得到這些誇獎的同時,也滿足了一部分父母的虛榮。

聰明的孩子有良好的學習成績。

父母對孩子的學業要求高,要求嚴。聰明的孩子會盡力去滿足父母多要求的目標線,成為勤奮的孩子,優秀的學生。

聰明的孩子懂得體貼他們的父母。

聰明的孩子知道父母工作辛苦,掙錢養家不易,所以會主動幫父母做衛生、分餐具、捶背等。

此外,他們也會遠離那些招惹是非、違反原則的事情。如此有教養的孩子父母怎會不喜歡?

在這個充滿了沉重負擔的社會中,懂事的孩子可以減輕父母的壓力,不會給父母帶來麻煩,這是所有父母都很高興的事情,同時,也是所有父母都喜歡懂事的孩子的原因。

其實有時候不是孩子想懂事,而是被逼得要懂事。

一些孩子被強迫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成長。現在,有很多人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環境,犧牲自己的時間外出工作,讓孩子變成留守兒童。

兒童與祖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他們不會像同齡人那樣撒嬌耍賴,而是要養家餬口,照顧年老的老人。

一些孩子的智慧來自於父母。假如家長經常對孩子表達愛,對孩子溫柔體貼,那麼孩子就會經常對家長撒嬌。但是如果父母經常處於情緒不穩定的狀態,孩子就會感到害怕,並且變得更加理智。

儘管家長的這些過度情緒不是孩子引起的,但是孩子出於害怕,也會儘量讓自己變得理智。

理智有時候其實是一個貶義詞,會給孩子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父母應該重視這些「理智」的孩子。

孩子太懂事,帶來的就是傷害。

一些孩子從小就學習觀察語言和顏色,以取悅他人。因為這樣的孩子想得到別人的認同和愛,所以他們強迫自己去滿足父母的要求,去滿足父母的期望。這些都迫使他們在年幼時就成為「小大人」,這是一種「討人喜歡的性格」。

其實,奉承奉承的性格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因為一旦進入了「奉承」模式,孩子就會逐漸失去自我,從而喪失順從自己內心的勇氣。

理智的孩子往往更受大家的喜愛,但代價是,這些孩子往往只能獨自承受壓力和傷害,他們無法表達,無從訴說,只能在無人的角落裡自我治癒。

所以,聰明的孩子內心滿是傷痕,更容易形成自卑,懦弱的性格。

不需要孩子太懂事,父母怎樣讓孩子活出自我。

前些日子,我看到一位男孩兒和他媽媽在超市逛。

男孩兒跟著媽媽,經過食品區時,小男孩兒緊盯著一包進口糖果,媽媽發現後問他要不要買,小男孩兒便走過去看價錢,眉頭輕輕一皺,說道:「算了,媽媽,我也不想吃,」於是兩人就走了。

聰明的孩子有很好的分寸感,但他們認為自己沒有撒嬌索取的權利,不太能體會到生活中的快樂,有時甚至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在他們看來,生命是空虛而無意義的。

為防止孩子變成一副空殼,變成一副任人擺布的「玩偶」,父母還應該幫助孩子,讓孩子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A多給孩子些表揚。

經常受到父母鼓勵表揚的孩子會獲得自信。自信的孩子能夠活出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B讓孩子犯錯誤吧。

父母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要冷靜,不要責備他。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犯錯,並且允許犯錯。所以小孩可以減少對自己的要求,放鬆他們時時警惕的神經。

C多陪幾個孩子。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懂事,但懂事的孩子並不是一夜之間培養出來的,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他們需要父母的耐心和關愛才能好好地成長。

"大人們都曾是孩子,不過記起來的人卻不多。"——by小王子

概述。

父母們都在要求自己的孩子事先聰明懂得了,也應該好好地想一想,孩子的天性是追求自由,當父母們曾經是小孩子的時候,那些被要求懂事的孩子是否也感到壓抑。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要讓孩子經歷自己不想經歷的事,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是對他們最好的教育。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為人父母,養育出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並不是什麼好事
    現實中他們是好孩子,是懂事的孩子,善良的大人,可是他們卻經常自我攻擊,因此他們並不開心,並不快樂,而開心、快樂這很重要。1、自體虛弱的父母自體虛弱的父母,往往會養育出一個軟弱、自卑的孩子。在王斌家裡,就是一個自體虛弱的父母經常抱怨和要求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自體壓制太多,使得孩子的自體沒有辦法成長。那麼如果這樣的現狀,他的愛人沒有覺察到的話,很可能就會繼續傳遞給他們的孩子,即他會繼承他母親的特質,儘管他很懂事,但是還是會莫名的發脾氣和抱怨,而很可能他會把這種特質繼續傳遞給他的孩子,就這樣問題一代一代被傳遞。
  • 父母一吵架,孩子就變得「懂事」?懂事背後是恐懼心理的表現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情況,就是當父母發生爭吵的時候,孩子都表現得特別懂事,其實這種懂事只是父母眼中的懂事。之所以孩子會有這種「懂事」的表現,是因為他們對父母的爭吵不知道該做何反應。1,恐懼糾結一旦父母發生爭吵,孩子的內心是糾結與恐懼的,糾結的是兩個人都是他愛的,不知道該幫誰,恐懼的是感覺父母這個樣子好嚇人,要知道人在生氣時表情是憤怒的,爭吵時的表情更是「不可言語」,與往常那個慈愛的面容完全不一樣,孩子看後會有點懼怕。
  • 「最開心是和你在一起?別逗了」青春期孩子都這麼傷人嗎?
    十三歲的小宇在家裡是獨生子,爸爸媽媽都是大齡結婚,才有的這個孩子,所以格外嬌慣一些。小的時候還不覺得,夫妻倆感覺這個孩子很是聽話懂事,所以在養育的過程中沒有費多少事。尤其是做媽媽的,打小就愛帶著孩子玩,包括孩子上小學的時候,每個周末孩子寫完作業,都帶著他出去玩耍。所以說,那幾年,小宇媽媽別提多開心了,覺得自己真是有福,生了個好孩子。
  • 父母注意了!逗孩子開心時,這個動作真的很危險,不要在做了!
    這首歌除了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也讓人看到了曾經美好的親子互動畫面:父母舉高高,孩子樂呵呵的場景。 「舉高高」是很多孩子都喜歡,家長也樂意做的一個動作,看著孩子開心的樣子,心裡湧滿了幸福的感覺。
  • 《以家人之名》母親肆意打罵凌霄:太懂事的孩子,都是父母的虧欠
    對於懂事的孩子而言,不論做什麼事他們都會將父母的意願放在第一位。雖然也會不認可父母的想法,但還是會收起自己的小脾氣與任性,因為害怕父母對他失望,害怕父母不開心。在大部分時候,孩子表現出來的懂事,許是對父母的無形妥協與沉默,而非內心真實的想法。
  • 不用管,孩子也很懂事?家長先別急著高興,孩子也許並不快樂
    從孩提時代起,我們就被教導要順從和懂事。父母往往把懂事作為一個評判標準,來判斷一個孩子是好還是壞。但太過懂事的孩子是讓人心疼的,孩子一旦被貼上懂事的標籤,懂事這件事仿佛就變得理所當然了。在孩子的童年時期,家長如果要求孩子過於懂事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壓力,產生負面影響。
  • 我害怕「太懂事」的孩子
    當小S誇讚她為媽媽倒溫偏熱的水倒得很好時,老二便手舞足蹈地開心起來。在許老二12歲生日會上,她送了一束康乃馨給媽媽,還表示說:沒有媽媽就沒有她,要感恩媽媽。老二的這一小舉動把小S感動得哭起來。03越是懂事的孩子,越容易走向極端家長自以為懂事的孩子都能做好自己要求的所有事情,於是對他們的期望很大,但家長卻不知道那些懂事的孩子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幾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
  • 父母注意了!逗孩子開心時,這個動作真的很危險,不要再做了!
    這首歌除了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也讓人看到了曾經美好的親子互動畫面:父母舉高高,孩子樂呵呵的場景。「舉高高」是很多孩子都喜歡,家長也樂意做的一個動作,看著孩子開心的樣子,心裡湧滿了幸福的感覺。在親子的互動中,孩子不僅得到快樂,而且也有利於其成長發育,但逗孩子一定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之上,否則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危險。
  • 孩子在學校不合群怎麼辦?父母不妨試試這樣做,讓孩子開心交朋友
    於是媽媽就帶著他去學校了,在那裡觀察他很久了,發現他總是喜歡一個人待在,別的小朋友下課了,在那裡玩遊戲玩的別提多開心了,可是他卻一個人在座位上坐著。 媽媽以為孩子只是剛上幼兒園,可能還不適應,適應了就應該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
  • 孩子從不向父母說心事?想要良好溝通,要和孩子保持「同一高度」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孩子的開心與幸福是我們最關心的。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孩子也會遇到挫折和困難,但是孩子更多時候選擇不說。這就令父母更為著急了。回想青春期的時候,自己也很少像父母說心事,似乎彼此之間有一條無法跨越的溝壑。曾經暗暗發誓要做孩子的朋友,現在輪到自己當父母,卻不想還是與孩子距離有些遠,很難走進孩子的心裡。那為什麼孩子從不願意向父母說心事呢?
  • 鄭爽哭訴童年上熱搜:讓孩子過早懂事,是種殘忍的教養
    要求一個孩子懂事似乎再正常不過,但是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什麼都聽自己的才叫懂事,不讓大人生氣才叫懂事。成人世界有太多的無奈,為何要讓孩子在本該無憂無慮和偶爾任性的年紀就學會像成年人那樣去思考,那樣壓力重重呢?當然,有些孩子天生就懂事,他們的懂事來源於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對他人的理解,而不是來自父母和老師的硬性調教,犧牲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想要孩子成為更好的孩子,那麼父母首先要成為更好的父母,不是嗎?
  • 有些孩子的懂事,從來都不是自願的
    那時候,她父母離婚了,父親經常不給生活費,家裡的大小開支都是母親一個人掙的。班裡的同學都在喝一塊錢一瓶的礦泉水,她也想喝,就回去和母親要錢。母親先是說了她一頓,然後第二天在她床頭放了瓶『礦泉水』。女孩很開心的拿著水去了學校,每天如此。
  • 鄭爽說太早懂事不是幸福,看張新成演的子秋,懂事孩子承受了多少
    鄭爽說的是太早懂事,小時候她的確懂事啊,她的父母對她非常嚴格也抱有很大的期望,小時候上了七八個興趣班,為了學藝術經常轉學,也一個人去外地上學,十幾歲第一次考北舞沒考上感覺非常對不起父母,後來上了北影。長大了就會明白,小時候的無憂無慮是多麼的可貴,懂事對小孩子來說有時候不是好事。鄭爽說的是希望小朋友能晚一點長大,天天開心。
  • 鄭爽:成長只有一次,太早懂事的孩子並不幸福
    只開花不結果,而且偶爾還會鬧得不開心。最近,看到積極營業的鄭爽很是高興。《奇妙小森林》需要和小朋友打交道,鄭爽本來就像個大小孩。相處起來,沒有什麼難度啦。然而,她又被網友提到「人設」問題。這次,鄭爽直接地正面回答。她表示,誰要那個人設?
  • 以家人之名:這樣的孩子,懂事得讓人心疼。
    凌霄媽媽的刁難,子秋父母的丟棄,明月媽媽的強勢,唐燦媽媽的虛榮……但是,最最讓人心疼的,非賀子秋莫屬了。當他在飯桌上向李爸凌爸說出了自己打算接受趙華光的安排出國留學,並表示自己不管是在哪上學畢業了也會回到李爸身邊時,心又跟著碎了一地。
  • 為什麼有的孩子父母從來不管,長大也沒學壞?原因沒那麼簡單
    因為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就是那些整天被父母嚴格督促的孩子,長大了反而更容易變壞,比如前段時間發生的「北大學子弒母案」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教出來一個學霸,長大卻有可能是一個惡魔。倒是有些孩子,父母從來都不管,他們長大也沒變壞,而且還很優秀。為什麼有的孩子父母從來不管,長大也沒學壞?原因沒那麼簡單。
  • 馬伊琍:我是個壞媽媽,「懂事」的孩子,是家庭教育最失敗的產物
    在我們以往的觀念裡,好像「聽話」、「懂事」是對一個孩子最好的攢揚,也是對父母教育成功的高度認可。然而,今天我要說的是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教出了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孩子太過於懂事,真的是一件好事嗎?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其他孩子撲在媽媽懷裡撒嬌的年紀,你的孩子自己在一旁做事情;當其他孩子受了委屈向家長哭訴的時候,你家孩子自己擦乾眼淚,將所有的事都埋在心裡。孩子不是一開始就懂事的,在他們對著父母哭鬧,撒嬌的時候,我們不耐煩的對他們說:你怎麼這麼不懂事。時間久了,孩子就失去撒嬌的能力了。
  • 為什麼上大學後,孩子都不怎麼跟父母聯繫了?或許不是你想的那樣
    說實話,真的好像很多孩子在上了大學之後,跟父母的聯繫就會自然而然地變少了很多。跟父母主動聯繫,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生活費了。平時微信很少發,打電話也不會超過一分鐘,節假日也經常因為各種事情,而不經常回家。難道真的是孩子們不懂事,孩子是「白眼狼」嗎?
  • 小s微博給女兒道歉:孩子,你不必太懂事
    穆蓮生是一個年僅七歲的孩子,自小失去父親。她唯一能依靠的人,是媽媽。最愛的人,也是媽媽。 為了討好媽媽,她過早地學會了察言觀色,被逼著成熟懂事。 為了讓媽媽的男友開心,她當他遊戲的靶子。一次又一次倒在他的「槍口」之下。還安慰媽媽:我玩得很開心。
  • 「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父母的恐嚇,正在侵蝕孩子的安全感
    甚至會感嘆「小孩子就是好騙」,但就是這樣不經意的話,可能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明星父母也不例外,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裡出現過這樣一幕:董潔想和兒子一起吃下午茶享受親子時光,但頂頂卻想一個人玩耍,沒有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