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從中國搬回美國,這家帽商遭遇的困境折射了什麼?

2021-01-13 雨果網

2016年,美國歷史最悠久(149年)的帽子製造商Bollman Hat公司花了100萬美元將其在中國的Kangol制帽廠搬到了美國。但是由於美國的勞工成本較高,該公司的利潤一直在下降,現在他們生產的每一個Kangol袋鼠徽帽都處於虧損狀態。

Bollman Hat公司在2016年沒有為員工提供分紅,這是該公司在31年來首次未能給員工持股計劃做出貢獻。

搬回美國後,Bollman的製造成本上升

位於亞當斯敦(皮特凱恩的首府,隸屬英國)的工廠負責了約20%Kangol的生產,其餘的工廠分布在英國、義大利、中國臺灣、中國大陸和越南。

Bollman在2001年收購了Kangol。

像塞繆爾·L·傑克遜、布拉德皮特和格溫·史蒂芬妮這樣的名人都是Kangol帽子品牌的粉絲。去年,Bollman把位於中國的工廠搬到了賓夕法尼亞州,該公司的高管聲稱,這是為了給美國製造業創造就業崗位。

但勞動力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等原因,讓這家擁有149年歷史的Kangol公司正在走下坡路。

Bollman的總裁兼執行長Don Rongione表示:「這肯定比我們以前想像的挑戰要來得更大。」

Bollman希望一旦美國工人熟悉了製作Kangol帽子的流程時,產品會有更快的周轉速度。而Bollman所經歷的這些挑戰也說明了為什麼最初勞動密集型服裝製造業會離開美國。

自1990年以來,美國服裝製造業的就業率下降了85%,這是所有製造業中下降幅度最大的。降低成本的服裝公司紛紛將工廠轉移到亞洲,以尋求廉價勞動力。Bollman在賓夕法尼亞州需要為每個工人每小時支付約11美元,而在中國為2.6美元。

那為什麼還要把工廠搬回美國呢?

在一個趨勢快速變化的行業中,「產品的交付速度至關重要。」Rongione說。

其他美國服裝公司也試圖在這方面變得更靈活。據美國服裝鞋業協會統計,自2009年以來,美國服裝生產增長了50%。這是因為一些鞋類和服裝製造商決定接受更高的勞動力成本,以換取更多的庫存控制權,並更加靠近其美國客戶。

例如,美國人氣戶外休閒鞋品牌KEEN在2010年開始在波特蘭的工廠開始生產鞋子;運動服裝巨頭Under Armour去年在巴爾的摩開設了一家高科技研究中心。

Bollman的供應鏈高級副總裁Nate Herman表示:「顯而易見,如果你在美國有一家工廠,你就能更容易對市場趨勢做出反應,產生小批量的產品,並將產品快速上市。」

根據Reshoring Initiative(一個致力於將工廠崗位帶回美國的非營利組織)的數據顯示,去年,本地公司回歸以及外國公司投資所創造的製造業就業人數,在近幾十年來第一次超過了因美國公司遷往海外造成的失業人數。

然而,雖然越來越多的自動化使得在美國生產變得更便宜,但需要的工人數也減少了。因此,即使服裝製造商紛紛推出更多美國製造的襯衫和鞋子,該行業正在流失的職位也比它正在創造的就業機會多。去年,就業人數只超過了13.1萬人,遠低於1973年最多時候的140萬人。

此外,97%以上的美國服裝仍然由國外生產。

紐約時裝技術學院的Steven Frumkin表示:「時代變了,由於生產效率和設備改進的原因,這個行業永遠不會僱用跟以前一樣多的人。」

但Bollman仍然認為它可以靠美國工人和古老的生產方式取得成功。

Bollman通過Kickstarter籌集了超過10萬美元,將數十臺針織機從中國運送到賓夕法尼亞州,然後翻新了這些已經用了近80年的古老機器(用於編織Kangol帽子使用的面料)。美國工人也不得不需要學習如何縫製、刺繡和塑造出獨特的帽子。作為其流行款式之一的Wool 504,零售價為48美元。

Bollman帽子的美國生產成本是亞洲的兩倍

搬回美國近一年後,Bollman每頂帽子的整體成本仍然是其在亞洲的兩倍,部分原因是賓夕法尼亞州的工人無法在一天內生產出同樣多的帽子,因為他們的經驗還比不上原本在中國工廠的工人。但是,帽子的成本原本是在亞洲的三倍,該公司表示其生產效率還會持續改善。

歷史悠久的Bollman幾乎生產過各種風格的帽子,從軟氈帽、porkpie帽到圓頂禮帽和貝雷帽,逆境對它而言並不陌生。在過去十年,來自國外的競爭使其賓夕法尼亞州的工廠被迫裁員,而Bollman的國內生產量也從2005年的320萬隻下降到去年的約46萬隻。這個經歷促使Rongione啟動了一個「American Made Matters」倡導團體,鼓勵美國消費者購買美國製造的產品。

Bollman在2001年收購Kangol時已經將生產已經搬到了中國。

Rongione表示,Bollman必須開始依靠美國製造的Kangol帽子盈利,否則它最終必須將工廠再次轉移到海外。但CEO說他仍然樂觀。

榮基說:「目前我們還沒取得成功,但是我們很有信心能在將來取得勝利。」

(編譯/雨果網 康傑煒)

相關焦點

  • 「美國工廠」,Game over!
    2008年,當地的通用汽車工廠倒閉,一萬多個工作崗位被削減,當地經濟也受到了重挫。代頓只是一個縮影,它所折射的是江河日下的美國製造業。上世紀初,美國東北部五大湖附近區域(包括威斯康辛、密西根、賓夕法尼亞、俄亥俄、伊利諾伊、印第安納和紐約州),依靠著豐富的水資源和便利的水運,快速崛起。到了20年代,鋼鐵、玻璃、化工、採礦等重工業在該地區迅猛發展。
  • 全球化之下,「美國工廠」or「中國工廠」?
    2020 年,美國拍攝的一部紀錄片《美國工廠》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 公司新聞:美國芝士蛋糕工廠的中國夢
    本周一,這家公司將宣布與香港餐廳運營企業美心食品有限公司(Maxim's Caterers Limited)達成的許可協議。根據協議條款,未來10年之內,美心公司將在香港、澳門、臺灣和中國大陸至少開設14家分店,同時還可能在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開設分店。
  • 紐約時報:歐巴馬製片的《美國工廠》影評:中國富豪的美國工廠(雙語)
    「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我們能賺多少錢的問題,」中國億萬富翁曹德旺在紀錄片《美國工廠》中這麼說,接下來我們看到他出現在一架私人飛機上的鏡頭。他說,要緊的是美國人怎麼看待中國和中國人的問題。在2016年,在俄亥俄州代頓附近一座棄置的通用汽車工廠裡,曹德旺為他的全球汽車玻璃製造公司福耀開設了一個分廠。彼時美國SUV銷量下滑,通用汽車在2008年12月關閉了這家名為通用汽車莫雷恩裝配廠的生產廠家,數千人由此失業,同一個月,美國政府對汽車工業進行了數十億美元的救助。這家代頓工廠一直閒置到它由福耀宣布接管,福耀投資數百萬美元、僱傭了數百名當地工人,這個數字後來廠方還有追加。
  • 網紅紀錄片《美國工廠》,內核竟是「中國工廠」……
    美國前任總統歐巴馬轉戰影視圈,成立高地製片公司。近日該公司的第一部作品《美國工廠》正式上映。這部頗受全球關注的美國影片,大篇幅講述了一個中國公司到美國辦廠的經歷。這部紀錄片客觀呈現了不少美國人不願意承認的事實,那就是中國工廠給日益衰敗的美國「鐵鏽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就業和體面的工資。△歐巴馬夫人接受採訪畫面《美國工廠》是一部紀錄片。
  • 有外企選擇將工廠搬離中國,而松下又投資兩億在中國建廠,為何?
    來源:知頓ZhiDun我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目標依然是成為製造業強國。我國依靠著勞動力、資源以及土地等價格優勢,在本世紀初成功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工廠,而在這期間,眾多的外資企業開始湧入我國承接製造業。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美國工廠》:一座中國工廠的異域鏡像
    前來拯救他們的既不是神明,也不是美國政府,而是一個來自社會主義國家,不遠萬裡造訪這座鏽帶 (Rust Belt) 城市的中國商人:福耀玻璃的董事長曹德旺。中國的「玻璃大王」將在代頓市恢復因通用汽車工廠關門而損失的就業,而來自福建省福清市的熟練工也將空降莫蘭,手把手教這些美國失業藍領製作擋風玻璃的技術和方法。
  • 中國公司拯救「美國工廠」,歐巴馬這部電影火了
    第一部成品就是《美國工廠》。第三、也許是對川普「逆全球化」政策的一次委婉反擊。影片中提到的俄亥俄州是川普的選舉票倉。川普曾承諾給當地工人帶來就業機會,但今年早些時候,俄亥俄州的另一家大型通用汽車工廠又關閉了。更為諷刺的是,中美貿易摩擦導致中國對美國投資驟減,像福耀玻璃這樣的「美國工廠」反而成為當地為數不多的「重要生命線」。
  • 2019年可能錯過的高分紀錄片:《中國工廠》
    在2019年,一部《美國工廠》的紀錄片刷屏,但是實際上,有另外一部高分紀錄片很多人並沒有看過,它的名字叫做:《中國工廠》。令人欣喜的是,這部《中國工廠》中,有悲劇,不少中國工廠在壓力中轟然倒下;更有喜劇,一些中國工廠在挑戰中向上而生,成為強勢崛起的「新國貨」。
  • 一家中國面具工廠的美國大選「晴雨表」(本期有粉絲福利)
    希拉蕊和川普應該不會想到,他們的競選,給遠在中國浙江金華的一家面具工廠帶來了商機。過去一個多月,共有50萬個希拉蕊或川普的面具 這家 工廠 被裝箱運走。 工人正在製作美國共和黨候選人川普的面具這家工廠和美國總統選舉產生 聯繫是在4年前。面具成本並不貴,但在美國卻可賣個好價錢。敏感的商人 從中嗅到了商機。
  • 《美國工廠》:孔洞見灼光
    2008年寒冬,通用的代頓工廠關門當日,悽惶瀰漫。這些工人大都是中年人,一位媽媽頹然坐在臺階上:「以前孩子想買雙運動鞋我毫不猶豫就買了,現在我不敢買。」一雙鞋,車子,房子,從前的中產生活忽然回不去了。當地近萬名工人失去工作,與之關聯的,是家庭的收入、個人的尊嚴、對未來的期待。
  • 看《美國工廠》和曹德旺的另一個視角
    在曹德旺上次演「獨角戲」的時候,我們只能知道「玻璃大王」攤上事兒了:他的美國福耀因勞資關係、工作安全條件、帶薪休假等問題遭遇水土不服,其中美國工會對於企業的制約能力引起公眾熱議,還面臨離職經理的訴訟……而這一次,紀錄片告訴了大家結果:曹德旺大獲全勝,不僅美國工廠成立工會的企圖被否決,企業也扭虧為盈,造就了一個新的傳奇。
  • 《美國工廠》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什麼才是去美國開廠的正確姿勢?
    北京時間2月10日,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以中國福耀集團在美建廠為敘事背景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獲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頒獎典禮上,導演史蒂文·博格納爾、朱莉婭·賴克特用中文對曹德旺表達了感謝。
  • 出品《美國工廠》,拿下18座小金人,這家在好萊塢的社企要上天!
    《美國工廠》講述了中國福耀玻璃集團在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代頓地區投資建廠的故事。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百人心中也有一百個關於「《美國工廠》講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的思考。這部紀錄片如此之火,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那就是歐巴馬夫婦新成立的影視製作公司Higher Ground是本片的出品方之一。《美國工廠》導演Steve Bognar和Julia Reichert以及歐巴馬夫婦
  • 《美國工廠》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 曹德旺講述背後故事 - 財經...
    《美國工廠》獲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據媒體報導,導演Steve Bognar和Julia Reichert領獎時用中文說:「謝謝曹德旺。」該片講述中國福耀玻璃集團接手美國俄亥俄州一座廢棄的通用汽車工廠,將其改為玻璃製作工廠並僱請上千位藍領美國員工的故事,雙方遭遇了一系列文化和制度差異引發的衝突。該片出品人為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紀錄片播出後引發了廣泛關注。
  • 歐巴馬監製的首部電影:當美國工人遭遇中國企業文化
    上周,歐巴馬夫婦監製的首部電影《美國工廠》也引起廣泛熱議。《美國工廠》的主角是一家中國企業——曹德旺的福耀玻璃集團,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代頓市(Dayton)投資的一家工廠。最先,這個「鐵鏽帶」小鎮已經長期處於失業蕭條的狀態,福耀的到來給他們帶來了希望,他們滿懷熱情迎接這家中國企業,但隨著兩國不同企業文化差異日漸明顯,沮喪與失落隨之而來。
  • 「霧社事件」折射臺灣少數民族困境
    臺灣歷史的想像在「霧社事件」上折射從1997年起,魏德聖就開始籌拍關於「霧社事件」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對於大陸觀眾來講,無論是「賽德克·巴萊」還是「霧社事件」都是非常陌生的名詞。「霧社事件」是日本在臺殖民史上最大的少數民族抗爭事件,而此次抗暴的主體就是魏德聖電影名字中的「賽德克」人。
  • 東方夢工廠「夢碎」中國:好萊塢動畫公司的一場大敗局
    所有人都相信,美國夢工場動畫遭遇裁員和利潤下滑,東方夢工廠連續更換CEO的「負面新聞」,都會隨著《功夫熊貓3》的票房大捷而消失。換句話說,《功夫熊貓3》就是治癒一切傷痛的解藥。這種情緒在2015年下半年開始逐漸蔓延,對於票房的預測也隨著宣傳的深入,配音大咖們的加入水漲船高。
  • 大量工廠撤離中國搬向東南亞,這是什麼原因,東南亞優勢在哪裡?
    引言小夥伴們大家都知道,隨著國際產業鏈的遷移,越來越多的企業把加工廠都遷移到了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並且這些的工廠的收益都在逐年增長,可見那邊的工業發展的前景非常好。據了解,每年韓國和日本等國家的工廠從我們國家撤走有很多,這些撤走的工廠大多都去了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發展,這是為什麼呢?
  • 一紙禁令突襲這家即將上市的公司:美國分公司的技術,不能傳送回中國總部
    一家中國機器人公司赴美上市之困路透社消息,軟銀孫正義投資、前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曉慶創辦的達闥科技(CloudMinds)爆料,自己赴美上市的最大阻礙,來自美國商務部禁令。這家公司從事AI、機器人、雲計算等業務,總部在北京,美國設有研發分支機構。但在IPO上市過程中,接到要求不能把「美國技術」回傳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