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年譜及著述書目推薦

2021-12-31 南師的書房

南懷瑾先生生平簡介

南懷瑾先生(1918—2012),溫州樂清人。先生幼承庭訓,遍讀諸子。稍長赴杭州求學,曾就讀於浙江國術館、杭州之江文理學院;期間,披閱了《四庫全書》和《道藏》。

抗戰軍興,先生投筆從戎,於大小涼山地區編練自衛團,之後入成都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前身即黃埔軍校)任政治教官。

在成都時,先生從袁煥仙大居士參學,曾入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三年,閱《大藏經》。出關後,遠走康藏,參訪密宗上師,得諸教派印證。之後到雲南大學、四川大學講學。

1949年,先生隻身赴臺。在臺灣36年間,先生多次主持「禪七」,弘傳正法;曾在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等校擔任教授;創辦《人文世界》《知見》等雜誌;創立「東西文化精華協會」等文化機構,系統講授中國文化。

1985年,先生旅美客居,先後創辦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文化學院、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

1988年,先生居香港講學。期間,先生力促兩岸和談,促成了後來的汪辜會談;並經十年努力,以「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主義的福利、資本主義的經營、中國文化的精神」的理念,主持修建了金溫鐵路,最後還路於民。

2004年,先生回到大陸定居。2006年,在江蘇吳江創辦了太湖大學堂,不遺餘力地弘揚中國文化,直至辭世。

南懷瑾先生年譜

錄自《話說中庸》附錄

19181948


南懷瑾先生,譜名常泰,別號玉溪

1918  戊午  1

農曆二月初六出生於浙江省樂清縣翁垟鎮地團葉

父譜名光裕,名正裕,字仰周,號化度(1888~1957)

母趙氏(1891~1990)

1923  癸亥  6

開蒙

1928  戊辰  11

樂清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六年級

1929  己巳  12

小學畢業

1930  庚午  13

從學朱味淵先生、葉公恕先生

樂清縣井虹寺玉溪書院自讀

1931  辛未  14

自讀

1932  壬申  15

自讀

1933  癸酉  16

自讀

1934  甲戌  17

結婚,妻王翠鳳(1916~2009)

長子南宋釧出生

1935  乙亥  18

於杭州入學浙江省國術館

孤山文瀾閣藏書樓,閱《四庫全書》

裡西湖閒地庵出家師贈《金剛經》、《指月錄》

秋水山莊,閱道家秘本等藏書

1936  丙子  19

杭州之江文理學院中國文學系旁聽

1937  丁丑  20

次子南小舜出生

浙江省國術館畢業

浙江省學生集中訓練總隊技術教官

七七事變,由杭州逕赴四川成都

1938  戊寅  21

參賢訪道

1939  己卯  22

創辦「大小涼山墾殖公司」(一年後結束)

1940  庚辰  23

四川宜賓《金岷日報》編輯

成都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政治教官

1941  辛巳  24

成都金陵大學社會福利行政特別研究部選讀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修業

1942  壬午  25

參加袁煥仙先生主持的灌縣靈巖寺禪七

隨袁煥仙先生至重慶,會見主持護國息災法會的虛雲老和尚、貢噶呼圖克圖

1943  癸未  26

參與籌創維摩精舍

入峨眉山大坪寺閉關

1944  甲申  27

閉關,閱藏

1945  乙酉  28

秋後轉至樂山五通橋閉關,閱《永樂大典》、《四庫備要》等

1946  丙戌  29

新正後轉至多寶寺(大坪寺下院)繼續閉關

主持大竹縣文昌閣禪七

走康藏參訪密宗上師

應邀赴昆明講學

年底,自昆明赴上海,轉杭州

1947  丁亥  30

返樂清故裡省親

修南氏家譜

1948  戊子  31

旅臺三個月後,返杭州

江西廬山大天池短期閉關

杭州武林佛學院教師

再閱文瀾閣《四庫全書》等藏書

19491984


1949  己丑 32

   隻身赴臺

   臺灣《全民日報》社論委員

   結婚,妻楊曉薇(1928~2011)

   組公司「義利行」,三條機帆船從事貨運

1950  庚寅 33

   「義利行」船隻被官方徵用,三船火災沉舟山

   長女南可孟出生

1951  辛卯 34

   基隆佛教講堂講佛法

1952  壬辰 35

   次女南聖茵出生

1953  癸巳 36

   寫作

1954  甲午 37

   主持臺北觀音山凌雲寺禪七

   三子南一鵬出生

1955  乙未 38

   主持七堵法嚴寺禪七

   臺灣初版《禪海蠡測》

1956  丙申 39

   應楊管北先生邀請,講佛經

1957  丁酉 40

   四子南國熙出生

1959  己亥 42

   講《楞嚴經》

1960  庚子 43

   主持新北投居士林禪七

   臺灣初版《楞嚴大義今釋》

1961  辛丑 44

   臺北寓所掩關

   寫作

1962  壬寅 45

   主持新北投居士林禪七

   臺灣初版《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

1963  癸卯 46

   主持新北投居士林禪七

   輔仁大學講「哲學與禪宗」

1964  甲辰 47

   寫作

1965  乙巳 48

   主持北投奇巖精舍禪七

   臺灣初版《楞伽大義今釋》

   兼任教授:陸軍理工學院、輔仁大學、臺灣中國文化學院

1966  丙午 49

   應邀於臺灣三軍各基地巡迴講演中國文化

   兼任教授:輔仁大學、臺灣中國文化學院

1967  丁未 50

   中華學術院研士

   兼任教授:輔仁大學、臺灣中國文化學院

1968  戊申 51

   主持臺北禪七法會

   臺灣初版《禪與道概論》

1969  己酉 52

   輔仁大學講《易經》、「中國哲學史」

   臺灣師範大學講「佛學概論」

   隨臺灣「中日文化訪問團」赴日,應邀發言(《致答日本朋友的一封公開信》)

1970  庚戌 53

   東西精華協會成立大會

   開設禪學班(臺北市青田街)

   成功大學講「廿一世紀的文明與禪學」

   臺灣初版《維摩精舍叢書》(袁煥仙、南懷瑾合著)

   兼任教授:輔仁大學

1971  辛亥 54

   主持禪學班禪七

   創辦《人文世界》月刊

   東西精華協會遷至臺北市臨沂街蓮雲禪苑四樓,定期講課

   兼任教授:輔仁大學

1972  壬子 55

   主持東西精華協會禪七

   定期講課

   各大學邀請講演

   兼任教授:輔仁大學

1973  癸丑 56

   在蓮雲禪苑四樓主持禪七

   應楊管北先生邀請,講《金剛經》

   應臺灣中華電視臺邀請,講《論語》

   臺灣初版《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禪話》

   兼任教授:輔仁大學

1974  甲寅 57

   應「恆廬」(臺灣國民黨中央黨部大陸工作會)邀請,講《論語》

   應高雄佛光山邀請,講「叢林制度」

   東西精華協會遷至臺北市信義路三段,講《難經》

1975  乙卯 58

   在佛光山大悲殿主持禪七

   應「恆廬」邀請,講《易經》、「歷史與經驗」、「革命哲學」

   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講「隋唐五代文化思想史」

   《青年戰士報》慈湖版連載《論語別裁》講記

1976  丙辰 59

應臺灣中國廣播公司邀請,講《易經》

《青年戰士報》社,講「唯識研究」、《孟子》

   創辦老古出版社

   臺灣初版《習禪錄影》、《論語別裁》

1977  丁巳 60

   臺北寓所掩方便關

   臺灣初版《新舊的一代》

1978  戊午 61

   在臺北佛光別院,講「融會顯密圓通修證次第」

   臺灣初版《南氏族姓考存》、《正統謀略學彙編初輯》(三十四卷五十本)

1979  己未 62

   主持新正禪七

   洗塵法師從香港來敦請主持十方叢林書院

   為出家同學講「佛教佛法與中國歷史文化」、《禪秘要法》

   講《大圓滿禪定休息清淨車解》、《宗鏡錄》、《大乘要道密集》、《楞嚴經》、《大比丘三千威儀》、「詩學」等

1980  庚申 63

   東西精華協會遷至臺北市信義路二段復青大廈九樓

   假臺北市辛亥路救國團活動中心主持禪七

   老古出版社改組為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十方叢林書院成立,開設定期課程

   為臺灣軍方將領、政要、企業界領導組成的文化專題研究班,講《左傳》、《戰國策》、《史記》、《長短經》、《漢書》、《管子》、《易經系傳》等

   主持十方叢林書院禪七

1981  辛酉 64

   主持十方叢林書院教務

   假東西精華協會大禮堂,舉行「南氏宗親新正祭祖大典」

   創辦《知見》雜誌

1982  壬戌 65

   主持十方叢林書院學員新正特別修定訓練

   與美國史丹福大學哈門教授談全球性前提計劃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兼任教授,講「中華文化大系」

1983  癸亥 66

   主持十方叢林書院教學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兼任教授,講「中華文化大系」

   臺灣初版《定慧初修》(袁煥仙、南懷瑾合著)

1984  甲子 67

   主持東西精華協會(臺北禪學中心)新正精進禪修

   美國禪學大師卡普樂先生來訪

   英國學者李約瑟先生來訪(陳立夫先生陪同),討論道家學術問題數小時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兼任教授,講「中華文化大系」

   臺灣初版《金粟軒詩詞楹聯詩話合編》、《孟子旁通》、《旅臺南氏家族紀要》

   美國初版英文譯本《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Tao and Longevity)

19852003

1985  乙丑 68

   寒假禪修課程

   十方叢林書院結束

   離臺赴美

   在天松閣寓所,講《聖經·啟示錄》

   臺灣初版《歷史的經驗》、《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

1986  丙寅 69

   夏,移居蘭溪行館

   成立東西學院

   臺灣初版《中國文化泛言》、《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禪觀正脈研究》

   美國初版英文譯本《習禪錄影》之「民國五十一年禪七」(Grass Mountain)

   義大利文譯本初版《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Tao ELONGEVITA)

1987  丁卯 70

   於蘭溪行館為大陸留學生等講「中國未來之前途」(共四十三講)

   講「密宗大手印」、「佛學大綱」、《佛說入胎經》、《易經》

   臺灣初版《老子他說》(上)、《易經雜說》、《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金粟軒紀年詩初集》、《懷師——我們的南老師》

1988  戊辰 71

   離美赴港

   老友賈亦斌先生從北京來訪,談兩岸事

   香港佛教圖書館,講「唯識」

   溫州政府代表來訪,談金溫鐵路修建事

1989  己巳 72

   主持新正禪修

   金溫鐵路建設意向確定

   講《莊子》選篇

   臺灣初版《如何修證佛法》

1990  庚午 73

應李登輝先生邀,返臺灣談兩岸事

兩岸國共兩黨密使會談於香港寓所

講「三十七菩提道品」

   指導《大智度論》研究

   個人捐資設立溫州南氏醫藥科技獎勵基金和農業科技基金會

   大陸簡體字初版《論語別裁》

1991  辛未 74

   講「靜坐要訣」、《百法明門論》、《肇論》

   臺灣初版《易經系傳別講》

   大陸簡體字初版《孟子旁通》、《老子他說》(上)、《禪宗與道家》

1992  壬申 75

   正式籤訂金溫鐵路修建協議

   擬《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

   修建金溫鐵路的合資公司在浙江溫州開業

   臺灣初版《圓覺經略說》、《金剛經說什麼》

   大陸簡體字初版《歷史的經驗》

1993  癸酉 76

   講「生命科學研究」(共三十五講)

   大陸簡體字初版《如何修證佛法》、《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美國初版英文譯本《如何修證佛法》(上)(Working Toward Enlightenment)

1994  甲戌 77

   主持廈門南普陀寺禪七「生命科學與禪修實踐研究」

   講「生命科學研究」(共七十七講)

   大陸簡體字初版《禪海蠡測》、《禪話》

   美國初版英文譯本《如何修證佛法》(下)(To Realize Enlightenment)

   法國初版法文譯本《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之節錄(YI KING)

1995  乙亥 78

   主持新正禪修

   美國彼得·聖吉教授初次來訪

   應法國巴黎大學東方學系主任戴思博(Despeux)邀請,赴法國文化交流考察

   臺灣初版《藥師經的濟世觀》

   大陸簡體字初版《亦新亦舊的一代》、《中國文化泛言》

   美國初版英文譯本《禪與道概論》之「禪的部分」(The Story of CHINESE ZEN)

1996  丙子 79

   個人出資五百多萬元人民幣改擴建幼時舊居後,捐贈樂清地方政府,作為「樂清老幼文康活動中心」,題寫匾名並作《樂清老幼文康活動中心贈言》:

我生於此地長於此地而十七年後,即離鄉別土情如昔賢所云: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書萬卷,神交古人。旋經代嬗變五六十年後,父罹世變,未得藻雪,老母百齡,無疾辭世,雖欲歸養而不可得,故有此築即以仰事父母之心轉而以養世間父母,且兼以蓄後代子孫。等身著作還天地,拱手園林讓後賢,以此而報生於此土長於此土之德,而無餘無負,從今以後,成敗興廢,皆非所計,或囑有言,則曰:人如無貪,天下太平,人如無嗔,天下安寧!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

歲次乙亥冬月中旬 即一九九六年一月上旬

南懷瑾書 時年七十八

大陸簡體字初版《中國佛教發展史略》、《中國道教發展史略》、《易經雜說》、《禪海蠡測》、《易經系傳別講》、《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

1997  丁丑 80

   主持新正禪修

   於香港光華文化中心,為彼得·聖吉教授等主持七天禪修

   金溫鐵路全程鋪通,感言:鐵路已鋪成,心憂意未平,世間須大道,何只羨車行;提出「功成身退,還路於民」

   美國初版英文譯本《中國佛教發展史略》(Basic Buddhism)

   韓國初版韓文譯本《易經系傳別講》

1998  戊寅 81

   臺灣初版《原本大學微言》、《南懷瑾與金溫鐵路》(侯承業編記)

   大陸簡體字初版《原本大學微言》

   法國初版法文譯本《如何修證佛法》(上)

   韓國初版韓文譯本《易經雜說》

1999  己卯 82

   受邀在吳江賓館,與吳江政府代表商談文化投資事宜

   臺灣初版《禪門內外——南懷瑾先生側記》(劉雨虹著)

2000  庚辰 83

   講學

   寫作

2001  辛巳 84

   創設東西精華農科(蘇州)有限公司,任董事長

   大陸簡體字初版《圓覺經略說》、《金剛經說什麼》

2002  壬午 85

   主持新正禪修

   臺灣初版《布施學——毗耶娑問經》

   大陸簡體字初版《藥師經的濟世觀》、《定慧初修》、《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2003  癸未 86

   主持浙江義烏雙林寺禪修

   臺灣初版《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上)

2004—2012

2004  甲申 87

   移居上海

   與中國科技大學聯合舉辦「中國傳統文化與認知科學、生命科學、行為科學」專題研討會,在吳江七都講課

   上海興國賓館二樓,講「讀書和工商文化」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講「大會計」

   臺灣初版《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下)

   美國初版英文譯本《金剛經說什麼》(Diamond Sutra Explained)

2005  乙酉 88

個人資助《倉央嘉措》青海拍攝工作

上海四季酒店,講「人文問題」

   上海市宛平賓館會議廳,講「中國傳統文化與經濟管理」

   為美國來訪學者講「企業之道、管理要義、修行入門、認知科學」等

   臺灣初版《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2006  丙戌 89

獨資創辦「吳江太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主持「禪與生命科學的實踐研究」

   上海美侖大酒店會議廳,對新聞出版界講演

   彼得·聖吉教授及國際跨領域領導人組團參學

   臺灣初版《莊子諵譁》、《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2007  丁亥 90

   獨資創辦「吳江市太湖大學堂教育培訓中心」

   解答法國參學團關於「道家、觀心法門、醫療與養生、生死」等問題

   應淨慧老和尚邀請,作《序說虛老年譜》文,題寫《虛雲老和尚全集》書名

   獲江蘇省吳江市政府授予「榮譽市民」

   臺灣初版《南懷瑾講演錄》、《與國際跨領域領導人談話》、《人生的起點和終站》、《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大陸簡體字初版《南懷瑾講演錄》、《南懷瑾與彼得·聖吉》、《莊子諵譁》

2008  戊子 91

獨資創辦「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

國際教育研討會

   與人民出版社黃書元社長一行,議定著作授權出版事宜,親自籤署合約(以「東方出版社」名義出版簡體字著作)

   創辦太湖大學堂經史合參班,對第一期學員講話

   為香港瑜珈團隊講課

   託宗性法師代查袁煥仙先生靈骨下落

   臺灣初版《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漫談中國文化》

   大陸簡體字初版《人生的起點和終站》、《答問青壯年參禪者》、《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漫談中國文化》

   大陸初版英文版《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2009  己丑 92

   託宗性法師代為主持修建袁煥仙先生靈骨塔工程(登琨豔設計)

   主持太湖大學堂禪七

   彼得·聖吉教授等數十位學者來參學,研討「科學與哲學、宗教、人性、社會」等問題

   對太湖國際實驗學校學生家長研修班講話

   臺灣初版《我說參同契》、《老子他說(續集)》

   大陸簡體字初版《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我說參同契》(上、中)

2010  庚寅 93

   對太湖國際實驗學校學生家長、教師數次講話

   對太湖大學堂經史合參班第一期學員講話、授課

   「音聲法門」、「音聲與疾病診斷」答疑,指導《華嚴字母》學習

   個人捐贈稿費一百萬元人民幣,資助修建吳江廟港老太廟文化廣場

   臺灣初版《列子臆說》

   大陸簡體字初版《我說參同契》(下)、《老子他說(續集)》、《維摩詰的花雨滿天》(上、下)、《列子臆說》(上)

2011  辛卯 94

   對太湖國際實驗學校新生家長講話

   臺灣初版《孟子與公孫丑》

   大陸簡體字初版《列子臆說》(中、下)、《孟子與公孫丑》

2012  壬辰 95

   講「女性修養教育」、「子女教育」、「母儀修養」

   答覆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員醫監醫保室管理及研究人員,關於「航天員如何在未來2022年空間站內停留幾百天」等問題

   對太湖國際實驗學校第一屆學生畢業典禮致臨別贈言

   對太湖國際實驗學校家長講話

   以個人身體情狀為例說明醫理;談病與十二時辰經脈運行的關係、《驗方新編》噎膈的理法方藥、如何面對生死與疾病、如何面對人生的最後等問題;談根本氣

辭世(九月廿九日十六時廿九分)

   臺灣初版《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孟子與離婁》、《孟子與萬章》

   大陸簡體字初版《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先生辭世後

   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在臺灣設立

   臺灣初版《孟子與盡心篇》、《孟子與滕文公、告子》、《南師所講呼吸法門精要》、《太極拳與靜坐》、《話說中庸》、《金粟軒紀年詩》(南懷瑾原著,林曦注釋)

   大陸簡體字初版《孟子與離婁》、《孟子與萬章》、《孟子與盡心篇》、《南師所講呼吸法門精要》、《太極拳與靜坐》、《禪門內外——南懷瑾先生側記》(劉雨虹著)、《南懷瑾與金溫鐵路》(侯承業編記)

   大陸初版日文譯本《論語別裁》

推薦書目

 

入門推薦

1.論語別裁

先生代表作,帶領當代中國人尋根

2.金剛經說什麼

深入淺出,闡釋經典中的經典

3.人生的起點和終站

探索人生問題,述說文化精神

                                      

特別推薦

1.禪海蠡測

義理與文採俱精的曠世傑作

2.原本大學微言

經史合參,細論內聖外王之道

3.中國文化泛言

闡揚中國文化的內義與使命

4.圓覺經略說

悟道的經典,悟道者的解說

5.定慧初修

指點佛法的修持門徑

6.習禪錄影

先生主持「禪七」的記錄,展示大禪師的手段與氣派

7.老子他說

解讀中國文化最核心的「道」

8.莊子諵譁

不負先賢、不負後學的了義詮釋

9.易經雜說

學習易經的捷徑

10.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對話當代西方管理學大師

主要著述(大陸版)

儒家系列

論語別裁

原本大學微言

話說中庸

孟子旁通

孟子與公孫丑

孟子與離婁

孟子與萬章

孟子與盡心篇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

佛家系列

禪海蠡測

楞嚴大義今釋

楞伽大義今釋

金剛經說什麼

圓覺經略說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藥師經的濟世觀

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禪觀正脈研究

定慧初修

禪話

習禪錄影

如何修證佛法

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

南師所講呼吸法門精要

道家系列

老子他說

老子他說(續集)

莊子諵譁

列子臆說

我說參同契

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

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

綜合系列

中國文化泛言

新舊教育的變與惑

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禪宗與道家

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易經雜說

易經系傳別講

歷史的經驗

人生的起點和終站

南懷瑾講演錄

漫談中國文化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太極拳與靜坐

相關焦點

  • 陳士元研究的缺失和《陳士元先生年譜》的作用
    康乾間國力日盛,官方編纂《明史》和《四庫全書》均收錄先生遺著。江蘇寶應進士王嵩高乾隆己亥(四十四年,公元1778年)任應城縣令,到任接見士紳第一件事就是問先生遺文,撰《陳養吾先生墓表》列先生之著作,並於辛丑作詩曰「先生著作媲典墳,遺蛻滅沒如浮雲。有孫翦棘尋悽焄,文此元石揚德芬。」
  • 實錄 | 黃書元先生:東方出版社南懷瑾先生著作出版始末
    讓我感覺到南先生並沒有離去,先生仍在指引著我們,仍在關注著我們,先生的志願後繼有人,並將代代相傳。這幾年,每當我看到南先生的書,就覺得南先生一直都在我們身邊,「等身著作還天地」,他留下大量的著述就是最好的證明。
  • 南懷瑾先生 | 服喪的知識
    《孟子與盡心篇》南公懷瑾先生 著述[內容節選]只有五種,稱作「五服」
  • 南國熙先生「道不遠人--說不盡的南懷瑾」主題巡講活動預告(溫州站)
    屆時南國熙先生將與讀者見面,聊一聊對大家來說親切又模糊的南老師,和大家分享與南懷瑾老師相處的經歷。    早在七十多年前,南懷瑾先生才二十歲出頭的時候,他在四川的一位患難知交錢吉先生就寫了這樣一首詩贈給他。
  • 央視揭秘:南懷瑾先生選擇吳江的理由
    南懷瑾老師離開三周年之際,央視人物欄目播出了《先生南懷瑾》,由央視與南懷瑾文教基金會合作製作:
  • 央視播放的南懷瑾先生紀念專輯
    10月25、26日三步一拜九華山開始報名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先生 南懷瑾9月29日是南師往生2周年紀念日,9月25日晚CCTV-10播放了「先生,南懷瑾」紀念專輯,建議在WIFI下觀看。
  • CCTV10《先生,南懷瑾》上、下完整視頻
    南懷瑾》(上)——CCTV10《人物》《先生 南懷瑾》(下)——CCTV10《人物》南師生平簡介含罕見照片,請廣為轉發,功德無量今年9月26日是南師往生3周年紀念日,9月24、25日晚CCTV-10播放了「先生,南懷瑾」紀念專輯上、下集,建議在WIFI下觀看。
  • 紀念南懷瑾老師辭世4周年,央視紀錄片《先生南懷瑾》全集,轉發功德無量
    南懷瑾老師離開三周年之際,央視人物欄目15年9月24日播出了《先生南懷瑾》上集,由央視與南懷瑾文教基金會合作製作:  南懷瑾老師離開三周年之際,央視人物欄目15年9月25兩書均為南先生著述,先生於臺灣青年之影響,由此可見一斑。難怪臺北一家刊物將南先生赫然列入在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十位人物排行榜。南先生的講演錄《論語別裁》,長達67萬字,系先生以淵博學識,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而成,對《論語》原文作了翔實、準確、生動的講述,並以經解經,闡發原文意旨及所涉人文掌故,且對原文串講撮編為一個個歷史故事,寓意深遠而妙趣橫生,實為解讀古聖的上乘佳作。
  • 央視紀錄片《先生南懷瑾》上下兩集完整版
    該片由南懷瑾文教基金會和中央電視臺共同精心製作,披露了許多珍貴資料。觀眾可以籍由此片,了解先生傳奇而又平凡的一生。緬懷南懷瑾先生視頻《先生 南懷瑾》生平經歷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 葉曼先生:南懷瑾老師震天一吼,使我整個大翻身大開發
    畢業於北京大學,師從南懷瑾先生,曾任輔仁大學副教授、臺灣佛教協會副會長。以下文字摘自葉曼講述《我學佛的心路歷程》。一九六八年新正,南老師又在臺北,為大家打「禪七」。老師特地事先交待我:「這一次,不要太自私的只為自己修,我要你犧牲自己,幫助幾個外國人,替我做翻譯。」那一年,從美國來了一位海軍少將。本地有一位留學生,大家叫他「老白」。
  • 南懷瑾先生多次推薦的韓劇《商道》
    十幾年前,王岐山先生在香港工作期間,南懷瑾先生特意向他推薦了韓劇《商道》,他回京後即購買了數百套,送給主管工商業的幹部和企業家們學習。
  • 南懷瑾先生 | 小心四季邪氣!
    推薦閱讀  2. 禪修 | 準提共修(10月)3. 放生 | 2020年8月22日4. 首愚長老 | 百丈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5. 首愚長老 | 寶王三昧論6. 首愚長老 | 你看別人是菩薩,你就是菩薩7.
  • CCTV10《先生,南懷瑾》(上、下)完整視頻(含珍貴照片)
    兩書均為南先生著述,先生於臺灣青年之影響,由此可見一斑。難怪臺北一家刊物將南先生赫然列入在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十位人物排行榜。南先生的講演錄《論語別裁》,長達67萬字,系先生以淵博學識,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而成,對《論語》原文作了翔實、準確、生動的講述,並以經解經,闡發原文意旨及所涉人文掌故,且對原文串講撮編為一個個歷史故事,寓意深遠而妙趣橫生,實為解讀古聖的上乘佳作。
  • 央視播放的南懷瑾先生紀念專輯(二),請廣為轉發,功德無量
    與此同時,南先生整理出版了與袁煥仙老師合著之《維摩精舍叢書》、《定慧初修》,出版《金粟軒紀年詩初集》和《金粟軒詩詞楹聯詩話合編》……真是著作等身,蔚為奇觀。南先生將畢生心血結晶盡數貢獻給了社會大眾,如先生者,今世能有幾人?發展壯大1986年11月14日,臺北《中央日報》有一則新聞稱,澎湖馬公市有一對男女青年,男的叫張建勝,女的叫陳淑子,他們以騎馬迎親,按古禮儀式舉行婚禮。
  • 趙嘉丨《天津鹽業銀行存庫海源閣書目》的文獻價值
    如果將其理解為傅氏在《藏園群書題記》《藏園群書經眼錄》《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對這一時期所見海源閣遺書的記錄,而非專指《書目》而言。那麼散見在這些著述中的記錄又從何而來?應當是先有一部專門記錄此次訪書內容的草本在先,其後傅氏才能將草本中的相關內容加以修改,分散於其著述之中,這也與日記中提到的「迫暮粗畢」的表述相呼應。
  • 央視播放的南懷瑾先生紀念專輯(上),請廣為轉發,功德無量
    兩書均為南先生著述,先生於臺灣青年之影響,由此可見一斑。難怪臺北一家刊物將南先生赫然列入在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十位人物排行榜。南先生的講演錄《論語別裁》,長達67萬字,系先生以淵博學識,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而成,對《論語》原文作了翔實、準確、生動的講述,並以經解經,闡發原文意旨及所涉人文掌故,且對原文串講撮編為一個個歷史故事,寓意深遠而妙趣橫生,實為解讀古聖的上乘佳作。
  • 南懷瑾百年誕辰紀念活動在蘇州舉行
    南懷瑾一直致力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2000年,南懷瑾選擇吳江廟港鎮建設太湖大學堂,歷時6年建成,並在2008年創辦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以「文武合一、古今合一、中外合一」為教育理念,進行小學素質教育的全面實驗。
  • 紀錄片《 南懷瑾先生 》合集
    南懷瑾先生 ——上集—— ——下集——
  • 祝您中秋快樂,為您送上《先生 南懷瑾》(上、下)完整視頻
    發展壯大1986年11月14日,臺北《中央日報》有一則新聞稱,澎湖馬公市有一對男女青年,男的叫張建勝,女的叫陳淑子,他們以騎馬迎親,按古禮儀式舉行婚禮。當雙方互贈信物時,新郎以《論語別裁》贈予新娘,新娘則以《孟子旁通》回贈。兩書均為南先生著述,先生於臺灣青年之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 南懷瑾先生:夢的解析
    ——南懷瑾先生《禪海蠡測》(醒與夢)本微信專事摘錄 南懷瑾先生著述。若您喜歡,請與您的朋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