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紀錄片《先生南懷瑾》上下兩集完整版

2021-02-13 鮮花天降的法緣

2015年9月,中央電視臺在南懷瑾先生辭世三周年之際,播出了紀念專題片《先生·南懷瑾》(上下集)。該片由南懷瑾文教基金會和中央電視臺共同精心製作,披露了許多珍貴資料。觀眾可以籍由此片,了解先生傳奇而又平凡的一生。

緬懷南懷瑾先生視頻《先生 南懷瑾》
生平經歷

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

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1918年,一代奇才兼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誕生於浙江樂清翁垟的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從孩提時起即接受嚴格的傳統私塾教育。到十七歲時,先生除精研儒家四書五經外,涉獵已遍及諸子百家,兼及拳術劍道等多種中國功夫,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歷史、琴棋書畫、詩詞曲賦、醫藥卜算、天文曆法諸學,每得其精髓而以為樂焉。這位孜孜以求的好學青年,為深入探究宇宙人生的奧秘,不畏艱險,跋山涉水訪求多位巖穴高隱之士,虛心求教,學到了許多不傳的法門和秘學。

負笈求學

抗戰軍興,年輕的南先生毅然辭親遠遊,入川任教於中央軍校,報效國家。在川時又入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院,專研社會福利以便服務社會大眾。當時報載:「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齡,壯志凌雲,豪情萬丈,不避蠻煙瘴雨之苦,躍馬西南邊陲,部勒戎卒,殫力墾殖,組訓地方,以鞏固國防。迄任務達成,遂悄然單騎返蜀,執教於中央軍校。只以資稟超脫,不為物羈,每逢假日閒暇,輒以芒鞋竹杖,遍歷名山大川,訪盡高僧奇士。復又辭去教職,棄隱青城靈巖寺,再遁跡峨眉山中峰絕頂之大坪寺,學仙修道云云。」

離成都不遠的灌縣青城山,有一家著名的靈巖禪寺,南先生至交傳西法師在此住持。當時不少知名學者如馮友蘭、錢穆等均住在寺內閉關靜修,大居士鹽亭老人袁煥仙先生也在寺裡閉關。袁老先生乃名重一時的川北禪宗大德,他散盡億萬家財,行腳遍天下,求法忘軀,大徹大悟,潛心內典,棲志心宗,亦睹明星以悟道,見拈花而破顏者矣。先生悲大道之沉淪,眾生之顛沛,乃以如來家業、孔老薪傳,立己立人而及國家天下,與虛雲大法師並世弘法,法鏡高懸,宗風耀爍,一時影從之名流學者不惜千裡跋涉而就教於先生。

南先生於休假閒暇亦時常往來於青城山,在寺裡小住,有緣結識了袁煥仙老先生,晤談之下,遂為忘年之交。袁先生閉關期滿,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維摩精舍,南先生追隨左右,遂拜門牆,成為維摩精舍開山首座弟子,潛心修道參禪,多有會心之處,竟毅然辭去中央軍校教官之職,而師生情誼甚篤,有如父子焉。南先生其時正值二十五歲華年,已深得袁老先生真傳,並隨袁老先生赴重慶參訪虛雲大法師,親聆教誨,隨老師到潼南玉溪口過冬,更得老師親炙,心得更非同一般。其後,南先生為求深研佛法,便悄然離開成都,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修持。

峨眉山是中國佛教五大名山之一,為普賢菩薩道場。中峰的大坪寺由明末避世的得道高僧松月法師開山,地處懸崖陡峭的孤峰之上,只有猴子坡、蛇倒退兩條崎嶇的山路可通,山上無水,所用僅靠雨水和冬季的冰雪,故人跡罕至,確為閉關靜修的好去處。由於大坪寺藏有全部大藏經,又有摯友印華法師的提議及普欽大法師的首肯,南先生便選定此處閉關了。

三年閉關閱藏,南先生穿上僧衣,於青燈古佛旁齋戒素食,日夜苦讀經、律、論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經典,以經為法,印證個人修持所得,遂致終生受益無窮。其間,袁煥仙先生特地上山看望這位心心相印的弟子,並在大坪寺為僧眾舉行了一次禪七,又欣然題筆為大坪寺作了一幅禪意雋永的對聯——「此地即普賢道場,來天末雁,看嶺外雲,數遍色色塵塵,都是晴空一亙;何處見秀頭和尚,飲趙州茶,讀慈明榜,歷畫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輪。」

對於這一段生活,南先生留有深深的記憶,「長憶峨嵋金頂路,萬山冰雪月臨扉。」對提議他到此處閉關的印華法師,南先生心中更是時時感念。印華法師為當時川西尼眾翹楚,南先生閉關期間,她是虔誠發心供養的外護之一。南先生在一首憶印華法師的詩中寫道;「印心促膝記當年,定起繩床月滿天。幾點臘梅花欲蕊,經窗相對兩無言。」對當年的修持生活作了精細的描述,亦對同道至交表露了深摯的友情。

後來,南先生從峨眉山又來到樂山竹根灘五通橋多寶寺閉關靜修,由於聞訊而來訪者日見其多,遂移至弟子張懷恕家書樓之上安居,禪修打坐外,便埋頭於書叢之中,披閱了全套《永樂大典》、《四庫備要》等經史典籍,所獲甚豐。

1945年,南先生在神通俱足的風了和尚陪同下,遠走西康、西藏,參訪密宗各宗各派。風了和尚為其護法並安排行程,滿空法師擔任藏語翻譯,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檢察官謝子厚大居士則供養他紅教、白教、黃教、花教等多種秘藏法本。許是由於南先生擁有當時西康行轅公署少將參議的頭銜,因此他能在康藏一帶得到順利的安排,並有得以參透密宗各派奧秘的方便。在此期間,南先生參訪了貢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得到多位上師印證,承認南先生為合格的密宗上師。後來,貢噶活佛還在成都古剎大慈寺,特地為南先生傳授了顯秘大小戒律,並親手書寫了藏文傳法傳戒的證書交付南先生。

在川九年,南先生雖歷盡艱險曲折,然終於修得大成,豈非前世因緣?南先生有詞云:「雲水萍飄豈偶然,九年足跡遍西川。管他鬢到秋邊白,落得人間月似煙。腸空轉,事難全,又入閻浮欲界天。樽前酒醒荒唐夢,君向潼南我向滇。」是即將離川的惘悵,還是哀民生之多艱,抑或是若明若暗的禪語,或許是三者兼而有之吧!


至臺化雨

南先生取道重慶,離川赴滇,講學於春城雲南大學,其間又短期回到蓉城,講學於四川大學。1947年,先生返回浙江樂清故裡,旋即歸隱杭州天竺,細細披閱了浙江省立圖書館所藏文淵閣《四庫全書》與《古今圖書集成》,繼而避亂世於江西廬山天池寺結茅棚清修。1949年春,先生經波歷險,始來臺灣。

南先生初蒞臺灣,受朋友慫恿,一時興起,與友人合作經商,然適逢時變,加之友人經營失誤,竟至本利無歸,陷於困頓。然先生未加責怪,反於友人多方撫慰,並備酒餚款待,聞者無不感佩。斯時,先生棲身基隆海濱一陋巷中,闔家六口擠在一小屋內,瓦可漏月,門不閉風,子女尚在髫齡或襁褓,生活甚為清苦。先生自己形容當時之境況:「運厄陽九,竄伏海疆,矮屋風簷,塵生釜甑。」然先生素來超然物外,坦蕩灑脫,故窮而不愁,潦而不倒,依舊滿面春風,並在此困厄之中完成了他在臺的第一部巨著《禪海蠡測》,就禪宗要旨、公案、機鋒、證悟、神通及與丹道、密宗、淨土諸法之關係,鉤玄剔要,精微闡述,為求證無上菩提大道者,架設一條登堂入室之梯。

不久,先生遷居臺北龍泉街,寓於一處菜市場中,環境喧鬧,汙穢堆積,雖身居五濁陋室,仍每每右手執筆疾書,左手抱著幼子,雙腳還要不停地蹬著搖籃,以防其中的孩子哭鬧,又完成了《楞嚴大義今釋》和《楞伽大義今釋》兩部傳世之作。「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前者探尋人生宇宙真理之本原,乃步入佛門、悟證真空妙有的一部奇書,更是抱本修行、閉關悟道、直至證果均須臾不可離身的修持指南。後者解析唯心、唯物之矛盾,列有一百零八個人生思想哲學問題,堪稱佛門唯識學寶典。「楞伽印心」,禪宗五祖宏忍,即以此驗證學人是否開悟。在此困頓坎坷境遇,南先生不得不「著書多為稻粱謀」以「煮字療飢」,但先生自奉甚儉,恬淡為樂,雖有在陳之厄,仍安貧樂道,收詹阿仁等弟子悉心指導,以弘揚大法。先生雖三餐不繼,見鄰居無米為炊,卻「人飢己飢」,趁鄰居夜半入睡之時,悄悄將偶得之米袋放在這戶人家門口,令人有米為炊,免於饑饉,如此嘉言善行,亦不勝枚舉雲。

幾年後,先生相繼受聘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執掌教席,且應邀到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舌耕筆耕收入漸豐。其間,先生焚膏繼晷,筆耕不輟,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宗旨,面對當時學術界對禪學與道家的諸多誤解和歧見,先生揮如椽巨筆,寫出《禪宗與道家》一書,正本清源,全面闡釋禪宗宗旨與宗派源流,深刻剖析了禪宗對中國文化與社會的深遠影響。該書亦以翔實史料縱論正統道家及隱士、方士、內丹、外丹各派源流變遷及其修煉要旨,使學術界耳目為之一新。該書一經問世,各界讀者若久旱之望雲霓,迅即暢銷島內外,南師之名遂為更多的人所知曉。

1969年,南先生以「熟讀經書徒論議,實行道義太伶仃」,不忍中華傳統文化日趨式微,發願「欲為天心喚夢醒」,巍然自拔,振臂而起,創立「東西精華協會」,意欲為臺港工商社會注入中華文化之清泉,並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取精用宏,俾服務於社會與大眾。

東西精華協會坐落於臺北市青田街,雖為一室一廳的小公寓,卻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廳中懸掛著南先生親筆題寫的兩幅對聯「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海納百川,龍奮風雷開宇宙;天容萬象,鵬飛窅冥啟東西。」其氣勢自是非凡。難怪莘莘學子、各界賢達深深為之感奮,捐資出力,共襄勝舉。

協會會務繁忙,先生講學範圍又極廣,除深入淺出講述儒、釋、道三家之學外,尚有中國文化大系、歷代謀略學、中華醫藥、中國建築與園林藝術、中國企業管理,以及詩詞、書畫、星相、堪輿、卜易之學……前往聽講者極為踴躍,名流學子,販夫走卒,靡不俱備,講堂內外,均人滿為患。南先生或青衫布鞋,或西裝革履,風趣幽默,侃侃而談,聽眾每有所得,不時發出會心的微笑。

東西精華協會會務發展,影響日大,三遷其址於臺北信義路二段之復青大廈。其間,南先生不殫勞苦又創辦了《人文世界》月刊,每期撰寫文稿四、五篇,皆為通宵達旦之作。雜誌一期期面世,其中連載的長文《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引起眾多讀者的熱列反響。先生此文融合儒、釋、道三家靜坐原理,參以中西醫學學術成果,對數千年來各家修道者的修持經驗,予以深入淺出的介紹和解答,揭示了幾千年來修持的秘中之秘。不久,《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和先生對歷代禪門祖師公案予以新解的《禪話》相繼刊印了單行本,以解學人之渴。

接著,先生創立了「老古出版社」,後更名為「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創立了「大乘學舍」,後更名為「十方叢林書院」,並出版發行《知見》雜誌。雖日見繁忙,然先生矢志宏揚中華傳統文化,夜以繼日,揮毫寫下系列傳世之作,《論語別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說》、《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歷史的經驗》、《新舊的一代》、《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國道教發展史》、《金剛經說什麼》、《圓覺經略說》、《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習禪錄影》、《禪觀正脈研究》、《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原本大學微言》……其中相當一部分為學生整理的先生講學記錄。與此同時,南先生整理出版了與袁煥仙老師合著之《維摩精舍叢書》、《定慧初修》,出版《金粟軒紀年詩初集》和《金粟軒詩詞楹聯詩話合編》……真是著作等身,蔚為奇觀。南先生將畢生心血結晶盡數貢獻給了社會大眾,如先生者,今世能有幾人?

發展壯大

1986年11月14日,臺北《中央日報》有一則新聞稱,澎湖馬公市有一對男女青年,男的叫張建勝,女的叫陳淑子,他們以騎馬迎親,按古禮儀式舉行婚禮。當雙方互贈信物時,新郎以《論語別裁》贈予新娘,新娘則以《孟子旁通》回贈。兩書均為南先生著述,先生於臺灣青年之影響,由此可見一斑。難怪臺北一家刊物將南先生赫然列入在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十位人物排行榜。

南先生的講演錄《論語別裁》,長達67萬字,系先生以淵博學識,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而成,對《論語》原文作了翔實、準確、生動的講述,並以經解經,闡發原文意旨及所涉人文掌故,且對原文串講撮編為一個個歷史故事,寓意深遠而妙趣橫生,實為解讀古聖的上乘佳作。儘管先生自謙為「個人一得之見,不入學術預流」,然自《人文世界》雜誌和《青年戰士報》慈湖版連載及臺北中央廣播電臺連播後,引起極大轟動。1976年5月,該書由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出版面世,迄今已印行數十版之多,香港、新加坡等地亦爭相翻印,「洛陽紙貴」,信不謬也。

南先生以其等身著作,空中授受,教化人間,受益者啟迪心智、增廣學識、修養身心、博大襟懷,從東到西又何止千萬?而那些追隨南師左右,耳提面命,親聆教誨者,更是殊勝有加,何其幸運!

東西精華協會與十方叢林書院在南懷瑾先生主持下,會員學員無分老幼尊卑,無分在家出家,皆為同窗道友,如兄弟,似手足,儼然一個和睦興隆的大家庭,而南先生便是大家共同尊崇的家長。在眾多的學生心目中,身材不高,率常總是身穿一襲青衫、腳踏一雙布鞋的南老師,既是骨格清奇、神採飄逸、眉宇間隱現著智慧之光的仙佛中人,又是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博大精深的學界泰鬥,還是淡泊名利、不求聞達、永遠寧靜超脫且情意醇厚的仁慈長者,但更是永遠微笑、呵護備至、較親生父母「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嚴師慈母。

宅心仁厚的南先生,素來輕財好義,慈悲為懷,每每捨己為人。協會會員的會費始終是新臺幣20元,雖然會員們一再提議增加,但總被先生否決。協會經費儘管十分拮据,但每年仍要捐出不少資助清寒學子的獎學金、救濟金,鼎力贊助社會慈善和公益事業,有時還要供養一些出家人的零用金,所須經費便全靠先生歷年在各大學研究所任教的薪金及講學、著述的收入來維持。至於先生以密宗上師身份為弟子們灌頂所收受的供養紅包,從不打開看,遇有來訪的小朋友,隨手打開抽屜便拿出來送人。先生之博愛襟懷,素以天下父母為自己父母,以天下兒女為自己兒女,然對親生子女庭訓甚嚴,其子女可孟、聖茵、一鵬、國熙均天真活潑,聰慧過人,大學畢業後,即訓練他們自立。如今,他們在海外自我奮鬥,均已卓然有成。

「友天下士,讀世間書」的南先生頗具古俠義之風,「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凡來訪賓客,無論男女老幼,地位高低,均留下就餐,就是送貨的夥計、來收帳的先生,南師也要讓他們吃完飯再走。凡好酒好菜統統用來招待客人,常常席開四、五桌,先生自己則幾十年如一日,午、晚兩餐各吃一小碗紅薯稀飯,各色菜餚僅淺嘗而已,酒幾乎是點滴不沾。而南師每日的工作卻異常繁忙,講學、會客、教拳、禮佛、誦經、參禪、打坐、處理會務及往來信函,夜晚還要巡視全樓,待夜深人靜時,方能坐擁書城,閱讀寫作,常常是「未眠人在書齋裡,寂寞銀燈曉色臨」,匆匆中又開始了新的一天。

先生嗜書成癖,藏書之富、讀書之多,世人難以企及。所藏之書,上自先秦,下至民國,經史子集、詩詞曲賦、佛道經典、名人傳記、世界經濟、外國史地、哲學論著、各國政論、中西醫藥、當代科技,甚至中外美術、音樂、武俠小說……堪稱收藏宏富的圖書館。先生讀書既多且快,一目十行,過目成誦,隨口引證,令人嘆為觀止,誠天縱之資,非常人所能及也。

集中華傳統文化之大成的南先生,其道德文章,名滿天下,引起各國人士矚目。美、英、法、德、日、韓、加拿大、比利時、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一些名牌大學的專家、學者和男女學生,仰慕中國文化,崇敬南師的人品學問,紛紛登門拜訪、學習。南先生總是以誠、以禮相待,傾心傳授,不講求代價,更不要求回報,因而不少從南師學習或交往的西方人士,受中國文化薰陶,逐漸進入東方文化的人生境界,與南師有若家人父子。一位德國來的學生學成歸國時,更向南師行中國的跪拜大禮辭行,起來時仍淚眼婆娑,依依不捨。加拿大學子文顥儒從師先生門下,不到一年,竟比不少中國人還中國化,他謙恭有禮,敬業樂群,好學不倦,文質彬彬,堪稱西方儒者,受中國孝道影響,求學期間他還設法將寡母接到臺灣觀光。學成歸國後,文顥儒出任加國文化部專員,公餘之暇,將《論語別裁》譯為法文,以廣教化。委內瑞拉學者達易理擅長禪意書畫,對易學興趣尤深,他專程來臺從師研習易經,經先生親炙及嚴格考試後,獲先生親自籤署之適任海外易學教授證書一紙。達易理欣然返國,執教於委內瑞拉國立大學,專任中國周易課程。

出身紐約時報名記者的美國禪宗巨子卡普勒,法號大心淨圓,其弟子遍及五大洲,為尋禪宗之根,卡普勒率弟子貝克先生及般森女士特來參訪禪宗大德南懷瑾教授。兩夕徹夜長談,卡氏心悅誠服,受益良多,臨行緊緊擁抱南師,激動地一再說「我不能不再來」。回國後,卡普勒極口稱讚南師是一位現代難得的開悟者,一位了不起的當代禪宗大師,並常介紹他在歐美等地的禪門弟子,不斷到南師處訪談求教。

以一部《中國科技文明史》而聞名於世的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對道家學術極為推崇,在寫這部巨著時,曾專程赴臺訪求有關道家學術方面的學識和資料。陳立夫先生陪同他來南懷瑾教授處訪談,相見之下,晤談甚歡,談了三個多小時仍興致盎然,慶幸自己如入寶山,迭獲寶藏,終不虛此萬裡迢迢之行。

1985年盛夏時節,南先生應邀乘上赴美班機,抵達華盛頓,成立了「東西學院」,致力於東西方文化溝通,弘揚中華固有之學術凡三載。旅美期間,幾乎每天都有不少客人來訪,其中有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亦有日本人、埃及人和美藉華人、旅美僑胞……多數為學者、教授,也有將軍、議員、政要及工商鉅子,他們不但來請教中國文化和佛學方面的知識,話題亦時常涉及經濟、哲學、宗教及國際關係等等,來時虔誠、尊敬,走時喜悅、滿足,傾心於先生的學識、修養和無窮的魅力。來看南先生的還有一些小職員,小餐館的老闆、做臨時工的黑人等等,南師與他們歡坐一堂,妙語迭出,笑聲不斷,他們說:「聽老師講話真開心,我們在聽笑話中便懂得了許多道理。」春風化雨,百草沾恩,南師教化凡五十餘載,其著作惠及當世,亦將澤被後人,有幸銜法乳之惠者,又豈可以數量計?


風靡大陸

背景:大陸出現國學熱。

1988年,南先生移居香港,中共溫州市委書記董朝才等來訪,亟盼先生倡導、推動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中提及的金溫鐵路。先生旋與弟子成立香港聯盈興業有限公司。

幾乎與催生金溫鐵路同時,南先生的著作在大陸不脛而走,熱潮迭起。繼北京團結出版社率先於1989年推出南先生的《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之後,1990年,在出版界享有盛譽的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不甘人後,隆重推出先生的三部權威著作《論語別裁》、《禪與道概論》與《歷史的經驗》。後者亦為先生講演錄。

1991年冬,上海佛學書局恢復伊始,便推出國內信眾早就向望的南先生五部佛學專著《如何修證佛法》、《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一個學佛者的信念》、《楞嚴大義今釋》和《楞伽大義今釋》。書局負責人周家俊先生在序言中介紹出版緣起時敬稱:「南教授對佛學書局素有好感,有深緣。聞悉今夏上海佛學書局恢復,生大歡喜心,即委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向上海佛學書局聯繫出版事宜,以大法施供養有緣,以示對書局的慶賀和支持。上海佛學書局為滿足廣大信眾的需求,為著弘揚正法,利益人生,亦努力促成此舉。正是因緣殊勝,功德圓滿,謹錄數言,聊以為序,共沾法益。」

南先生《如何修證佛法》等重要的佛學著述在大陸印行後,深受僧俗大眾及佛學界人士歡迎,多次加印而仍難購求,往往一書在手尚未讀完,而親朋好友已有十數人等待於後。有鑑於此,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於1993年再授權有影響的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以簡體字印行《如何修證佛法》,出版後不到一年,又發行三萬餘冊。

《如何修證佛法》原名《融會顯密圓通修證次第》,為避免與其他經論混淆,才改為較為淺顯的書名。本書系南先生於1978年春在臺北閉關靜修期間,抽暇為海內外弟子們所作的系列講座,共二十八講,對實際學佛修證的步驟,有精闢講解和具體指引,是絕對的過來人語。尤為難得的是,本書對修持路上的迷惑、歧路,以及不自覺的錯誤,都一一點破,並將楞嚴經所講五十種陰魔境界所蘊藏的修行解脫的大秘密和盤託出,對學佛者確是彌足珍貴。

該書於1989年在臺正式出版,迄今已印行十餘版之多。1990年,該書即引起美國學術界關注,美國翻譯界有名的兩兄弟之一傑西·克裡瑞立即著手將其譯成英文在美出版。傑西·克裡瑞的弟弟湯瑪斯·克裡瑞則翻譯了南先生的《禪與道概論》,並已付梓。湯瑪斯在給南師門生、《如何修證佛法》英譯本序言的作者包卓立的信中,談及他們兄弟從1980年便開始閱讀南懷瑾教授的著作,認為南氏學術博大精深,融通各家,既有理論,又有實證,為當代所罕見。

在大陸「南懷瑾熱」中,北京燕山出版社印行了《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則出版了南先生的《孟子旁通》與《老子他說》,中國世界語出版社和復旦大學出版社更隆重推出了南先生系列著述,將大陸「南懷瑾熱」推向了新的高潮……

傳播不倦

南先生移居香港後,居處頓成熱點,在臺、美時的門生故舊往來如梭,大陸政商界重量級人物亦不時來訪,世界各地的參禪修道者更是函電交馳,時時請教。先生一如往昔,不辭辛勞,熱誠相待,有函必復,其情其景,甚為感人。雖然在臺時,蔣經國先生曾向先生有所請益,臺北政要如王升、馬紀壯、肖政之、崔之道、劉安祺、廖祖述等都曾拜於先生門下,然先生絕口不談政治,唯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已任,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身體力行,以利益天下眾生。

1998年農曆正月初三,廈門南普陀寺的節日氣氛比往常更濃烈,許多大陸人士從各地紛紛趕來,還有不少人士從美國、加拿大、法國、臺灣和香港等地專程前往拜師,其中包括括薇閣中小學董事長李傳洪、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梁、李登輝擔任總統時的辦公室主任蘇志誠、立法院王金平、以及後來菲名蜚名中外的篆刻藝術大師劉興、著名作家葉曼(《世間情》一書作者)。而後參加這裡舉辦的一次別開生面的禪修實踐活動。尤為引人矚目的是,此次禪修活動的主持人南懷瑾先生,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老法師的再三邀請下,首次回到了闊別四十餘年的故土。

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三家之學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人體生命科學的內涵,如何使之在現代社會發揚光大,始終是中國文化事業上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此南先生已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探索與實踐。此次禪修活動,即是南先生以現代科學精神結合古代佛教禪七形式所進行的一次修持實踐。對於此次活動,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親自致函祝賀,中共廈門市委、市政府為此舉辦了大型歡迎宴會。與此同時,南先生將他關愛的目光投向了直接關乎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諸多領域。2004年10月中旬,清華大學在上海舉辦高層經理人研討會,特邀南先生前往演講。一連四個小時,南先生以古喻今、妙語連珠,對中國當代社會走向及經濟問題進行了深刻剖析,並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應對方略,南先生的真知灼見令全場與會嘉賓嘆為觀止。

明月在他鄉(南懷瑾文教基金會)

安享晚年

南懷瑾晚年長住江蘇省吳江市,並在當地設立太湖大學堂傳道。太湖大學堂是由南懷瑾先生主持創辦的教育基地,位於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廟港.大學堂旨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時與現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相結合,發展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研究。大學堂兩面臨太湖,佔地200餘畝,寧靜而肅穆。

據了解,南懷瑾月前因為感冒引發肺炎,住進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接受治療,但這幾天病情轉為沉重,傳出病危訊息。親近他的弟子透露,約兩周前,南懷瑾要弟子記錄自己的生平,「這動作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有弟子要為南老記錄,或寫傳記,都被拒絕」,「應該是南老知道時間到了,要求弟子一一記錄自己的故事」。

逝世消息

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於2012年9月29日下午四時在蘇州太湖大學堂去世,享年95歲。

在聽聞南懷瑾先生去世的消息之後,樂清不少市民自發前往南懷瑾先生紀念館拉起橫幅,悼念南懷瑾先生,悼念橫幅上面寫著「家鄉人民懷念南懷瑾先生」。

相關焦點

  • 紀念南懷瑾老師辭世4周年,央視紀錄片《先生南懷瑾》全集,轉發功德無量
    南懷瑾老師離開三周年之際,央視人物欄目15年9月24日播出了《先生南懷瑾》上集,由央視與南懷瑾文教基金會合作製作:  南懷瑾老師離開三周年之際,央視人物欄目15年9月25日播出了《先生南懷瑾》下集,由央視與南懷瑾文教基金會合作製作: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 央視播放的南懷瑾先生紀念專輯
    10月25、26日三步一拜九華山開始報名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先生 南懷瑾9月29日是南師往生2周年紀念日,9月25日晚CCTV-10播放了「先生,南懷瑾」紀念專輯,建議在WIFI下觀看。
  • 央視揭秘:南懷瑾先生選擇吳江的理由
    南懷瑾老師離開三周年之際,央視人物欄目播出了《先生南懷瑾》,由央視與南懷瑾文教基金會合作製作:
  • 紀錄片《 南懷瑾先生 》合集
    南懷瑾先生 ——上集—— ——下集——
  • 央視播放的南懷瑾先生紀念專輯(二),請廣為轉發,功德無量
  • 央視播出的南懷瑾先生講了些什麼?【含雙視頻】
    9月29日是南師往生2周年紀念日,9月25日晚CCTV-10播放了《先生,南懷瑾》紀念專輯第一集,視頻如下。
  • 央視播放的南懷瑾先生紀念專輯(上),請廣為轉發,功德無量
    明天請觀看南懷瑾先生紀念專輯(下集),敬請關注!生平經歷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印華法師為當時川西尼眾翹楚,南先生閉關期間,她是虔誠發心供養的外護之一。南先生在一首憶印華法師的詩中寫道;「印心促膝記當年,定起繩床月滿天。幾點臘梅花欲蕊,經窗相對兩無言。」對當年的修持生活作了精細的描述,亦對同道至交表露了深摯的友情。
  • 紀錄片《海絲·茂名》完整版視頻來了!戳看→第一集《長嶺拓海...
    紀錄片《海絲·茂名》完整版視頻來了! 2020年12月28日至31日,四集紀錄片《海絲·茂名》一連四天黃金時間在廣東廣播電視臺國際頻道「南派紀錄片」欄目首次播出。
  • CCTV10《先生,南懷瑾》上、下完整視頻
    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1918年,一代奇才兼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誕生於浙江樂清翁垟的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從孩提時起即接受嚴格的傳統私塾教育。東西精華協會坐落於臺北市青田街,雖為一室一廳的小公寓,卻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廳中懸掛著南先生親筆題寫的兩幅對聯「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海納百川,龍奮風雷開宇宙;天容萬象,鵬飛窅冥啟東西。」其氣勢自是非凡。難怪莘莘學子、各界賢達深深為之感奮,捐資出力,共襄勝舉。
  • 十集動畫紀錄片《大唐帝陵》今晚登陸央視
    由陝西數字基地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策劃投資,下屬子公司陝西數字新媒體藝術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十集動畫紀錄片《大唐帝陵》
  • 央視十集大型紀錄片《華爾街》第1-10集【匯總篇】
    十集大型電視紀錄片《華爾街》第一集《資本無眠》十集大型電視紀錄片《華爾街》第二集《牆在哪裡》十集大型電視紀錄片《華爾街》第三集《兩條道路》央視十集大型紀錄片《華爾街》第四集《鍍金時代》央視十集大型紀錄片《華爾街》第五集《矽谷方程》央視十集大型紀錄片《華爾街》第六集《投資之道》央視十集大型紀錄片《華爾街》第七集《 陽光交易》央視十集大型紀錄片
  • 10集動畫紀錄片《大唐帝陵》7月28日登陸央視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夏明勤 攝影 王曉峰)歷時五年,耗資兩千萬,三千個動畫鏡頭……7月27日,記者從大型動畫紀錄片《大唐帝陵》央視首播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陝西數字基地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策劃投資,下屬子公司陝西數字新媒體藝術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十集動畫紀錄片《大唐帝陵》(上部),將於7月28日晚在央視紀錄片頻道及優酷、愛奇藝、
  • 祝您中秋快樂,為您送上《先生 南懷瑾》(上、下)完整視頻
    、奇蹟課程、心理學、新時代思潮、身心靈、靈氣最新資訊,訂閱請點擊圖片上方「百合書院」,進入後點擊「關注」即可中秋到了,祝您中秋快樂,全家幸福美滿,為您送上紀錄片《先生 南懷瑾》(上、下)完整視頻,轉發本文贈送您中秋禮物——高能量<
  • 十集動畫紀錄片《大唐帝陵》明晚登陸央視 嗶哩嗶哩...
    十集動畫紀錄片《大唐帝陵》(上部)海報。十集動畫紀錄片《大唐帝陵》(上部)海報。西部網訊(記者 秦怡 實習生 白少倫) 由陝西數字基地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策劃投資,下屬子公司陝西數字新媒體藝術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十集動畫紀錄片《大唐帝陵》(上部),將於7月28日晚在央視紀錄片頻道及嗶哩嗶哩、優酷、愛奇藝和騰訊四大新媒體平臺同時播出。據了解,這也是我國紀錄片首次同時在一臺四網播出。
  • CCTV10《先生,南懷瑾》(上、下)完整視頻(含珍貴照片)
    今年9月26日是南師往生3周年紀念日,9月24、25日晚CCTV-10播放了「先生,南懷瑾」紀念專輯上、下集,建議在WIFI下觀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印華法師為當時川西尼眾翹楚,南先生閉關期間,她是虔誠發心供養的外護之一。南先生在一首憶印華法師的詩中寫道;「印心促膝記當年,定起繩床月滿天。幾點臘梅花欲蕊,經窗相對兩無言。」對當年的修持生活作了精細的描述,亦對同道至交表露了深摯的友情。
  • 南懷瑾先生 | 小心四季邪氣!
    南懷瑾先生 | 關於死亡的科學9. 南懷瑾先生 | 再來人世間10. 南懷瑾先生 | 真人、至人、聖人、賢人11. 南懷瑾先生 | 黃帝問道廣成子
  • 南懷瑾先生 | 服喪的知識
    《孟子與盡心篇》南公懷瑾先生 著述[內容節選]只有五種,稱作「五服」
  • 大型系列紀錄片《先生》1-10集(完整版收藏)
    一部回溯民國先生的十集紀錄片,共鳴了隔代不相逢的後生們,《先生》聚焦民國國家講壇上的大家身影,揭示中國教育的宏觀走向和個性榜樣,梳理中國教育百年間的重大事件、觀念嬗變,旨在溯源問脈,固本圖新。十集選定的十位人物是:蔡元培、胡適、馬相伯、張伯苓、梅貽琦、竺可楨、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陳寅恪。他們也曾身為學生,唯理想至老不滅,或者說破滅一次,再理想一次。
  • 南懷瑾先生年譜及著述書目推薦
    南懷瑾先生生平簡介南懷瑾先生(1918—2012),溫州樂清人。先生幼承庭訓,遍讀諸子。稍長赴杭州求學,曾就讀於浙江國術館、杭州之江文理學院;期間,披閱了《四庫全書》和《道藏》。抗戰軍興,先生投筆從戎,於大小涼山地區編練自衛團,之後入成都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前身即黃埔軍校)任政治教官。
  • 陝西製作 10集動畫紀錄片《大唐帝陵》28日晚登陸央視開播
    記者今日從出品方獲悉,由陝西數字基地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策劃投資,下屬子公司陝西數字新媒體藝術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十集動畫紀錄片《大唐帝陵》(上部),將於7月28日晚在央視紀錄片頻道及優酷、愛奇藝、騰訊和嗶哩嗶哩四大新媒體平臺同時播出。這也是我國紀錄片首次同時在一臺四網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