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英文不太好,口音和中文翻譯會影響孩子英語啟蒙嗎?」

2021-02-19 大手牽小手

1、先查詞典,確認發音

每一本書,在第一次念給孩子聽之前,我都會逐詞念過,不懂的詞再查詞典確認。甚至有些很簡單的詞,一直以來都是被含混地念著,現在可不能再「誤人子弟」了,一定要先查詞典確認發音(補充,現在有手機翻譯啦,隨便百度一下就有,還能真人發聲,還有英音美音兩款供辨析,很方便~)。

不論是第一階段的娃娃書,還是後面階段的章節故事,每一本我都會先逐詞看過,確認每一個詞的發音入門書多半沒幾個生詞,兩三下就能解決,但是到了後面的階段,有些繪本如果生字太多,光是我自己讀過加上查詞典,少說也要花掉40分鐘。唉!教育孩子的點點滴滴,真的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2、自己先大聲念幾次,練習一下

其實我的英文聽說能力水平也不高,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念英文,我還頗具信心。所以查完詞典之後,我就直接念給孩子聽了。

如果你對自己「念英文」的信心不夠,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先大聲念幾次吧。入門的繪本文字都不多,三兩下就好,並不會花太多力氣。

幫孩子念英文繪本時,如果遇到了無法一口氣念出來的詞,我會先停下來,然後在心裡默念到對的發音之後,再一口氣將它念出來。千萬別在孩子面前練習英文發音,咿咿呀呀、吞吞吐吐地一個詞試了好幾種不同的念法,這樣叫孩子要怎麼知道哪個才是對的呢?

就像自己是一名英文同聲傳譯員,有人說了一句英文,馬上將之翻譯成中文說出來,只是這兩個角色都是由自己擔任而已。例如——

英文:Danny is in a hurry。

中文:Danny 走得好匆忙。

英文:「I am six years old today。」Danny said。

中文:Danny 說:「我今年六歲了。」

有種觀點是講英語的時候就全用英語,不要夾中文,不然會破壞孩子用英語思考的語言環境。但對於英語不太好的家長來說,這是有難度的,而且還會打擊孩子的閱讀興趣。其實,不用擔心中英文翻譯會破壞語言環境,試試看下面這種方法,也能培養「原版娃」。

1、英文完全照書念

英文部分照書念,維持原汁原味。當然英文能力很好、不怕教錯孩子的父母,可以自行發揮。

2、中文翻譯要自然、口語化,不用拘泥於逐詞翻譯

英文繪本上一般不會有中文。所以中文翻譯的部分,就是當你念完了英文之後,腦子裡出現什麼樣的中文意思,就將這個意思說出來。其實這就像我們幫很小的孩子念中文繪本時,通常不會一字一句照本宣科,而是看完文字後再用自己的口語說出來,是一樣的道理。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不要拘泥於英文單詞的逐詞翻譯,先了解整句的意思,再用中文說出來就好。多翻譯了一個詞或少翻譯了一個詞都不要緊,只要全句的意思沒錯就好,倒是說得自然、口語化還比較重要。別讓孩子疑惑,爸媽怎麼普通話說得怪怪的,像是用外國人的語言邏輯在說話。

例如前面那句 「『I am six years old today.』Danny said. 」

就有媽媽問到「Danny said」,翻譯時是應該像我們說中文的方式,放在句子的前面,還是照英文原文放在後面呢?我會說當然是放在前面,因為這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說話的樣子啊。

閱讀的第一步,是讓孩子對這本書有興趣!如果連翻譯的中文部分都說得彆扭、不好聽,對孩子來說,尤其是在念英文繪本的起步階段,父母可能要花更多的力氣,才能吸引孩子專心聆聽。

3、除非孩子問問題,否則不要自行加上中文解釋

除非孩子主動問問題,不然,一句英文一句中文,接著就換下一句。儘量不要在中文翻譯之後,又自行加上一大堆的中文解釋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方式,經過大量閱讀和比對之後,孩子自然就會習得第二種語言。然而,如果我們在翻譯之後,又自行加了與原文無關的字眼,孩子可能就無法正確比對中英文的關係,或是聲音與繪圖的關係,也可能減低了這個方法的效果。

例外的情況是,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大了,太簡單的故事已經無法產生吸引力,中文的翻譯工作就必須更用心、花更多力氣。例如,你可以提高音調,配合動作,甚至就著書上的繪圖,天馬行空地發揮:「咦!你看這隻臭鼠,放的屁好臭好臭,敵人就不敢靠近它了。」「你看這隻小狗好大的膽子,竟敢對著大熊『汪汪』叫。」

一開始,以能「延長孩子聽故事的時間」為原則,不管父母是希望孩子愛上中文繪本,還是英文繪本,都一樣適用。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這項中文的翻譯工作,只需要做3次就好。換句話說,當你開始為孩子念一本新的英文繪本時,念一句英文,就翻譯一句中文;可能第二天早上再讀同一本書時,還是英文加翻譯;或許隔一天又要讀這本書時,還是有英文加翻譯。但有翻譯的情況經過3次以後,當你再一次拿起這本書要念給孩子聽時,就不需要翻譯了——完全只念英文就好。

1、翻譯次數可以視孩子的反應增減

至於所謂的「3次」,也別死守著這個數字,可能是2次,也可能是4次。請父母以自己孩子的反應做調整。有可能孩子接觸同一本書的前3次,每次間隔時間都較長,超過3天或4天,使得孩子一時之間無法熟悉這個故事,這樣前5次都做翻譯也沒什麼關係。

當你發現孩子聽得津津有味,試試不動聲色地將翻譯抽掉,只念英文。如果孩子也未表示有何不妥,就是可以完全只念英文的時候了。

同一個故事用不同的語言重複地念2次,即使對孩子來說,也是很婆婆媽媽的事。所以,孩子對故事翻譯的需求,其實是沒有父母想像中的大。

根據我的經驗,大約只有入門故事書需要做3次翻譯;之後,隨著孩子英文聽力慢慢提升,就漸漸減為2次、1次;最後則是新的英文故事書一來,連1次翻譯也不用,直接就念英文了。

其實,起步階段的書都很簡單,1頁只有兩三句,經過前3次的翻譯,孩子光看圖,也知道故事的內容了,父母發聲念出來的英文,會不會被孩子當成看故事書時的配樂呢?而歌聽久了就會唱,不是嗎?

2、也可以先試試不用翻譯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只適用前3次」,沒有任何學理根據,是我自己發明的簡易方法。

當我開始幫第一個孩子念英文繪本時,其實她已經是略能聽懂中文的8個月大娃兒。現在回想起來,我這個中文翻譯的動作,會不會是翻譯給自己聽的?——是因為「媽媽怕」,媽媽怕孩子聽不懂,好像翻譯過後,孩子就知道故事了,媽媽就能比較理直氣壯地繼續念英文。

所以我會建議父母:對嬰兒念英文繪本,根本不需要翻譯——中文或是英文對他們有差別嗎?而對於低齡幼兒來說,也可以先試試不要翻譯,直接念英文就好。說不定光是這種不常在生活裡聽到的外國聲音,就能吸引孩子呢。

孩子的英文啟蒙書之一《Happy Birthday, Danny and the Dinosaur》,反覆被我念著的時間,就長達1年。當然,不是1整年只讀這本書的意思。大約3個月後,我就發現同一位作者 Syd Hoff 的其他作品,於是便再加了一本到孩子的書架上;等第二本也念熟了之後,再加第三本、第四本……

當時,我還是一個早出晚歸、認真投入工作的職業婦女,從未想過會有離開職場、回家專心帶孩子的一天,可想而知當時的我,幫孩子買新繪本的進度也是非常緩慢的,可能一整年,就是中、英文故事書加起來不到30本反覆地念著。或許,就是這樣「緩慢」的進度,打下了日後孩子習慣聽英文故事書的基礎。

如何決定念的頻率和時數?

至於什麼時候念呢?我是有空就念,高興就念,沒事做就念,每次念多久也是順其自然。印象中,沒有一次幫孩子念故事書,不是我先喊停,就好像我如果是一部能被孩子操控的隨身聽,一定會被孩子聽到沒電才肯罷休似的。

也有人問過我:「我是職業婦女,沒辦法照三餐講故事給孩子聽,但睡前故事一直沒斷過。不過每天只有念一次,效果會不會打折扣?」

我很想撒個善意的謊言來撫平這位家長的憂慮,但我必須說實話——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效果當然不會一樣。

但是,教育孩子先不要只想著如何和別人一樣,而是要先幫孩子立定「對的方向」。至於目標何時達到,可能只是早一點或晚一點的問題。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無論如何,父母為孩子念的「睡前床邊故事」,或許是千古不變的有效法則吧。

剛開始選故事書的時候,常常被故事主人翁的名字嚇著。不是那麼常見的一些外國名字,有時好長一串,根本不知道怎麼發音。甚至有些書名,就大剌剌地放著一些頓時令父母不知所措的字眼,例如:Rumpelstiltskin、The Josefina Story Quilt、Grizzwold、Sylvester and the Magic Pebble ……

「這些名字怎麼念呢?」父母別就此裹足不前,因為一整本故事書,往往就是那個名字最難,其他都不是問題。後來我針對嚇人的名字,想出了一個臨危不亂的對應方法——如果詞典查得到的詞,當然不成問題,要是詞典查不著呢?我就照著字面上的字母盡力拼音,再維持每次都念得一樣,不要變來變去就好。

其實,很多外國名字都並非墨守成規,不是只有 Mary 和 John。後來看到孩子國際學校裡那些印度、日本、俄羅斯、韓國同學的名字,才更是嚇人。每次有人自我介紹時念起這些名字,我的耳朵就會自動關起來,好像早就知道聽了也是白聽,根本記不住。

例如《Tikki Tikki Tembo》,如果因為這怪怪的書名而錯過這本書,那真是太可惜了。你相信嗎?這個書名就是故事主人翁的名字,而且他的名字其實接下來還有9個音節,書名只列了前3個音節而已。全書重心就是小小主人翁掉進一口井裡,弟弟幫忙求救時,因為哥哥名字太長而耽誤救援時間所帶來的緊張感以及那份潛藏而深刻的幽默感。在整本書裡,這個名字一共出現過12次,花這麼多時間念名字,還來得及救人嗎?如果連做父母的大人都很想知道結果,更何況是對任何事情都充滿了好奇的孩子呢?


「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這件事成功的第一步也是關鍵性的一步,就是念完一定量的英語繪本。

其實我認為,父母念的不是我書單上推薦的書也不要緊,重要的是有沒有恆心,持續地幫孩子念故事書。只要跨過這一步,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剛開始爬,接著會走,最後一定會飛快地跑起來,為孩子念英文故事書的道理也是一樣。

當我通過前面爬行的「緩慢」階段,會慢慢地發覺,孩子對英文書的接受度愈來愈高,對新書的渴求也愈來愈大。此時,我就像被什麼東西逼著似的,不得不加緊買故事書、念故事書的速度。眼看著孩子一天天在吸收,在進步,怎能不督促我也跟著快點前進呢!

當時,常常白天買了一本新的英文故事書,等到晚上孩子都入睡後,我就點著小燈,泡杯茶,鑽進暖暖的被窩裡,一邊查詞典,一邊確認每個英文單詞的念法——這是我的工作,我愛的工作,我心甘情願做的工作。

其實,10年前,當我一本一本故事書念著時,我哪能預料到後來的結果?或許,上帝給了我養育孩子的天賦或是信心,才讓我能這麼有毅力地一步一步往下走。而這日積月累的親子活動,看似簡單無物,卻自然而然地創造出美好的收穫。

這是一個沒有日程表的工作,只看父母想不想這麼試試看罷了。

很多媽媽可能已經在想:「我好累哦,我只想睡覺,沒有力氣查詞典。」爸爸呢?也是一樣:「我工作好辛苦哦,我想看電視休息。」所以囉,我一開始就說過,養育和教育孩子的工作並不輕鬆,不會比我們白天上班容易,真的需要父母一起同心協力,才能成功。

相關焦點

  • 孩子聽不懂英文,到底能不能翻譯?
    兒子說:我還以為是心形呢……我哭笑不得,原來是他自己看圖看岔了。那我告訴孩子中文意思了,他以後看到桃子,會非要轉個彎,先想到桃子的中文,然後翻譯成英文peach嗎?對於普通父母來說,沒必要計較一定要「不翻譯,才正統」,不管是自己教,還是線上線下課,衡量教得好不好,標準不是「有沒有中文」,而是「孩子學不學得進去,有沒有學會」。我們日常讀英文繪本,可以放鬆一點,不用擔心一翻譯就破壞了英文思維。
  • 英語不好,能給孩子做好英文啟蒙嗎?---答疑解惑篇
    但每每看到別人家的牛娃,又特別想給孩子啟蒙,但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針對大家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寫了這篇答疑解惑,希望更多人能克服自己內心的困難,勇敢地給孩子埋下一顆英文啟蒙的種子。英文啟蒙,顧名思義,是播一顆種子,不是學習,不會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甚至,孩子能輸出幾句也切勿沾沾自喜,因為語言學習是非常難的,它不是單詞量足夠多就行,不是孩子會讀幾本書就行!
  • 我的孩子就是不喜歡(排斥)英文怎麼辦?我覺得啟蒙進行不下去了
    如果孩子還小,讓孩子先接觸就可以了,比如一天中的某一時段給孩子放一放英文歌,給孩子翻一翻英文的布書或紙板書。目的是建立孩子和英文的安全關係,消除陌生感。這樣等正式啟蒙時,無論是自己來還是請外援,孩子都比較容易接受。如果之前都沒有鋪墊,突然某一天和孩子說我們來讀一讀英文書吧或者聽一聽英文歌吧,我想很多孩子會因為不熟悉而覺得沒意思,然後跑掉吧。
  • 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英語啟蒙之汪培珽書單
    前面介紹了廖彩杏,吳敏蘭書單,這次肯定輪到汪培珽老師了,畢竟這三位老師是臺灣英語啟蒙界的三位大咖,哪個英語啟蒙的家長沒有聽過她們的名字呢?她們的啟蒙理念影響了許多家長,引領了家庭式英語啟蒙的潮流。汪培珽老師的英語啟蒙理念有一點不適合中國的國情,書單更像是一個分級閱讀體系,主要是以英文系列為主,大部分都是字數較多,故事情節較完整的讀物。書單裡面大部分是帶插畫的書,不是繪本。她的繪本更適合大齡的、已經有簡單的理解能力的孩子,不過筆者也提到了翻譯的方式,儘量用中文講明白大致意思,而非絕對翻譯,能聽懂的可以不翻譯,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 英語啟蒙10年,我替你們總結了20個坑!
    一年級英文非常好的孩子,可能已經會讀哈利波特了,藍思值已經到900多了,但有的孩子可能連A、B、C都沒學過。雖然很殘酷,但是現實就是這樣,英語啟蒙進行的早晚,孩子的水平就會是天壤之別。所以千萬不要問我什麼書適合什麼年齡,我可能給你的年齡範圍特別廣,有的書就是適合3-12歲。
  • 中文和英語啟蒙可以同時進行?最後一條太真實了……
    上次大家跟著蟲蟲了解了一些關於孩子英語口音會不會被家長帶偏的科普(戳這裡),今天蟲蟲就繼續帶著寶媽寶爸們一起認識有關雙語學習的一些誤區和事實。事實:如果一個孩子即會說中文,又會說英語,那麼最終孩子的中文和英文都說不好。對於寶媽寶爸來說,這實在是太可怕了!然而,蟲蟲翻閱了資料,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這樣的問題都不是因為學習兩種語言造成的!很可能存在其他的原因。雙語幾乎不應該成為孩子的說不好某一門語言的誘因。
  • 給孩子講英文繪本時,需要翻譯成中文嗎?這樣做的利弊有哪些?
    現在英文繪本鋪天蓋地的到處都是,網上有免費的電子書,實體店、網上書店的資源也非常豐富。那麼,問題來了,講原版繪本到底應該怎麼講呢?需要翻譯成中文嗎?這樣做的利弊有哪些呢?按照我給孩子英文啟蒙的成功經驗看,給孩子講英文繪本,不需要翻譯成中文。如果翻譯,就失去了看英文繪本的意義。
  • 小籠包的英文啟蒙之路|媽媽英語不好,啟蒙照樣可以進行
    很多媽媽看了我朋友圈裡,小籠包讀英文繪本的視頻,給我留言,問小籠包英語怎麼能發音那麼標準?有沒有上過什麼培訓班?我回答:沒有上過任何培訓班,我給包子的英文啟蒙,就是每天堅持陪著她讀原版繪本,聽大量的原版音頻。有媽媽又問:那是你英語好啊,我和孩子爸爸英文都很差。可能沒辦法給寶寶啟蒙了。我想,這可能是很多媽媽的困擾。
  • 菲律賓學英語:菲律賓的英語口音會對我學英語有影響嗎?
    菲律賓老師口音如何?孩子會不會學習一口奇怪的腔調?時常會聽到人們說:「雖然菲律賓遊學很不錯,但是我怕染上他們的菲律賓的口音」大家所擔心的就是:「自己好不容易去了一趟海外遊學,實在不願意學到帶有菲律賓口音的英語。有菲律賓口音的英語聽起來很不正宗。」 但事實上口音這個東西是很難被傳染的。我的回答就是,單單只是在菲律賓遊學幾個月就被傳染了口音的人,肯定是不存在的。
  • 用好這個英語啟蒙「偷懶」秘笈,孩子樂開花,媽媽笑哈哈
    因微信推送機制改版,是按照互動情況來推送,為了不走丟,大家可以給公眾號設置「星標」,看完文章後點亮底部的「留言點讚在看」,如內容對你有幫助可以轉發朋友。以後每個月,我會根據實際互動情況給大家互動福利,朋友們記得每周一二四六來看文章,點亮四連。據我觀察,英語啟蒙做得好的媽媽們,都有一副鐵嗓子。
  • 英語啟蒙:孩子不願意讀英文繪本怎麼辦?
    聽到這裡,我心裡暖暖的,仿佛突然看到了自身的價值似的,心裡美滋滋的。接著,這位寶媽話鋒一轉,說到:「現在的問題是,我家的孩子死活不喜歡讀英文繪本。我要給他讀,他還把書推一邊,要我讀中文繪本故事。你說我該怎麼辦?」鑑於有類似煩惱的父母不在少數,苗爸今天分享一篇文章,權作是對這一問題的統一回復。
  • 《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用這些方法,在英語啟蒙的路上少走彎路
    不禁在想,如果英語像西班牙語一樣,只是一個小語種,還會有現在國內的英語啟蒙和英語培訓的熱潮嗎?答案是肯定的:不會!作為全球使用最普遍的語言,作為孩子學科的一門主要課程,作為孩子海外求學的敲門磚,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英語的學習。
  • 不用中文翻譯,如何教孩子更好地學英語?(超實用)
    當然,現在已經有許多好的英語啟蒙書籍,讓家長們知道家庭英語啟蒙的正確方式。但是還會有不少家長很仍有疑惑,例如:讀繪本教單詞,要不要翻譯?為什麼儘量不翻譯呢?不翻譯又怎麼能夠理解?一、 為什麼儘量不要以翻譯的方式教英語?我們來看一下「母語」這個詞的定義。母語有很多種定義,其中的一個定義是:「不借用其他語言進行(如翻譯等方式)學習而學會的語言。」一旦經由翻譯學習,便多了一層思維的屏障,不能直接運用這門語言進行思考,大大影響了我們思維的速度和輸出的精度。
  • 恕我直言,邊讀英文繪本邊翻譯,是毀了孩子!
    乍看,這個問題確實令人糾結:不翻譯吧,怕孩子聽不懂。翻譯吧,又擔心孩子不聽英文,只聽中文,根本起不到英文啟蒙的作用。最近,我更是被這樣一條留言給驚住了:寶莉爹,我給孩子讀了3年的英文繪本,小孩一點進步都沒有!天天看你曬娃的英文進步,好羨慕,我懷疑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 帶孩子讀英文原版書,到底該不該用中文做解釋?
    最近有個問題,大家探討得很深入,就是:帶孩子讀英文書,你會用中文做解釋嗎?和孩子共讀一本英文書,不用中文解釋,孩子會懂麼?如果去解釋,會不會妨礙孩子英文思維的形成?這個問題,特別能引起大家的共鳴,上百位花友分享了自己的做法。
  • 和孩子說英語,父母的發音到底重不重要?
    人家的英語是母語是官方語言,但是那個印度口音…… 對啊,人家的口音那麼重以至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印度英語!學英語,很多專家說發音很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很多專家也在說發音不重要……那麼,學英語,或者和孩子說英語做英語啟蒙,發音到底重要還是不重要?我作為外行磚家,鬥膽談一點自己的認識。其實,說發音重要和不重要的專家可能說的都對,但是都沒說到點兒上!
  • 花4年整理的英文啟蒙攻略,英文不好的爸媽有救了
    所以,我們要允許孩子初學英語時的語無倫次和辭不達意。因為你的糾錯和指責,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因為怕說錯而不敢表達,這就得不償失了。遇到生詞應該馬上查字典嗎?千萬不要!這是咱們這代人英文學習最大的誤區之一,不要再讓孩子們重蹈覆轍了!
  • 在家怎麼英語啟蒙?我給萱寶制定的英語啟蒙路線
    我是宣元媽媽家,點擊上方「關注」,分享和交流我的育兒經驗,私信我回復「資料」,送你一份2000G英語啟蒙和數學啟蒙資料。現在越來越多家長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意識到英語啟蒙的重要性,但如何開始進行英語啟蒙卻很迷茫。
  • 孩子2歲半會600個單詞和簡單英文交流,英文啟蒙我這樣做
    鎮長說要說英語啟蒙難嗎?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語言嘛,敢說就行~這不,彤彤媽咪從彤彤咿呀學語開始進行英語啟蒙,如今2歲半,已經小有效果啦,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文 | 彤彤媽咪我的孩子現在2歲半,會600個單詞和簡單的英文日常交流,我的英文啟蒙是這樣做的。
  • 做孩子最好的英語規劃師——英語啟蒙書單及資源
    你幼時一開始學習中文就背中文單詞和寫字了嗎?當然不是!孩子有了大量的聽說基礎後才能夠進入讀寫這一過程,然而國內的大環境往往是忽略了聽說的重要性,直接讓孩子進入讀寫階段。違背了語言學習的自然順序,自然就出現了「啞巴英語」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