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2020-12-28 騰訊網

相信很多人都受到過這句話的困擾——「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別人以「為你好」的由頭,讓你做著自己不情願的事情:再多吃點;你穿這件衣服不好看;這個專業不適合你;你做這個工作沒前途,回來考公務員吧;那個人我一看就覺得不行,我給你介紹另外一個……殊不知,我已經吃不下了,我喜歡這件衣服,這個專業我挺感興趣的,考公務員不是我的未來規劃,別人行不行要接觸了解了才知道啊……我有我自己的想法,為什麼什麼事都要聽他們的?

我知道他們都是為了我好,但是這樣的「好」,我承受不來,好得讓人窒息。

曾經接待過這樣一位來訪者,是一位十八九歲的女孩子(小梅,化名)。花季少女,本該是青春、靚麗、活潑的樣子,可是她面容憔悴,眼眶深陷,說不出來的讓人心疼。她是和她媽媽一起來的,在整個諮詢過程中,我漸漸知道了小梅為什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原因在於她媽媽那令人窒息的「控制欲」。

小梅從小便受到媽媽的嚴格「控制」,事事都是媽媽安排好,小梅按照媽媽安排的去做,吃什麼、穿什麼、讀什麼書、交什麼樣的朋友、上什麼大學、選什麼專業……生活中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媽媽在替小梅做主,就好像小梅只是一個踐行她決定的工具。這些都是小梅從小到大所經歷的一切。

難道小梅沒有反抗過嗎?有,小梅也曾無數次反抗過,但均以媽媽的一句「我這都是為了你好」而失敗告終,這句話一出,之前所有的反抗和不甘都成為泡影。媽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聲淚俱下」地以「為了你好」訴說自己這些年來的不容易,以及小梅在自己的撫育下所取得的成績,這讓小梅一次次的反抗最終變成妥協。就這樣,小梅在媽媽的「控制下」讀上了一所媽媽所期望的大學和專業,原本以為能夠就此擺脫媽媽,但是這一切只是噩夢的開始。

小梅上了大學,但是媽媽辭去原來家裡的工作,來到小梅的大學旁邊找了一份工作、租房、生活,繼續「陪著」小梅,這讓小梅徹底崩潰。大學生了,十八九歲了,卻仍生活在媽媽的「掌控下」,一點自主權利都沒有,活得跟個小孩子一樣,有時候甚至不如小孩子自由。小梅在大學期間,除了學習,處處受到媽媽限制,更甚至讓小梅搬出宿舍和媽媽一起住,方便「照顧」小梅。

就這樣,小梅在大學裡變得孤僻,不和別人溝通交流,沒有什麼朋友,也不參加什麼活動……漸漸地,小梅患上了抑鬱症。

所以,小梅和她媽媽來到了榮教授的工作室尋求幫助。

其實,對於小梅媽媽的想法、做法,可以歸結為「控制欲」,都是因為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而其所表達的意思是:「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太怕失去你,或是因為我對生活有強烈的不滿需要你替我實現,所以我寧可讓你活在痛苦中。」

在家庭親子關係中,過度的「操控和控制」並不是很好的行為,這樣會導致家庭親子關係破裂,引發家庭矛盾;而在操控型父母下的子女,會產生一系列身心方面的問題,有的會自我認同感不斷降低,形成自卑、抑鬱的心理;而有的會激發逆反心理,不斷跟父母對著幹,激發劇烈的衝突。且隨著子女的年齡增長,這些問題也會逐漸加重,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然而,像小梅一樣的例子生活中隨處可見,不只是在家庭中,包括身邊的親朋好友,都會在不經意間站在「為了你好」的出發點上,讓你做著可能你並不願意做的事情了,即使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

從小我們就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還要施加到別人身上,這當然是不好的;但把自己覺得好的東西施加給別人,難道就是對的嗎?其實不一定,這畢竟是個雙向的事情。這種事情往往發生在親密關係當中,一方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施加在另一方身上,而忽略了另一方的意願。這種事情可以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也可以是會影響到他人的命運的事情。己所欲未必他人所欲,同樣不可施於人。

真正為一個人好,就請要用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不求回報,甚至不必要對方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安全社交距離,別隨意幹涉別人的意願和決定,你只需要適時地提一些建議,只是建議,不是命令!哪怕他/她的選擇不一定正確。然後,只要在背後默默支持他/她就好,人就是在不斷試錯中成長,一帆風順也未必是好事,經歷的多了,才知生活的酸甜苦辣,才覺人生的美麗!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默契是:你不想說,我就不問;你願意說,我就是聽眾;你需要幫助,記得來找我。

相關焦點

  • 「我都是為了你好」,不是用來傷害孩子的理由,不要讓愛變質
    文|美芽媽媽(文章純屬原創,歡迎媽媽們轉載分享)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但是在養育他的過程中卻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讓一些父母採取了極端的教育方式,並且告訴孩子,我都是為了你好。
  • 「我都是為了你好」,家庭式PUA:以愛的名義,模糊行為對錯(深度)
    2.我都是為了你好 這句「我都是為了你好」,可以放在父母和孩子任何情況,任何語境當中; 在客觀事實上,當你沒按父母的要求做,事情結果不好的時候: 「看到了吧,我都是為了你好,你不聽,吃虧了吧,我又不會害你。」
  • ​世界上最噁心的一句話:我是為了你好!
    她特別委屈,這都什麼年代了,還來這一套,她和父母大吵:「你們考慮過我的感受嗎?」她媽媽說:「我們也是為了你好啊!說服不了父母,她一氣之下,離開了家。她的小姨和小舅覺得這樣下去也不是什麼辦法,就去勸她爸媽。結果全被擋了回去:「你們懂什麼,我這是為了我女兒好。」沒辦法,只能和男友商量先把這事拖著。
  • 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必須要聽話....
    說真的,就我本人而言,父母那句「我們都是為了你好」一直都是我很反感的話。我一直不明白,這句話為什麼會另我這麼反感,一度我聽到任何人只要跟我說這句話,我便不想說話。,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一定要聽我的,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一定要考上大學,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一定要有好的工作,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一定要在25歲之前嫁人。
  • 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必須要聽話......
    ,父母那句「我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為什麼會另我這麼反感,一度我聽到任何人只要跟我說這句話,我便不想說話。後來我漸漸明白了,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一定要聽我的,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一定要考上大學,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一定要有好的工作,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一定要在25歲之前嫁人。
  • 我是為了你好!《血觀音》!
    做好其中一點就已經可以是一本平均水平以上的劇本了,但是楊雅喆把三點都做的很到位。楊雅喆說的幾句話。 「雖然這是一個不正像的電影,但是揭發了某一些黑暗的,是這個社會前進的動力。」是的,影片很壓抑,很黑暗,看不到任何光明和人性。
  • 「父母永遠都是為了你好」!被這句話騙了30年,該醒醒了!
    昨天,表妹向我訴苦,她和媽媽吵架了,交往6年的男友,被媽媽批評的體無完膚,自己反駁了幾句,媽媽就說: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了你好,你要是敢再和他見面,我就從樓上跳下去。表妹的男朋友我見過,個子高高瘦瘦的,為人很是謙遜,據說是因為家庭條件不好,所以小姨不太同意他們在一起。
  • 令人窒息的愛——「我這都是為你好」
    ,最高點讚的回覆是「試圖以』為你好』掌控子女的人生」。身為父母,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養育孩子的過程實質上是付出與欣賞。不苛求孩子的完美,不追求養兒防老,只要這個生命完整健康的存在,陪伴自己走過一段人生路途即可。就像是「月滿則溢,水滿則虧」,很多傷害,正在以「愛」的名義存在著。
  • 神奇的邏輯「我都是為了你好」,願你相信自己,瀟灑的走下去
    很多父母,他們從小讓孩子學習奧數,探明樂理,知曉天文,即使孩子滿不情願,他們也會說「這都是為你好」。看著孩子一步步的增長見識,他們很欣慰。然而當他們的孩子真的說出「我想當一個數學家」「我想當一個鋼琴家」的時候,父母卻大驚失色,因為他們更希望你說出要考什麼重點學校,而不是成為什麼樣的人。
  • 常說「這都是為你好」的人,是真的為你好嗎?
    文 by 抒情結愛一直聽到親人在耳邊嘮叨,「這都是為了你好」之類的話,可如果真的是對我好,我自己又怎麼會不知道?常聽到身邊有這樣的命令式對話,其中的句式多為:不要XX樣,我這都是為了你好!不要去染頭髮!我這是為了你好。必須吃這個食物!
  • 我都是為了你好,成了多少人的擋箭牌,你認為的好就一定是好嗎?
    有位家長最近感到非常的困惑,百思不得其解,於是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孩子想學金融,我為了他的前途,偷偷把他的志願改成軍校,孩子現在不理我,請問我做錯了嗎?相信很多父母有過類似的經歷,我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孩子為什麼卻不領情呢?
  • 麻煩點開這篇文章,「都是為了你好啊」!
    「大過年的、都不容易、還是孩子、歲數大了、為了你好、習慣就好……」滿屏窒息感撲面而來,試問:誰不曾被「道德綁架」傷害過?誰又敢輕言自己不曾向人施加過「道德綁架」?今夜,不吐不快。以道德之名,我們被「綁架」了。
  • 「我都是為了你好!」:為什麼你付出了那麼多,孩子卻只想逃離你
    龍應臺曾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和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這段話被很多家長奉為圭臬,經常被用來撫慰強迫孩子學習後,自己內心的愧疚。誠然一個孩子如果前期偷了太多的懶,後期肯定要花數倍的時間精力去補救,大概率還不一定有機會彌補的回來。
  • 「我這都是為你好」,這句話害了多少人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愛,而有些人也很樂意奉獻自己的愛心。一個人在對待他人應該保持一顆友善的心,這沒有錯,可是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不要總是披著「我是為你好」的外衣,因為這會比惡言更具有殺傷力。這本是人與人之間來往的人之常情,所以在面對這些情感的時候,不妨換一種方式,不要以粗暴的溫柔行善。1.前一段和朋友在一起聊天,知道了他和女朋友分手的消息,獲悉後才知道,在他們在交往的最後時刻對方總是常常提起「我是為你好」這句話,也正是這句話為他們的情感畫上了句號。
  • 那些打著「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教育孩子的父母,孩子變好了嗎?
    尤其是在接送孩子上下學的路上,經常會聽到很多父母一邊訓斥孩子這不好那不好,一邊又補充自己為了孩子這個為了孩子那個多麼多麼辛苦。最後來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做總結收場。不知道是被感動還是不耐煩地孩子,只好一個勁地點頭「嗯」「好」「知道了」「明白了!」
  • 以家人之名:父母口中的「我都是為了你好」,能讓孩子真的好嗎?
    《以家人之名》這部劇所傳遞出來的思想很多,每個人觀看後都有自己觀後感和收穫。我這裡所收穫的也有很多,但我這裡要講其中一種是——父母口中的「我都是為了你好」,能讓孩子真的好嗎?這部劇中,我都是為了你好,最能體現這種思想就是賀子秋的母親賀梅和齊明月的母親金玉香對待孩子的方式。但她倆有讓倆孩子更好嗎?顯然答案時否定的。
  • 「我都是為了你好」,常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擺脫困境
    生活中,你總能聽到這樣的話:「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好」、「為了你我付出了這麼多」、「你長大了翅膀硬了,就不管我了」……類似這樣的話總在耳邊出現,你想做好自己,可它們卻總是讓你充滿了負罪感,於是逼著自己滿足別人的要求,可他們卻看不到這種付出和妥協。
  • 我最討厭的一句話:「我這是為你好!」
    很多人在交談中總是習慣性的就說「我這是為你好」,在溝通過程中事先就把自己抬到高舉的一端,似乎是怕自己的苦口婆心不被發現,摸著良心一句又一句的反覆:「我這是為你好。」而我卻覺得,這句話恐怕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毒藥雞湯之一,就好像你的所謂好心被我完全曲解,而我的本意你又無法苟同。
  • 有一種傷害,叫做「我這是為你好」
    《奇葩說》有一集的論題是「我這是為你好,是扯嗎?」想必這句話大家都深有感觸,可能被父母說過,可能被朋友說過,也有可能自己說過。在我看來,」我這是為你好「這句話的確是在扯淡。原因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三個。可問題是,你們的有太多經驗我都不適用。我表姐是個在父母眼中很「叛逆」的女孩子,因為她總是在人生大事上與父母據理力爭,她最討厭的話,就是那句「我這都是為你好。」高一下學期,整個年級開始分科,表姐物理成績不錯,分科時想選理科,但她父母卻要求她選文科。理由很簡單,是「我這是為你好。」
  •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 我們也可以聽聽
    」,生活中我們應該都聽過這句話,來自父母的,來自親戚好友的,或者領導的。很多的文章也發表觀點,讓大家認知到這是一句綁架他人的話,「為你好」為理由是一種對他人意願的不尊重。而今天我想說,「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未必就是別人自以為是的對你指手畫腳,未必就是要企圖擺弄你幹擾你的生活,也未必就是對你意願的不尊重妨礙你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