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受到過這句話的困擾——「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別人以「為你好」的由頭,讓你做著自己不情願的事情:再多吃點;你穿這件衣服不好看;這個專業不適合你;你做這個工作沒前途,回來考公務員吧;那個人我一看就覺得不行,我給你介紹另外一個……殊不知,我已經吃不下了,我喜歡這件衣服,這個專業我挺感興趣的,考公務員不是我的未來規劃,別人行不行要接觸了解了才知道啊……我有我自己的想法,為什麼什麼事都要聽他們的?
我知道他們都是為了我好,但是這樣的「好」,我承受不來,好得讓人窒息。
曾經接待過這樣一位來訪者,是一位十八九歲的女孩子(小梅,化名)。花季少女,本該是青春、靚麗、活潑的樣子,可是她面容憔悴,眼眶深陷,說不出來的讓人心疼。她是和她媽媽一起來的,在整個諮詢過程中,我漸漸知道了小梅為什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原因在於她媽媽那令人窒息的「控制欲」。
小梅從小便受到媽媽的嚴格「控制」,事事都是媽媽安排好,小梅按照媽媽安排的去做,吃什麼、穿什麼、讀什麼書、交什麼樣的朋友、上什麼大學、選什麼專業……生活中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媽媽在替小梅做主,就好像小梅只是一個踐行她決定的工具。這些都是小梅從小到大所經歷的一切。
難道小梅沒有反抗過嗎?有,小梅也曾無數次反抗過,但均以媽媽的一句「我這都是為了你好」而失敗告終,這句話一出,之前所有的反抗和不甘都成為泡影。媽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聲淚俱下」地以「為了你好」訴說自己這些年來的不容易,以及小梅在自己的撫育下所取得的成績,這讓小梅一次次的反抗最終變成妥協。就這樣,小梅在媽媽的「控制下」讀上了一所媽媽所期望的大學和專業,原本以為能夠就此擺脫媽媽,但是這一切只是噩夢的開始。
小梅上了大學,但是媽媽辭去原來家裡的工作,來到小梅的大學旁邊找了一份工作、租房、生活,繼續「陪著」小梅,這讓小梅徹底崩潰。大學生了,十八九歲了,卻仍生活在媽媽的「掌控下」,一點自主權利都沒有,活得跟個小孩子一樣,有時候甚至不如小孩子自由。小梅在大學期間,除了學習,處處受到媽媽限制,更甚至讓小梅搬出宿舍和媽媽一起住,方便「照顧」小梅。
就這樣,小梅在大學裡變得孤僻,不和別人溝通交流,沒有什麼朋友,也不參加什麼活動……漸漸地,小梅患上了抑鬱症。
所以,小梅和她媽媽來到了榮教授的工作室尋求幫助。
其實,對於小梅媽媽的想法、做法,可以歸結為「控制欲」,都是因為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而其所表達的意思是:「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太怕失去你,或是因為我對生活有強烈的不滿需要你替我實現,所以我寧可讓你活在痛苦中。」
在家庭親子關係中,過度的「操控和控制」並不是很好的行為,這樣會導致家庭親子關係破裂,引發家庭矛盾;而在操控型父母下的子女,會產生一系列身心方面的問題,有的會自我認同感不斷降低,形成自卑、抑鬱的心理;而有的會激發逆反心理,不斷跟父母對著幹,激發劇烈的衝突。且隨著子女的年齡增長,這些問題也會逐漸加重,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然而,像小梅一樣的例子生活中隨處可見,不只是在家庭中,包括身邊的親朋好友,都會在不經意間站在「為了你好」的出發點上,讓你做著可能你並不願意做的事情了,即使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
從小我們就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還要施加到別人身上,這當然是不好的;但把自己覺得好的東西施加給別人,難道就是對的嗎?其實不一定,這畢竟是個雙向的事情。這種事情往往發生在親密關係當中,一方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施加在另一方身上,而忽略了另一方的意願。這種事情可以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也可以是會影響到他人的命運的事情。己所欲未必他人所欲,同樣不可施於人。
真正為一個人好,就請要用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不求回報,甚至不必要對方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安全社交距離,別隨意幹涉別人的意願和決定,你只需要適時地提一些建議,只是建議,不是命令!哪怕他/她的選擇不一定正確。然後,只要在背後默默支持他/她就好,人就是在不斷試錯中成長,一帆風順也未必是好事,經歷的多了,才知生活的酸甜苦辣,才覺人生的美麗!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默契是:你不想說,我就不問;你願意說,我就是聽眾;你需要幫助,記得來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