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品 信 息 ————————
馮唐親筆:
1:一醉年年今夜酒
2:一雨所潤,萬物不同
3:不帥不壯如何西行
原作尺寸:38cm*38cm
該作品未經裝裱,需要裝裱的藏家請在拍買下後私信小館長,裝裱需要5個工作日。
(下方有作品簡介,喜歡的藏家請往下翻)
【一醉年年今夜酒】
這句話原文來自宋代詩人葉夢得的詩詞:《臨江仙·詔芳亭贈坐客 》
一醉年年今夜月,酒船聊更同浮。
恨無羯鼓打梁州。遺聲猶好在,風景一時留。
老去狂歌君勿笑,已拚雙鬢成秋。
會須擊節溯中流。一聲雲外笛,驚看水明樓。
當時作者非常落寞和悲憤,連續三天喝大酒,連續寫了三首《臨江仙》。
這一首當寫於紹興丙辰,即1136年(宋高宗紹興六年),作者時年60歲,閒居吳興卞山(浙江湖州)。
詞的開始:「一醉年年今夜月,酒船聊更同浮。」
他希望每年都能為今夜這樣的月色共同一醉,還能與三兩好友一同駕著酒船在湖上飄浮。想想這場面,果然古代的官人就很會享受奢華~
因為湖上賞月,便想到了唐明皇遊月宮後作《霓裳羽衣曲》即《梁州曲》的故事;因為豪飲,便想到了適於表達豪情的羯鼓。可惜,這二者都沒有,非常遺憾,所以說:「恨無羯鼓打梁州」。有吃有喝有朋友有明月在船上飄著還嫌不夠,還想要娛樂節目……哎……城裡人真會玩啊……
只可惜如今老了,閒居吳興,不得不以醉酒、賞月、做詩來打發日子,但他並沒有忘記國家大事,並沒有忘記這金甌殘缺的現實。因而在這月夜泛舟,遨遊太湖的時候,便很自然地想起了率部渡江、中流擊楫、發誓要收復中原失地的東晉名將祖逖。換句話來說就是一幫老男人的中年危機吧……曾經多風光啊,如今老驥伏櫪…力不從心啊。
要我總結的話,人啊,不服老不行,既然年輕的時候奮鬥過,輝煌過,老了雖有不甘,但又奈何時間如此公平,給每個人的都一樣,不長不短。何必悲嘆,享受這月色吧,繼續喝酒。
問:馮唐常說的「人皆草木,不必成材」的上一句是什麼?
答:【一雨所潤,萬物不同】
這八個字乍一看,你會誤以為這句話的含義是:「下過一場雨之後,世界都變得明亮了,花草樹木都變得不同了,好美麗,好清新呢!」
如果你真的這麼想,那真是大相逕庭了。
這句話,是馮唐擷取的《妙法蓮華經》中的「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正確的含義是:雖然都是地上長出來的,雖然也都一樣接受雨水的滋潤,但樹它本來就是樹,草它本來就是草,花本來就是花。世界本身就萬種風情,不同的生機,人也一樣,出生各有起點,貧富貴賤本身就存在,雖說眾生平等,但要先接受自己的起跑線啊!
在這本佛經裡,佛陀只想告訴怨氣十足的世人:如果你是一棵野草,就別怨恨自己沒有樹的挺拔。有的人一出生就輸在了起跑線上,但萬物生來就不同,如果無法接納自我,自然無法與自己和解。而在佛學的世界裡,自然也無法成佛了。
而接納自我只是起點。即便是一雨 ,也能澆灌出萬種風貌。活得坦蕩,便應當接受這世界無處不在的不同。
再看世間的萬物接收著同樣的風和雨,不同的植物有的開出了曼妙的花,有的則長成了參天的樹,還有的匍匐成草。然而世界則因不同更顯生機。雖是一因,但卻結出了千百種緣。何嘗不是一種和而不同的欣慰?
小館長又想到了馮唐的另一句話:人皆草木,不必成材。原來正式這句話的下半句啊!終於領悟了!
————店內其他美品————
【扇子】為你拂涼
馮唐在扇子上寫了幾個字,
小館長這裡就只有三把扇子哦!
1:安心
2:好飲無事,賴又多情
3: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
我只願心懷【清歡】
馮唐親筆:清歡 (孤品)
原作尺寸:24cm*33cm
茶葉紙懸浮裝裱後畫框尺寸:40cm*67cm
請點擊 閱讀原文 進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