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齡在轉發常石磊的微博,支持」演藝群星反假唱行動「時,可能怎麼也想不到如今自己會因為假唱而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2月4日湖南衛視小年夜春晚,黃齡在表演歌曲《奇妙的年夜飯》的時候,因為嘴型和聲音不符,被質疑「假唱」。
在這條熱搜下,一部分人認為黃齡失去了作為歌者的敬畏心,但還有一大批人表示對假唱「見怪不怪「,甚至報以理解。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假唱變得理所當然,真唱卻值得稱讚。
「避免不了的假唱」
幾乎每隔十年,我們都要抵制一次假唱,但沒有一次完全成功過。
2002年8月7日,由崔健發起的「真唱運動籤名行動」在CD酒吧舉行,酒吧引來了400餘人,將近一半的人在「真唱紅布」上簽了字。然而籤字的人除了一些樂隊和歌手外,還有很多的記者、作家和流行音樂的支持者。崔健最為看重的流行音樂經理人、製作人、電視導演、晚會導演以及流行歌手卻並不多。
隨後在崔健線下演出的幾次呼召下,人們對「真唱運動」的關注越來越高。
崔健坦言:「我是對所有假的東西深惡痛絕,假的音樂、假唱對我來講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而現在不僅是伴奏帶、假唱,而且還有代唱,而這些都是音樂的垃圾。假唱就是欺騙,假唱的泛濫令音樂家毫無意義,令那些真正有才華的人沒有出頭的機會。」
這場運動也獲得了官方的肯定。2003年,文化部藝術司司長馮遠明確指出:「打擊假唱,必須舉起法律和道德的雙刃劍。」這是崔健發起「真唱運動」以來,中國最高級別的文化部門的正式表態。
終於,在文化部市場司發布的《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中明確規定,營業性演出不得以假唱、假演奏等手段欺騙觀眾,否則將予以處罰,嚴重者將吊銷執照。從2009年起,這項規定正式實施。也正是在2009年,春節聯歡晚會罕見地全真唱。
2010年初,還發生了「全國假唱第一案」。四川成都舉辦的「黃聖依個人演唱會」,演員方梓媛演唱的《單身舞步》、殷有璨演唱的《火》和《情醉人間》涉嫌假唱,被有關部門分別處於2.5萬元罰款。
然而,這些規定和處罰都是針對「營業性」三個字。這也就是說,那些公益性的晚會、演唱會是允許」假唱「的。
2010年,文化部和中國演出家協會還承辦了一場「還演出市場一片藍天——演藝群星反假唱聯合行動」。這項活動也指明了」演出市場「這個對象。
於是,在過去的十年間,那些號稱是「非營利性「的電視晚會、演唱會仍然可以明目張胆地假唱。
2014年,大張偉在春晚上演唱《倍兒爽》,面臨假唱風波,他回應到:「商演我肯定要真唱,別人花錢來看我,一定要真唱。你說電視臺錄製的晚會,觀眾都是大巴拉來的,又沒花錢買票,我為什麼要真唱?」
今年,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正式發布的《演出行業演藝人員從業自律管理辦法》,指出「演藝人員不得在營業性演出中以假唱、假演奏等手段欺騙觀眾「。
這項條例仍然不脫離「營業性演出」這個範圍。
但是,各大衛視那些雖然不收觀眾門票,但是有招商行為,有廣告收入,同時給明星付酬的大型晚會,算不算「營業性」?在這種場合裡假唱,屬不屬於欺詐呢?
不把這幾個問題捋清,我們甚至永遠都不能從法律層面質疑電視晚會假唱,即使它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
完美且虛假的音樂表演
除了以上的問題,歌手假唱還有幾個常見的說辭。
首先是「技術問題」。
從1983年到1993年,由於設備不佳,收音差,無法呈現出良好效果,這十年間的春晚,全部都是假唱。
直到1994年導演郎昆接手春晚,才提出了「真唱」的理念,表示「必須用真唱取代假唱,讓藝術還原到原汁原味的境界。」那年的春晚,甚至用了現場伴奏樂隊。由於真唱對歌手水平要求高,那年春晚的歌唱類節目都是以民族、美聲為主。
在電視直播中,耳返、音響若是出了問題,演出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造成事故。
在浙江衛視領跑2017跨年演唱會上,剛剛唱到《Baby ,До свидания》開頭的樸樹突然在臺上停住,說「為什麼耳機裡那麼多人在說話呀,不能屏蔽嗎?」並撥弄了一番耳返,重新開始演唱。
即使是音樂產業發達的國家,也不能避免現場突發事故。
在韓國2016年SBS的歌謠大戰裡,女團twice成員擺好了姿勢,卻放了Gfirend的歌,場面尬尷不已。
不過,有些技術問題,純粹是面子問題。
2012年春晚,因為王菲在演唱時有點走音,大量網友質疑春晚的音響師不專業。
在回應此事件時,一位音響師在採訪中直接揭露出如今晚會製作的問題:
「現在很多晚會製作理念有問題,浮誇,從領導到導演,看重的都只是視覺效果,只求好看,形式高過內容。而音響是一門很嚴謹的科學,要想發出聲音,就要給夠相應的條件,要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製作環境。不能僅僅追求畫面效果,就要求把音箱挪出畫面,這樣不僅是對觀眾不負責任,也是對整個節目的質量還有演員的不負責任。」
說到底,一些技術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充分的彩排、各部門的配合、對設備的高投入人為避免,實在犯不著去欺瞞觀眾。
但總有人把「完美」看得比天大。
2018年,韓雪在《白夜行》音樂劇巡演寧波站,因為發聲困難,採用了播放錄音的形式。
官博回應:「有些不完美(jiachang),是成就完美的另一種方式。」
作為專業的音樂劇,明明就應該有備用的B角,在發生事故的時候替換A角上場,可是它沒有。這樣的假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008年北京奧運會,因為林妙可的音準不太好,處在換牙期的楊沛宜形象又不佳,為了最完美的效果,張藝謀安排林妙可用楊沛宜的聲音假唱。
多年後,張藝謀回憶當時讓林妙可假唱的安排,坦言「很懊糟」「完全可以讓林妙可真唱」。
可世界上哪有什麼後悔藥。
為了實現大人們心中的「完美」,林妙可被認為「偷了楊沛宜的人生」,遭受了多年的網暴。
這樣的「完美」也在當時飽受爭議。
2008年《時代周刊》評出的「全球十大醜聞」,「奧運會8歲小女孩假唱」赫然在列。
我們厭棄假惡醜,推崇真善美,但這種「美」,是由虛假堆砌出來的,它還值得人們頌揚嗎?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抵制假唱?
韓非子說得好:「巧詐不如拙誠」。無論古今中外,真實,永遠是寶貴的品質。況且,真唱的魅力,永遠都是假唱無法比擬的。
2009年的春晚全部都是真唱。
那一年,宋祖英和周杰倫合唱《本草綱目》、《辣妹子》,觀眾能清晰地聽到周杰倫唱跳時的喘氣聲,也能聽見周杰倫與觀眾互動說,「把手舉起來」、「讓我們歡迎宋祖英」。
那一年,觀眾能看見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瀟灑地給張震嶽伴唱,也能看見周華健唱到高興處搖頭晃腦.
(真唱假彈,所有電聲樂器都沒有插電)
正是有這樣的互動,讓晚會充滿了熱鬧的人情味。但在後來的假唱晚會裡,歌手們像機器人完成任務一樣對嘴唱歌,曲畢即下,冰冷且膽怯,生怕多說一句話就露了餡。
真唱的魅力還在於改編。
一個好的歌手,往往能在現場演出中拿出不同於CD,也不遜於CD的表演。現場的即興發揮、強感染力,完全可以成為一個歌手生涯的「高光時刻」。
對於實力歌手來說,真唱,是一種自我保護。
在演出市場中,不乏有一些成名已久但嗓音大不如前的歌手,還有一些並不擅長唱歌的演員,依靠假唱牟利,長此以往,便擠佔了實力歌手的市場。
另外,感性一點講,長期假唱會導致歌手被金錢腐蝕,初心不再,甚至助長惰性,不思進取。
如崔健十九年前在倡導「真唱運動」的時候說的:「假唱毀掉了很多有才華的歌手,比如,十幾年前就認識,他那時唱的什麼樣現在還是什麼樣,就是假唱害的,成天就知道玩兒,不在音樂上花心思。其他寫歌、錄音唱片公司全都幹了,人就變懶了。這樣的歌手多了。」
龔琳娜曾經在商演中假唱過,過後她談起這次經歷,說:「觀眾的每一個真誠的眼神,就像一把刀子一樣刺穿了我的心。」
假唱逐漸讓她看不見自己作為歌者的意義,在意識到假唱的嚴重性後,她在2020年籤署了不假唱不假奏協議。
要求歌手真唱,也是觀眾的權利。
觀眾實在沒必要和主辦方、歌手、廣告商過於共情,給投機取巧鑽空子和偷懶不敬業打幌子。
身為觀眾,我們才是被服務的對象。
在抵制假唱這一環裡,觀眾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我們有權利要求歌手帶來真誠、精彩的表演。
如果「XX全開麥」、「XX真唱」都能成為誇讚一個歌手的話術,那以後是不是就會出現「XX演員真演沒摳圖」、「XX作家真寫沒代筆」這樣離譜的現象了?
如果對「假」的容忍度不斷變高,我們的藝術,我們的生活,還剩下幾分真實?
反過來看,製作方或者歌手怕真唱的播出效果不好,但是假唱的播出效果可能更不好保證。對不上嘴的假唱,又惹人注意又令人尷尬。
(視頻裡那英不是假唱,伴奏為和聲)
我們並非活在一個沒有瑕疵的世界裡。比起刻意營造卻冰冷機械的「完美」,有小瑕疵卻鮮活生動的真誠帶來的感染力更強,也更可愛。
最後分享給大家咱們餘孟霏(大餘老師)平時自己練聲的技巧,這些技巧能幫助你在達到了基本要求之後,把歌唱得更好更穩哦~
後臺經常收到一些小夥伴留言說,「我很想學唱歌,可感覺自己的嗓音不好聽,還能學聲樂嗎?」
其實啊,每個人的聲音都是獨一無二,並且好聽的,如果你想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好聲音」,歡迎來餘孟霏老師的直播間一起學習。
每周一、二、三餘孟霏老師將直播教你認識自己的聲音,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籟之音。
大餘老師直播片段——怎樣練習轉音?
掃下方海報二維碼即可參與直播噢~
(完)
文中圖片/視頻來自網路
哎呀音樂長期徵稿
後臺回復「投稿」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