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坐忘、心齋與喪我

2020-12-27 超凡博弈

莊子提出了「逍遙無待之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理想人格論。我們在這裡著重討論《莊子》內篇中的《大宗師》《齊物論》《逍遙遊》三篇文章。

01

1.坐忘是體道的工夫

《大宗師》指「道」或「大道」。「大」是讚美之詞,「宗」即宗主,「師」就是學習、效法。篇名即表達了「以道為師」的思想。也就是說,宇宙中可以作為宗主師法者,唯有「大道」。

這個大道也稱為「天」,即自然而然的生命流行之體。「道」是客觀存在的,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其存在不以他物為條件,不以他物為對,在時空上是無限的。

但這個「道」不是造物主、上帝或絕對精神本體,而是一無始無終的大生命(宇宙生命)。

萬物的生命,即此宇宙大生命的發用流行。既然道的生命是無限的,那麼在一定的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萬物的生命也是無限的。

所謂生死,不過如晝夜的更替,我們不必好晝而惡夜,因而勿需樂生而悲死。這才算領悟了生命的大道,也可以說是解放了為形軀所限的「小我」,而成為與變化同體的「大我」了。

莊子認為,人們通過修養去體驗大道、接近大道,可以超越人們對於生死的執著和外在功名利祿的系縛。但這不需要人為地去做什麼。他的修養原則是「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依此而可以達到「寥天一」的境界。其生命體驗、審美體驗的方式是直覺主義的「坐忘」。

「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大宗師》)

該篇假借孔子與顏回的對話,通過顏回之口表達修養工夫。

「坐忘」即通過暫時與俗情世界絕緣,忘卻知識、智力、禮樂、仁義,甚至我們的形軀,達到精神的絕對自由。

「坐忘」的要點是超脫於認知心,即利害計較、主客對立、分別妄執,認為這些東西(包括仁義禮樂)妨礙了自由心靈,妨礙了靈臺明覺,即心對道的體悟與回歸。

《大宗師》認為,真人或聖人體道,三天便能「外天下」(遺棄世故),七天可以「外物」(心不為物役),九天可以「外生」(忘我)。

然後能「朝徹」(物我雙忘,則慧照豁然,如朝陽初起),能「見獨」(體驗獨立無對地道本體),然後進入所謂無古今、無生死、無煩惱的寧靜意境。這裡強調的是順其自然,不事人為,以便與道同體,與天同性,與命同化。

02

2.齊物、心齋與「吾喪我」

與「坐忘」相聯繫的另一種實踐工夫是「心齋」。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人間世》)

此處也是假孔顏對話,託孔子之口表述作者之意。以耳來感應,可能執定於耳聞,不如聽之以心。以心來感應,期待與心境相符,儘管上了一層,仍不如聽之以氣。氣無所不在,廣大流通,虛而無礙,應而無藏。

所以,心志專一,以氣來感應,全氣才能致虛,致虛才能合於道妙。虛靈之心能應萬物。心齋就是空掉或者洗汰掉附著在內心裡的經驗、成見、認知、情感、欲望與價值判斷,自虛其心,恢復靈臺明覺得工夫。

《齊物論》與《大宗師》相輔相成,互為表裡。《齊物論》表述了莊周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強調自然與人是有機的生命統一體,肯定物我之間的同體融合。

「齊物」的意思即是「物齊」或「『物論』齊」,即把形色性質不同之物、不同之論,把不平等、不公正、不自由、不和諧的現實世界種種的差別相、「不齊」,視之為無差別的「齊一」。

這就要求我們以不齊為齊一,即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接受、面對真實生活的同時,調整身心,超越俗世,解脫煩惱。

此篇希望人們不必執定於有條件、有限制的地籟、人籟之聲,而要傾聽那自然和諧、無聲之聲、眾聲之源的「天籟」,以消解彼此的隔膜、是非和有限的生命與有限的時空、價值、知性、名言、概念、識見及煩、畏乃至生死的系縛,從有限進入無限之域。

莊子以道觀的視域,反對唯我獨尊,不承認有絕對的宇宙中心,反對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主張破除成見,決不抹殺他人他物及各種學說的生存空間,善於站在別人的立場,更換視域去理解別人,而不以己意強加於人。

《齊物論》有「吾喪我」之說。

「喪我」與「心齋」「坐忘」意思相近,「形若槁木」即「墮肢體」,「心若死灰」即「黜聰明」,也就是消解掉由形軀、心智引來的種種糾纏、束縛。

「喪我」的另一層意思是消解掉「意、必、固、我」,消解掉自己對自己的執著,走出自我,走向他者,容納他人他物,與萬物相通。

與「心齋」「坐忘」一樣,人們通過「喪我」工夫最後要達到「物我兩忘」的地步,即超越的精神境界,以便與「道」相契合。

相關焦點

  • 第438篇:「心齋與坐忘」——莊子思想與中國藝術精神
    莊子把「無已」、「無功」、「無名」的精神狀態,把「外天下」、「外物」、「外生」的精神狀態,稱之為「心齋」,又稱之為「坐忘」,2.莊子在《人間世》提出了「心高」的概念,「心齋」就是空虛的心境,莊子在《大宗師》中又提出「坐忘」的概念。歸結起來,就是「無已」、「無功」、「無名」,或者「外天下」、「外物」、「外生」的意思。
  • 原創歌詞創作《致敬莊子》(青少年方向)
    莊子認為只有以通達的精神超越現實世界,才能獲得無限的自由和心靈的寧靜。「道」是莊子超越哲學的核心,「心齋」與「坐忘」是達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遙遊」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萬物齊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觀。
  • 揭秘《莊子》中失傳的修行功法
    比如《齊物論》中南郭子綦向子遊解說自己靜坐中體悟到的「天籟」;《德充符》中申徒嘉和子產討論德與形、內與外;《人間世》中孔子向顏回傳授「心齋」;而在《大宗師》中卻是顏回向孔子演示「坐忘」。如此種種,貫穿全書。然而在現實中,卻很少發現有誰是依照《莊子》這本書來實踐修行的。
  • 《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心齋」
    一個人的狀態分為表象與心齋。憑藉自身的感官和肉眼做事,所見所聞也只是事物的表象,看到的不一定為真,聽到的不一定為實。因為透過感官的體驗看到的永遠只是事物的表面,也很容易被事物表面的假象所迷惑,因此對萬物的理解永遠只能停留在最外層,無法看穿其本質的真偽。
  • 莊子的坐忘。靜坐一須臾,勝造七寶塔。真正會打坐者,剎那即永恆
    故莊子曰:「終日握而手不捏,共其德也。(莊子.庚桑楚)」如果不採用握固的手勢,只是把大拇指拳曲,則會因為勞倦而不易伸直,甚至抽筋。四指緊扣大拇指就不會這樣,因為這樣才是合乎自然的德性。道始有分,每個人得到的道就是「德」,「德」就是天性。德有所長謂之命。命有所留謂之形。(《莊子.天地》:留動而生物,物生成理,謂之形。)萬物以不同形相禪,受之父母,謂之「人性」。
  • 莊子坐忘法(補腎健腦法)
    何為坐忘?《莊子》:「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坐忘者,外忘其身,內忘其心。大通,義大道,能坐忘即合於大道。 莊子坐忘之法,首見於王松齡教授公開傳授。此法在莊子書中雖未盡露,但《莊子.齊物論》已述其大端。所謂坐忘,已明顯指出其姿勢非站、非臥而為坐。此坐式非跏趺亦非平坐,而是「隱機而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答焉似喪其耦。顏成子遊侍立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
  • 莊子:真正的得道之人,不是掌握了神通法術,而是悟透了這個方法
    這也不是我滿嘴胡說的,典故出自《莊子·大宗師》。有一天,顏回興衝衝的跟孔子說:老師,我最近開始頓悟了。孔子問:你悟到了什麼?顏回說:我已經忘記的仁義是什麼?孔子說:嗯,不錯,不過火候還是差了些。(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
  • 如果莊子世界中的人物有朋友圈,莊子會給誰點讚?
    《齊物論》一開篇,南郭子綦對「吾喪我」和「天籟」的思考與論說,幾乎塑造了讀者對莊子哲學的基本理解。然而,南郭子綦竟然既無聖人之道也無聖人之才。但作為至德之境的嚮往者,南郭子綦的言論與其說是問題的答案,不如說只是問題的提出。換言之,南郭子綦所揭示的「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不是一個終極的哲學洞見,而是指向答案的根本問題。
  • 莊子《人間世》肖戰和王一博無感心齋、養蓄神智的人生處世哲學!
    童真可愛《人間世》是《莊子》內篇中的文章。主張的是處人與自處的人生態度,揭示出莊子處世的哲學觀點。怎樣才能應付艱難的世事呢?《莊子》首先提出要「心齋」,即「虛以待物」。「虛用博大、無為的態度對待世間萬物。謙以待人,虛以待物。王一博的「無感」處世哲學很好地詮釋了「虛以待物」。再則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我覺得就如同這次肖戰被黑的事件來說,他應該怎樣應付艱難的世事呢?
  • 道家的「坐忘」是一種什麼境界?怎樣才能做到坐忘!
    「坐忘」一詞最早出自《莊子·大宗師》,後被引申為道家的一種重要的修行法門,並形成了相應的「坐忘」概念。什麼是坐忘?就是「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這時最初解釋。雖然各自的重點不同,但大方向是基本一致的,廣而言之,「坐忘」就是忘記、放下、釋懷的智慧,這是一種大境界。簡單地講就是全身放鬆,拋棄後天思慮,身心兩忘,物我兩忘。這就是坐忘。非悟道之人難以得其用。這是不是意味著普通的人很難做到,其實並不是這樣。
  • 「坐忘」是精神修煉的最高境界之一
    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坐忘」是精神修煉的最高境界之一,其源於《莊子·大宗師》:其說顏回經過一個階段的修煉,感覺自己有所進益,便去見自己的老師仲尼談自己的心得。仲尼問他,他說忘掉仁義,仲尼說可以,但還不夠。過了數日,又有所收穫,又見仲尼,其說忘掉禮樂,仲尼給了他同樣的回答。
  • 坐忘
    這次旅行,有個良好的開端,就是二姐推薦的這家「坐忘森林酒店」給出的驚喜。
  • 漫談莊周:物我合一,形神共舞
    我時常會把莊子想像成一個超脫世俗,免於行事之累,脫於功利羈絆的神人。不管是才智勝任一官之士,還是善行和品德使一鄉一君滿意之人,抑或能力使一國信任的大成之人,在莊子眼裡都不值得一提。就是超越於世俗的宋榮子和揚起於現實的列子,雖然不汲汲於虛名,不汲汲於功利,但莊子仍認為他們猶有所待。
  • 青城坐忘森林酒店,是「2020全球十大必睡·美宿TOP50」?
    主題性 坐忘,源自《莊子 · 大宗師》: 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 >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 莊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莊子曾經說過:「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很多事情,一旦多了就會變得複雜,一旦複雜就會變得紛亂,一旦太亂了就會招災惹禍。所以,我們的祖先都將立身看的很重,只有自己站穩了,才能把他人拉起來。
  • 莊子兩招治失眠
    戰國中期的莊子在《莊子·齊物論》中提到: 小知間間,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鬥。  意思是,人接受太多無用信息,讀了很多雜書,只會讓小聰明變多,頭腦過於精細。莊子如何治療睡眠障礙?  道家認為多閱多言多思導致睡眠障礙,耗費元氣。  倡導少接受無用信息,少說話,少胡思亂想。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