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經文明之痛苦,而這痛苦,就叫做革命。
這是《十月圍城》中最經典的一句臺詞,同時也是整部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電影中無論是三教九流,還是上層名流,為了革命,他們都前僕後繼的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而縱觀全局我們可以發現,整部電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反派,有的只是因為立場不同而戰鬥的一群人。
一邊是效忠朝廷的清廷武將閻孝國,一邊是勵志改革的新社會革命者。到底誰對誰錯?我們現在當然可以說閻孝國這種人是愚忠,可是站在那個年代,革命就一定能夠拯救國家嗎?恐怕連革命者自己心裡也一片茫然。
這部電影真正感動我的,不是什麼民族大義,反而是那些小人物。影片中李玉堂四處尋求高手保護孫文的時候,總會問一句「你不想知道你保護的是誰嗎?」,在李玉堂眼中,他覺得這些人能夠保護孫文這樣的革命領袖,應該感到自豪才對。
可惜沒有!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底層大眾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混口溫飽。做工得,當夥計的,拉黃包車的,對他們而言,有飯吃,有地方住就行,什麼革命,什麼拯救國家,他們沒有這樣的志向,也不關心國家未來會怎樣。
雖然這些小人物最終都為保護孫文而死,但卻跟什麼民族大義無關。黎明演的落魄公子為是一把鐵扇的尊嚴和為愛求死的解脫。巴特爾演的大和尚僅僅是因為一飯之恩,甄子丹演的小混混則是為了女兒,謝霆鋒演的阿四,則是為了報李家視自己為己出的恩情。這些人,沒有想過民族大義,沒有想過拯救國家於危難,有恩報恩,有仇報仇,這便是小人物的邏輯。
我們總說革命不是一個人的革命,是一類人的革命,是四萬萬人的革命。這四萬萬人中,更大的一部分人是像阿四一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他們也許根本沒讀過書,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名族大義,但是在像孫中山先生這樣的有志之士的帶領下,他們最終擰成一股繩,這才是革命的意義所在。
在這部電影中,還有一個很有特點的人物,就是負責刺殺孫文的閻孝國。閻孝國並不是那種迂腐的清廷派,相反他接受過西式教育,可即便是如此,他仍然堅定地選擇報效那個已經岌岌可危的朝廷。很多人說閻孝國愚忠,可是我不這樣認為,也不覺得他有錯。
閻孝國深受西方教育同時又忠君報國,他和他的老師雖然站在了對立面,但是從本質上來講,兩個人都是為救國,為了讓國家朝更好的方向發展。只是閻孝國是像讓清朝廷越來越好,而他革命黨人是想推翻清廷,重新建立一個更好的國家。那些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烈士固然值得被歌頌,但是像閻孝國這種忠君愛國的有志之士,同樣值得我們尊敬。
無數革命黨人為了探索中國的未來而獻出了生命,中國因為有了這群人,才有了現在的強大。現在我們當然知道革命共和是先進的,但是在當時,別說是閻孝國,恐怕就是革命黨人自己都不知道中國的明天在哪裡。
什麼是先進的?什麼是正確的?五千年來,每一個新崛起的朝代都認為自己是先進的。但是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他們認為的未必對!所以才會有閻孝國這種人的存在,他當然知道清朝廷早已岌岌可危,他也知道清朝廷已腐朽不堪,但革命黨人走的路未必就是光明大道。他只是想通過努力,讓清廷這座大廈能夠堅持下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閻孝國的這種愚忠,也是我們民族的脊梁。
當然,因為一部電影的時長有限,所以不能將所有故事線都交代明白,所以難免有些瑕疵。比如很多人提到的孫文明知道是暗殺,卻不選擇更改時間地點,明擺著就是為了製造後面的戲劇性衝突。
但是整體來說《十月圍城》仍然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每個人物都刻畫的非常飽滿。歷史是偉人書寫的,但卻是每一個小人物造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