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放映一部關於積極心理學的紀錄片「Happy」—如何科學地追求幸福
你最希望從生活中獲得什麼?
幸福。
如果我說,幸福也是一種可以學習的技巧,你會不會覺得意外?
是嗎?那好,我們從何處著手?
我想邀請你看一部紀錄片「Happy」,一部關於幸福學/積極心理學的紀錄片,它用鮮活的人的故事和科學的實證研究來解構幸福感的組成部分。
這位奧斯卡提名影片「Genghis Blues」的導演RokoBelic在4年裡跑遍5大洲,從不丹的山林到納米比亞的沙漠,從巴西的海灘到衝繩的村莊;收集了加爾各答黃包車夫的生活智慧,特蕾莎仁愛之家志願者的誠心感悟,和積極心理學最前沿學者們的知識分享,紀錄片Happy試圖全面豐富地描述出幸福的特徵。
日期:10月7日 18:30-20:30
地點:北京東城區方家胡同46號雙城咖啡(地鐵5號線北新橋站A口)
費用:50元 (包括茶水,活動非盈利,完全用於支付場地和版權)
主辦人:想做個生活家的Claire, 關注運動旅行、營養學、積極心理學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活動後會有討論環節。
聯繫電話:188 1091 3576
你知道嗎?
o人的幸福感,僅僅10%由外在際遇決定,包括你的職業、社會地位和財富;
o你拿到了名校錄取,欣喜過頭,一時間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但是3個月後,你又回到了你原本的幸福水平,你並不因此更快樂;
o同樣的,不順利的遭遇,悲傷侵城,但絕不會是末日;
o幸福和財富之間的關聯性其實非常低。
你知道嗎?
o快樂的人並不是不會感知到悲傷,而是能夠很快的從負面的情緒中恢復;
o常常體驗沉靜狀態的人幸福感比較高,沉浸可以出現在各個場合,例如運動、例如創作,也大量出現的你工作中;
o我們都需要和他人建立聯繫,需要家人、朋友和社區帶來的歸屬感;
o給生活加注意義,將關注點放大到個人之外的人會比較幸福;
o你需要一個目標和理想,持續的幸福感並非來自目標的實現而是充盈在朝著目標狂奔的路上。
看過哈佛的積極心理學公開課,這些是我放在心上用來指導生活的句子。道理太樸素,像極了成功學的雞湯段子,不走心,不帶來任何行為的改變。但是看完這部紀錄片,你會有不一樣地感受。
請點擊原文閱讀或掃描二維碼購票觀影
完整版文藝活動請郵件至elvita@qq.com訂閱
[elvita威的生活便籤]微信號:elvit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