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17日,《喋血街頭》在香港上映。距今整整三十周年。
導演吳宇森幼年時曾在香港石硤尾的貧民窟生活,那裡黑幫橫行,每天的空氣中都充滿著不安,人們因為利益衝突打打殺殺更是家常便飯。
1953年,吳宇森的家被一場大火焚毀,由於一家慈善機構的捐贈,他和家人得以遷往另一所屋子居住。中學畢業後,吳宇森到中國臺灣念藝術專科,並嘗試拍攝實驗電影。
1986年,在好友徐克的支持下,吳宇森以一部驚世之作《英雄本色》再度翻紅,晉升成為香港影壇的一線賣座大導。在拍完《英雄本色2》《喋血雙雄》後,吳宇森又成立了「吳宇森製作有限公司」,與徐克的「電影工作室」分庭抗禮。
作為創業作的《喋血街頭》則是公司的頭一炮,為了打響吳宇森公司的名頭,吳導可謂在這部戲上精益求精,光劇本就改了數次,與《英雄本色》一樣,吳宇森試圖將自己更深層的情感代入其中,企圖引發觀眾比《英雄本色》更強烈的共鳴。
吳宇森將《喋血街頭》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67年的香港,那正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刻,同時也是越南戰爭發展到最激烈的階段。
為了力求還原真實歷史,主創人員用4個月時間做了大量史實資料的搜集工作,吳宇森更不惜重金打造宏大的戰爭場面,拍攝的時候嚴重超支,到最後直接成為了當年香港耗資最大的電影。
可惜事與願違,令吳宇森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嘔心瀝血打造的《喋血街頭》在上映後僅收穫854萬港元的票房,這部創業作直接讓幕後金主「金公主」的投資人來了個血虧。
好在吳宇森的老友張家振善於在海外兜售佳片,在他的大力吆喝下,靠著海外市場,《喋血街頭》漸漸收回了一些成本,海外口碑的反映也並不差,為吳宇森後來的好萊塢之路打下了基礎。
而「金公主」的老闆不僅沒有因為虧本而遷怒於吳宇森,甚至對他說:「這是你拍的最好的一部電影」。後來,吳宇森為了報答老闆的知遇之恩,趕忙拍出了91年賀歲片《縱橫四海》,收穫3340萬港元票房,排名年度第四。《喋血街頭》虧掉的成本,在這部輕鬆浪漫的商業電影裡全賺回來了。
這一年的票房冠軍是周星馳無釐頭時代的開山作《賭聖》,亞軍則是續作《賭俠》。
這一年的香港電影,風向已經轉變,周潤髮式黑幫英雄片的風頭開始被無釐頭喜劇蓋住,風頭最勁的類型是周潤發《賭神》所帶起的賭片+喜劇的題材,《喋血街頭》恰恰出現在這個英雄片的尷尬時期,雖然票房不佳,卻質量上乘。只是當時香港人的經濟壓力大,人們大多數想要去電影院找樂子,而非看這種沉重的題材了。
影片講述在石硤尾陡置區一同成長,情同手足的三人:細榮(李子雄 飾)、阿B(梁朝偉 飾),輝仔(張學友 飾)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因家境貧窮,各懷理想的三人外出闖蕩,所經歷的一系列驚心動魄的事件。當中情與義的角力,愛與恨的交織,曾令不少觀眾潸然淚下。
在《喋血街頭》中,導演吳宇森將自己的成長經歷投射其中,片中內容有不少是屬於他的私家記憶。可以說,關於兄弟情,《喋血街頭》比《英雄本色》釋放得更為猛烈。
影片前半部基本是根據吳宇森的個人親身經歷改編,梁朝偉飾演的阿B這個角色對應的正是吳宇森本人,張學友、李子雄飾演的兩個角色的原型則是吳宇森年輕時很要好的兩位朋友。
他們從小在木屋區生活、嬉戲、打架,朋友間情義相挺的片段在電影中時有閃現。阿B的婚禮當晚,輝仔為了酒席錢被打得頭破血流,重情重義的阿B立即衝去為輝仔復仇,為後半段的情節做足了鋪墊。
影片的後半部分,三人來到越南,在生死和黃金面前,幾兄弟的感情受到了猛烈的衝擊,動輒為了一箱黃金兄弟相殘。
為了不被越軍發現,拿到一箱金子的細榮不顧一切地向輝仔頭上開槍,阿B回到香港後找細榮復仇。《喋血街頭》依舊沿襲了張徹電影裡為情為義的報仇路數,由此刻畫男性情誼。
憑藉《喋血街頭》,張學友獲得了金像獎影帝的提名,但遺憾最終敗給了《阿飛正傳》中的張國榮。1989年,張學友憑藉王家衛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獲得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烏蠅」一角深入人心。
在1991年的第10屆金像獎上,張學友除了《喋血街頭》提名影帝,參演的《笑傲江湖》《倩女幽魂2》令他獲得兩個最佳男配角提名,雖然在金像獎上顆粒無收,但《笑傲江湖》讓他拿到了臺灣金馬獎的最佳男配角。
90年代初期是張學友電影作品的高產時期,部部風格各異,角色存在巨大反差,張學友卻都能駕馭。
而張學友在《喋血街頭》中的表演最為出彩,從起初的單純,到被逼迫殺人時的癲狂,再到為兄弟出頭的義氣,再到頭部中槍後的痛苦,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句話:金像獎欠他一個影帝。
《喋血街頭》的英文片名是「Bullet in the Head」(頭顱上的子彈),指代的正是張學友頭裡的子彈,全片的最高潮的一處表演,是張學友飾演的輝仔在街頭殺人時痛苦的眼神與肢體語言,這一幕的表演可謂讓無數觀眾都感到震撼。
另外兩位男主角梁朝偉、李子雄外加一個任達華的表現也都十分出彩,各有各的心理變化與成長曆程,人物刻畫較之《英雄本色》更加完整,尤其是梁朝偉的阿B,當他再次遇見好兄弟輝仔時,既有重逢的喜悅,卻又不忍心看他受苦,於是用一顆子彈幫他解脫,那場戲兩人的表演都十分精彩,令人無論再看多少遍都為之動容。
《喋血街頭》的故事主線和角色設置應與張徹的《刺馬》較為相似,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吳宇森曾跟隨張徹做他的副導演多年,因此他本人的電影創作理念受張徹的影響很大,因此把這部電影看作是對張徹導演的致敬之作也不為過。
《喋血街頭》有著比《英雄本色》更為深刻的反思,《英雄本色》著力表現出人在逆境中不甘沉淪、不服從於命運的擺布,選擇拼盡全力地奮起反擊,符合當時香港人「逆流而上」的生活精神。小馬哥那句「我就是神,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就是神」正是影片的內核。
而在《喋血街頭》中,身不由己的主人公們,在大時代洪流的擺布之下疲於奔命,卻始終沒有在命運的輪迴中逃出生天。
這一點在梁朝偉和甄楚倩橋頭相會的一場戲中被表現的傷感無助,坐在河畔的二人看著水中飄零的枝葉,談起乘船離開的奢侈願望,深入骨髓的傷感與之前在槍口下的求救——「I'm Hongkong people!」,形成了強烈反差,港人當時的微妙心理被表現地不留痕跡卻哀而不慟。
作為一部港片,《喋血街頭》的格局視野已經具備了國際意識,兄弟撕裂的情義放到六七暴動和越戰背景當中,吳宇森的作者風格已然定型,也令本片具備了《獵鹿人》《美國往事》那樣的史詩氣質。
影片結尾的復仇之戰在不斷穿插的閃回中走向終結,和片中的阿B一樣,觀眾看到這裡,早已沒有了復仇所帶來的快感,梁朝偉擊斃李子雄之後的仰天長嚎只會令觀眾感到無盡的蒼涼與悲傷。
英雄與反英雄,情誼與背叛,出走與回歸,《喋血街頭》在火光沖天下掩藏著太多人生的唏噓。而這部吳宇森嘔心瀝血打造的影片在30年後的今天看來,也仿佛是一個彌足珍貴的存在,如今再也不會有了。
在很多人眼裡,《喋血街頭》是吳宇森最好的作品,有《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的珠玉在前,吳宇森還能將英雄片拍到這樣的一個高度,實在難得。
在拍完《辣手神探》後,他開始進軍好萊塢,後又在廣闊的內地市場拍了《赤壁》《太平輪》《追捕》等毀譽參半的作品,人們還是懷念他30幾年前的這些佳作,沉浸在「喋血」的光影中,尋找那些早已遺落許久的年少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