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鍾南山團隊:一支敢啃硬骨頭的隊伍

2021-01-09 新周刊

廣東醫療隊武漢前方ICU團隊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與後方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遠程視頻會診。圖/新華社

「南山班」面試的自由交流環節,鍾南山向一位考生提問:「學醫是件理想的事,但現實中,醫患之間存在一些矛盾,你怎麼看?」那位考生以鍾南山在3月18日廣州市第46場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上說過的一句話作答:「中國廣大醫務人員從來都是白衣天使,沒有變的。」「有備而來啊,演講一樣。」助手切換視頻通話界面時,鍾南山笑了笑。

「消毒流程:一、用乾淨的帕子沾75%酒精擦拭手機;二、等待15分鐘後,用清水擦拭手機……」播報上述內容的彩鈴響過54秒之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廣醫一院」)副院長張挪富才接通了電話。

廣醫一院。/圖蟲創意

作為廣東醫療隊支援武漢協和醫院西院(下稱「協和西院」)ICU團隊的領隊,微信頭像中的張挪富身穿防護服,面孔被面罩、口罩和護目鏡重重包裹。與這一切不太相符的是他的微信名——「實習生」。

張挪富接通電話的時間是3月15日21點。3天前,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醫療救治組醫療組組長白祥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分四批開展定點醫院修復,恢復正常醫療秩序,逐步滿足市民普通就醫需求。

「社會上的壓力——就是新發的病人——基本沒有了。昨天我們大概還有620個病人,每天出院30至40個,再加上要轉入的200個,也許20多天就能慢慢『消化』掉。」張挪富用「好了很多」形容協和西院的情況。不知不覺間,他已在武漢待了一個多月。

1000多公裡之外的廣州,當被問及「一般什麼時間有空」時,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下稱「呼研院」)研究生梁恆瑞顯得有些猶豫,「要不現在?」春節後,他投身呼研院院長何建行負責的新冠肺炎緊急科研攻關任務,加上常規的手術、查房,每天會從早上8點忙到晚上11點以後,偶爾甚至要通宵,「隨時有可能被叫走」。

位於廣醫一院的呼研院是張挪富和梁恆瑞履歷的交匯點。從「非典」、H1N1、H7N9到新冠肺炎,這座成立於1979年的研究機構在數次重大呼吸道傳染疾病阻擊戰中表現卓著。公眾則習慣用以下方式對其進行描述——呼吸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團隊的「主陣地」。

受訪的醫生們以「大家長」「精神支柱」來形容鍾南山在呼研院的地位。當他們談論鍾南山的種種傳奇時,他們自己也正在創造歷史。

「投入與回報不成比例的疑難、危重病例,我們當成寶貝」

2月25日早晨,經過幾個主任及管床醫生的商討,協和西院ICU34歲的女患者王晶(化名)被拔除氣管插管,3天後轉入普通隔離病房。活躍於社交平臺的重症醫學科主治醫生李鴻政在抗疫手記中提到,王晶是病區裡最年輕的患者,送來時「雙肺幾乎全白,幾乎一塌糊塗,呼吸機給了很高的參數」。

張挪富和他的同事在不少採訪中提起過這個重大轉折,作為對患者、家屬、醫務工作者群體的鼓勵。「第一批送進來的,除了包括王晶在內的三個患者,活下來的並不多。工作這麼多年,第一次見到短期內十幾個病人相繼離去。如果把這比喻成一場戰鬥,可能只能用『慘烈』來形容了。」

張挪富是2月2日抵達武漢的。彼時協和西院已經收治200多名確診患者,亟待插管的危重症患者估計保守也有10%。由於床位緊張,許多早期患者在發病十幾天後才得以送醫,長期缺氧已導致多器官功能受損。

武漢協和西院,是廣東醫療隊與新冠病毒戰鬥的地方。/圖蟲創意

與疫情賽跑的第一個10天中,張挪富用36小時改造了ICU病區,20張床位很快滿員,病人數目也翻了4倍,原先為新冠肺炎患者開闢的5個病區最終擴容到16個,「今天要求(收治)300名,明天500名,最後800名,數據一天一變,收到的都是死命令,都是『必須完成』」。

但接手ICU,處理情況最危急、複雜的病例,是張挪富與協和西院方面第一次交流情況時就主動提出的。「其實他們也是這樣打算的,說把重症病例交給鍾院士團隊比較放心,只是不好意思開口。我說這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張挪富作出的決定,與17年前的鐘南山如出一轍。2003年3月,廣東省「非典」疫情進入最嚴酷階段,全省累計報告的確診病例在3月17日首次破千。當日,時任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研院前身)所長的鐘南山表示:「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這個決定後來成了鍾南山最為人熟知的「傳奇」之一。但在鍾南山的學生,廣醫一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呼研院教授鄭則廣看來,「背後承受的壓力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像的」。

2020 年3月20日,廣州,呼研院免疫實驗室。呼研院是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抗擊「非典」、新冠肺炎等重大呼吸系統傳染病的戰役中表現突出。圖/ 禤燦雄

「收了能不能治?治不好怎麼辦?醫護人員感染,乃至擴散到整個醫院怎麼辦?這些可能性都要做好準備。」彼時,「非典」隔離病房所在的辦公樓已有些老舊,除了白大褂、醫用口罩,鄭則廣和同事們沒有更好的防護裝備。為一位60多歲的病人插管時,帶血的痰液濺了他一身,很快,他就被感染了。

另一方面,由於處理過足夠多病例,鍾南山提出的「無創鼻面罩通氣」與「在重症治療中適當採用類固醇或皮質激素」兩項措施被證明有效,危重病人的搶救成功率達到87%。廣東、廣州「非典」死亡率分別為3.8%與3.6%,為全球最低。

呼研院樹立起「敢啃硬骨頭」的公眾形象,鄭則廣則強調,「敢啃硬骨頭」脫胎於日常的門診與查房。「醫生們的共識其實是,花在疑難、危重病例上的精力與回報往往不成正比,還會影響科室周轉率,『不大經濟』。我們則當成寶貝,因為處理一個,可以積累特別多的寶貴經驗,解決同行普遍遇到的困難。」

鍾南山視疑難病例為學術攻關的重點。每周三上午,他會帶著學生、主治醫生和科室主任去查房,診斷、治療存在困難的病人。伴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始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院士大查房」衍生了全國視頻連線、國際視頻連線版本,一次長約5個小時的直播會吸引數千人在線觀看。

2020年3月20日,廣州,呼研院一處掛滿白大褂的衣架。圖/禤燦雄

馳援武漢後,大查房、視頻會診、長白班制等「家裡的那一整套東西」被張挪富悉數移植到協和西院。病情反覆,時刻面臨細菌、真菌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威脅的王晶,就是經由協和西院前線與鍾南山的三次視頻會診而從鬼門關走回來的。

張挪富嘗試通過推行「責任到床」走得更遠,ICU工作的要義被他概括得簡明扼要——「盯緊病人」。「你要有技術力量,要有可以發揮的優勢。但敢於擔當、充滿鬥志還是首要的。」

「至少,你得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張挪富在下榻的酒店門口做過一個「莽撞」的舉動——攔住慰問後正準備離開的湖北省領導。「我說我把困難講講吧,呼吸機不夠,正壓防護頭套沒有,怎麼『降低死亡率』呢?」隨行人員開始認真記錄,那一瞬間,張挪富並不清楚對方的分管工作範圍,「無論解不解決問題,我還是希望來自一線的聲音有人聽到」。

「鍾院士團隊」的盛名在前,張挪富沒少被邀請公開發言,也沒少實話實說:做客央視《新聞直播間》時,他表示從業30多年來第一次感到專業能力不足,呼籲加快開展新冠肺炎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他提出每個省醫療隊負責的樓層設置2至3個插管床位,以緩解危重患者救治壓力,解決ICU床位不足處境,「上一個插管要加好多工作量,我想過領隊們會不會生氣,最後覺得該做就做,管不了那麼多了」。

眾聲喧譁之下,他對新冠肺炎一直保持著客觀的認識——目前沒有特效藥,任何診療方式在運用到具體病例上之前都不能保證確切療效,更主要靠個體免疫力和生命支持設備設施取勝,「必然性」與「確定性」更是無從談起;防護措施升級後,疫情後期醫務工作者被感染的概率也幾乎為零,不應在媒體報導中過度渲染。

鄭則廣對2003年「非典」疫情早期關於病原、病毒形狀的爭執持類似態度——「認識和控制傳染病的過程中出現波折,其實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事先知根知底,也不可能造成大規模流行。」但如何向社會公布真相,是另一個艱深的命題。

醫者醫人,更醫人心。/圖蟲創意

2003年4月12日,「非典」病原尚不確定,鍾南山在一場為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外記者舉辦的發布會上大聲回應「疫情已經得到控制」的說法:「我們頂多叫遏制,不叫控制!」4天後,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確認引起「非典」的病原體是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證實了鍾南山頂住壓力堅持的結論——「病原是病毒,而非衣原體」。

因為「敢於說真話」,直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鍾南山的聲音都被視為公信力與信息透明的象徵。年紀尚小的梁恆瑞對2003年發生的一切並未形成清晰記憶,見識到鍾南山的「較真」,則是他在本科畢業申請保研推薦信的當口。

按照默認的流程,梁恆瑞帶著事先寫好的推薦信面見鍾南山,鍾南山卻拒絕當場籤字,只表示看完隨信遞交的材料後會聯繫他。出乎意料的是,一周之後,早已不抱希望的梁恆瑞接到了鍾南山打來的電話。鍾南山親自為他撰寫了一封推薦信,裝在特製的信封裡,還在材料上批示了可以努力的方向。「我覺得被一個日理萬機的院士忽略掉挺正常的,他卻告訴我所有材料都看了,『挺不錯的』。」

2013年,梁恆瑞以甘肅省同批次錄取學生排名第一的成績入讀廣州醫科大學(下稱「廣醫」)「南山班」。廣醫教務處處長李建華介紹道,作為以鍾南山名義創建的「尖子班」,「南山班」的選拔一般在入學半年後舉行,錄取人數40人左右,高考成績拔尖、績點前8%、英語能力優秀的學生才有資格參選。

2020年3月20日,廣州,鍾南山在廣醫「南山班」2019級面試現場,他每年都會親自擔任面試評委。圖/禤燦雄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成為焦點之後,鍾南山用英語為「南山班」講授呼吸系統疾病概論的視頻被不少網站轉載。梁恆瑞卻更願意談論自己與同學們的提前獨立——先是穿著西裝接受院士面試的「小屁孩」,再學著自己制定研究計劃、向至少副教授級別的導師報告進展;被「直接抓到臨床」的時候幾乎一頭霧水,卻要嘗試進入問診、與病人交流的執業醫師狀態——變化在本科階段的前兩年裡飛速發生,「懵懵懂懂間,很早就接觸到了將來會面臨的工作環境」。

曾跟隨鍾南山讀博的鄭則廣說,鍾南山喜歡提問,查房之前必定要向主管醫生查詢病例的基本情況,遇到自己也無法確定的疑難,會直接打電話向同行請教,當然,對學生的指導常常以發問終結——「你的判斷是?」「你怎麼想?」

「他鼓勵每個學生都有獨立的思考,有做事的願望,最後走出自己的道路和特色。至少,你得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必須隨時更新知識,然後,一直在進步」

「學醫可能是按部就班地掌握知識,但是對於一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該給予足夠的關注。」呼研院副院長鄭勁平教授向大屏幕中的考生建議道。這位考生被要求按照自己掌握的信息描述新冠病毒的性狀,努力想出「人傳人」「中老年群體易感」等幾個關鍵詞後,她的語氣透出些緊張。

鄭勁平左手邊依次坐著包括鍾南山在內的幾位評委,面前的長會議桌上排列著幾份簡歷。儘管受到疫情影響採用了視頻面試形式,3月20日上午9點,「南山班」2019級面試在廣醫如期舉行。

從新冠肺炎的全球性流行到楊文醫生事件,考生們有機會在幾分鐘內表達對於醫療相關公共議題的看法。「為什麼會學醫」則是鍾南山留給每屆「南山班」考生的必答題。

「對於醫學新生來說,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個特別好的考驗和教育機會。有些孩子會退卻,有些孩子會萌生決心。但如果沒有強烈的理想與信念支持,這條路是走不下去的。」李建華說。

學醫,需要勇氣和信念。/圖蟲創意

鍾南山自認為是「臨床醫學家」,臨床治療、預防與研究被他擺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但相比於去外國實驗室「搬磚」,他給「南山班」畢業生設定的發展方向是「優秀的臨床醫師、科研工作者和管理者」,歸根結底,「一定要培養能看病的醫生」。

從某種程度上看,他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慢性阻塞性肺病(下稱「慢阻肺」)就具有很強的「公共性」。這種由吸菸、空氣汙染、職業性接觸粉塵引發的呼吸系統疾病與中國工業發展、經濟騰飛、社會轉型的步伐相伴相生,40歲及以上居民患病率高達13.6%,病情發展到四級時,患者只能靠呼吸機維持生命,痛苦不堪。

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當鍾南山在2009年羅馬國際慢阻肺大會上提出像對待高血壓、糖尿病那樣對慢阻肺進行早期幹預時,無人真正願意投入實踐。

廣醫一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呼研院教授周玉民是鍾南山團隊中最先啟動慢阻肺篩查的學者之一,在他辦公室裡至今仍保存著數萬份患者資料。患者來自韶關、河源等地的村鎮與山區,反映了惡劣生活環境對呼吸健康的影響,也見證了科學與傳統觀念的碰撞。

周玉民說,他們有的對篩查心存戒備,認為是推銷保健品的前奏;有的在問診時坐在他對面抽菸,並對試圖阻止的工作人員大加呵斥;還有的直言不願意戒菸,因為「身體萬一不能適應,就會得肺癌」……

從2002年起,他發過數不清的問卷,對接過林林總總的基層醫療機構和行政機構,像人類學家那樣穿行於社會的毛細血管中成為和科研一樣重要的工作。可以確定的結論是,「要想讓防治慢阻肺推廣為全民意識,像呼研院這樣的研究單位只是一個環節」。

醫生的戰場,不只在搶救室。/圖蟲創意

也正是在這近二十年間,由鍾南山、冉丕鑫領銜的慢阻肺研究進展顯著,相關成果被寫進世界衛生組織編纂的新版慢阻肺全球防治指南,2017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發的一篇有關利用噻託溴銨進行慢阻肺早期幹預的論文(周玉民、鍾南山為第一作者,冉丕鑫為通訊作者),也被鍾南山看作「非典」後最為滿意的學術成果。

周玉民仍然記得2002年在韶關樂昌雲巖鎮鄉下見到的那些密不透風、煙霧繚繞的廚房,人一走進去就會忍不住咳嗽、流眼淚。他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因此掀起一場爐灶改造風潮,生物材料在沼氣池內發酵產生的甲烷氣體最終取代了劣質燃料。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二甲醫院具備進行肺功能檢查的條件。近二十年間貼近日常生活,乃至直接作用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同樣讓他感到欣慰。

「南山班」面試的自由交流環節,鍾南山向一位考生提問:「學醫是件理想的事,但現實中,醫患之間存在一些矛盾,你怎麼看?」那位考生以鍾南山在3月18日廣州市第46場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上說過的一句話作答:「中國廣大醫務人員從來都是白衣天使,沒有變的。」「有備而來啊,演講一樣。」助手切換視頻通話界面時,鍾南山笑了笑。

梁恆瑞並沒有為自己學醫尋找太多崇高、宏大的意義。因為父母都是國企員工,他在「朝九晚五」「廚房、電視加報紙」的氛圍中平靜成長,做醫生對他而言呈現出不一樣的可能性,「每天見不同的病人,必須隨時更新知識,然後,一直在進步」。

作者 | 盧楠

原標題:鍾南山和他的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團隊:敢較真,敢啃硬骨頭

本文首發於《新周刊》560期

歡迎轉發分享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門外漢」敢啃硬骨頭 啃成「供暖技術控」
    成為供熱人的7年裡,張宗良啃下了不少「硬骨頭」:「供熱實驗室」研發、地下熱網普查、「智慧熱網」建設……無論多難的技術問題,他都會卯著勁兒地鑽研克服,從半個「門外漢」成長為「供暖技術控」。原標題:「門外漢」敢啃硬骨頭 啃成「供暖技術控」值班主任:田豔敏【來源:舜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敢啃「硬骨頭」的軍中女博士奮戰在新冠病毒檢測一線
    工作中的遲象陽 邵龍飛攝在戰「疫」一線,就要有敢啃「硬骨頭」的勇氣1月26日晚,軍事醫學專家組星夜兼程抵達武漢。經過一天一夜的不眠不休,當電腦屏幕上顯示每條測試條目都是SUCCEED(通過)後,遲象陽長舒一口氣,終於啃下了一塊「硬骨頭」。按照防控要求,從咽拭子樣品接收到得出核酸檢測結果,須在24小時內完成。為了儘早讓醫院獲知結果救治患者,一批近百份的樣品從前處理到檢測完成,遲象陽和團隊成員通過優化流程組合,運用先進儀器設備,硬是把時間壓縮到4個小時以內。
  • 爭創「守護神」班組 「巨齒」怎麼武裝才能啃動「硬骨頭」?
    面對這麼一塊「硬骨頭」,如何在零下3℃的寒風中,按時完成排故工作,確保飛機正常起飛,不得不說安排工作的劉延磊主管和他的「巨齒」班組確實不一般!▲通宵排除反推折流門翹起故障「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修啥啥好,幹啥啥沒問題!」巨齒班組的小夥子們常常這樣調侃自己!
  • 淮海戰役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是哪三個集團軍!
    如果要說,在淮海戰役中,這兩個野戰軍在此戰中,遇到最難纏,最難啃的硬骨頭,肯定是號稱蔣介石王牌的三大集團軍(又稱兵團)。足以可見戰爭之慘烈,同時也證明了,黃百韜集團軍是淮海戰役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該集團軍是一支機動兵團,並且配有重武器,都是當時國軍集團中裝備最好,最先進的。包括,副司令員胡璉也是一位驕兵悍將,作戰十分狡猾,善於審時度勢,是一位比較難纏的將領。為此,在淮海戰役中,想要一口吃掉如此強大的機動兵團,就要由兩個野戰軍共同來完成。當時,在中原野戰軍在司令員劉伯承元帥的謀劃下,將該集團軍包圍於雙堆集。
  • 堅持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就沒有什麼啃不下的「硬骨頭」
    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被他運用到此後的工作生活中,激勵他啃下一個又一個「硬骨頭」。「是軍隊這所大學改變了我的命運。」佩戴好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何華向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母親拗不過他,只得淚眼婆娑地看著他被各村敲鑼打鼓歡送新兵的隊伍送走。在醴陵集訓後,新兵坐火車北上,直接開赴抗美援朝大後方瀋陽。何華向被調至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先當了一段時間秘書,後被調入轟炸機部隊空8師電氣兵崗位。就這樣,他成了中國空軍的一員。雖然讀過幾年書,有一點文化底子,但何華向在家時連電燈都沒見過,更別談要維護精密的飛機電氣。
  • 臨夏市南龍鎮馬家莊村:啃下「硬骨頭」決勝攻堅戰
    臨夏市南龍鎮馬家莊村:啃下「硬骨頭」決勝攻堅戰 2020-04-26 21: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朱婷get新頭銜:有硬實力啃硬骨頭打硬仗,三好堅果隊長!
    而在筆者看來,該堅果品牌找朱婷代言真是英明睿智,因為朱婷從綜合實力角度來說完全符合該品牌形象,她有硬實力,敢啃硬骨頭,能夠打硬仗,球迷愛稱三為:好堅果隊長啊!首先來看該品牌官網的品牌發布的吹風會內容:實力、先鋒、王者、霸氣!世界第一主攻,MVP收割機……**家族又將迎來一位新夥伴,她是誰呢?1月18日熱力登場,敬請期待!
  • 迎新年 | 上海一隊 :善於向困難發起總攻,勇於啃最難啃的「硬骨頭
    回顧2020年車隊整體工作,車隊善於向困難發起總攻,勇於啃最難啃的「硬骨頭。車隊黨總支始終秉持「一言一行體現標準,點點滴滴用心服務」的服務理念,突出人性化服務,強化「主人翁」思想和主動服務意識。從制度落實、作業標準、思想意識、服務技巧等方面查找問題短板,全員培訓,轉變職工服務意識。      2021年到來之際,看8個班組是怎樣表態的?
  • 商業女性專訪|郭昱辰:為了讓杭州人找到好保姆 她決定啃下這塊「硬骨頭」
    她為什麼要啃這塊「硬骨頭」?女兒連換三十幾個保姆最後「呀咬牙」決定自己做郭昱辰是80後,土生土長的杭州人,成長過程正值經濟蓬勃發展的年代。早些年,保姆行業如野草般瘋長,也滋生了不少亂象。△郭昱辰帶領政府領導參觀常山阿姨學校緊接著,郭昱辰帶領團隊將常山一所初中改建成全國最大的保姆學校——常山阿姨培訓學校,所有參加培訓的阿姨都要先審核基本資料。
  • 鍾南山團隊的抗疫故事新書首發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潤文 實習生劉雨青)7月24日下午,第十屆江蘇書展期間,「鍾南山團隊的抗疫故事——鍾南山系列新書分享會」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戰疫」英雄。
  • 深圳啃下暗涵整治這塊「硬骨頭」,569個暗涵整治大功告成
    自2016年開始,深圳打響水汙染治理攻堅戰,而暗涵治理是其中難度最大的一環,被稱為最難啃的「硬骨頭」。01暗涵成「隱蔽的角落」據排查,全市共有暗涵暗渠570個、366公裡。這些暗涵成為城市排汙的隱蔽通道,嚴重影響城市「裡子」形象。
  • 啃下硬骨頭 進度已過半 中潤大道主路轉入南半幅施工改造
    「硬骨頭咱們已經啃完了,改造工程目前已進入倒計時階段,咬咬牙,堅持住,咱們再加把勁兒!」6月9日上午,中潤大道(原山大道—魯山大道)提升改造工程澇淄河橋段施工現場,監理負責人趙琦在調度工程質量和進度的同時,仍不忘給現場施工人員加油打氣。
  • 快評|挺起「硬脊梁」,才能啃下「硬骨頭」
    行政訴訟這塊硬骨頭,誰能啃得下?她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估計很多人不清楚這是怎樣的訴訟類型。但如果說起它的俗稱——「民告官」,估計很多人便會恍然大悟。因為訴訟主體特殊,行政訴訟長期面臨著「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的問題。這些問題能否得到有效解決,既關乎群眾的切身利益,也關乎我國依法行政的推進,關乎法治政府的建設。
  • 「硬骨頭」,憑什麼?
    2020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我軍一支英雄連隊全體官兵回信,勉勵他們把「硬骨頭精神」發揚光大。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連隊「時代楷模」稱號,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表彰該連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這個連隊就是享譽全國全軍的「硬骨頭六連」。
  • 新碶街道啃下星陽村東河路拆違「硬骨頭」
    今天來看第五篇《新碶街道啃下星陽村東河路拆違「硬骨頭」 經驗做法還要在10個城中村推廣》。   6月26日中午,驕陽似火。星陽村東河路上更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隨著金屬的切割聲和榔頭的敲擊聲,路邊一家電瓶車修理店鋪的雨棚由於超出規定大小,且存在落地行為,被拆違人員拆下移走。
  • 【向黨說說心裡話】突破極限 咬緊牙關 啃下體能短板這塊「硬骨頭」
    【向黨說說心裡話】突破極限 咬緊牙關 啃下體能短板這塊「硬骨頭」 2020-07-04 2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潮州市饒平縣:啃下「硬骨頭」 讓貧困戶趕上全面小康列車
    27 戶 69 人未脫貧 ,70 戶 278 人脫貧不穩定 ,1232 個邊緣人口存在致貧返貧風險 ……2020 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 , 面對最難啃的 " 硬骨頭 ", 饒平縣立下 " 軍令狀 ", 深入實施掛牌督戰 , 克服疫情影響 , 確保今年 6 月底前剩餘相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 如期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 《外交風雲》導演宋業明:啃下「硬骨頭」不容易
    「啃下『外交題材』這塊硬骨頭,彌補市場空白」「外交」對創作者來說是一片令人仰止的高地,多年來,或多或少有一些反映新中國外交的片段和故事,但始終沒有人全景式描繪新中國外交史。從渴望到實現,宋業明與團隊一拍即合,準備一點點攻克這一大難題,啃掉這塊「硬骨頭」。「非常有必要早一點把外交題材拍出來,因為我們今天世界發展的格局和70年前毛主席他們所面對的差異太大了,那時候的中國是打開門往外走,今天的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家庭面對的都是大開放的世界格局」。
  • 傳承發揚「硬骨頭精神」的英雄連隊
    今年年初以來,人民陸軍一支英雄連隊再次走進千千萬萬人的視野。習主席給連隊全體官兵回信,勉勵他們牢記強軍目標,傳承紅色基因,苦練打贏本領,把「硬骨頭精神」發揚光大,把連隊建設得更加堅強。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連隊「時代楷模」稱號,號召全社會向他們學習。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表彰該連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 專訪鍾南山院士:「醫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醫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專訪院士鍾南山4月4日,鍾南山在廣州醫科大學越秀校區接受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專訪。本報記者 張銳 攝  清明節三天假期,84歲的鐘南山一直在位於廣州醫科大學越秀校區的辦公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