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馬榮俊 網絡傳播雜誌
為進一步加強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的學習 , 《網絡傳播》雜誌推出「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學習專欄」,特邀相關領域專家進行解讀闡釋,推動學習宣傳貫徹往深裡走、往心裡走、往實裡走,更好服務網絡強國建設實踐。
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創立並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始終堅持和不斷完善的根本工作路線,是貫穿我們黨近百年奮鬥歷程的生命線。
在信息化發展日新月異的新時代,網際網路已經深度融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成為廣大群眾學習、工作、生活離不開的「新空間」,成為黨堅持和貫徹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新裝備」。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提出許多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從理論上實踐上極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為我們做好新時代群眾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切為了群眾」,網信事業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唯物史觀對人類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的揭示、對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最高價值的追求,要求我們黨必須堅持「一切為了群眾」。我們黨不僅在理論上始終不渝地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更在實際上始終不渝地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為人民服務是一個歷史範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對我們黨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從成立的那一天起,我們黨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分析世界發展的總趨勢、中國社會的實際狀況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依據發展變化的實際,不斷探索為人民服務的規律,始終把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基本出發點,既著眼於人民群眾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又著眼於人民群眾素質的提高,努力實現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繼承和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於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
我國網際網路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網際網路越來越成為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新空間,越來越成為獲取公共服務的新平臺。網信事業代表著新的生產力、新的發展方向,應該也能夠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6 年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與 2018 年的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都突出強調,網信事業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適應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降低應用成本,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讓億萬人民在共享網際網路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代網信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也正是得益於大規模的通信網絡建設,使得我國的網絡基礎設施全球領先,性能指標名列前茅。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通信網絡平穩運行,新型網絡基礎設施規模部署為新業態提供了有力支撐,雲辦公、雲教學、雲醫療等異軍突起,智能製造、柔性定製、共享生產平臺、智慧供應鏈管理等表現出強大成長潛力,有效滿足了我國人民群眾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
2020年4月11日,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政務服務管理局聯合窗口單位到大興鎮四崗社區開展「12345政務服務直通車黨員進社區活動」。供圖/視覺中國
「一切依靠群眾」,全方位提升網絡綜合治理能力
唯物史觀關於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的觀點,要求我們黨必須堅持「一切依靠群眾」,以更好地領導人民發揮創造歷史的作用。黨的群眾路線的創立、發展和完善,始終是圍繞人民創造歷史來推進和展開的。充分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緊密團結群眾,是黨的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
回顧歷史,每當黨的事業面臨重大挑戰,每當中國的前途命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關頭,總是用人民群眾的力量推動歷史車輪前進。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同心幹,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網際網路是一個社會信息大平臺,億萬網民在上面獲得信息、交流信息,深刻影響著廣大群眾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為了實現我們的目標,網上網下要形成同心圓。什麼是同心圓?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動員全國各族人民,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我國網民數量巨大,網絡社會是一個複雜系統,必須牢固樹立系統化思維,充分發揮不同治理主體的優勢作用,多主體、多手段、多層面發力,才能形成網絡綜合治理合力。
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加快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的意見》,強調要堅持系統性謀劃、綜合性治理、體系化推進,逐步建立起涵蓋領導管理、正能量傳播、內容管控、社會協同、網絡法治、技術治網等各方面的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全方位提升網絡綜合治理能力。
同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又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國家網絡安全工作要堅持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保障個人信息安全,維護公民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這是黨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在網絡安全領域的具體呈現。網絡安全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共同責任,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廣大網民共同參與,共築網絡安全防線。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善於運用網絡提升社會治理能力
黨的群眾路線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建立在同一塊基石之上的。廣大的人民群眾是實踐和認識的主體,從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的過程也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
改革開放以來,面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黨反覆強調: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確的認識只能來源於群眾的實踐,正確的決策只有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才能實現。領導幹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反映人民群眾的意願,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去發展我們的事業。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截至 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 9.4 億。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要發揮網絡傳播互動、體驗、分享的優勢,聽民意、惠民生、解民憂,凝聚社會共識。並特別強調,對廣大網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對建設性意見要及時吸納,對困難要及時幫助,對不了解情況的要及時宣介,對模糊認識要及時廓清,對怨氣怨言要及時化解,對錯誤看法要及時引導和糾正。」「對網上那些出於善意的批評,對網際網路監督,不論是對黨和政府工作提的還是對領導幹部個人提的,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
習近平總書記還鮮明指出,隨著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社會治理模式正在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向更加注重社會協同治理轉變。
因此,他強調,「要強化網際網路思維,利用網際網路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優勢,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策施政。」網際網路已經成為同群眾交流溝通的新平臺,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
2020年6月30日,江蘇省如皋市行政審批局工作人員宣傳講解「雲上如意店小二」政務服務智能客服系統。供圖/視覺中國
以強烈的政治擔當歷史擔當走好網上群眾路線
自古以來,科學技術就以一種不可逆轉、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展。「無論是誰,無論何時,無論何地」,人類正在依靠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進入「無處不在的信息網絡社會」。
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幹部就要到哪兒去。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必須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的重要論述,切實提高通過網際網路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
始終不渝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仍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增進人民福祉,抓好信息化發展是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要有新動力,網際網路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要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信息資源深度整合,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著力推動網際網路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促進資源配置優化,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推動創新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發揮積極作用。
要繼續大力推進縮小信息鴻溝。隨著5G 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越是信息技術應用好的地方,越會形成好的生態,帶來虹吸效應。國家與國家之間如此,地區與地區之間如此,城市與城市之間如此,城市和農村也是如此,會帶來新的地域分化。我們必須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降低應用成本,使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信息服務,使得更多群眾分享到信息技術發展的紅利。
積極完善創新網際網路時代群眾工作機制。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強調,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完善黨員、幹部聯繫群眾制度,創新網際網路時代群眾工作機制,始終做到為了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引領群眾、深入群眾、深入基層。
近年來,各地將網際網路技術手段應用於群眾工作,探索出不少好經驗、好做法。我們要把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好做法上升為制度機制,同時要結合新的形勢不斷完善發展。要著力完善創新網上服務民生機制,積極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5G 等信息化手段,增強在移動終端實現群眾問題採集、網上問題辦理、服務群眾功能,精準服務群眾。
著力完善創新民智民力匯集機制,創新網上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的方式,提高言路民情通達實效,充分激發人民參與熱情和創造活力,建立健全廣泛集中民力民智的決策機制,讓網際網路這個「最大變量」成為「最大增量」。
原標題:《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有何重要意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