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麵這件事上
天津人一點兒都不含糊
四碟兒撈麵的陣勢拉開
豐盛程度堪稱豪華
戲稱『撈麵席』
如果你自詡津城裡資格老道的面霸
即使還沒嘗過杭州的潮面
也一準耳聞過「片兒川」或者「蝦爆鱔面」的名頭
亦或者是菊英、方傳、八角、慧娟
這些在杭州老百姓眼裡的「面中翹楚」
當然還有今天的主角
將門店悄悄開到南開白堤路的
⊕
/ 01
杭幫面的前世今生
北方人愛食麵,而米飯則是南方人的靈魂伴侶,但在杭州似乎是個例外了。紹興八年(距今800多年前)大宋王朝遷都於此,大批的北方人來到了杭州,讓這座城市沾染了中原的味道基因。物質極大豐富的杭州當地人,在麵條中加入了河鮮、江鮮、湖鮮,再結合四季不同的應季時蔬,讓麵條這種帶著北方粗獷氣息的食物,在江南水鄉的潤色之下變的更為精緻、飽滿。融合了祖國南北精華的杭幫面,才是真正的豪門出身。「杭州的面」並不是北方人都能吃習慣的。當地的潮面使用「柔弱」的南方小麥口感少了些韌勁,水煮後,像「北京癱」癱到了面碗裡,軟塌塌的一點兒勁道都沒有,但老杭州們則「豁席」的不得了。而且澆頭才是重頭戲嘛!勾火顛鍋,那一勺腰肝爆出的煙火氣才最勾魂。而杭州大概是唯一把水煮的潮面稱作「川」的地方,一說是南宋貴族們難忘河南豫菜湯「汆」的手法,以諧音來命名。也有說是江南書生們「以字定形」的慣例,用「川」字表達麵條筋鬥、根根分明的樣子。《雅舍談吃》的作者梁實秋先生出生於北京,但母親是杭州人,所以他筆下的老北京炸醬麵,頗多杭州拌川的影子:醬不能多,多則碼子太鹹,加在面裡不能吃個痛快;烹飪過程中不能慢炸,最好旺火快炒,這樣才能讓碼子清爽不糊;麵條要抻的,不能用切面,現煮現吃,才夠味道。/ 02
真正杭州拌川的做法是頗多講究的,地道拌川的配菜都應該切絲,其中尤以肉絲韭黃最為正宗;炒制過程中油要多、火要大,老抽、黃酒、鹽、胡椒、勾芡,一個都不能少,這樣的出品油潤噴香、柔滑微黏,容易掛在幹撈的麵條上,說白了其實和番茄肉醬意面的「掛汁」效果是一個道理。麵條則要滾水下鍋,幾十秒便可撈出,確保不糊不爛。再把炒好的碼子趁著鍋氣正盛倒進面裡,最好能聽到「嗤嗤」的沸油聲,那才夠香。最後快速拌勻,即刻享用。正宗的杭州麵館裡,做拌川都是兩個灶頭一齊開火的,一鍋煮麵、一鍋炒菜,慢了一樣,味道就差了一分。師傅們仿佛有三頭六臂的本事,能把兩個灶頭伺候的恰到好處,這也是我非常佩服的手段。天津第一家拌川『流芳麵館』正好開到「家門口」!起初有點兒謹慎,怕是外地人走馬觀花學來的手藝,經多方確認,確是杭州當地那家流芳麵館的連鎖之後,才放下心來。在杭州,除了一些老字號外,『流芳麵館』也是本地人會去的館子。初次去,看著眼花繚亂的菜單,選擇困難症犯了?各種澆頭都想嘗試?但人少卻點不了很多份?其實完全不用拘泥於菜單上的名字,把自己喜歡的料,想加的都可以單獨加上。借鑑津城「大餅夾一切」的豪爽路線,來個專屬DIY!每份加料的分量適中,還可以單獨炒好,放在小碗裡,沒有串味的煩惱。也和數次打卡的朋友聊過,「茄汁和豬肝拌川」等等這些館子裡的頭牌,大抵喜歡哪個。她的答案是:「茄汁拌川的汁,豬肝拌川的肝,都無法割捨。」豬肝和京菜裡的小煎豬肝味道稍有不同,但共性是都不會過膩,平日不喜歡豬肝的人也忍不住吃上幾口。本人則大愛這家的肥腸,處理得非常乾淨,一點異味沒有,炒至軟糯入味,吃過念念不忘,單為了ta,我忍不住來了許多次。不過澆頭碼得不多,再單加一份料才覺得滿足。「 杭城流芳麵館(白堤路店) 」
南開區白堤路龍興裡9號樓底商
15990430606
周一至周日 10:00-14:00 16:30-21:00
人均23元
edit.瑪麗蓮懵圈兒&店小二 photo.SANCTU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