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顧佳當場把欺負孩子的家長關起來胖揍時,我愛上了這部劇,眥仇必報的主角,表示這部劇走的不是傳統劇的套路。
但今天想說的不是顧佳,是王漫妮。我沒有搞明白編劇要從她身上傳達什麼?或者說一開始明白,卻越看越不明白。
如果編劇對王漫妮的定位是一種反面教材,那我沒話說,如果編劇認為王漫妮在劇中的每一個選擇是對的,是可以代表當代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的話,這種價值觀我無法認同。
王漫妮的定調從最一開始是一名有自己思想,對生活有憧憬,獨自在超一線城市打拼的現代女性。
我當時愛幾極了這個角色,加之由於自身的經歷,在我眼中,王漫妮比其他兩位接地氣的多。
她獨立,自主,能忍一時之氣,卻不忍一而再再而三。
面對同事的無底線刁難,她沒有像往常的國產電視劇中,以和為貴,也沒有「得理不饒人」,秉公處理了「小人」。
在她得知百萬買菜婦人的身世後,內心同情,不忍讓對方刷卡,那一刻的猶豫,下一刻仍然將卡刷掉。
這一切的一切都太像了,試問有幾個在一線打拼的年輕人沒有過類似的心理?同情,卻又能如何?
可是這條人物線在王漫妮拒絕了梁有錢的銀行卡開始變得不對勁了。
她接受了幾十萬的車,接受了無數奢侈品,卻不接受一張銀行卡?
她接受了梁有錢給的健身卡,那健身房什麼檔次的用眼睛看不出來嗎?我相信帶點腦子的人都會知道一個起碼的價位吧,後面來一句不知道那裡那麼貴真的有點裝了。
當時我不敢說她又當又立,因為我仍然對這個人物抱有希望。
即便在她和梁有錢分手那場戲中,她脫到最後一件衣服時展現出的可憐的倔強,我寧願相信是江疏影沒有演好。
直到她回到家與張主任相親,並留在當地發展。當那場她走過單位走廊,話外音是同事對她議論的戲播出後,我感到了編劇深深的惡意。
這場戲是編劇在表達王漫妮對小城市的不適嗎?是的。但同時也讓觀眾感到了不適,我住在小城市的父母都能感到劇中所表達的小鎮八卦的氣質。
我不能否認在小城市中有很多這種現象,但這樣呈現在電視劇中,並且最後還要裝模作樣站在中立的立場上扣上一個不適應的說法,這樣真的好嗎?
王漫妮對小鎮的不適需要這樣表達出來嗎?哪怕是寫一段劇情是王漫妮與他人共事中產生看法不一也可以,一定要用感情說不到一起,用小鎮的「假熱情」來告訴王漫妮志不在此?
緊接著王漫妮毅然決然離開了家,那場戲看得我簡直不知道說什麼好。一個三十歲的人,連最起碼的責任心都沒有,這不是BIAO是什麼?她離開僅僅是哭了一場,可是讓身處那樣環境中的父母以後怎麼和鄰裡相處?如果一個三十歲的人,還要讓父母處於這種境地,我不認為她是成熟的。
有很多種離開的方式,為什麼要選這一種,如此急不可耐嗎?
她不喜歡不合適可以提前說,別人說她和張志的時候她沒有回絕過,張志對她好為她提供便利的時候她也沒有回絕過,她就差把騎驢找馬的潛意識表象化了。
編劇到底腦子裡在想什麼?是要告訴年輕人,三十歲不晚,想做什麼就去做嗎?不愛就大膽說出來?那你倒是提前說啊,身邊的人,即使是父母,你也不需要考慮嗎?需要這樣處理事情嗎?
於是在她回去後找到魏老闆,直接等於籤訂了「賣身契」。看的我真是三觀盡毀。
你可以表達努力成功的過程中有很多屈辱,你也可以說有些成功需要不擇手段,但請不要把又當BIAO又立牌坊的決心拿出來告訴所有人這樣才能成功。
小人物,低出身的成功不只是這些,以一個物質心理去表達一個小人物的奮鬥史,難免有些歪了。王漫妮在物質女中的段位要遠遠高於林有有在綠茶中的。
王漫妮從不說自己需要錢,她只要有趣,但她的有趣必須有錢來堆積,她的每一個選擇都是那麼的有理有據,但實質卻都一樣,就是錢。
喜歡錢,沒什麼不好,有多大的本事掙多少錢,全劇只在幾個零星的地方看到了王漫妮的工作能力,而且這些能力其實都很統一,就是能忍,其餘的我沒有看到她出眾的地方,但她的追求可不低,她認為自己是出眾的,是與眾不同的,那麼這種心理與一個20歲的人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