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看起來是很枯燥,很高深的學科,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經濟學已經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了,比如,你知道為什麼牛奶用的是方形盒,而可樂卻用圓形盒賣嗎,其實這裡面包含了運輸成本和效率的經濟學關係;你知道為什麼酒吧免費提供花生等小吃,喝清水卻要收錢嗎?其實這裡面是包含了刺激消費的理念在其中的。而今天我們就來講講生活中,幾個有關於經濟學的有趣例子吧。
第二杯半價,到底是商家賺了還是消費者賺了,為什麼商家都愛這麼做
「第二杯半價」,「第二份半價」,這樣的營銷噱頭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比如肯德基跟麥當勞就經常使用這樣的策略。本來營銷不佳的產品,用了這個策略後,立馬就變成了爆款、熱銷的產品。但是,這種營銷方式,從表面上看去不是消費者獲益嗎,那商家為什麼還喜歡用呢?
其實這種營銷方式,是運用了消費者都喜歡「撿便宜」的心理。比如,一杯飲料賣10元錢的,但是加上了「第二杯半價」這樣的噱頭後,那麼一般消費者可能都會買上兩杯,哪怕一個人喝不完,也可以分給朋友。而只要消費者買了兩杯,那麼商家從這兩杯中所賺取的利潤就有15元錢了,而兩杯飲料的材料價錢合起來可能就10元錢,那麼商家不就賺了5元錢了嗎。適當降低利潤從而達到理想的收益,這是「第二杯半價」這個營銷方式的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消耗庫存,還是以這杯飲料為例子。本來這杯飲料不屬於熱銷產品,一天下來甚至可能都賣不出幾杯,但是倉庫裡的材料太多了,需要清空一下,準備進別的材料,於是通過「第二杯半價」這種活動,讓商家一天能賣出去幾百杯這種飲料出去,雖然比預期想的賺的少了一點,卻可以通過消耗庫存,而去進購新的熱銷產品材料,把店鋪新品上市的時間給縮短了不少。
最後就是帶動店裡面其他產品的銷售,比如這家店正在推出新品的小吃,在搭配上這個「第二杯半價」的活動,相信很多客人都會在買飲料時順便買點小吃的,而這就是額外消費了。通過這種額外消費,商家不僅提高了營業額,還可以順便抵消「第二杯半價」活動帶來了利潤損失。
而就從就目前來說,「第二份半價」這一營銷策略還是深受消費者喜愛的。
佔便宜,是消費者千古不變的心理。只要你能抓住這個心理,讓消費者下單,那麼,你就贏了。
綜上所述,「第二杯半價」是個對商家跟消費者都有益的事情,但是,農戶倒牛奶卻是為了止損,你知道嗎?
農戶倒牛奶竟然是為了止損! 送人反而虧得更多
或許大家都曾經聽說過農戶倒牛奶的事件,最近因為受到疫情影響,美國再次出現了這種農戶倒牛奶的現象。但是,大家知道這事件背後,農戶為什麼要倒牛奶,而不是選擇賣牛奶嗎?
經濟學中有個理念,供求決定市場。倒牛奶恰好證明了這一點,上個世紀的美國,因為牛奶產能過剩,導致大量的牛奶囤在了奶農的手裡。這時候的牛奶市場卻已經是接近飽和了,大量的牛奶無法進入市場。再加上牛奶屬於時鮮產品,保存起來很困難,不說當時的美國,哪怕到了現在,牛奶也不能保存太久,那麼多餘的牛奶消費不掉,就只能倒掉了。
那既然賣不掉,為什麼不降價賣呢,一定要倒掉嗎?那就是牛奶本身蘊含的價值問題了,牛奶是奶牛產的,而養一頭奶牛,就包含了人工費,飼料費,運牛奶還有運輸費,倘若牛奶賣不到這些價錢,而是賤賣的話,奶農可能賣得越多,牛奶的市場價格就會越低,這樣下來,只會導致奶農越賣越窮。
那麼為什麼不把剩下來的牛奶送給別人呢?從道德角度來講,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從經濟學角度來講,這只會把牛奶市場更進一步的縮小,都開始送人了,誰還會去買牛奶呢?這樣奶農只會更無路可走。
因此,奶農倒掉牛奶,反而成了調整市場的手段。大量的鮮奶被倒掉,市場出現牛奶的空缺,讓牛奶跟市場之間的供求關係恢復正常,這樣後面生產的牛奶,才能賣出可以維持利潤的價格,而不是賠上汽油錢把牛奶運到城裡賤賣。
從以上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出,其實經濟學並不高深,也不枯燥,反而跟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可以透過問題看得事情的本質,所以,筆者推進大家可以多看點經濟學的書,做一個有趣還有料的人。
(本文由財料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