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鄖陽。
山西人原傑,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任撫治荊襄等處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以功升右都御史,再升為南京兵部尚書。著有《處置流民疏》。原傑是鄖陽首任撫治,提議設鄖陽府,置湖廣行都司,增兵設戍,安置流民40餘萬人,給田附籍,授田定賦。處置鄖陽流民問題安穩妥當,深得成化皇帝信任。成化十三年(1477年),因積勞成疾,卒於返京途中,詔賜太子太保。
鄖陽撫治是針對流民問題而設立的特別巡撫轄區,管理川、陝、豫、楚4省的8府9州65縣,是秦巴地區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原傑為當時十堰及周邊地區的社會治理作出了傑出貢獻。
原傑
考中進士,政績顯著被連連擢升
1417年出生的原傑,是山西陽城人。明朝正統十年,28歲的原傑考中進士,榜列三甲五十四名。30歲那一年,原傑被授予南京御史,不久改到北京。後來他巡按江西,也就是代皇帝巡察地方,接著巡按順天府。由於公道正派,處事果斷,提升為江西按察使。原傑一身正氣,不畏權貴。
巡按江西時,捕獲誅殺強悍的大盜,違法作亂的人收斂了自己的行為。他巡按順天府時,順天府發大水,放牧官家馬匹的人缺乏草料,許多馬匹死去,官吏責令他們賠償,原傑上書請求免於賠償。他還建議用輸送糧食換取食鹽運銷權的方式,發給鹽引憑證輸入米來賑濟饑荒。他的奏疏呈入後,被戶部阻止,但景帝最後還是聽從了原傑的建議,破格提升他為江西按察使。原傑揭發寧王朱奠培淫亂的事情,革去他的護衛。因突出的政績,原傑被賜誥命獎賞。
成化二年,原傑在山東就任右副都御史,巡撫該地。遇到荒年,他設法賑濟救災,使百姓沒有流離遷徙。他被召回任戶部左侍郎,僅次於部尚書之職,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財政稅收等重要事務。當時黃河改道沒有規律,改道後形成淤塞,軍民在淤塞的地區開墾種植,奸徒卻說那些地方是園場屯地,獻給王府以邀賞賜,王府便總是據為己有。原傑奏請將獻出田地的人貶去戍邊,並給接受土地的人加罪。
江西盜賊起事,因原傑曾兩次到那裡做官,深得民心,皇上下詔派他去治理。原傑逮捕並殺了600餘名盜賊,其他的全部解散。原傑不負皇命,治盜有功,改任左副都御史,被召回京城佐理都察院事務。
明代中期,荊襄山區流民聚集,暴亂頻發,朝廷兩度派兵鎮壓,但為生存而聚集於此的流民去而復聚。朝廷一直苦無良策,後來皇帝聽取大臣建議,命原傑以都察院左副部御史之職前往荊襄撫治流民。原傑奏請朝廷在鄖縣設立鄖陽府、鄖陽撫臺,開創了鄖陽山區的安定時代。
鄖陽曾是明清時期的一個特區,這個特區始建於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這是明朝中央政府在流民紛亂的特殊時期設立的一個略高於省級建制的特別轄區,「特區」橫跨湖北、河南、陝西、四川4省邊境的8府9州65縣。這個特區政府存在時間200多年(1476年至1680年),歷經明清兩朝十位皇帝。當時「特區首府」——鄖陽府城也就成了與湖北武昌、河南洛陽、陝西長安、四川成都平級的特有的府城。因而在明清時,鄖陽府知名度比全國境內任何一個府都要高。這期間共有一百二十位朝庭大員在鄖陽府任撫治,而第一任撫治就是功勳卓著的原傑。
不辭勞苦,踏遍深山問民生
原傑深得明朝廷賞識,不斷「超擢」(破格提拔),「拜」、「召」、「遷」(升官),且「治行聞,賜誥旌異」(皇帝下詔書表彰特殊貢獻)。成化帝認為原傑「足辦大事,遣巡撫疆理以籌之」,讓他挑起了撫治鄖陽流民的重擔。
原傑為官清廉,敢作敢為,皇帝多次下詔表彰其特殊貢獻。59歲那年,原傑以欽差大臣的名義赴鄖陽,踏遍所有郡縣,深山窮谷,無不親至,探查民生, 宣傳政策。他以求真務實、事必躬親的紮實作風,會同鄂豫陝三省各級官員,逐村逐戶登記無籍流民。共登記願留鄖附籍流民123371戶,438644人。願歸原籍者16663戶,273752人。也就是說,願意留下來生活的,即安本地戶口,願回老家的,送你回老家去。然後,原傑又率三省官員實地踏勘合議,議定設府諸事。
隨後,原傑將調查情況申奏朝廷:「流民因原籍差、糧浩繁及畏罪棄家偷生。置有田土,蓋有房屋,販有土產貨物,亦不過養贍家口,別無非為事。端若一概逐遣,尚恐去而復來……仰遵諭旨編附各州縣應當差、糧,嚴立禁條,用杜將來。此非一時之安,實為永遠之計……」
在向朝廷奏報詳細調查情況的同時,原傑還深刻剖析了流民們背井離鄉、流徙四方的根本原因,當時苛捐雜稅十分繁重,土地兼併、鯨吞民田十分突出。 與此同時,他還提出了標本兼治的方法。原傑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理念,代民立言,為民請命,要求朝廷減輕百姓賦稅徭役,有其屋,耕其田,只有這樣才能使大量流民安居樂業。
鄖陽府南角樓。
以人為本施良策,終使流民安居樂業
民以食為天,安家落戶、分置田產才是流民的治本之策。解決流民吃飯問題需要大量土地。原傑帶領各級地方官員和廣大軍民掀起了大興農田水利建設高潮,大規模改田造地,修堰塘等水利工程。建設農業基礎設施,推廣水稻、水麥的種植面積,解決了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如,鄖縣修建的武陽、盛水二堰一直使用到現在。在縣城南六十裡處,修建堰塘,改造成了大片良田。經過後幾任巡撫的不懈努力,鄖陽撫治區域新開發土地三十多萬畝,這對流民的長治久安發揮了根本的作用。
原傑還重視漢江防洪設施和飲用水源的建設,修築漢江堤壩御洪以防水患,在鄖縣城先後開鑿二十餘口井解決了軍民吃水問題,減少了傳染病對百姓身體健康的危害。此外,原傑向朝廷申奏設立鄖陽府及流民的安撫意見,朝庭全部準奏。他設計了有利於撫治流民的新的跨省域區劃。在鄖縣縣城所在地增設鄖陽府。從原竹山縣劃出尹店新設置竹谿縣,劃出原鄖縣的武陽和原上津縣的津陽新設置鄖西縣。這樣,新的鄖陽府統領鄖縣、房縣、竹山、竹溪、鄖西、上津六縣,以後又增轄保康縣。選調才幹卓著的河南鄧州知府吳遠任鄖陽首任知府,管轄七縣。
在鄖縣同時新建立鄖陽撫臺(巡撫)衙門,與都察院合署辦公(因為原傑任督察院左副督御史),統轄湖廣(當時全國共有13個行省,湖廣行省即現在的湖北和湖南)的鄖陽府、襄陽府、荊州府,河南的南陽府,陝西的漢中府、西安府。後來又把湖廣的安陸府等州府納入撫治範圍。因為鄖陽地處鄂豫川陝毗鄰地區的中心地帶,便於輻射管理。這樣4省之域的8府9州65縣均在鄖陽撫臺的管轄之中。
為了加強流民的軍事管制,移湖廣行都司駐鄖陽,行都司相當於現在的大軍區,當時全國共設五個行都司:湖廣行都司、陝西行都司、山西行都司、福建行都司、四川行都司。並調治軍經驗豐富的原湖廣行都司最高長官都指揮使柴政親臨鄖陽領兵,分隸七衛八所,官兵最高峰達到十幾萬之眾,在鄖縣城設立鄖陽衛。強大的軍事力量,對新設轄區的流民遣送、叛亂平定、維護社會安定等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鄖陽撫治設立後,鄖陽即成為鄂豫川陝毗鄰地區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的區域性中心,使鄂西北在歷史上首次成為獨立行改建制的地區,對本地區今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鄖陽老城鐘鼓樓。
奏請朝廷統籌財力,鄖陽府城得以建成
雖然早已被淹沒水下,但提起曾經氣勢恢宏的鄖陽府城,至今還被十堰人津津樂道。而要知道,在數百年前,這座集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多項功能於一體的城池,也出自首任鄖陽撫治原傑之手。
鄖縣設府之前,縣城並沒有城牆,依憑西北的高山崗和東南的漢江為城防。直到明天順八年(1464年),知縣戴琰才築土牆以防禦攻擊。在鄖縣設鄖陽府後,同時設置轄四省之域的鄖陽撫臺,還有領軍十餘萬的湖廣行都司。一個小小的鄖縣城,突然增設高級行政管理機構,還有相應的財經、軍事、教育等系統,彈丸之地遠遠不能容納繁多的新設單位,必須大規模擴建。
於是原傑立刻上奏朝庭,需統籌各方力量共同籌建,皇帝即下令責成湖廣行省舉全省之力,迅速組建力量,抓緊修築,限期完成,以撫流民。也就是說,鄖陽府城建設是由明朝中央政府下的任務,全省統籌財力,軍方與老百姓合力修建的。在鄖陽府城建設中,時任湖廣行都司都指揮使柴政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他牽頭組織部隊官兵負責拓展鄖縣城、修建府署等工程,首任鄖陽知府吳遠督陣,積極組織民工,由此掀起了軍民齊上陣、興建鄖陽城的建設場面。
沿鄖縣舊城基擴大規模,建成周圍長度八百餘丈、高二丈四尺、設有六道城門的新府城,東西南北四門分別稱為宣和門、平理門、迎薫門、拱辰門,皆有四坡重簷門樓,極為宏偉壯觀。東、西、南三門皆有甕城。另附建小西門、小南門,以便出入。府城東開鑿護城河以阻隔,西、南憑漢江為天塹,北踞山嶺築城牆。府縣各級衙門、街道、集市、祠堂、廟壇排布井然有序。原傑還特別重視教育事業,興建府學,廣開教化。
建成後的鄖陽府城,憑鄖山,臨漢水,控扼四省毗連之地六十餘縣,真正是繁華昌盛,氣象崢嶸,有省城之規模與氣概。也正因為因此,當時的鄖陽成為鄂豫川陝四省毗連地域的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化中心。
至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新建府城仍不能滿足需要,時任巡撫章煥於城東北將城牆擴築兩百餘丈,並增設小東門(時雨門)。至此鄖陽府城共有七門,全國罕見。終使鄖城固若金湯,易守難攻,被譽為「福城」。經過鄖陽後來歷任巡撫的建設,逐步修通了以鄖縣為中心通向外省的四條通道:一條往陝南漢中,一條往西安,一條往河南南陽,一條往四川。沿途商旅不絕,公文四達,對推動鄖陽山區與外部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
鄖陽撫治存在的200餘年,鄖陽府500多年的輝煌,原傑勞苦功高,功不可磨。
鄖陽文化研究專家百歲老人冷遇春先生總結:原傑能在較短時間內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全國當時的嚴峻局勢和朝庭的高度重視謂之得天時;鄂豫川陝各地的全力支持配合和鄖陽自身的優勢條件謂之得地利;軍民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和掌管軍隊的柴政、首任知府吳遠等一大批賢能官吏鼎力協作謂之得人和。特別是原傑後來的繼任者吳道宏,以大理寺(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法院)右少卿提督撫治鄖陽,他繼續貫徹執行原傑的執政理念,一張藍圖繪到底,終於將朝庭安定鄖陽、穩定全國這一目標實現。
(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 記者 何利 編輯:艾蒿)
【來源:十堰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