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多鶴》是嚴歌苓於2008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和她筆下諸多嵌套在宏大歷史背景的故事一樣,這也是一個以戰爭為背景的故事。
1945年,蘇聯展開八月風暴行動,在中國東北與日軍作戰,日本戰敗投降,大批偽滿洲國日本「墾荒開拓團」的女性成員被拋棄。十六歲的日本少女竹內多鶴僥倖活了下來,卻被裝在麻袋裡賣給了一戶姓張的人家。這讓張家和這個日本女人連起來,一連就是大半輩子。
那個多鶴要為他生兒育女的男人叫張儉(張良儉),他的妻子朱小環過去因日本人追趕意外流產無法再懷孕,不得不被迫接受自己的丈夫與一個日本女人生孩子。多鶴為張家生了三個孩子,她們共同操持家裡家外,把三個孩子養育成人。他們三個也在柴米油鹽、家長裡短裡漸漸磨合著。
湊合與不湊合的人生哲學
多鶴和小環,一個是溫婉堅韌的日本女人,一個是活潑樂觀的中國女人。
多鶴在履行生育職責的同時,作為日本人一絲不苟的生活習慣影響著這個家庭。多鶴非常愛乾淨,天天拿著抹布把水泥地擦得鋥亮;把家裡每一個人的衣服都熨燙得服服帖帖,哪怕上面都布滿補丁;她給每一個人都做拖鞋,動不動就要鞠躬行禮,永遠都是忙忙碌碌的。她用自己的忙碌換來了一家人的乾淨整潔,在貧苦中追求著完美。
而小環呢,刀子嘴豆腐心,大聲吵,高聲罵,不怕丟臉,不拘小節卻含著大愛,這裡也反射出中國婦女的生活態度,以不變應萬變,隨遇而安,她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湊合吧」!
多鶴的存在,對於這個「湊合」的家庭,始終是一顆定時炸彈。張儉決定讓多鶴離開這個家,借外出遊玩故意將多鶴丟在外面,試圖讓這個家過上正常的生活。
可是他不知道,為他生了三個孩子的多鶴,也為自己自己生下了親人,這世上唯有的親人。多鶴的骨血已經融入這個家,除非毀滅。
小環,這個充滿著底層小市民的煙火味的婦人,一張嘴得理不饒人,一顆心純樸卻善良。她盡了最大的努力想把多鶴找回來,想把張儉丟掉的良心撿回來。
多鶴終於還是自己回來了,抱著與自己的骨血同歸於盡的決心,帶著一身嶙峋的傷痕艱辛而疲憊地找到了回家的路。在小環家長裡短的絮叨中,在想到可愛的孩子們時,多鶴原本已經堅硬的內心竟奇異地柔軟起來。
其實只要一點暖,一點愛,都足夠支撐多鶴活下去。
夾縫中的隱忍愛情
多鶴和張儉一塊生活了八九年,但因為她是日本人,張儉最初是厭煩她的,後來這種厭煩消失,也不過是把她當作一個家人的存在。
多鶴為他生了三個孩子,經歷了種種磨難,突然有一天張儉愛上了這個為他生兒育女的日本女人,並像毒癮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張儉開始和多鶴約會,他們去公園裡,去鐵路旁,去蘆葦叢裡……他們仔細品味著愛情的甜蜜,像一對陷入熱戀的情侶。
一旦這兩個人之間有了愛情,這個家的平衡就會被打破。因為二人在劇場做「露水夫妻」被發現,張儉被抓了起來,最終也被小環知道了。自此,張儉又變了,不再約多鶴了,變得非常冷漠,把這份感情埋藏起來了。
生活中,三個孩子都稱多鶴為「小姨」,喊小環為「媽媽」,但血緣之情又怎麼能只看稱呼呢,孩子們長大一點之後,什麼都不說,可是內心裡都知道誰是真正的媽媽,也對這個畸形的家庭產生了厭惡。
工友小彭和小石因為對多鶴的喜愛和好奇而對這個家過分關注,他們也漸漸發現了真相。張儉越來越不安,自己顛沛流離、遠離家鄉所求的也不過是一個現世安穩。
終於有一天,在一次大夜班中,張儉開的吊車脫鉤,掉下來的鋼板,恰恰砸死了對多鶴起了禍心的小石。這場事故,讓張儉遭受多年的牢獄之災,不可避免地改變了這個家庭的命運。
這一家人在夾縫中苦苦掙扎,熬到1980年代中日建交。日本制定出一套針對滯留中國日本人的歸國政策,多鶴曾經救過的小女孩久美回來報恩。多鶴終於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可是卻發現早已不是記憶中的模樣。
從新聞報導和1990年代到千禧年之後陸續出現的紀錄片和電視劇中也能得知,回到日本後這些人並沒有很好地融入日本社會。或許,像多鶴她們這樣的戰爭遺留物,本就是不受歡迎的。
最後,張儉遠赴日本治病,還和多鶴領了結婚證,她在法律上獲得了張儉妻子的身份,擺脫了妻子不是妻子,母親不是母親的僵局。張儉最終死在了日本,春美、張剛都移民去了日本,張鐵留在國內工作,家裡就剩下小環和那隻垂垂老矣的大黑狗。
這就是多鶴的一生,她淪為生育機器,身份不明不白,得到過愛情又很快失去,漂泊在異鄉大半輩子,在暮年的時候才歸國,我們都覺得她是可憐悲慘的,但她卻在湊合的人生中堅持內心的完美,用堅韌實現了自我救贖。
小說通篇著墨於普通人的家長裡短、愛恨情仇,嚴歌苓並未直接批判戰爭,但卻讓我們通過對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深切體會到戰爭的慘無人道,深思時代的無奈和人性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