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多鶴》:荒誕的背後,是特殊時代的自我救贖

2020-12-23 肆維碼

《小姨多鶴》是嚴歌苓於2008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和她筆下諸多嵌套在宏大歷史背景的故事一樣,這也是一個以戰爭為背景的故事。

《小姨多鶴》,嚴歌苓著

1945年,蘇聯展開八月風暴行動,在中國東北與日軍作戰,日本戰敗投降,大批偽滿洲國日本「墾荒開拓團」的女性成員被拋棄。十六歲的日本少女竹內多鶴僥倖活了下來,卻被裝在麻袋裡賣給了一戶姓張的人家。這讓張家和這個日本女人連起來,一連就是大半輩子。

那個多鶴要為他生兒育女的男人叫張儉(張良儉),他的妻子朱小環過去因日本人追趕意外流產無法再懷孕,不得不被迫接受自己的丈夫與一個日本女人生孩子。多鶴為張家生了三個孩子,她們共同操持家裡家外,把三個孩子養育成人。他們三個也在柴米油鹽、家長裡短裡漸漸磨合著。

湊合與不湊合的人生哲學

多鶴和小環,一個是溫婉堅韌的日本女人,一個是活潑樂觀的中國女人。

電視劇《小姨多鶴》

多鶴在履行生育職責的同時,作為日本人一絲不苟的生活習慣影響著這個家庭。多鶴非常愛乾淨,天天拿著抹布把水泥地擦得鋥亮;把家裡每一個人的衣服都熨燙得服服帖帖,哪怕上面都布滿補丁;她給每一個人都做拖鞋,動不動就要鞠躬行禮,永遠都是忙忙碌碌的。她用自己的忙碌換來了一家人的乾淨整潔,在貧苦中追求著完美。

而小環呢,刀子嘴豆腐心,大聲吵,高聲罵,不怕丟臉,不拘小節卻含著大愛,這裡也反射出中國婦女的生活態度,以不變應萬變,隨遇而安,她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湊合吧」!

多鶴的存在,對於這個「湊合」的家庭,始終是一顆定時炸彈。張儉決定讓多鶴離開這個家,借外出遊玩故意將多鶴丟在外面,試圖讓這個家過上正常的生活。

可是他不知道,為他生了三個孩子的多鶴,也為自己自己生下了親人,這世上唯有的親人。多鶴的骨血已經融入這個家,除非毀滅。

小環,這個充滿著底層小市民的煙火味的婦人,一張嘴得理不饒人,一顆心純樸卻善良。她盡了最大的努力想把多鶴找回來,想把張儉丟掉的良心撿回來。

多鶴終於還是自己回來了,抱著與自己的骨血同歸於盡的決心,帶著一身嶙峋的傷痕艱辛而疲憊地找到了回家的路。在小環家長裡短的絮叨中,在想到可愛的孩子們時,多鶴原本已經堅硬的內心竟奇異地柔軟起來。

其實只要一點暖,一點愛,都足夠支撐多鶴活下去。

夾縫中的隱忍愛情

多鶴和張儉一塊生活了八九年,但因為她是日本人,張儉最初是厭煩她的,後來這種厭煩消失,也不過是把她當作一個家人的存在。

多鶴為他生了三個孩子,經歷了種種磨難,突然有一天張儉愛上了這個為他生兒育女的日本女人,並像毒癮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張儉開始和多鶴約會,他們去公園裡,去鐵路旁,去蘆葦叢裡……他們仔細品味著愛情的甜蜜,像一對陷入熱戀的情侶。

一旦這兩個人之間有了愛情,這個家的平衡就會被打破。因為二人在劇場做「露水夫妻」被發現,張儉被抓了起來,最終也被小環知道了。自此,張儉又變了,不再約多鶴了,變得非常冷漠,把這份感情埋藏起來了。

多鶴和張儉短暫的快樂時光

生活中,三個孩子都稱多鶴為「小姨」,喊小環為「媽媽」,但血緣之情又怎麼能只看稱呼呢,孩子們長大一點之後,什麼都不說,可是內心裡都知道誰是真正的媽媽,也對這個畸形的家庭產生了厭惡。

工友小彭和小石因為對多鶴的喜愛和好奇而對這個家過分關注,他們也漸漸發現了真相。張儉越來越不安,自己顛沛流離、遠離家鄉所求的也不過是一個現世安穩。

終於有一天,在一次大夜班中,張儉開的吊車脫鉤,掉下來的鋼板,恰恰砸死了對多鶴起了禍心的小石。這場事故,讓張儉遭受多年的牢獄之災,不可避免地改變了這個家庭的命運。

這一家人在夾縫中苦苦掙扎,熬到1980年代中日建交。日本制定出一套針對滯留中國日本人的歸國政策,多鶴曾經救過的小女孩久美回來報恩。多鶴終於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可是卻發現早已不是記憶中的模樣。

從新聞報導和1990年代到千禧年之後陸續出現的紀錄片和電視劇中也能得知,回到日本後這些人並沒有很好地融入日本社會。或許,像多鶴她們這樣的戰爭遺留物,本就是不受歡迎的。

最後,張儉遠赴日本治病,還和多鶴領了結婚證,她在法律上獲得了張儉妻子的身份,擺脫了妻子不是妻子,母親不是母親的僵局。張儉最終死在了日本,春美、張剛都移民去了日本,張鐵留在國內工作,家裡就剩下小環和那隻垂垂老矣的大黑狗。

這就是多鶴的一生,她淪為生育機器,身份不明不白,得到過愛情又很快失去,漂泊在異鄉大半輩子,在暮年的時候才歸國,我們都覺得她是可憐悲慘的,但她卻在湊合的人生中堅持內心的完美,用堅韌實現了自我救贖。

小說通篇著墨於普通人的家長裡短、愛恨情仇,嚴歌苓並未直接批判戰爭,但卻讓我們通過對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深切體會到戰爭的慘無人道,深思時代的無奈和人性的光輝。

相關焦點

  • 小姨多鶴:同一屋簷共侍一夫,嚴歌苓筆下這段荒誕又真實的姐妹情
    嚴歌苓的長篇小說《小姨多鶴》,向我們講述在特殊年代,一個帶有荒誕色彩的傳奇故事,在日本潰敗撤離的 1945 年,作為日本代浪村移民的後代,16歲的日本少女竹內多鶴因為求生的本能沒有隨著其族人的集體式自殺死去。在失去了所有親人之後,多鶴被賣進一個東北普通家庭,男主公張儉的媳婦無法生育,所以他們家買來多鶴就是為了給張家傳宗接代。
  • 豆瓣8.4《鋼的琴》:黑色幽默背後,是對命運的抗爭與救贖
    鋼琴:影片中的鋼琴有著多重隱喻:第一層隱喻,即用鋼做的琴,表面荒誕,其實象徵著一個父親淳樸的愛;第二層隱喻,是陳桂林這群工人們,將鋼琴賦予了自我救贖的意義,他們通過造鋼琴,緬懷那段光輝的歲月,在不堪的生活中得到心靈的救贖。
  • 《與神同行2》:審判背後的自我救贖!
    《與神同行2》:審判背後的自我救贖!去年年末,一部韓國大片《與神同行:罪與罰》由於精彩的劇情和精良的特效,刷新了韓國影史第二的票房紀錄,僅次於《鳴梁海戰》,可以說,《與神同行》是「現象級」的系列電影。同樣,生前善良正直的人,也會有一些特殊權利,例如主角金自鴻,生前是一名救人無數的消防員,同時他勤勉認真的對待工作,因此拿到了死者中的「貴人卡」。
  • 荒誕離奇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告誡讀者:真正的救贖來源於自我
    最後愛麗絲反駁王后,回到了現實世界,讓我們感受到了作品背後真正的深意。作者在仙境中同樣設立了現實一樣的權威體系,由統治者決定下面人的生死。在一開始愛麗絲明明不想待在姐姐的身邊,無聊至極,卻沒有提出異議,只是偷偷打盹。但在做完夢之後,她站起來快活的往那邊走去。她掙脫了現實的束縛,選擇追求自我,完成了自我救贖。回家的路,其實也是她掙脫現實的枷鎖,實現自我救贖的過程。
  • 嚴歌苓:《陸犯焉識》必須寫,《小姨多鶴》最難寫
    我覺得一旦把『我』變成小說裡的第一人稱,『自我審查機構』開始工作:什麼行為可以加在『我』的後面?什麼行為不可以加在『我』的後面?但是如果我不用『我』這個第一人稱,我會覺得這是一個跟我沒什麼關係的人,所以我還是喜歡在小說中用『我』這個第一人稱。」
  • 《半個喜劇》:荒誕的喜劇背後,是現實與自我碰撞的探討
    本片與該團隊之前創作的另一部反諷式喜劇《驢得水》背後的哲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豆瓣評分高達7.4。影片對於劇情與人物的設計其實並不複雜,劇情定位由三個年輕人的不同愛情觀進行展開。主要講述了兩個看似有著深厚友誼的好哥們孫同和鄭多多,因為女主莫默的出現,直接改變了他倆的生活。表面看似一部關於愛情的輕喜劇,實際內核卻是一場關於現實、自我的探討。
  • 《戀愛的犀牛》:荒誕的愛情背後,蘊藏著「存在主義」的哲學內涵
    在存在主義看來,世界是荒誕的,人的存在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從而賦予意義。而編劇和導演想給我們展現的,是在這個焦慮的時代中,不同人對待命運不同的選擇,劇裡每一個選擇背後,其實反映著真實世界的萬象,荒誕卻又真實。
  • 做堅韌不屈的《小姨多鶴》,還是妥協遵從的《82年生的金智英》?
    導語:命運給每個人發了牌,可最終是打成一地雞毛還是王炸,決定因素是每個人在生命中是屈服遵從還是不斷努力抗爭,看完韓國熱銷小說《82年生的金智英》,想起很喜歡一位女作家嚴歌苓,又翻一遍她的《小姨多鶴》。雖然任何時代和現實都有很多無法改變的,但作為當中的女性,依然要過好這一生。
  • 同一屋簷下,共侍一夫,嚴歌苓筆下這段荒誕又真實的姐妹情
    嚴歌苓的長篇小說《小姨多鶴》,向我們講述在特殊年代,一個帶有荒誕色彩的傳奇故事,在日本潰敗撤離的 1945 年,作為日本代浪村移民的後代,16歲的日本少女竹內多鶴因為求生的本能沒有隨著其族人的集體式自殺死去。在失去了所有親人之後,多鶴被賣進一個東北普通家庭,男主公張儉的媳婦無法生育,所以他們家買來多鶴就是為了給張家傳宗接代。
  • 《桌球天王》救贖與自我救贖!
    發現每部TVB的電視劇都能讓我學到很多知識,高質素的電視劇啊~~~第三,就是如題目所說,感覺它在講一個主題:救贖與自我救贖。這個是在看到炒靚是未婚媽媽的時候腦子裡突然蹦躂出來的詞,並且一直延續到結束。他自我救贖,一橋救贖。
  • 《肖申克的救贖》,救贖的最好方式是自我救贖,渡人先渡己
    電影著眼於大背景下,批判了當時美國的黑暗的司法制度,並且還刻畫了在監獄中那些所謂囚犯的生活,在人們傳統的眼光中,監獄就是黑暗與邪惡的存在,其實在監獄之內,也仍然存有友情和溫馨,並且整部電影一直貫穿著一個主題,就是救贖與希望,監獄代表的是牢籠,代表的是壓抑,而想要逃出監獄的人則代表著掙脫枷鎖和尋找自由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人的蛻變,是人的自我救贖。
  • 《摩天大樓》—— 一場關於女性的自我救贖
    不是3.7分的《創業時代2.0》,也不是4.4分的《我的真朋友2.0》,而是足足有8.2分之高的、國內首部女性向懸疑推理劇《摩天大樓》,楊穎擔綱特別主演。有觀眾因為她在影視劇中的慣常表現被提前勸退,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楊穎演得並不差,或者說沒有預想中的差。
  • 《海洋之歌》|線性動畫的視覺美背後,是一場「自我救贖」之旅
    我們總會因自己曾經受過的傷,而害怕再去愛,也讓自己對「愛」產生質疑,認為世界不公,甚至覺得自己好像被時代拋棄,而陷入悲傷的困境裡。本文我將從獨特的藝術魅力,專業的角度來分析色彩的創作理念,與神話故事隱喻折射的現實意義,探討如何在曾經的傷害裡獲得自我救贖。
  • 看似搞笑的背景下,是自我的救贖
    楚門的世界是一部國外非常好看的電影,主人公看似一一個荒誕的人生卻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非常不平凡的道理,在看似搞笑的背景下,是楚門自我的救贖,為何楚門的世界是自我的救贖呢,就是因為他所演繹的正是我們每個人心理精神上的一種自我衝破,邁向新世界的一種勇敢的探索。
  • 豆瓣9.7《肖申克的救贖》:真正的「救贖」在於自我覺醒
    帶著陰鬱的情懷,我觀看了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一開始我並不能明白影片其中蘊含的深意。直到我觀看了三遍、四遍,甚至更多時,我才深深體會到,影片並不是簡單地告訴我們如何進行自我救贖,而是告訴我們真正的「救贖」在於自我覺醒。
  • 《燦爛人生》:在救贖與自我救贖中,人生的缺失感該如何安放?
    電影中的時代是義大利最特殊的社會歷史時期,身處其中的尼古拉和馬迪奧 代表了當時的 一代人,他們迷茫、無奈、困頓,面對理想與現實衝突帶來的巨大缺失感,他們無法排遣心中的苦悶與痛苦,只能在救贖與自我救贖的過程中,尋找與社會的和解。
  • 我們都在自我救贖,也在被救贖_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
           有一種鳥,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自由的光輝,冥冥中註定是無法被囚禁的,《肖申克的救贖》就講述了這麼一個籠中鳥如何掙脫出囚禁的牢籠飛往自由天空的故事。
  • 一個人的朝聖,一次心靈的救贖,一段與自我對話的旅程
    奎妮.軒尼斯用寫信的方式完成心靈的救贖與解脫,完成自己的朝聖。在信裡用自述和旁觀者的角度記錄以前發生的一切。早就想看這本書了,但一直沒有找到足夠長的時間,沒有靜下心來。直到上班時間又一次被推遲,反而沒有那麼焦慮和期待上班了。內心平靜,更加明白當有些事情我們自己不可控制的時候,何不安心靜下來多讀幾本書,多去接近下大自然。
  • 《溫暖的屍體》賞析:美國新一代喪屍電影,喪屍的自我救贖
    與《殭屍肖恩》《殭屍之地》不同,本片的主人公變成了喪屍,並著重從人物的內心情感層面進行表現,通過喪屍R對頹廢的喪屍形象和無意義的生存狀態的自我嘲諷,並用灰暗的色調和滄桑的搖滾音樂襯託去展現曾經繁華的城市的荒涼,再加上眼神空洞面容可怖的喪屍在街道上傻傻地反覆遊蕩這幅滑稽荒誕的景象,於是,喪屍世界的陰暗與荒涼等特點被無限地放大。
  • 荒誕背後的諷刺——評電影《走著瞧》的主題意蘊
    荒誕背後的諷刺一評電影《走著瞧》的主題意蘊文革話題一直是電影導演們念念不忘的熱門題材,李大為的《走著瞧》又是一部拿「文革」開刀的電影,但該片卻並未一味地誇揚沉重的社會氣氛,也並未「為了荒誕而荒誕」,而是打造了一出「人驢大戰」的荒誕喜劇,暗含那一時代的荒誕特徵,進而有荒誕背後問觀眾陳示其沉重的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