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朱 琳
編輯/ 塗彥平
設計/ 趙昊然
來源/ Forbes,作者:Sarwant Singh
隨著汽車工業朝著電氣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汽車製造商應該加快數位化、靈活和集成的電動汽車/自動駕駛(EV/AD)平臺的發展,這些平臺最終可以過渡到移動智能平臺。但是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目前還不清楚這個行業是否真的願意在平臺開發策略上走得更快更猛。這個行業比西恩·漢尼提(Sean Hannity)更加保守。(譯者註:漢尼提是福克斯電視臺主持人,政治傾向十分保守。)
然而,這種驚人的變化速度讓他們別無選擇。當他們開始考慮實現EV/AD平臺化的不同方法時,至關重要的是他們必須將三個關鍵平臺功能保持在最前沿,即故障後可操作性、集成性和模塊化。這其中蘊含著一個令人驚訝的想法:長期以來人們熟悉的物理平臺將讓位給數字動力平臺。
為了解釋車輛開發平臺從物理化身到數位化身,再到實現移動智能平臺的複雜轉變,我將使用最簡單的類比——無處不在的兒童滑板。在這種情況下,不要把平臺想像成有兩個輪子的板,而是更複雜的東西。請想像它有硬體,需要是電動的,然後是自動的。現在讓它與其他玩家競爭,這就是它成為移動平臺的地方。這個平臺不僅支持一種解決方案,而且還支持解決方案的許多部分,兒童(或者汽車製造商,視情況而定)可以從中選擇。
漸進式創新有其局限性
如今,汽車製造商正試圖通過修改或改造現有平臺,使之成為電動/電氣化的同類產品,以加速電動汽車的引入。然而,這種漸進式創新戰略具有根本的局限性:改造後的平臺完全無法與專用的電動/電氣化平臺相媲美。專用的電動/電氣化平臺提供的優勢可能包括提高成本效率,可擴展以與其他應用程式協作,並能夠支持電氣化以外的功能,包括自動化、下一代連接特性甚至是新的商業模式。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汽車製造商要開發的下一代汽車平臺,應該是專門為電動車生產而製造的平臺,而目前他們還沒有開發。此外,由於他們的目光堅定地展望著未來,這種電動平臺的設計和製造也需要實現自動化。
故障後可操作冗餘
任何能夠實現電氣化和自動化的下一代平臺,都應該具備關鍵的「故障後可操作」或冗餘功能,以促進駕駛安全。這意味著可以為多個核心底盤或與安全相關的應用實現冗餘功能。這樣的冗餘可能會逐漸引入,也許從轉向裝置開始,然後包括許多其他底盤功能,如剎車和懸掛系統。
再次用滑板來類比,從硬體的角度來看,車輛平臺通常是一個物理的框架,框架上安裝了車軸和電池(對於滑板來說就是的輪子)。然而,向電動和自動駕駛能力的轉變將伴隨著核心軟體能力,包括電動/電子架構、傳感器集成能力和基本通信協議。這些都是平臺需要考慮的小複雜性。
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物理方法對EV/AD平臺進行開發將是一種非常狹窄、線性且簡單的方式,來將未來平臺的形式可視化。相反,如果要素正確,我相信它們是正確的,那麼我期待平臺開發策略發生指數變化。在這裡,硬體將只是整個平臺難題的一部分。
如果汽車製造商願意利用他們的能力,那麼自然而然的結果將是錨定在軟體中的私人車輛(PBV)的出現,該軟體可用於實現故障後可操作冗餘功能。以平臺的物理表現概念為特徵和便利的PBV生態系統,將被數字表現或我稱之為「移動平臺」的東西所取代。
除非汽車製造商能夠破解移動平臺這一難題,而且這將是一個漫長、艱難而又複雜的過程,否則未來主義者們長期以來所吹捧的基於服務的豐厚收入脈絡將無法得到發掘。
最終將使所有這些成為可能的是可擴展的模塊化EV/AD平臺,該平臺可通過數字「帽子」實現即插即用的靈活性。
模塊化、可擴展性和數字「帽子」的概念
在汽車工業中,「帽子」的傳統定義是平臺安裝的物理設計和接口。汽車工業現在面臨的顛覆是將這些物理的「帽子」轉變為數字的「帽子」。
這裡有一個簡單的類比,就是要在手機上升級到某個特定功能。以前,這可能需要你購買新的硬體,但是我設想的將來的功能是,能夠拔出現有的攝像頭並插入一個改進後的新攝像頭,而無需更改手機的任何基本組成部分。對我來說,這確實很關鍵,因為只有當手機啟用了模塊化的、靈活的平臺後,這種選擇才可能實現。
而這正是我所預見的數字「帽子」概念在汽車舞臺上的表現:EV/AD平臺是模塊化的、靈活的、可擴展的和數字的,有能力在頂層支持多個數字「帽子」。
模塊化在這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模塊化的主要方面是,它將使汽車製造商能夠靈活地使用駕駛艙和他們想要的車輛內電子單元。根據車輛的使用情況,平臺可以進行數位化定製,這種模塊化之所以能夠實現,僅僅是因為它是作為即插即用的靈活平臺創建的。
當然,最大的挑戰是汽車行業不容易實現模塊化,特別是由於其產品的製造方式,這並不是大多數廠商能夠自己完成的事情。雖然汽車製造商非常擅長為特定的車輛和應用量身定製解決方案,但他們缺乏為EV/AD時代構建可擴展平臺的專業知識。
再者,儘管汽車製造中無疑存在一定程度的模塊化,但在電子方面卻並非如此。因此,探索一系列新的商業模式將變得非常重要。
誰在市場上做什麼?
平臺開發方法(來源:FROST & SULLIVAN)
汽車製造商、初創企業和一線企業都參與到了平臺開發遊戲中。一些商業模式側重於通過內部開發來實現完全控制和所有權,其他一些則通過將其用作創新來吸引來自其他合作夥伴的的興趣和投資,而還有一些則不一定要成為市場的一部分,而是要出售它,即授權技術。
儘管每種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優勢,但這種已經開始朝著集成移動平臺轉變的模型是共同創造出來的,它將利用各合作夥伴的互補優勢,加快進入市場的速度。
隨著EV/ AD時代的到來,汽車製造商是時候開始加快他們的滑板速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