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人開始注重起自己的外在形象,這也大大促進了國內外服裝行業的快速發酵。如今有不少男士對服裝也同樣有著自己的追求,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能叫得上的女裝品牌有很多,但提起專做男裝的品牌卻是少之又少,但要說起國內知名的男裝品牌,想必首先出現在大家腦海裡的一定是那句:海瀾之家,男人的衣櫃。
近些年由於電子商務的出現,在中國有不少經典服裝品牌紛紛遭受衝擊,加上同行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很多沒能轉型成功的服裝巨頭在近幾年也都頻出現倒閉破產的現象,海瀾之家雖說還未到破產之際,但這幾年的日子看上去也不是特別好過,早前被爆出負債百億,衣服堆滿倉庫,無人購買。
周建平和他的「小毛紡廠」
海瀾之家的發家路徑和許多服裝廠一樣,也是從一個小毛紡廠起家的。創始人周建平出生於1960年江蘇省的一個小縣城裡,當時中專畢業後的他在老家開了一家照相館,並因此為自己積累了第一筆創業資金30萬元,在上世紀80年代30萬元的積蓄可以說是相當可觀了。
但不安於此的周建平,在1988年帶領18名工人,以30萬元承包下江陰市新橋第三毛紡廠,這也就是「海瀾之家」的前身了。1991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市場上掀起一股「西裝潮」,膽識過人的周建平為了引入西裝生產所需的精紡技術,毅然投入1000萬將廠裡的設備進行升級,沒想到一番冒險的舉動,讓周建平的小毛紡廠得以突飛猛進。
1994年,周建平的工廠憑藉精紡技術,獲得年銷售額達1個億的成績,並因此成為業內的領頭羊,名副其實的製造業「黑馬」。同年,周建平的小毛紡廠正式晉升成為「三毛集團」,之後廠裡的效益也是節節攀升,年均銷售額高達1.3億元。於1997年,更是突破10億元大關,其規模和效益躍居全國同行第二。
踏準節奏的男人衣櫃——「海瀾之家」
說起「海瀾之家」的誕生,還是來源於2002年周建平前往東京優衣庫考察之後,他對「量販式銷售」的發展非常有信心,認定會在國內流行。於是在考察結束回國後的第二個月,周建軍就成立了「海瀾之家」,正式進軍服裝銷售市場,此後「海瀾之家」的門店就開始在全國遍地開花。
海瀾之家定位為「男人的衣櫃」,主張走性價比的大眾男裝路線,打造一站式購物的模式,主攻國內三四線城市。在當時網際網路還尚未成熟的時代裡,周建平為了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先後投入5000多萬,請來當下正流行的流量明星為「海瀾之家」做品牌代言,其中不乏有吳大維、印小天、杜淳、林更新等十多位知名藝人。
2014年,海瀾之家成功借殼上市,一躍成為當時A股市值最大的上市服裝企業,市值高達400億元,同年營收增長率達73%,成為了國內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男裝品牌」,公然「叫板」優衣庫,而周建平也因此坐上了江蘇首富的位置,身家「暴漲」269億元。
瘋狂擴張之下,深藏隱患
回望海瀾之家的成長曆程,先是效仿優衣庫的銷售形式,再請來當紅明星為其代言,打破傳統的購物模式,採用「一站式自助購物」的方式,在國內服裝市場上一炮而紅。據相關資料顯示,截至目前,海瀾之家在全國的線下門店高達5000多家,曾連續6年在男裝市場中佔有率排名第一,成為真正的「線下門店之王」。
隨著網際網路行業逐漸發展,之後海瀾之家又踏準節奏,開始面向線上市場收穫紅利,於2017年,先是與天貓戰略合作,緊接著在2019年又引入騰訊作為股東加持,與京東、唯品會、美團外賣等各大網絡平臺都接入了線上銷售渠道。
但是由於擴張速度太快,海瀾之家的庫存總量也在隨之增加,據業內人士分析介紹,海瀾之家所採取的是一種「加盟運營模式「,將生產環節外包,加盟商只負責門店的正常開銷,相當於是投資入夥的身份。這也就意味著海瀾之家的總公司、門店、加盟商是屬於相互分離的狀態,最終的庫存壓力還是落在海瀾之家頭上。
由於在庫存堆積的高壓之下,會直接導致服裝發生跌價,2018年,海瀾之家的庫存總額就已高達94.74億元,年收增長率從最開始的73%跌至4.89%,截至2020年上半年,海瀾之家取得81億元的營收,但其庫存量依舊高達82.17億元,在同行業內最高,同時還背負了165億的債務金額。
從「衣櫃」變成「倉庫」,海瀾之家是否還能「力挽狂瀾」?
由於庫存積壓嚴重,加之海瀾之家近年來的產品創新少之又少,導致對消費者對品牌出現審美疲,2020年10月20日,海瀾之家官方正式宣布周杰倫成為新品牌代言人,此舉似乎是在試圖借高流量代言人的明星效應,挽回海瀾之家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但是否真的能奏效,還尚未得知。
但答案或許是否定的,畢竟流量明星並不完全是品牌的「萬金油」,想必大家都還記得,當初高喊著「不走尋常路」的美特斯邦威,也是個曾與周杰倫深度捆綁的知名老品牌,但最終也是因為庫存的積壓問題,出現資金回流困難,不得不選擇出售資產來維持生存。
歸根結底,周杰倫的加入或許能給此刻陷於水深火熱中的海瀾之家,帶來一定的關注和流量,但一個品牌的成功,除了靠營銷手段,還有產品創新、供應鏈和戰略等其他層面的要素,同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實大多數企業的衰敗都是因為犯了最關鍵的大忌,將大量資金用在盲目擴張上,從而忽略了品牌自身的價值發展,導致最終跌落「神壇」,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呢?
(本文由財經先聲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