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兒童的視角尋找生命的「本真」
童話,是孩子開啟心智的主要媒介。孩子們通過童話中展現的奇妙情節發散思維、認識世界,並能從中直觀的認知美與醜、善與惡、好與壞。因此孩子們在閱讀故事的同時可以「於內心深處建立一定的道德判斷圖式,從而對他們未來的成長產生作用。」
在童話故事裡,始終表達著一個永恆的主題,即兒童一定比成人強大。他們敢於追尋如天方夜譚般的幻想、可以做到成人無法企及的事情、還能夠發現成人難以體悟的生命之真。在童話裡,兒童被賦予了人類獨一無二的靈感,能夠敏銳的捕捉尚未顯示充分徵兆的宇宙和人生的奧秘,從而顯示出生命的神奇之處。在《小王子》中,作者將兒童敏銳的直覺加以放大,通過小王子對世界的不斷認知以達到探尋生命「本真」意義的目的。「作者給予小王子成人的智慧和兒童的純真,以兒童的身份和視角,出入成人世界,來講述兒童成長過程中被忘卻的曾經遺失的美好」,以達到「訴求現代人的失落的精神家園」的目的。小王子孩童般的無邪視角穿透淺易的生活表象,直達生命內裡,深入發掘源自靈魂深處的、最淳樸的生命之真。被成人世界忽視的心靈的力量、真摯的情感以及純真的美好,在小王子純淨的目光中鋪展開來,進而凸顯出「本真」世界的可貴。
「小王子」是整部故事的中心人物,他的身上承載著作者祈望回歸純真世界的願望,並肩負著探尋人生真諦的使命。他代表著兒童純淨無暇的精神世界,並以洞悉世事的、屬於孩童的目光發掘世間的真情和溫馨。在他的眼裡,人與人、人與事物、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是直接的、自然的,未曾經受現代文明和成人世界功利思想的侵染。這種單純的、無私慾的內心世界使他在看待事物時能夠褪去浮相直觀其本質。因此,他才能看出飛行員童年所畫的圖畫是「蟒蛇吞吃大象」,而並非是成人所認為的「帽子」。因為,他懂得「用心去看才能看清楚,用眼睛是看不見本質的東西的。」純淨的視角與不摻雜質的內心使兒童始終堅持著對生命「本真」的守望。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所追尋的是什麼,因為那是通過他們不計回報的真心付出所換來的情感歸依。他們明確心中所想,所以才能在沙漠中找到那一泓生命之泉。他們始終堅守著未被利慾薰染的「本真」世界,那是被隱匿於現代文明與功利思想背後的,珍貴的、純樸淨美的精神世界,是幾乎被成人遺忘的心靈家園。
在對愛與責任的認知中凸顯交往的真諦
童話表現的不是常識而是真理。它是一種理想的藝術,使人能夠從中捕捉到生命的真諦。《小王子》在表現人類精神家園的可貴的同時,還凸顯了交往的真諦,即對愛與責任的感悟。作者通過小王子「對愛與責任不斷的領悟升華,表達了對人生本真的堅守、對溫情的嚮往乃至對完美人生價值孜孜不倦追求的終極理想」。它體現了人與人交往的本質,需要我們用靈性去理解、感悟、詮釋。聖埃克絮佩裡把生動的形象與深邃的寓意相結合,將愛與責任的主題直觀的展現在讀者面前,透射出交往的真諦。建立這種關係的本質在於你付出了真心和情感,在享受「馴養」關係帶來的美妙感覺的同時,產生了一種牽繫彼此心靈的責任感。這是一種以幸福和愛為前提的、人與人之間彼此需要的、獨一無二的情感維繫。對於小王子來說,玫瑰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為她付出了時間和心血,並傾注了最真摯的感情,使她在自己心裡生根發芽。狐狸使小王子懂得了交往的真諦: 愛一個人,就要對他負有責任。這是「馴養」關係的切實保障,也是人與人交往的本質所在。
對成人世界的價值觀的抨擊
對成人世界價值觀的抨擊是《小王子》的又一主題。作者在兒童和成人世界的「二元對立」中,抨擊了虛偽、麻木的成人世界。在對兒童「本真」世界的守望中反觀成人精神世界的功利性。並以小王子孩童式的眼光,透視出大人們的空虛、盲目和愚妄。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成人的孤獨和寂寞,批判了他們錯誤的價值觀。故事全篇充斥著對「成人邏輯」的否定,使人們切身感受到精神家園逐漸失落的無奈。
成人的精神世界「儘是『清規戒律 』,儘是現代文明汙染的痕跡,大人們屈從於外部世界的壓力和金錢的誘惑,有的甚至是唯利是圖,喪失了真情」。小王子在旅行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成為他認知成人世界本質的感性資本。充分的經驗積累,使他在看待成人錯誤的價值觀時具有一種超出常人的、尖銳的洞悉力。小王子在旅程中首先遇到的是分住在不同星球上,性格、思想、人生觀截然不同的六個人: 膜拜權力的國王; 愛慕虛榮的紳士; 為了忘記飲酒帶來的羞愧而不斷酗酒的酒鬼; 盲目追求著對他來說毫無意義的帳目和數字的商人; 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的燈夫和只靠間接材料來認知大海、江河、城市、山脈和沙漠的地理學家,這六個人代表了人類的不同方面,他們是我們生活中數見不鮮的典型形象,「他們源於現實生活,」並且「運用象徵的手法,直白的展現了生活中的這類人的普遍共性特徵,使形象更為鮮明。」 他們是表現人類命運的「個體」碎片。這些人的生活方式與理想追求,在小王子看來是毫無意義的。他們對生命意義的探尋只表現為一廂情願的佔有和守舊,卻難掩他們內心的空虛與單調、盲目與刻板。小王子在旅行中透過成人的生活百態直面其精神內旨:在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裡,現代文明浸染了成人本來純淨的「本真」世界,使他們深陷權利、欲望、貪婪、漠然的功利世界。他們忘記了「所有大人都經歷過的童年」,甚至忘記了自己曾經是孩子。他們對人和世界認知不再出於心靈的、情感的需要,而是以功利、物慾以及固有的模式來衡量事物的價值。當你向成人介紹一位新朋友的時候「他們從不打聽他的基本情況,他們從不會問你: 『他的嗓子怎麼樣? 他喜歡玩什麼遊戲? 他是否採集蝴蝶標本?』而是問: 『他幾歲了? 有多少個兄弟? 體重多少? 他的父親掙多少錢?』」在成人的思維邏輯裡,了解了這些就真正的了解了一個人。在他們充滿功利性的眼光中,再美麗的事物也難逃被金錢標準衡量的厄運。「如果你告訴大人: 『我看見一幢漂亮的紅磚房子,窗前擺著天竺葵,鴿子在屋頂棲息…』他們便無法想像這是一幢怎樣的房子。你必須對他們說: 『我看見一幢值十萬法郎的房子! 』他們就會驚嘆: 『多漂亮的房子啊! 』」這就是大人與孩子之間的不同: 大人們在衡量一個人的時候,只在意「他有什麼?」、「有多少?」而孩子們在乎的卻是「他是什麼?」這是兒童成人之間本質上的差異,也是他們難以交流的癥結所在。
與其他童話故事不同,《小王子》的主題似乎顯得含蓄而複雜。聖埃克絮佩裡將多重主題隱匿於生動的形象和意象之後,使這部童話故事顯得睿智且意蘊綿長。作品運用平實淺易的語言、富於哲理意味的對話和具有典型哲義的意象,將趣味性和哲理性融於一體,使人每一次閱讀都能獲得全新的感悟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