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萬字、800年歷史,東莞茶山《南社村志》入選全國名村志

2020-12-26 瀟湘晨報

第四屆全國名村志有五本,東莞《南社村志》名列其中。12月17-18日,第五屆全國名鎮論壇暨第四屆全國名村論壇在山東省德州市召開,公布全國名村志名單,東莞市志辦和茶山鎮政府有關人員介紹經驗,並接受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頒發的榮譽證書和牌匾。

南社村坐落於東莞市茶山鎮,目前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東莞市不可移動文物7處、東莞市歷史建築94處。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群、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豐富的民間傳統文化、厚重的孝德人文底蘊,讓南社村掛上「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南社村至今保存祠堂32座、民居250多座,集中展示了明清古建築群頗具古韻的文化特色。2002年,南社村明清古建築群入選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名錄;2006年,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2017年6月,《南社村志》入選《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叢書。

東莞高度重視古村落保護工作,並成立東莞市名鎮志名村志文化工程工作小組,由分管地方志的市領導任組長,統籌指導名村志編修編纂工作。針對南社村古建築年久失修的問題,東莞始終堅持有效保護、活化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原則。

2002年,南社村委託清華大學制訂《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明清古建築群保護規劃方案》,明確總體保護開發方向;2003年至2004年,委託華南理工大學編制兩期修繕方案,陸續對南社古村圍牆、謝遇奇故居、謝汝鏐故居、少恆公祠、資政第、老東園公祠等18個古建築進行修繕;2013年,創辦東莞南社創意文化有限公司,著手打造南社人家鄉村風情體驗區、隱香古苑民宿區,活化一批傳統文化特色展館;2014年,對南社古圍牆、南門等古建築進行修繕,古村落修繕工作一直持續開展。

東莞市志辦有關負責人介紹,用村志記錄歷史,用村志傳承文化,用村志凝聚人心,《南社村志》用205張圖片、35.9萬字,還原南社村800年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南社村志》通過「文物勝跡」「古村勝跡」「村落文化」「保護開發」等欄目,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發揮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促進村文化繁榮發展,彰顯明清古村落的特色,為東莞做好方志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了樣本。

文字:周桂清

攝影:東莞市志辦供圖 i東莞資料圖

編輯:鍾彥亮

【來源:東莞日報社i東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東莞《南社村志》入選全國名村志,為東莞做好方志資源開發利用提供...
    南社古村落 全媒體記者 程永強 攝近日,第五屆全國名鎮論壇暨第四屆全國名村論壇在山東省德州市召開,東莞《南社村志》入選全國名村志。東莞市志辦和茶山鎮政府有關人員介紹經驗,並接受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頒發的榮譽證書和牌匾。
  • 東莞茶山《南社村志》入選第四屆全國名村志
    12月17日,第五屆全國名鎮論壇暨第四屆全國名村論壇在山東德州市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研討當前中國名鎮志、名村志文化工程開展情況和工作方向。 東莞茶山南社村的《南社村志》入選第四屆全國名村志。
  • 兩年手寫20萬字村志 記錄村莊70年大變遷
    魯網9月4日訊 家住德州市的74歲退休教師王邵志用兩年時間,義務手寫了20萬字的村志,同時也記錄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村莊的大變遷,這不僅是一村一地的發展史,更是中國農村幾十年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折射著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 【無錫】雲林街道眾鄉賢發起編寫村志
    10月29日,錫山區雲林街道雲林社區舉行《長大廈村志》發行儀式。據了解,《長大廈村志》共18章,約16萬字,全面系統地收集、記錄了長大廈村近千年來的發展變遷。長大廈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湧現了唐朝詩人李紳、元代畫家倪雲林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
  • 東莞茶山舉辦「2020年南社忠孝文化節」
    12月12日,2020年東莞茶山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在茶山鎮南社明清古村落開幕。 活動為期兩天,將有採香請香、誦讀孝經、傳授祖訓、龍獅表演、傳統美食體驗、旅遊展銷等一系列精彩活動。
  • 肥城市《北辛莊村志》出版發行
    近日,肥城市《北辛莊村志》出版發行。該志由原泰安日報社副總編輯趙學法主編,設8編31章122節,共62萬字,歷時1年7個月編纂完成。
  • 第五屆全國名鎮論壇暨第四屆全國名村論壇在德州開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高志玟 通訊員 李文 韓紅秀 德州報導  12月17日,第五屆全國名鎮論壇暨第四屆全國名村論壇在德州市拉開帷幕,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研討當前中國名鎮志、名村志文化工程開展情況和工作方向。
  • 龍頭村志智同扶促脫貧
    龍頭村志智同扶促脫貧 來源:張家界日報2020-09-09字號:【大 中 小】訪問量: 本報訊 9月2日,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龍頭村舉行「愛心圓夢·扶貧獎學助學」活動,向該村今年12名考上研究生、本科、專科及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發放了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助學獎勵。
  • 第五屆全國名鎮論壇暨第四屆全國名村論壇在德州召開
    德州新聞網訊12月17日-18日,第五屆全國名鎮論壇暨第四屆全國名村論壇在我市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研討當前中國名鎮志、名村志文化工程開展情況和工作方向,為中國名鎮志、名村志文化工程持續健康發展獻計獻策。
  • 誦讀孝經傳承傳統文化 東莞茶山舉辦南社忠孝文化節
    近日,作為「文化四季·四季如歌」2020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孝德文化體驗月的活動之一,2020年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在南社明清古村落開幕。一系列精彩活動傳承傳統文化、弘揚忠孝美德,擦亮茶山文旅品牌,助推大灣區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地建設。
  • 2020年茶山南社忠孝文化節啟幕
    12月12日,作為「文化四季·四季如歌」2020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孝德文化體驗月的主要活動,2020年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正式開幕。活動現場,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參觀體驗,感受南社背後的文化底蘊以及忠孝文化傳統。遊客謝先生表示:「之前就有了解過,今天到現場親身感受,感覺到南社這種代代相傳的忠孝氛圍非常好。」為了加深孩子們對忠孝的認識,南社村還現場組織孩子們在孝德廣場書寫「忠」「孝」二字。
  • 金山這個村的「文化歷史」走上國際!令不少國際友人收藏~
    金山這個村的「文化歷史」走上國際!《中國名村志叢書·中洪村志》是由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中洪村民委員會組織編纂的。編輯委員會按照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實施方案》《中國名村志叢書基本篇目》設置類目。
  • 東莞這家公司4人入選胡潤百富榜
    今年是胡潤研究院自1999年以來連續第22次發布「胡潤百富榜」,上榜門檻連續第八年保持20億元。上榜企業家財富計算的截止日期為2020年8月28日。胡潤百富榜人數擴大32%,比去年的1819人增加579人,達到2398位企業家財富超過20億。《胡潤百富》董事長胡潤表示:「中國上榜企業家人數增加到2398人,創下歷史新高。」
  • 第十屆中國地方志學術年會在蘇召開 蘇州鄉鎮舊志數佔全國25%
    堪稱「地方志鼻祖」的《越絕書》誕生於此,流傳至今的各級各類志書達392種,約佔全省的四分之一,其中鄉鎮舊志63部,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蘇州主動強化歷史思維,充分發揮地方志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強市建設中的存史、教化、資治等作用,已出版189部鎮志、82部村志,鄉鎮、村年鑑7種,實現市、縣、鎮、村四級年鑑貫通。
  • 茶山衝美"力王"使出東莞"天蠶腳"橫掃全球高手,瞬間嚇尿!!
    生活圈那一次在東莞(中國)武林盟主大會上,有位茶山衝美人帶著佢幾個助手來到常平某山莊,俚位茶山衝美人就系劉妹,佢助手一來到就拉開手中既對聯,可以見到上聯「南挑湖南張正輝」,下聯「北戰河南吳保新」,橫批「東莞『天蠶腳』要做世界第一鐵鞋王」,真系好直接喔!
  • 東莞南社忠孝文化節有點意思!
    12月12日,作為「文化四季·四季如歌」2020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孝德文化體驗月的主要活動,2020年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正式開幕。活動當天,在南社明清古村落謝遇奇將軍的家廟,「績著邊陲——謝遇奇將軍生平展」也正式開幕,通過文字介紹、歷史物件展出等,展示了南社村謝氏第十九世祖謝遇奇的傳奇事跡。
  • 東莞這條村竟是多部經典電視劇的取景地
    說到東莞的古村落,很多小夥伴們一定會說茶山南社。
  • 【方志動態】《中國地方志》2020年第1期提要
    打贏「兩全目標」攻堅戰謀劃新時代地方志事業發展藍圖——在2020年全國省級地方志機構主任工作會議暨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研討會上的講話謝伏瞻堅定信心 強化責任堅決完成規劃綱要既定目標>全面謀劃地方志事業科學發展——在2020年全國省級地方志機構主任工作會議暨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研討會上的總結講話高 翔中國地方志跨文化傳播中的受眾意識田 豐提 要:在文化建設受到更多關注、文化自信持續提升的大背景下
  • 東莞新增6家博物館入選「國家級」!還有哪家沒打卡?
    東莞新增6家博物館入選「國家級」!還有哪家沒打卡?蠔崗遺址現存面積約600平方米,2003年4至7月,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蠔崗遺址由於文化內涵豐富在珠三角史前考古方面具有獨特的重要性,因而被考古專家譽為「珠三角第一村」和「東莞歷史文化的基石」,是東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人類生活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