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永漢鎮一群農村阿伯重整旗鼓 舞起幾近失傳貔貅舞

2021-01-20 龍門在線

▲一出貔貅舞,讓小村莊熱鬧了起來。

▲三人表演得惟妙惟肖,生動喜人。

  ▲貔貅模樣很特別,圓圓的腦袋卻有一張貓頭臉,頭頂還有一根小辮子,身後則是一條由布製作的龍骨

▲沙和尚做出挖坑、喝水的動作,寓意為民眾找到乾淨水源。

▲負責打鼓的總導演王家壽,今年已73歲。


舞龍舞獅祈福活動人們見得多,舞貔貅的祈福活動,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這種以紀念貔貅為民驅邪消災,祈求風調雨順的貔貅舞,曾經在龍門縣的客家地區很流行,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是其最興旺的時期。不知從何時起,貔貅舞漸漸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貔貅道具製作也漸漸失傳。經過龍門縣永漢鎮文化站的挖掘,龍門縣永漢鎮寮田村紅衛村民小組(下簡稱紅衛村)的貔貅舞,經過村民2個月的排練,又重新舞了起來。舞貔貅的隊伍主要由一幫5、60歲甚至年過七旬的阿伯組成。「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這群阿伯自覺擔起了傳承貔貅舞的重任。

表演

村民輪番上場,七旬老伯當總導演

11月19日下午,紅衛村宗祠門前的空地上,傳來陣陣鑼鼓聲,眾多村民圍在空地上,聚精會神地看著場內的表演。

一隻類似獅子的動物,與一位一手持扇子,一手拿著樹枝的「大頭佛」,在場地上跳躍、玩耍。兩者戲耍一會後,「大頭佛」在地面做出挖坑、喝水的動作。不一會兒,一隻「小猴」跑出來,與「大頭佛」嬉鬧起來,趁著「小猴」不注意,「大頭佛」還將「小猴」的香包藏了起來。「小猴」發現後,向「大頭佛」討要香包,「大頭佛」不肯給。最後「小猴」想方設法拿回來。「大頭佛」與「小猴」爭搶其香包,「小猴」躲進了貔貅的肚子裡,但還是被「大頭佛」找了出來,他們在空地上嬉鬧玩耍,很是喜慶……原來,類似獅子的動物是貔貅,大頭佛是沙和尚,小猴就是孫悟空。整個表演過程,活靈活現,非常歡快。一旁打鑼鼓鑔的配樂,也很到位。整出貔貅舞,歡快的劇情惹得大家邊看邊笑,不少村民還拿出手機全程錄像。

「排練了兩個月,總算有一點點模樣了。」表演完畢後,負責打鼓的一位老伯道。這名老伯名叫王家壽,今年73歲,是一名退休老師,也是這齣貔貅舞的總指揮、總導演。「貔貅舞表演,總指揮就是打鼓的人。整個表演要跟隨鼓聲進行。」雖然連續打了半個多小時的鼓,但王家壽依舊氣定神閒,說起話來,中氣十足。王家壽表示,村裡的這支「獅」隊,叫寮田村瓦屋獅隊,約有10多位村民參加。由於貔貅舞表演時間比較長,隊員們是輪流上場。

起源

為紀念貔貅救人編排貔貅舞

為何叫「獅」隊?這個道具,一點也不像獅。「我們當地土話稱為 『客家獅』、『貓頭佛』。因為道具的外形很像貓頭。其實,這個道具就是貔貅。王家壽向記者說起了貔貅舞的來龍去脈。

王家壽告訴記者,王氏族人的先祖來自山西,之後遷徙到福建,從福建到梅縣,之後輾轉來到龍門永漢紅衛村,就在這裡定居下來,至今有300餘年歷史。

王氏族人來到紅衛村定居後,修建了祠堂。每年春節,都要在祠堂前表演貔貅舞。傳說,王氏族人的貔貅舞,是五臺山的一位大師傳給王氏族人先祖王阿太,王阿太學成後,返回家鄉組成了一支貔貅隊。或許是貔貅比較少人認識,或許是其他原因,這支貔貅隊被王阿太命名為 「王賽春堂獅隊」。這支獅隊舞的獅頭就是貔貅。

整個舞蹈故事起源於一個傳說。相傳唐僧、沙僧、孫悟空以及豬八戒師徒4人去西天取經途中,經過峨眉山石燕洞時看見兇猛無比的瑞獸 (貔貅)。唐僧師徒取經來到南方看到客家地區發生瘟疫,當地百姓處於災難之中。唐僧想起了貔貅,就叫孫悟空馴服貔貅,為客家地區人民驅邪消災,保一方平安。孫悟空馴服貔貅後,帶著貔貅來到南方客家地方,消除了瘟疫。為了感謝貔貅,從此以後,客家人用泥巴和紙張製作成貔貅頭的模樣,與沙和尚(大頭佛)和孫悟空(猴子)組成一套舞貔貅的節目。逢年過節,舉行舞貔貅表演,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生活平安幸福。

這次紅衛村表演的貔貅舞,內容就是貔貅、沙和尚、孫悟空為民眾找到乾淨水源的故事,在找水的過程中,沙和尚、孫悟空和貔貅戲耍的過程。

製作

按祖傳模樣純手工製作道具

紅衛村的貔貅道具,從外表上看,已經有一段歷史。貔貅模樣很特別,圓圓的腦袋卻有一張貓臉。頭頂還有一根小辮子,身後則是一條由布製作的龍骨。

這個貔貅頭道具,是王家壽31年前親手製作的,貔貅的模樣,是祖傳下來的。

31年前,村子裡的貔貅已經破舊得不能使用了,王家壽就按照原來貔貅的尺寸、樣子,先用黃泥做成一個模板,然後用米漿熬成漿糊,在黃泥模板上刷一層漿糊,然後貼一層報紙。就這樣,刷了10多層漿糊貼了10多層報紙後,一個貔貅的模樣出來了。王家壽說,貔貅要做得非常結實,因為舞貔貅時,要在地下打滾,貔貅要有一定的硬度,才不會變形。王家壽做貔貅的手藝,是其伯父手把手傳授的。而且一個村只能有一個貔貅。

刷好顏色,在貔貅綁好竹架和把手後,貔貅算是製作好了。但貔貅製作好後,還要「開光」後,才能使用。

貔貅「開光」的儀式有些神秘。新貔貅做好後,要預先在村邊的深山裡,選擇好一個地方和定好吉時。到了吉時當天凌晨3、4時,參加貔貅表演的村民,要用香茅洗澡,然後躡手躡腳地走出家門,去到選好的地方匯合,這過程不能被村裡的雞、狗發現。去的時候,還要帶著一隻公雞,用公雞雞冠上的血抹到貔貅上。臨近天亮時,村民就舞著貔貅,從深山一路舞回村裡的祠堂,這樣整個開光儀式才算完成。據說,這種已開光的貔貅,有驅邪報平安的作用。所以,除了春節舞貔貅外,村裡的村民辦喜事,也喜歡請貔貅來舞一番。一些商鋪開業,也會邀請貔貅去表達喜慶吉祥和祈求好運之意思。

傳承

想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年輕一代

差點失傳的貔貅舞是怎麼被挖掘出來的?龍門縣永漢鎮文化站站長何富生告訴記者,在今年春節的拜年活動中,他無意中發現了貔貅舞的表演,當時貔貅舞只是幾個簡單的祭拜動作。後來他了解到貔貅舞的起源。民間有種說法,貔貅舞興起於明末清初,距今約300多年,通過口傳身教的方式代代相傳。他與惠州市民協主席鄒永祥進行了交流,鄒永祥覺得目前在惠州地區的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有貔貅舞,希望永漢鎮能將貔貅舞挖掘出來。

春節後,永漢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在全鎮尋找貔貅舞,找了多個原來有貔貅舞的村委會,都說貔貅舞的道具都爛掉了,村裡也沒有多少人會表演貔貅舞,而且也沒有把整套動作傳承下來。工作人員不死心,一直在尋找,終於,在寮田村紅衛村民小組發現還保留著貔貅舞。

文化站希望紅衛村的村民能把貔貅舞傳承下去,不要讓其失傳。由於參加貔貅舞的排練需佔用不少時間,而且紅衛村的貔貅等道具也比較破爛,如果要添加道具,也需要一筆資金。「村民開了4個晚上的會議,最後決定還是把這個貔貅舞傳承下去。」何富生說,寮田村的村幹部也大力支持重新排練貔貅舞,村委會主任葉房水還拿出3000元,用於添加貔貅舞的一些道具。

雖然紅衛村一直保留有表演貔貅舞的傳統,但久而久之,也只剩下幾個簡單參拜祖先的動作,很多動作都忘記了。村民一邊排練,一邊回憶原來的動作。經過2個月的排練,終於有了現在的模樣。如今的貔貅舞,已經能表演約40分鐘,整個表演看起來也比較完整,故事情節生動。

貔貅舞除了表演外,作為伴奏用的打擊鑼、鼓、鑔也有好幾套的套路,有拳鼓,新年鼓,武術鼓等等,要與貔貅舞的表演配合得天衣無縫。由於目前能表演貔貅舞的村民大多年齡比較大,何富生表示,為了能更好地傳承貔貅舞,文化站打算向龍門縣申報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加大年輕一代的培養力度,希望能將這種民間文化傳承下去。

人物故事

人物:王和平

從小跟隨父親表演,扮演沙和尚40年

一手拿扇子,一手拿樹枝,沙和尚一步一點頭地與孫悟空玩耍著,而且還悄悄地偷了孫悟空的香包,之後還戲耍了貔貅。整個表演過程,沙和尚動作都很搞笑。戴著大頭佛的面具,沙和尚看起來就是一個「大頭娃娃」。

脫下面具,這個「大頭娃娃」是一個中年阿伯。「我今年60歲啦。」扮演沙和尚的村民王和平,臉圓圓的,長得很和善。「我一直都扮演沙和尚,已經有40多年了。」

王和平從小就跟隨父親參加貔貅舞的表演,當時父親扮演孫悟空,武術功底很好,能在高高的臺階上跳上跳下。王和平很喜歡貔貅舞,他跟隨扮演沙和尚的師傅學了3個月沙和尚的套路,在家裡,也常常自己琢磨要怎樣才能扮演好沙和尚。有時還跟隨師傅去參加貔貅舞表演,每次他都很仔細看別人是怎樣演沙和尚的。王和平說,沙和尚的套路都差不多,但要表演得生動,出手動作快,就只能自己慢慢去琢磨。

在貔貅舞漸漸失傳的時候,他也曾經到佛山去打工。幾年前返回家鄉種果樹,閒暇時,就參加貔貅舞的表演。王和平說,他覺得這樣的日子有滋有味,參加貔貅舞表演,既能鍛鍊身體,又受到大家歡迎。

人物:王東陽

十幾歲開始學,叔伯手把手教

貔貅舞中,扮演孫悟空的角色身手靈活,在場上蹦蹦跳跳,一會抓頭皮,一會撓首弄姿,一會在貔貅身上打滾,一會與沙和尚打鬧,將猴子的調皮模樣模仿得惟妙惟肖。孫悟空戴著面具,讓人猜不出年紀,大家都以為是個年輕人,沒想到,摘下面具,竟然也是一位「大伯級」人物。

扮演孫悟空的是王東陽,1966年出生。王東陽的腦袋圓圓的,身材有些壯實,為何會由他來扮演孫悟空呢?「我年輕的時候很瘦,當時只有不到100斤,現在中年發福嘍,有130斤。」王東陽樂呵呵地說道。當然,王東陽能扮演孫悟空,並不完全是因為身材瘦,更重要的是他「有料」。王東陽從13、14歲開始學舞貔貅。還不到20歲,就被確定為扮演孫猴子的最佳人選。「我的叔伯那一輩都是專門舞猴的,從小他們就經常手把手地教我怎樣才能把孫猴子學得像。我平時就在家裡自己練習,眼神要犀利,動作要靈敏。」由於王東陽扮演孫悟空的神態動作都很形象到位,至今,孫悟空的角色一直都由他擔綱。「我很喜歡孫悟空這個角色,一定要練得更好。」

人物:王振平

觀眾喜歡舞得大汗淋漓也開心

時而跳躍,時而翻滾,配合沙和尚和孫悟空的動作,貔貅在場上同樣忙得不可開交。卸下 「獅頭」,今年50歲的王振平滿頭大汗,上衣早已被汗水浸溼。

王振平的祖祖輩輩都會舞貔貅,讀書時候,他就跟著父親和村裡年過七旬的長輩學舞貔貅,剛開始學非常辛苦,要練習扎馬步和拳腳功夫,基礎打好了才能舞得好。王振平初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了,為了不生疏技藝,私底下他還是會自己練習。20歲那年,王振平與同時期學舞貔貅的大約30人一同出師,此後,他便正式開始擔起舞「獅頭」的重任。

「舞獅除了有一套章法,還要與沙和尚、孫悟空默契配合,這對舞獅的人來說難度不小。舞的過程也很累人,一個人舞大約20分鐘,中途還要換人繼續舞。」王振平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後期,很多人外出打工,當時曾有很長一段時期,村民沒有聚在一起系統地練習舞貔貅。不過,每年春節前一個月,無論是在外打工還是在留在村裡的人,都會加緊練習舞貔貅,為了在春節期間舞起來,為來年博個好意頭。

每逢節日或有喜慶的事,王振平也會回來舞貔貅,1999年,他還參加過在龍門縣城舉辦的「百獅匯龍門」活動。每次舞貔貅,看見觀眾看得開心,現場喜氣氣氛升溫,王振平都會感覺到很開心、滿足,他說,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呈現出來,受到大家喜愛,就算舞得大汗淋漓,也是值得的。

文/圖 本報記者朱如丹 陳春惠統籌 本報記者朱如丹


▍編輯來源:惠州日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綜合編輯:龍門在線(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文化傳承】永漢一群農村阿伯重整旗鼓 舞起幾近失傳貔貅舞
    這種以紀念貔貅為民驅邪消災,祈求風調雨順的貔貅舞,曾經在龍門縣的客家地區很流行,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是其最興旺的時期。不知從何時起,貔貅舞漸漸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貔貅道具製作也漸漸失傳。經過龍門縣永漢鎮文化站的挖掘,龍門縣永漢鎮寮田村紅衛村民小組(下簡稱紅衛村)的貔貅舞,經過村民2個月的排練,又重新舞了起來。舞貔貅的隊伍主要由一幫5、60歲甚至年過七旬的阿伯組成。「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
  • 龍門人氣二手房榜單出爐,新手買房不用愁!
    下面將從數據角度挑選龍門人氣小區,一起來看下都有哪些吧。據房天下研究院數據顯示,榜單中排名第一的是富力南崑山溫泉養生谷,位於龍門永漢鎮(廣河高速永漢出口處),目前價格6220元/平米,在售房源87套。排名第二的是富力南崑山溫泉養生谷別墅,位於永漢鎮(廣河高速永漢出口處),目前價格14086元/平米,在售房源107套。
  • 龍門麒麟隊亮相廣東省麒麟文化節
    據了解,來自全省7個市共21支隊伍、500多名麒麟舞藝人參加了本次大賽,其中龍門縣永漢鎮官田村「集春堂麒麟隊「參加了此次麒麟文化節。比賽按傳統組和創新組兩個組別進行,有11支麒麟隊逐鹿傳統組,10支麒麟隊爭雄創新組。參賽隊伍在比賽中各展身手,在角逐獎項的同時切磋技藝、交流提升,向廣大市民全面展示麒麟文化的藝術魅力。
  • 關於永漢鎮見田村七份村小組 6887.04平方米土地建築紅線調整的公示
    龍門縣城鄉規劃委員會於2020年4月15日召開本年度第6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永漢鎮見田村七份村小組6887.04平方米土地建築紅線調整事宜。
  • 【龍門視點】人文: 銘記抗戰歷史 凝聚奮進力量 龍門傳承紅色基因...
    龍門縣委黨史研究室資料顯示,日軍入侵龍門地面,造成112人死亡、54人受傷;日機轟炸龍門造成44人死亡、56人受傷,房屋損毀770間。在民族存亡時刻,龍門人民奮起抗敵,特別是在1944年,龍門各地民眾相繼奮起抗日,寫下可歌可泣的故事,與中華熱血兒女一起鑄就偉大抗戰精神。
  • 【中秋月圓】龍門保利雅途酒店中秋美食之旅
    惠州龍門保利雅途度假酒店(保利集團唯一官方酒店管理)惠州龍門保利雅途酒店是由保利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五星級管理團隊全力打造的星級會所,坐落於風景秀麗的國家4A冷盤涼拌青瓜    涼拌金針菇湯羹老火靚湯主菜紅蔥頭龍門走地雞
  • 幾近失傳的傳統粵菜:脯酥魚片
    脯酥魚片是一道看似製作簡單卻非常顯示功夫和文化底蘊的傳統粵菜,在注重效益和節奏的當代,以它費時費力、製作講究的特點,已幾近失傳。
  • 龍門:念好「山」字經 做活「特」文章
    今年,龍門還將完成一批「四好農村路」建設,改造村道95.4公裡、危橋9座,爭創省「四好農村路」示範縣。在持續開展城市更新方面,龍門不僅計劃投資6.76億元建成32宗城建項目,還將加快完善縣城東區路網,建成塔新北路延長線、白沙河堤東路延伸段、城東大道、騰飛大道等道路。
  • 八卦掌祖師董海川創作的子午鴛鴦鉞套路,真實用法幾近失傳
    現時不少八卦掌流派都有傳承子午鴛鴦鉞的套路,但其真實用法卻幾近失傳。 2015年,由徐浩峰執導的武打電影《師父》,便嘗試還原子午鴛鴦鉞的打法。片中,主角陳識以一身凌厲的八斬刀法力拼各路強敵。而去到影片末段,他則改使由北派高手所贈的子午鴛鴦鉞,最後成功殺出重圍。
  • 陳坤的《龍門飛甲》|龍門客棧,江湖不見
    濃墨重彩的反派1反派的形象立體豐滿,不再是臉譜化的壞人形象。單薄的劇情首先便是素慧容,反轉得猝不及防。《龍門飛甲》裡壞人倒是與時俱進,貌似有了點人性,卻從片頭的震懾全場到最後奇怪地被輕易絕殺。縱然一路打得虎虎生風,卻連我這個一向容易入戲的人,都偶爾走神。畢竟,隨著風暴來襲,壞人的智商武力雙雙呈高開低走的架勢,「主角光環」四個字魔咒般死死扣在觀眾的腦袋上,完全緊張不起來。
  • 龍門「前史」 :地域文明豐富多彩
    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龍門設縣,因縣治所在地為原來增城之上龍門,遂以龍門為縣名,龍門的歷史正式拉開。 如果把自設縣之年以來的歷史,稱為龍門的「正史」的話,那麼,在設縣前的漫長歷史,不妨將其謂之「前史」。
  • 【龍門鄉村】生活的熱愛 故土的眷戀
    其創作的山歌舞臺劇《今生做你的好老婆》《龍門是個好地方》曾於2018年被選送到香港參加文藝交流大賽並獲得獎項。比羅容大幾歲的李歡桂出生於1945年,也是路溪山歌的代表人物,常外出參加山歌比賽,正在申報「路溪山歌」傳承人稱號。雖然兩人都唱路溪山歌,但李歡桂說他的山歌與羅容的山歌還是略有不同。
  • 火爆腰花:這個老師傅能把腰花切成「壽」字,幾近失傳了!
    傅爺川菜故事燴-第九集菜品:火爆腰花刀工絕技:壽字、麥穗、柳葉面臨失傳:用豬腰切出的壽字為「百壽」書法之一,其寫法多見於古代皇宮建築。此切法多用於宮宴,壽宴,因其刀工複雜,目前這道川菜的刀工技法已經面臨失傳。
  • 盤點快失傳的廣州懷舊名菜 再不去就吃不到啦!
    幾乎失傳名菜:桂花扎  推薦理由:廣州老字號,沒有哪個老廣州不知道,如今雖已勢微,但有那麼一些傳統的手工菜卻是只能在這類的酒樓裡才吃到,就如桂花扎,幾近失傳。或者雲香的出品味道已不是現在標準裡的好,但吃的更多是一種回憶,為那份手藝埋單。
  • 惠州龍門農民畫——濃縮的「中國夢」 走進央視!
    ,它們就是來自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的龍門農民畫。在第五屆廣東龍門南崑山生態旅遊文化節暨中國農民畫藝術節上,龍門農民畫《愉悅龍門》畫卷名動一時。總長20.11米、寬0.8米的畫卷,由龍門農民畫畫家黃偉平主創,王漢池、曾寶田、陳少元、梁彩歡、駱雪芳、鍾永廉、羅秀芳共8位骨幹畫家歷時51天完成,以全景式繪影繪形展現了龍門的生態環境、旅遊資源、文化積澱、民俗風情以及近幾年龍門經濟社會發展風貌。
  • 龍門鏢局姚晨第幾集出現 龍門鏢局姚晨出現在哪一集
    《龍門鏢局》講述了一群年輕人在龍門鏢局內演繹的一幕幕經典的搞笑場面,在歡笑與眼淚中陪伴觀眾們一起漸漸成長。其中有很多明星都來客串過,比如黃曉明、佟大為、陸毅等。讓人更驚喜的是《武林外傳》中的姚晨、沙溢也都回來懷舊了一把,那《龍門鏢局》中姚晨是第幾集出現的呢?
  • 龍門年桔直播人氣162萬
    當天西瓜視頻的直播人氣最高達162萬,幫助當地銷售龍門年桔10.6萬斤,銷售額39.7萬元。樹上保鮮,龍門年桔可以賣到「五一」前這次戶外直播選點在龍門縣龍城街道戴屋村,果園主陳展鴻從父輩就開始栽種年桔,至今已有30多年了。55畝的果園裡種了4000多棵樹,今年的產量可以達到15萬斤。
  • 吳青峰說他能當Lucky阿伯了上熱搜了?是怎麼回事?
    #吳青峰說他能當Lucky阿伯了# 剛剛登上熱搜榜啦,排名第48。#吳青峰說他能當Lucky阿伯了#青峰:「我已如此年高德劭惹?好的,那只能叫我阿伯了!」可是對著這張臉怎麼都叫不出阿伯吧 娛聞少女的微博視頻 #吳青峰說他能當lucky阿伯了# 聽說長得好看的都叫歐巴 那麼問題來了,已知Lucky和Lucky爸爸都叫@吳青峰 哥哥,所以吳青峰到底幾歲?
  • 臺網友車站遇「無頭阿伯」 換角度看只是在玩手機
    網友在PTT上貼文,稱自己半夜在臺北車站遇到「無頭阿伯」。   真相揭曉原來只是虛驚一場,阿伯是位「低頭族」。(圖:臺灣「東森新聞雲」)   中新網12月9日電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一位臺灣網友8日在PTT(臺灣社區網站)貼文,稱自己半夜11時多,在臺北車站驚見一位「無頭阿伯」,嚇得他以為撞鬼。沒想到換個角度觀察,才發現原來阿伯只是低頭在玩手機。文章貼出後,許多網友還很壞心恐嚇,「沒有阿伯啊」、「只有看到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