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貔貅舞,讓小村莊熱鬧了起來。
▲三人表演得惟妙惟肖,生動喜人。
▲貔貅模樣很特別,圓圓的腦袋卻有一張貓頭臉,頭頂還有一根小辮子,身後則是一條由布製作的龍骨
▲沙和尚做出挖坑、喝水的動作,寓意為民眾找到乾淨水源。
▲負責打鼓的總導演王家壽,今年已73歲。
舞龍舞獅祈福活動人們見得多,舞貔貅的祈福活動,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這種以紀念貔貅為民驅邪消災,祈求風調雨順的貔貅舞,曾經在龍門縣的客家地區很流行,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是其最興旺的時期。不知從何時起,貔貅舞漸漸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貔貅道具製作也漸漸失傳。經過龍門縣永漢鎮文化站的挖掘,龍門縣永漢鎮寮田村紅衛村民小組(下簡稱紅衛村)的貔貅舞,經過村民2個月的排練,又重新舞了起來。舞貔貅的隊伍主要由一幫5、60歲甚至年過七旬的阿伯組成。「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這群阿伯自覺擔起了傳承貔貅舞的重任。
表演
村民輪番上場,七旬老伯當總導演
11月19日下午,紅衛村宗祠門前的空地上,傳來陣陣鑼鼓聲,眾多村民圍在空地上,聚精會神地看著場內的表演。
一隻類似獅子的動物,與一位一手持扇子,一手拿著樹枝的「大頭佛」,在場地上跳躍、玩耍。兩者戲耍一會後,「大頭佛」在地面做出挖坑、喝水的動作。不一會兒,一隻「小猴」跑出來,與「大頭佛」嬉鬧起來,趁著「小猴」不注意,「大頭佛」還將「小猴」的香包藏了起來。「小猴」發現後,向「大頭佛」討要香包,「大頭佛」不肯給。最後「小猴」想方設法拿回來。「大頭佛」與「小猴」爭搶其香包,「小猴」躲進了貔貅的肚子裡,但還是被「大頭佛」找了出來,他們在空地上嬉鬧玩耍,很是喜慶……原來,類似獅子的動物是貔貅,大頭佛是沙和尚,小猴就是孫悟空。整個表演過程,活靈活現,非常歡快。一旁打鑼鼓鑔的配樂,也很到位。整出貔貅舞,歡快的劇情惹得大家邊看邊笑,不少村民還拿出手機全程錄像。
「排練了兩個月,總算有一點點模樣了。」表演完畢後,負責打鼓的一位老伯道。這名老伯名叫王家壽,今年73歲,是一名退休老師,也是這齣貔貅舞的總指揮、總導演。「貔貅舞表演,總指揮就是打鼓的人。整個表演要跟隨鼓聲進行。」雖然連續打了半個多小時的鼓,但王家壽依舊氣定神閒,說起話來,中氣十足。王家壽表示,村裡的這支「獅」隊,叫寮田村瓦屋獅隊,約有10多位村民參加。由於貔貅舞表演時間比較長,隊員們是輪流上場。
起源
為紀念貔貅救人編排貔貅舞
為何叫「獅」隊?這個道具,一點也不像獅。「我們當地土話稱為 『客家獅』、『貓頭佛』。因為道具的外形很像貓頭。其實,這個道具就是貔貅。王家壽向記者說起了貔貅舞的來龍去脈。
王家壽告訴記者,王氏族人的先祖來自山西,之後遷徙到福建,從福建到梅縣,之後輾轉來到龍門永漢紅衛村,就在這裡定居下來,至今有300餘年歷史。
王氏族人來到紅衛村定居後,修建了祠堂。每年春節,都要在祠堂前表演貔貅舞。傳說,王氏族人的貔貅舞,是五臺山的一位大師傳給王氏族人先祖王阿太,王阿太學成後,返回家鄉組成了一支貔貅隊。或許是貔貅比較少人認識,或許是其他原因,這支貔貅隊被王阿太命名為 「王賽春堂獅隊」。這支獅隊舞的獅頭就是貔貅。
整個舞蹈故事起源於一個傳說。相傳唐僧、沙僧、孫悟空以及豬八戒師徒4人去西天取經途中,經過峨眉山石燕洞時看見兇猛無比的瑞獸 (貔貅)。唐僧師徒取經來到南方看到客家地區發生瘟疫,當地百姓處於災難之中。唐僧想起了貔貅,就叫孫悟空馴服貔貅,為客家地區人民驅邪消災,保一方平安。孫悟空馴服貔貅後,帶著貔貅來到南方客家地方,消除了瘟疫。為了感謝貔貅,從此以後,客家人用泥巴和紙張製作成貔貅頭的模樣,與沙和尚(大頭佛)和孫悟空(猴子)組成一套舞貔貅的節目。逢年過節,舉行舞貔貅表演,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生活平安幸福。
這次紅衛村表演的貔貅舞,內容就是貔貅、沙和尚、孫悟空為民眾找到乾淨水源的故事,在找水的過程中,沙和尚、孫悟空和貔貅戲耍的過程。
製作
按祖傳模樣純手工製作道具
紅衛村的貔貅道具,從外表上看,已經有一段歷史。貔貅模樣很特別,圓圓的腦袋卻有一張貓臉。頭頂還有一根小辮子,身後則是一條由布製作的龍骨。
這個貔貅頭道具,是王家壽31年前親手製作的,貔貅的模樣,是祖傳下來的。
31年前,村子裡的貔貅已經破舊得不能使用了,王家壽就按照原來貔貅的尺寸、樣子,先用黃泥做成一個模板,然後用米漿熬成漿糊,在黃泥模板上刷一層漿糊,然後貼一層報紙。就這樣,刷了10多層漿糊貼了10多層報紙後,一個貔貅的模樣出來了。王家壽說,貔貅要做得非常結實,因為舞貔貅時,要在地下打滾,貔貅要有一定的硬度,才不會變形。王家壽做貔貅的手藝,是其伯父手把手傳授的。而且一個村只能有一個貔貅。
刷好顏色,在貔貅綁好竹架和把手後,貔貅算是製作好了。但貔貅製作好後,還要「開光」後,才能使用。
貔貅「開光」的儀式有些神秘。新貔貅做好後,要預先在村邊的深山裡,選擇好一個地方和定好吉時。到了吉時當天凌晨3、4時,參加貔貅表演的村民,要用香茅洗澡,然後躡手躡腳地走出家門,去到選好的地方匯合,這過程不能被村裡的雞、狗發現。去的時候,還要帶著一隻公雞,用公雞雞冠上的血抹到貔貅上。臨近天亮時,村民就舞著貔貅,從深山一路舞回村裡的祠堂,這樣整個開光儀式才算完成。據說,這種已開光的貔貅,有驅邪報平安的作用。所以,除了春節舞貔貅外,村裡的村民辦喜事,也喜歡請貔貅來舞一番。一些商鋪開業,也會邀請貔貅去表達喜慶吉祥和祈求好運之意思。
傳承
想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年輕一代
差點失傳的貔貅舞是怎麼被挖掘出來的?龍門縣永漢鎮文化站站長何富生告訴記者,在今年春節的拜年活動中,他無意中發現了貔貅舞的表演,當時貔貅舞只是幾個簡單的祭拜動作。後來他了解到貔貅舞的起源。民間有種說法,貔貅舞興起於明末清初,距今約300多年,通過口傳身教的方式代代相傳。他與惠州市民協主席鄒永祥進行了交流,鄒永祥覺得目前在惠州地區的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有貔貅舞,希望永漢鎮能將貔貅舞挖掘出來。
春節後,永漢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在全鎮尋找貔貅舞,找了多個原來有貔貅舞的村委會,都說貔貅舞的道具都爛掉了,村裡也沒有多少人會表演貔貅舞,而且也沒有把整套動作傳承下來。工作人員不死心,一直在尋找,終於,在寮田村紅衛村民小組發現還保留著貔貅舞。
文化站希望紅衛村的村民能把貔貅舞傳承下去,不要讓其失傳。由於參加貔貅舞的排練需佔用不少時間,而且紅衛村的貔貅等道具也比較破爛,如果要添加道具,也需要一筆資金。「村民開了4個晚上的會議,最後決定還是把這個貔貅舞傳承下去。」何富生說,寮田村的村幹部也大力支持重新排練貔貅舞,村委會主任葉房水還拿出3000元,用於添加貔貅舞的一些道具。
雖然紅衛村一直保留有表演貔貅舞的傳統,但久而久之,也只剩下幾個簡單參拜祖先的動作,很多動作都忘記了。村民一邊排練,一邊回憶原來的動作。經過2個月的排練,終於有了現在的模樣。如今的貔貅舞,已經能表演約40分鐘,整個表演看起來也比較完整,故事情節生動。
貔貅舞除了表演外,作為伴奏用的打擊鑼、鼓、鑔也有好幾套的套路,有拳鼓,新年鼓,武術鼓等等,要與貔貅舞的表演配合得天衣無縫。由於目前能表演貔貅舞的村民大多年齡比較大,何富生表示,為了能更好地傳承貔貅舞,文化站打算向龍門縣申報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加大年輕一代的培養力度,希望能將這種民間文化傳承下去。
人物故事
人物:王和平
從小跟隨父親表演,扮演沙和尚40年
一手拿扇子,一手拿樹枝,沙和尚一步一點頭地與孫悟空玩耍著,而且還悄悄地偷了孫悟空的香包,之後還戲耍了貔貅。整個表演過程,沙和尚動作都很搞笑。戴著大頭佛的面具,沙和尚看起來就是一個「大頭娃娃」。
脫下面具,這個「大頭娃娃」是一個中年阿伯。「我今年60歲啦。」扮演沙和尚的村民王和平,臉圓圓的,長得很和善。「我一直都扮演沙和尚,已經有40多年了。」
王和平從小就跟隨父親參加貔貅舞的表演,當時父親扮演孫悟空,武術功底很好,能在高高的臺階上跳上跳下。王和平很喜歡貔貅舞,他跟隨扮演沙和尚的師傅學了3個月沙和尚的套路,在家裡,也常常自己琢磨要怎樣才能扮演好沙和尚。有時還跟隨師傅去參加貔貅舞表演,每次他都很仔細看別人是怎樣演沙和尚的。王和平說,沙和尚的套路都差不多,但要表演得生動,出手動作快,就只能自己慢慢去琢磨。
在貔貅舞漸漸失傳的時候,他也曾經到佛山去打工。幾年前返回家鄉種果樹,閒暇時,就參加貔貅舞的表演。王和平說,他覺得這樣的日子有滋有味,參加貔貅舞表演,既能鍛鍊身體,又受到大家歡迎。
人物:王東陽
十幾歲開始學,叔伯手把手教
貔貅舞中,扮演孫悟空的角色身手靈活,在場上蹦蹦跳跳,一會抓頭皮,一會撓首弄姿,一會在貔貅身上打滾,一會與沙和尚打鬧,將猴子的調皮模樣模仿得惟妙惟肖。孫悟空戴著面具,讓人猜不出年紀,大家都以為是個年輕人,沒想到,摘下面具,竟然也是一位「大伯級」人物。
扮演孫悟空的是王東陽,1966年出生。王東陽的腦袋圓圓的,身材有些壯實,為何會由他來扮演孫悟空呢?「我年輕的時候很瘦,當時只有不到100斤,現在中年發福嘍,有130斤。」王東陽樂呵呵地說道。當然,王東陽能扮演孫悟空,並不完全是因為身材瘦,更重要的是他「有料」。王東陽從13、14歲開始學舞貔貅。還不到20歲,就被確定為扮演孫猴子的最佳人選。「我的叔伯那一輩都是專門舞猴的,從小他們就經常手把手地教我怎樣才能把孫猴子學得像。我平時就在家裡自己練習,眼神要犀利,動作要靈敏。」由於王東陽扮演孫悟空的神態動作都很形象到位,至今,孫悟空的角色一直都由他擔綱。「我很喜歡孫悟空這個角色,一定要練得更好。」
人物:王振平
觀眾喜歡舞得大汗淋漓也開心
時而跳躍,時而翻滾,配合沙和尚和孫悟空的動作,貔貅在場上同樣忙得不可開交。卸下 「獅頭」,今年50歲的王振平滿頭大汗,上衣早已被汗水浸溼。
王振平的祖祖輩輩都會舞貔貅,讀書時候,他就跟著父親和村裡年過七旬的長輩學舞貔貅,剛開始學非常辛苦,要練習扎馬步和拳腳功夫,基礎打好了才能舞得好。王振平初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了,為了不生疏技藝,私底下他還是會自己練習。20歲那年,王振平與同時期學舞貔貅的大約30人一同出師,此後,他便正式開始擔起舞「獅頭」的重任。
「舞獅除了有一套章法,還要與沙和尚、孫悟空默契配合,這對舞獅的人來說難度不小。舞的過程也很累人,一個人舞大約20分鐘,中途還要換人繼續舞。」王振平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後期,很多人外出打工,當時曾有很長一段時期,村民沒有聚在一起系統地練習舞貔貅。不過,每年春節前一個月,無論是在外打工還是在留在村裡的人,都會加緊練習舞貔貅,為了在春節期間舞起來,為來年博個好意頭。
每逢節日或有喜慶的事,王振平也會回來舞貔貅,1999年,他還參加過在龍門縣城舉辦的「百獅匯龍門」活動。每次舞貔貅,看見觀眾看得開心,現場喜氣氣氛升溫,王振平都會感覺到很開心、滿足,他說,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呈現出來,受到大家喜愛,就算舞得大汗淋漓,也是值得的。
文/圖 本報記者朱如丹 陳春惠統籌 本報記者朱如丹
▍編輯來源:惠州日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綜合編輯:龍門在線(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