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丨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2021-02-27 大道知行

天高雲淡,秋風乍起,

黃葉飄零,重陽又至。

詩云「一葉落知天下秋」,

古人常將生命輪迴與時令往復相比,

因春生秋落而嘆生命盛衰,

對秋日懷有別樣情愫,

遂演化出獨特的重陽佳節。

「重陽」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屈原的《天遊》:「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是否說明重陽節在當時就已經形成了呢?非也。這句話的意思是集聚九重陽氣進入帝宮,探訪旬始星(太白星)、參觀清都天庭,「重陽」指的是九重陽氣,即「天」,而非節日。

傳西漢劉歆所作的《西京雜記》中曾記載:「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後出為扶風人段儒妻,說在宮內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因此有人認為西漢初期皇宮內已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進而推測重陽節在西漢時已經形成。但實際上,《西京雜記》是晉人葛洪輯錄的,劉歆實為假託的「作者」,因此這條記載不足以說明重陽節在漢代的情況。

確信的記載出現於東漢《藝文類聚》:「九月九日可採菊花」,說明九月九日在東漢是一個節日;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中也稱「九月飲菊花酒」為「漢俗」;此外唐人虞世南《北堂書鈔》曾記載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秋,朝廷以九月九日賜公卿近臣飲宴」,說明東漢九月九日有宴飲之俗,這正是後世重陽節的節俗。綜合而言,重陽節最晚在東漢時已經形成。

重陽節為何出現,很多人認為與《易經》有關,在此書中,「九」為陽數,因此九月九日被稱為「重陽」,再加上「九」有「久」的諧音,重陽代表著長長久久,是值得慶祝的好日子。這一說法見於曹丕的《與鍾繇書》:「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但根據重陽節出現的時間來看,這應該是節日發展過程中人們所賦予的解釋與期許,而並非最初形成的原因。

重陽節出現於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最可能的原因應與農事相關。一般來說,農曆九月,農事已經到達尾聲,豐年慶典與祭祀活動開始進行。《呂氏春秋》記載九月「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是月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天子乃教于田獵,以習五戎(五種兵器)、獀馬(獀即為搜,選擇之意)。」由於兼有祭祀和慶典的意義,也不乏宴飲等娛樂活動,因此,九月祭祀、田獵的習俗逐漸發展為重陽節是有可能的。

有學者認為重陽節的形成還與火神有關,這一觀點的理論來源與星象有關,農曆九月,代表火神的恆星「大火」會隱退,遠古先民將之看作天氣變冷的預兆。遠古時代,先民的禦寒能力十分薄弱,很多人在寒冷的冬季中失去生命,所以人們會在九月舉辦各種儀式祭拜火神,以求護佑。這一情形與重陽節「求長生、消災避難」的習俗相符。

重陽節的風俗在南朝梁吳均所作志怪小說集《續齊諧記》中有所體現: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故事固然不可信,但節俗卻是真實存在的。

首先是登高。金秋九月,天高氣爽、丹桂飄香,正是郊遊登高的好季節。根據上文,最初的登高活動,目的在於祭祀,隨著時代的發展,才演變為娛樂活動。史傳東晉謝靈運為了登高還發明過登山木屐,「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千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履,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後齒」,是一種鞋底有可拆卸木齒的木屐,李白「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中所說的「謝公屐」正是此物。在少山的平原地區,人們也會登上亭臺樓閣等建築,憑高眺遠,如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都(汴梁,今開封)人多出郊外登高,如倉王廟、四裡橋、愁臺、梁王城、硯臺、毛駝岡、獨樂岡等處宴聚。」

其次是賞菊、飲菊花酒。唐代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中說:「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九月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因此也被稱為「菊月」。菊花在中國文人雅士的眼中是高潔、獨立的象徵,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被傳為千古名句,無數文人對此心有戚戚,賞菊也成了文人雅集的普遍活動。此外,菊花可入藥,是百姓心中可闢邪祛病的植物,因此在重陽也有飲菊花酒的習俗,人們在頭年九月採下初開的菊花和莖葉,摻入糧食中釀酒,甚至還會加入多種草藥,在來年重陽時飲用,被稱為「長壽酒」。

佩戴茱萸也是重陽的典型節俗,王維的「遍插茱萸少一人」使得這一節俗更為人們所熟知。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果實為紅色橢圓形,小巧可愛,有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除了佩戴,人們還會將茱萸製成酒,《遼史·禮志》記載九月九日「又研茱萸酒」,不過其用途似乎並不是用來飲用的,而是要灑到門戶上以除災害的。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元宵的湯圓、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仿佛所有節日都能與食物產生關聯,那麼重陽節有時令美食嗎?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獅蠻」。

「獅蠻」又稱「重陽糕」「花糕」,是經過裝飾的麵食糕點,在北宋已經開始流行。《東京夢華錄》記載重陽節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遺送,上插剪彩小旗,摻飣(混雜在一起)果實,如石榴子、慄子黃、銀杏、松子肉之類。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於糕上,謂之獅蠻。」南宋人吳自牧的《夢粱錄》中也記載了獅蠻的做法:「蜜煎局(宋代提供宴會服務的機構之一)以五色米粉塑成獅蠻,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慄子肉杵為細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為餅糕小段,或如五色彈兒,皆入韻果糖霜,名之獅蠻慄糕,供襯進酒,以應節序。」

總體來說,無論是重陽節的起源,還是在發展過程中衍生出的節俗,都與人們避厄消災、健康長壽的願望有關,承載著人們的美好期許。我國把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定為老人節,重陽節成為了對父母傳達愛意、彰顯孝道的日子,這既是現今社會對古代節俗的發展,也是當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傳承。

九月初九的「九九」諧音「久久」,眾人常藉此時祝福老人們健康長壽、平安、幸福。1989年,國家把重陽節正式定名為「老人節」,為全國的「敬老日」。

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從舜帝以孝德聞名天下的傳說,到漢代將「孝」納入選拔人才的考核;從唐玄宗李隆基親注《孝經》,到清康熙皇帝大辦「千叟宴」……孝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也寫道:「中國文化自家族生活衍來,而非衍自集團。親子關係為家族生活核心,一孝字正為其文化所尚之扼要點出。」他一語道出了孝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滲透至幾千年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是一種民族修養,更是一種文化境界和內化力量。

我們為什麼要敬老?除了傳統,敬老也是敬我們自己。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人還說:「莫笑別人老,自己終歸老。」時間對誰都是公平的,總有一天,你也會老去。也會在重陽這樣的日子裡,思念已故的親人,翹首等待著歸人,我們終將會發現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月無情是個賊,它會偷走青春、記憶,然後推著我們慢慢地走向生命的終結,我們都會有老去的時候,敬老,就是敬自己。

敬老愛老不僅僅在物質,更在心意。從前,車馬很遠,書信很慢。如今,高鐵很快,視頻很簡單。可是一句「工作忙」經常橫亙在子女和老人中間,我在工作這頭,父母在思念的那頭。古人云:「父母在,不遠遊。」現代人雖已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然而節省一些娛樂、應酬的時間,儘量抽空多陪陪老人,多與他們來聊天,多送上一些關懷和問候,卻沒有那麼難。「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今年重陽恰逢國慶假期,莫讓父母尊長「重陽獨酌杯中酒」,我們不妨回家耐心地聽聽他們的「嘮叨」。

孝悌之心有之,則情感必發乎初心,尊老、敬老、愛老是重陽的主題之一,但敬老愛老並不僅在重陽這一特定的時間裡,如果我們內心時刻充滿愛意,處處有愛心之舉,哪一天都是重陽節。

在天人合一宇宙觀的影響下,中國人總是把人的生命與大自然的生命聯繫在一起,潮起潮落,花開花謝,都會引發生命的顫動、盛衰的感喟。面對巋然不動的山嶽和長流不息的江河,文人本來就在慨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山川永固而人生幾何,「人生易老天難老」,這已成為千古之憾恨。

另一方面,古人把從初春到暮秋視為生命由盛到衰的過程,初春是青春勃發,暮秋是行將衰枯,「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秋心為愁,「少年不識愁滋味,……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天涼好個秋」就蘊含著愁。

愁什麼呢?各人自有各人的心事,作為文化群體的共有心事是盛衰憂思。歐陽修《秋聲賦》描摹秋,稱其色慘澹,陰晦密聚;其氣凓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常以肅殺而為心,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物既老而悲傷,物過盛而當殺!這典型地表現了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懷,蘊涵著古人深沉的盛衰憂思、生死憂思。

如果說清明節是「踏青」迎春,重陽節則是「辭青」送秋了。以什麼心態送秋,以什麼情調詠重陽呢?中國文人從悲秋中掙脫出來,抖擻起精神,強調重陽的另外一面,在人生的徵途上繼續登高,珍惜最後一抹夕陽,與黃菊、紅葉共抗寒霜。

經歷了豔春和炎夏,到重陽,秋高氣爽,天宇朗徹,猶如上了年紀之人,閱歷了人生,神清氣定。面臨冉冉將至的肅冬,重陽珍惜生機,珍惜生命:入冬前再次呈現大自然的生機,「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垂暮前再度釋放生命的輝煌,「莫道桑榆晚,紅霞正滿天」,這些旋律,在重陽詩詞中不斷奏出。與此種心態相融通,除登高和賞菊之外,夕陽紅和紅葉也成為重陽詩重要的意像。

晚唐詩人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在長安城南地勢較高的樂遊原(這正是重陽登高之處),慨嘆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以落暉寄寓人生遲暮垂老的傷感,憾恨綿綿。而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則反其恨而達觀: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晏子春秋》載:「(齊)景公遊於牛山,北臨其國城(臨淄)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留戀都城,懼死而淚下沾衣,與李商隱的《樂遊原》同調。杜牧一併反其調:不但「牛山何必獨沾衣」,而且「不作登臨恨落暉」,而是要「菊花須插滿頭歸」。後人主張可將李商隱的兩句名句顛倒過來:「雖是近黃昏,夕陽無限好!」

辭卻遲暮的傷感,再看暮秋重陽,景色也就煥然一新。韓琦《重九會光化二園》說:「誰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陽景自新。」馬致遠的《秋思》:「愛秋來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黃、紫、紅,色彩鮮新,生機盎然。

重陽節雖值深秋,但在這秋高氣爽的日子裡,呼朋引伴,登高望遠,賞花酌酒,吟詩作對,豈不樂哉!秋日勝春朝!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在文末發表留言評論,

也請別忘了點下「」哦

相關焦點

  •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加入古詩詞圈子:為方便大家交流詩詞,我創建了一個古詩詞圈子,歡迎大家加入。(點擊連結查看)注釋:九日:舊曆九月九日重陽節,舊俗登高飲菊花酒。齊山:在今安徽省貴池縣。杜牧在武宗會昌年間曾任池州刺史。翠微:這裡代指山。酩酊(mǐng dǐng):醉得稀裡糊塗。
  • 塵世易逢開口笑:爆竹花
    《紅樓夢》第二十二回,元春省親回宮後,因為是元宵前後,就送了一個燈謎出來,讓賈府眾人猜,賈母見元春這般高興,自己越發喜樂,就讓寶釵黛玉眾姊妹也作燈謎供大家賞玩。唐代杜牧在《九日齊山登高》曾慨嘆「塵世難逢開口笑」: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淚沾衣?
  • 重陽節到了,古代詩人們都在忙什麼?
    原創 淡客 博物館丨看展覽在傳統節日氛圍漸淡的今天,或許已經有人忘了,今天是重陽節。但在古代,這卻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從流傳下來的無數詩詞中,我們都可以找尋到重陽節的蹤跡。
  •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句有哪些?九九重陽節詩詞句子與重陽有關的詩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過故人莊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3】九日得新字 唐代: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陽即此晨。
  • 重陽節 |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古人認為「九」與「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因此,重陽節被當作一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古人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 杜牧在重陽節登上齊山,內心當真是百感交集,還寫了一首傷感的詩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杜牧寫這首詩時,正是在池州,當時他的好友張祜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來拜訪他,兩個人一起登上了齊山,站在山頂上杜牧當真是百感交集,想到自己才華橫溢,有著遠大的人生理想,可是卻無法實現,所以悲痛不已,於是信手拈來,寫下了這麼一首傷感的詩作,以此告訴了世人,他活得很悲傷,即使是有才華,那也是沒有用武之地,其實這對於任何一個來說,那都是一種打擊。
  • 唱《中華民謠》,別老捂嘴笑,咱得知道為啥要把「菊花插滿頭」
    最直觀的是在《水滸傳》裡,小霸王周通愛簪花,浪子燕青更是簪四時花,還有短命二郎阮小五,頭插石榴花…這些人物形象足以說明簪花在宋朝之盛。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古代,每到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簪茱萸花,因為茱萸花有一種奇特的藥味,能夠驅除蟲子,所以它又有一個雅號叫「闢邪翁」。
  • 古人的重陽節怎麼吃
    《西京雜記》言「食蓬餌以祓妖邪」,可見最早,重陽節吃重陽糕,是為了祛除妖邪之物。直到宋代,才有「重陽糕」的名稱。以糕寓高,暗合重陽登高,承載更吉祥的寓意。 《夢梁錄》:「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簇飣,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陽糕。
  • 重陽節不是只有「獨在異鄉為異客」
    又是一年重陽節,按照古代的習俗,今天應該去登高望遠,賞菊吃酒,或者再吟誦兩句與重陽節有關的詩句,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無菊不重陽 | 菊花能吃?沒錯,這是有用的知識點
    每年的九月初九是重陽節。
  • 重陽節詩詞鑑賞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3、九日齊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雨寒莫待菊花催,須怕晴空暖並開。開卻一枝開卻盡,且隨幽蝶更徘徊。青娥懶唱無衣換,黃菊新開乞酒難。長有長亭惆悵事,隔河更得對憑欄。白髮怕寒梳更懶,黃花晴日照初開。籬頭應是蝶相報,已被鄰家攜酒來。
  • 關於重陽節的經典詩句大全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3、九日齊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雨寒莫待菊花催,須怕晴空暖並開。開卻一枝開卻盡,且隨幽蝶更徘徊。青娥懶唱無衣換,黃菊新開乞酒難。長有長亭惆悵事,隔河更得對憑欄。白髮怕寒梳更懶,黃花晴日照初開。籬頭應是蝶相報,已被鄰家攜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