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萬石之王」,連乾隆皇帝、溥儀都對它愛不釋手

2021-01-10 尚文玩

皇家身邊從不缺少金銀玉器,珠寶珍品,而能讓乾隆皇帝、薄儀都愛不釋手的自然也不是等閒之物。雖說是「石頭」,但這被皇室寵幸的可不是一般的「石頭「,它是赫赫有名的「石帝」、「萬石之王」——田黃石。

田黃石,簡稱「田黃」,產於福州市壽山村「壽山溪」一帶水田中,因石材呈黃色而得名。「無根而璞」、「無脈可尋」,其材質溫潤可愛,是印材石中的極品,有著」石中之王」的美譽。明清各朝均被當作貢品獻入皇宮,被雕刻成御用的璽印及藝術擺件,深受皇家喜愛。

皇室的田黃石情結

明朝時期,田黃石也被人們稱之為「黃石」,不過,這個時期的田黃石並沒有引起人們普遍的重視,直到明朝末期,田黃石才漸漸引起當地名流的注意。施鴻保《閩雜記》中曾記載:「明末有時,擔糧入城者,以黃石壓一邊空筐,曹節愍公見而奇賞之,遂著於時。」證明明末以後田黃石才開始流行。

隨著田黃石的流行,它的價值也不斷被挖掘。到了清代,很多田黃精品甚至已經成為了皇室收藏的珍品。據了解,乾隆帝擁有田黃石印章就有近千枚,我們所熟知的田黃三鏈章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枚;該印章由三條田黃石鏈條將三顆印章連結在一起,技藝精湛,雕工精美,堪稱「無價至寶」。

田黃三鏈章

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宣統帝)民國初被逼出宮出逃東北時,曾私竊一批珠寶,其中一件就是乾隆皇帝珍愛的這枚田黃三鏈章。新中國成立以後,這件「國寶「才重新回到國家手中,現珍藏於故宮博物院。宮中如此多的稀世珍寶,溥儀連出逃時都要帶走它,田黃印章的價值及尊貴可見一斑。

田黃一顆千金難求

田黃石是壽山石中的精品,但極品田黃稀少珍貴。早在明清末期,田黃石就有「黃金易得,田黃難求」的說法。毛奇齡在《後觀石錄》中記載:「每得一田坑,輒轉相傳甑,顧視珍惜,雖盛勢強力不能奪。」可見田黃有多貴重。

除了本身所蘊含的高雅品味等文化內涵外,田黃的稀缺性也導致田黃價格能夠不斷扶搖直上。據史樹青先生《清怡親王田黃對章》中記載:「田石產于田中,無脈可尋,呈天然塊狀,沉積田底,採掘極難,多為當地農民掘田時偶然發現。得者視為至寶,故稀有而見珍······今則田坑久絕,黃金有價而田黃可以無價矣。」

在古代,田黃石就稀缺,產量極低。其主要產於福州壽山村一條名為壽山溪的西邊古沙層中,產地面積不足一平方千米,經過歷代採掘,田黃石石材的資源幾近枯竭,能流傳至今的已經成為稀釋珍品,進入國內外眾多知名收藏機構,或被藏家所珍藏。

以前說:「一兩田黃一兩金」,但在如今的田黃市場,一兩田黃的價格早已經不是一兩黃金的價格能買到,它的市場價遠遠超過了黃金價格,上品田黃甚至每克早已在萬元以上。

相關焦點

  • 乾隆愛不釋手的一幅古畫,沒想到100多年後,被溥儀賣給了日本人
    提到歷史上的乾隆,大家一定不陌生。由於出生帝王之家,自小耳濡目染,清朝的很多皇帝對書法繪畫的造詣甚至不輸職業畫家和書法家。乾隆也不例外,有著「老辣」的眼力和「狠辣」的雙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乾隆瘋狂蓋章喜愛的畫作,是為「蓋章狂魔」。這幅趙孟的《鵲華秋色圖》就能彰顯他的瘋狂程度,大家來感受一下。他的書房裡,還有另一副讓他愛不釋手的畫——《六龍圖》。雖然叫《六龍圖》,其實有9條栩栩如生的龍盤踞其上。這幅畫出品於南宋陳容之手,代表中國傳統畫龍歷史的巔峰。
  • 古代皇帝的御膳是什麼水平?|太監|皇上|慈禧|溥儀|乾隆_網易新聞
    清朝乾隆年間皇帝的菜譜,每頓飯120道菜,一張桌子都擺不下,遠處的菜品需要皇帝指揮太監們拿過來。國宴大都在太和殿或保和殿舉行,擺桌多的時候,一些大臣連皇帝的面也見不到。皇宮裡舉辦宴會,御膳房只給皇室成員準備菜餚,其他人都要自備,級別越高,可能要拿出的銀子越多。《大清會典》記載,親王要自備「10隻羊、10瓶酒」,入宴之前就要交給膳房。除了宴會,吃的另一大場景是祭祀。清代宮廷的薩滿祭祀,儀式中少不了煮豬環節。
  • 溥儀出逃時,把它縫棉衣裡26年不離身,如今成為「國寶中的國寶」
    然而清朝是最後一個王朝,溥儀是漫長歷史中最後一個皇帝。之後日本人讓他做了傀儡皇帝。解放戰爭時期,溥儀四處逃亡。據報導,溥儀逃跑時,在衣服裡縫了一個東西,在他身邊呆了二十六年。如今,它已成為國寶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溥儀被帶回中國,在管理處進行改革。但是在改革期間,他的態度很好,所以1959年國家專門赦免了溥儀,溥儀在這個過程中也做出了很多貢獻。
  • 《御膳房》:康熙、乾隆、慈禧、溥儀都愛吃什麼?
    皇帝的起居飲食,最危險的其實是「食」,因為要入口啊。今天我們就來看央視製作的紀錄片《御膳房》,看看清朝皇帝們都愛吃什麼?御廚們又是如何應對這班刁鑽的老闆呢?他的這種樸素作風,在法國傳教士白晉的著作中都有記載。
  • 溥儀出逃時,將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是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
    溥儀逃離紫禁城時,為什麼只挑中了它,還把它縫在棉襖裡,26年間不離身?它就是乾隆爺的「黃三聯璽」!它有什麼特殊之處?為什麼溥儀將它護的這麼好?這是所有皇帝中數量最多的,每次遇到重大的事件,他都要刻一個來表示紀念。比如紀念打仗勝利了,乾隆爺過壽,甚至在他退位的時候也刻了一個「太上皇帝」的印璽。那麼有一次乾隆爺做了個夢,在夢中玉皇大帝給了他一塊黃顏色的石頭,而且還刻有字。
  • 乾隆皇帝都是它的粉絲,你敢說你不知道?
    想當年,風靡一時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一向吃慣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卻被一盤簡簡單單的蒸芋頭給收服了,接連吃了好幾口,就連侍衛都不得不壯著膽子提醒
  • 溥儀遊太湖見乾隆御碑落淚,旁人問原因,溥儀這幾句話令人稱讚
    溥儀,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傳奇的一位皇帝,沒有之一:3歲登基,7歲退位;12歲再登基,11天後再退位;29歲再登基為傀儡皇帝,40歲再退位。他被迫衝齡即位,背負起本不該由他承擔的亡國皇帝之名,在別有用心之人的蠱惑下,他又背負起本不該他背負的重建大清之責,而後為完成復興大清的那個虛無縹緲的美夢,他更是助紂為虐,淪落為日本的走狗,危害中國。
  • 乾隆皇帝的九龍寶劍,擁有者為何相繼離世,溥儀的說法很迷信!
    乾隆皇帝是個喜歡收藏的皇帝,他駕崩後棺槨中自然有許多陪葬品,其中有一件頗為詭異,後來擁有者都死於非命,這件東西叫做九龍寶劍。後來孫殿英盜了乾隆墓,偷走了九龍寶劍,將寶劍給了戴笠,戴笠又給了軍統特務馬漢三,馬漢三被日軍抓獲後為了活命,又給了川島芳子,輾轉反之又到了戴笠手裡。
  • 末代皇帝溥儀,到底敗了多少清廷珍寶
    梳理溥儀敗家的幕後真相,既能防微杜漸,又能警示後人。 答案一:面廣量大 溥儀本身就是鑑賞高手,他轉移出宮的文物自然不是等閒之輩。溥儀遷居天津後,揮霍無度,入不敷出,時常以出售文物維生。「三希堂」中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流出宮禁,落入宋子文手中。
  • 皇帝出巡時必帶之物——黑豆,關於它的小知識你了解多少?
    所以一直到清代,給人吃的黑豆都是拿來做豆豉的多,因為這玩意好養活,黑豆一直都是農民救荒的雜糧,在市場上價錢不貴。不過大清入關坐了天下後,黑豆的價值就變了,在吸取了大明馬政腐敗的教訓之後,便復設了太僕寺,把御馬監升級為上駟院,八旗綠營分設馬場,在內地推行馬禁,到乾隆時又推行圈馬制度。
  • 乾隆皇帝裕陵中陪葬的九龍寶劍被孫殿英盜墓挖出後似乎遭到了詛咒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歷來都自視甚高,好大喜功,還喜歡附庸風雅,甚至自稱「朕一書生皇帝耳」。他一生收集了各種各樣的奇珍異寶,包括瓷器、字畫、古玩等,簡直多到不勝枚舉的地步,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其中,乾隆帝最鍾愛的是一把傳世的「九龍寶劍」,也叫做「龍泉寶劍」。這把劍可謂大有來頭,與莫邪、太阿和湛盧合稱為「四大名劍」。
  • 宋徽宗、乾隆都愛它
    畢竟這是令宋徽宗和雍正、乾隆都為之瘋狂的「瓷中絕色」。2019年1月6日,一件乾隆粉青釉六方套瓶拍出1.4億人民幣的天價。該瓶釉勻潤,極具玉質感,充分體現出青釉的絕美風姿,無怪乎能拍得億元高價。天青釉,被世人稱為「青如天,明如鏡」,「似玉、非玉、而勝玉」,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之美妙。它帶來的沁人心脾的靜謐感,恰恰契合了「靜為依歸」「清極遁世」的處世哲學,為後世很多帝王所喜愛。
  • 乾隆皇帝的一生之痛
    乾隆皇帝的一生之痛永琪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乾隆皇帝的兒子,據說是第五個兒子。永琪從小就聰慧,他擅長騎馬打獵。也就是他最喜歡的東西害了他。他因為長時間騎馬導致他患了骨結核,這種病不會立馬死,但是很不好受一發作起來就疼痛難忍。但是永琪是一個好孩子從小乾隆問他疼不疼?這個小朋友忍著疼說不疼,還讓皇阿瑪注意自己的身體。由小看到老,他確實是一個不錯的人。
  • 何鴻燊棺木價值800萬,上等的金絲楠木棺材乾隆和溥儀都曾買不起
    上等的棺材一般都選用金絲楠木打造,因為金絲楠木耐腐、埋於地下可千年不爛,同時其具有獨特香氣、防蟲蝕,另外其紋理瑰麗、異常精美,又具「冬暖夏涼」的特性,所以自然極為珍貴。祈年殿的柱子均為金絲楠木珍貴的金絲楠木不僅在明清兩代貴過黃金,普通百姓禁用,甚至連清朝時期的兩位皇帝——乾隆帝和宣統帝都曾買不起。
  • 末代皇帝溥儀3歲登基那一年,生父載灃,一句話預示著清朝結局
    在這300年裡,清朝一共出現了12位帝王,清朝雖然是我國最後一個王朝,但它也曾繁榮過,也曾輝煌過,在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清朝更是走向了鼎盛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土地增墾,物產盈豐,小農經濟的社會生活繁榮穩定,綜合國力遠勝於漢唐。
  • 溥儀:我的前半生做了三次皇帝
    後來,民國許多寫到這場復闢大戲的筆記,都把溥儀和小朝廷的遺老遺少寫得很被動。比如寫張勳凌晨兩三點擁兵入宮,把溥儀從床上拎起來,強令他登極,溥儀被嚇得大哭不止。在最愛君看來,這些說法都是別有用心的造謠。溥儀是哭了,但他分明是丟了帝位才哭,不是撿了帝位還哭。但是謠言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符合民國官方對這場復闢的定性。
  • 清朝皇帝說漢語還是滿語?溥儀的滿語水平最差勁
    末代皇帝溥儀在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曾提到,他學了很多年滿語,最熟練的一個滿語字,是在每次滿族大臣們請安時,他必須要說的「伊立」,也就是「起來」的意思。 當然了,這並不能證明,乾隆之後的皇帝們,滿語水平退化了,只能說溥儀在清朝皇帝中,滿語水平最差。
  • 乾隆帝在養心殿放了幾根草棍,後世都不知其含義,溥儀笑道:我懂
    ▲乾隆皇帝青年時期劇照在清朝十二位皇帝之中,乾隆皇帝無疑是最自傲的一位。畢竟乾隆皇帝登基之時,天下承平已久,經過他的治理,四海鹹寧、國泰民安,「康雍乾盛世」達到頂峰。▲故宮養心殿乾隆皇帝年少登基,正是血氣方剛之時。在這位有著雄心壯志的帝王眼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換句話說,大清王朝的每寸土地乃至於每根草木,都屬於天子所有。
  • 溥儀退位後,太監將乾隆靈位偷出賣洋人,後來中國人花400萬買回
    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之大事,在於祭,在於戰。古代人對神明心存敬畏,所以祭祀天地,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古代人對祖宗心存敬畏,所以祭祀祖先,祈禱家族繁榮昌盛,延年益壽。所以,在古代,祭祀是一件大事,無論是皇帝的祭奠,還是百姓的祭奠,都十分隆重。明、清兩代皇帝為了祭祀祖先,都建有太廟,內有歷代皇帝的牌位,每逢重大節日,都親自到太廟來祭祖。
  • 乾隆皇帝的一個玩件,價值過億,工藝十分精美,怎麼做到的?
    當時曾經紫禁城的三格格也因為時局動蕩擺起了地攤,而那時候出生於1955年的馬未都也在那時候剛開始接觸到古董圈,他聽到曾經的溥儀的妹妹也在擺地攤買東西,於是他就前去看了看。這一看不要緊,但是沒想到的是,他居然淘到了一件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