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40多歲的馬躍(化名)坐在床上抬了抬左腿,又抬了抬右腿,感受著雙腿的靈活有力,馬躍心理感嘆不容易,過去半年,這簡單的動作,他根本難以完成。而為了他的病,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醫生們還DIY了一個全國少見的臨時複合手術室。
男子雙腿無力只能坐輪椅 病因卻在脊髓裡
馬躍回憶,自己的病是從兩三年前開始的,最開始是沒來由的腰膝酸軟,即使休息了很長時間也難以恢復,用藥物治療也收效甚微。
今年,馬躍的症狀越來越嚴重,雙腿使不上一點力氣,最後無法站立行走,只能靠坐輪椅行動,「不是癱瘓,都還有知覺,就是使不上力。」令他痛苦的是,最近兩個月,他對大小便也失去了知覺。帶著痛苦、失落和對癱瘓的恐懼,12月初,馬躍住進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醫生通過詳細檢查發現,馬躍的雙腿無力,是因為他患上了脊髓髓周動靜脈瘻,這是一種發病率較低的脊髓血管病,常見於中年男性病人。症狀主要表現為下肢麻木、脹痛、無力,容易被誤診為椎間盤突出。
重醫附一院神經外科張曉冬教授介紹,手術切除病變組織是治療脊髓血管畸形的主要方式,但難度很大。一方面,血管畸形病變通常有多根供血動脈和多根引流靜脈,這些血管在細小的脊髓表面盤根錯節,猶如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而且斷掉任何一根正常的血管,都可能導致癱瘓;另一方面,手術前的造影有時只能發現一根主要供血動脈,手術當中切除該供血動脈後,其餘隱匿的供血動脈不易發現,導致病變殘留,而此時,畸形血管團依舊盤踞著患者的脊髓,導致脊髓靜脈高壓和水腫,這也是許多患者手術後效果不好、症狀沒有明顯改善的原因。
手術中需要造影 醫生臨「DIY」複合手術室
專家們經過討論,最終決定採用複合手術的方式,在手術中一邊進行造影一邊手術,這樣可以大大降低風險,掌握血管的真實情況。複合手術需要在複合手術室進行。複合手術室,可以同時進行外科手術、介入治療和影像檢查。然而重醫附一院並沒有專門的複合手術室。
為了儘快為馬躍手術,於是醫生們「DIY」了一個複合手術室。
手術中需要造影,神經外科的徐睿主治醫師提出,可以考慮用移動C臂機進行術中血管造影;該治療組朱繼教授又提出,科室擁有的移動C臂機和手術顯微鏡可以滿足術中脊髓血管造影和螢光造影的需求,可以配合張曉冬教授團隊的複合手術。
最終,手術團隊專門設計了一套以移動C臂機和ICG螢光造影顯微鏡為核心的複合手術方案。
手術當天,護理團隊協助手術室完成了所有儀器的合理布局,避免了這些儀器的反覆移動。
在手術當中,脊髓造影果然起了大用,在切除馬躍胸12錐體水平的畸形血管後,術中C臂血管造影發現在胸11錐體水平還有粗大的畸形血管。這是手術前的檢查沒有發現的,證實了治療組的判斷,避免了手術風險。
隨後,醫生們精確切除T11錐體水平的瘻口後,術中的脊髓血管造影以及螢光造影均證實,畸形血管病變已經被完整切除。
在手術後的第4天,馬躍的雙下肢終於可以抬離床面,並且大小便的感覺也恢復了。術後複查脊髓血管造影,也證實病變消失,椎板復位良好。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石亨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