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好醫生」系列報導|孫素慧:認真對待每一臺手術

2020-12-24 上遊新聞

手術室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作為護士長,她從未脫離過手術室一線工作。手術量任務繁重時,白天在術間忙碌,晚上加班完成管理工作;科室姐妹家在異地,每逢佳節倍思親,她便總是安排自己節假日值班。工作上,她是護士姐妹們的主心骨;生活上,她是一位貼心照顧大家的好姐姐。

孫素慧(左一)正在手術室中準備進行剖腹產手術

人物名片:孫素慧 江北區中醫院手術室護士長,江北區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專家組成員。榮獲2017年度江北區醫學會先進個人,2018重慶最美護士技能之星優秀獎,2018年度江北中醫院年度考評優秀,2019年江北中醫院十佳醫務工作者。

立志成為白衣天使 認真對待每一臺手術

小時候,由於爺爺常年多病,孫素慧在高考填志願的時候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護理專業。2008年,孫素慧大學畢業,如願成為了一名醫護工作者。從2014年成為手術室的一名護士以來,孫素慧配合醫生共參與了3000多臺手術。

來到區中醫院6樓手術室,孫素慧正在與幾名護士準備手術器械,她告訴記者,當天,她共有10臺手術。這還不是最多的時候,最多的時候她配合醫生一天完成了20多臺手術。孫素慧說,一臺手術一般都要2-3小時,碰到大手術時間會更久。不能按時吃飯已經成了手術室護士的一種習慣了,孫素慧一般都會趁著兩臺手術的十多分鐘的間隙時間吃飯、喝水。

我們在電視裡常常看到手術室裡、無影燈下,醫生和護士配合非常默契,醫生一伸手,護士就能把需要的器械遞到手中。孫素慧說,這不僅需要醫生和護士的不斷磨合,而且對護士的專業技能要求也非常高。要認真對待每一臺手術,認真對待每一位患者,這是孫素慧一直堅持的工作原則,她也一直用實際行動踐行這句話。

命懸一線 隔離病毒不能隔離愛

2月2日的深夜,一名患者蜷縮在地上,表情痛苦不堪,江北區中醫院接到通知後立即趕往現場將其接回醫院救治。據了解,該患者是一名無家可歸人員。經醫務人員檢查了解,該患者腹痛7天,加重1天,需緊急進行剖腹探查手術。疫情當前,該患者前期未戴口罩長期出現在江北一帶,不明確是否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觸史。

時間就是生命,此刻江北區中醫院外科、手術麻醉科醫務人員沒有絲毫猶豫,會同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緊急開展多學科術前討論,做好標準預防的同時,立即為他開啟手術綠色通道。

凌晨1:00,男子被送入手術室,孫素慧護士長的身影也出現在手術室。反覆確認手術防控措施是否到位後,她叮囑大家:「在整臺手術過程中,要保持絕對的專心和高度的警惕,在搶救患者的同時,自我防護一定不能有一絲鬆懈。」手術中,醫務人員全程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密不透風,戴著護目鏡,一呼吸就會有一片水霧,視野受限,操作難度超過平時數倍。

醫護團隊經過數小時搶救,通過腹腔鏡下行腹腔探查及胃穿孔修補術後,該男子終於脫離了生命危險,轉危為安。當脫下厚厚的防護服、護目鏡和一層層口罩,所有人的臉上、鼻子上多了幾道深深的紅色印記,用溼紙巾輕輕擦拭,隱隱作痛。但看到患者甦醒的那一刻,孫素慧和所有醫務人員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不論在哪個崗位上 患者都是第一位

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護理學院的孫素慧,曾在新橋醫院心內科工作4年,分別在西南醫院呼吸內科重症監護室、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手術室進修學習,取得ICU專科護士資質、AHA國際通用基礎生命支持提供者證書,發表學術論文4篇,參研廳局級課題1項,參編國家級著作1部。

因為嫻熟的急救技能,她多次在市內榮獲獎項,她也因此化精神榮譽為實幹動力,承擔了全院各級各類人員心肺復甦技能的培訓,培訓量達60餘場、3000餘人次;為把心肺復甦急救知識和技能普及到「全民」,她主動作為志願者到社區給居民進行急救培訓,培訓居民550餘人次,把對生命急救的那份熱情傳遞到更多有需要的人群中去。

2016年下半年,孫素慧被派往復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支醫,協助完成日常工作並發揮管理和專業所長,指導完成了中心治療室、清創室等的布局整改,指導優化工作制度5項,優化工作流程8項,受到了同事和患者的一致好評。

回到醫院後,她創新管理模式,實行手供一體化管理,實現了手術室、供應室人力資源共享,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員工工作積極性,通過共同的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提高了手術室、供應室的護理質量;2018年全院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案例比賽中科室榮獲二等獎,同年手術室順利通過二甲複評的各項檢查,並獲得「管理規範」的好評。

從事護理工作十餘年,孫素慧束初心以明志,伴護理共朝夕,不論在哪個崗位上,她都把患者放在第一位、把大愛播撒在自己的團隊,用行動去踐行自己的初心,完成此生白衣天使的崇高使命!

相關焦點

  • 熊政瑜:我最大的快樂,就是高質量完成每一臺手術
    而擔任此次手術的主刀醫生,正是該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熊政瑜。「我最大的快樂,就是高質量完成每一臺手術。」這是熊政瑜醫生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今年43歲的他,深知自己作為一名外科醫生,在這個年齡階段正是精力充沛、手眼靈活的職業生涯黃金期。
  • 【人物專訪】胸心外科楊智——每一臺手術都力爭完美
    一名醫者應該力爭把每臺手術做到完美 他就是 寶雞高新人民醫院胸心外科主任楊智 無影燈下的快刀手 身為外科醫生,手術技藝便是看家本領
  • 為給病人做手術 重慶醫生「DIY」了一個臨時手術室
    而為了他的病,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醫生們還DIY了一個全國少見的臨時複合手術室。男子雙腿無力只能坐輪椅 病因卻在脊髓裡馬躍回憶,自己的病是從兩三年前開始的,最開始是沒來由的腰膝酸軟,即使休息了很長時間也難以恢復,用藥物治療也收效甚微。
  • 【最美睡姿】醫生手術後太累在衣櫃中睡著,網友直呼:心疼!
    手術間隔在衣櫃裡打盹兒  7月4日,記者來到該院婦二科,由於患者很多,蔣丹沒時間接受採訪。該科護士長黃偉透露,7月1日,蔣丹在臨近中午時主刀了一臺宮外孕急診手術,在手術室這種精神承受高壓、精力需高度集中的工作環境下,兩個半小時的手術,讓她疲憊不堪。儘管很想躺下來休息,但下午還有一臺手術在等著她,只能利用手術間隔,在衣櫃裡打個小盹兒。
  • 南坪愛爾眼科醫院助力重慶抗疫醫生成功摘鏡
    中國近視手術先行者龔力力院長、ICL晶體植入認證專家譚吉林院長共聚一堂,與南坪愛爾屈光科副主任蹇騫博士一起回顧重慶南坪愛爾眼科26年光明之路,全方位、多角度地為參會者展現了國際前沿的近視矯治技術,多家媒體關注報導、現場百餘名近視朋友參加,近百萬網友在線觀看,氣氛火爆。
  • 醫生做手術是什麼樣的 ?
    相信有很多的人會好奇,醫生做手術是什麼樣的?是嚴肅還是談笑風生?是一絲不苟嗎?沒有幾個能夠描述的上來,因為除了做手術的醫護人員之外,其他人都是不允許進入手術室的,進不去自然也就不知道做手術時的醫生是怎樣的?手術示教系統帶你去領略一下做手術時醫生們的風採。
  • 機器人醫生做手術什麼情況 機器人醫生會勝過人工醫生嗎
    優點在於手術精度較高 缺點是價格昂貴在前列腺癌高發的美國及歐洲大部分國家,機器人輔助前列腺癌根治術幾乎已經取代了具有局限性的傳統治療前列腺癌的標準手術;最近,STAR機器人(Smart Tissue Autonomous Robot,智能組織自動機器人)高度獨立地完成了縫合豬小腸的手術,完成得比外科醫師還要好。
  • 微創手術機器人先要理解醫生「語言」
    在手術間裡,醫生通過目鏡觀察,並在中控臺進行系列操作,手術機器人靈活地揮舞著機械臂進行剝離、切割、止血、縫合、打結等各種操作。以前在電影裡才能看到的場景,現在正成為可能。「讓手術更容易做。」李耀說,腔鏡手術對醫生的技術要求很高,醫生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培訓才能上崗,而且「醫生少,病人多,根本忙不過來」。一臺手術幾個小時是常事,一些複雜的手術,醫生需要從早到晚在手術臺上忙碌,非常疲憊。回國後,李耀發現和歐美市場相比,醫療器械技術在高速發展,但醫療機器人才剛剛起步。他想研製更契合中國醫生和患者需求的手術機器人,幫助醫生提高效率。
  • [重慶好醫生]李瑜霞:她被患者稱為「貼心醫生」
    【人物簡介】李瑜霞,大渡口區春暉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治中醫師,獲評「重慶好醫生、重慶好護士」2020年第三季度人物。她以一名基層醫生的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信念與人生價值,展現出了新時期基層醫務工作者的風採。  「盡最大的努力為患者解除痛苦。」從醫以來,李瑜霞就為自己確立了這樣一條從醫準則。多年來,她堅持為身體不便的患者送醫送藥上門——天冷時為患者準備熱水袋,為行動不便的患者給予輪椅代步,為不方便取藥的患者郵寄到家……對患者的真情服務,讓廣大患者由衷地稱她為「貼心醫生」。
  • 下肢畸形患者手術時無法固定,兩名護士全程為她抬高雙腿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 孫美燕 孫杜鵑 無影燈、手術鉗、吸引管,藍色的手術衣、手術帽和口罩……手術室的一切都是冷色調的,它代表冷靜和理性,也給人一種冷冰冰的疏離感。見到她時,她剛結束一臺手術,手術帽上印滿了「Thanksgiving」,意為「感恩」。談起那次經歷,她害羞又為難地笑了,「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沒什麼特別呀。」 這位患者是55歲的汪阿姨(化名),反覆下腹疼痛一年多後來到浙大婦院就診。檢查後,醫生高度懷疑是子宮肌瘤,需要進行子宮肌瘤切除術。
  • 天海佑希主演《頂級手術刀》開播,揭秘神外醫生手術背後那些事兒
    早在2012年,電視劇《心術》就講述了神經外科醫生背後的故事。人民網東京2020年1月14日電 日本頻道綜合日本時尚娛樂網站Modelpress報導,女演員天海佑希日前出席了日本電視臺製作的周六劇《頂級手術刀-天才腦外科醫生的條件-》的記者見面會。該劇是圍繞著醫術高超的的醫生(頂級手術刀)們各自懷有的秘密和爆炸性消息展開的群像劇。
  • 主刀醫生坐著完成手術,常州完成首例胃腸外科「達文西」機器人手術!
    行相關檢查後,醫生得出診斷:乙狀結腸癌。孫先生和家屬找到胃腸外科主任盧麒丞,綜合評估後,盧主任建議立即開展手術治療。「結直腸癌的手術方式有很多種,包括普通開刀、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手術等。結合病情和家屬意願,為確保手術更加精準,決定開展『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盧麒丞主任表示。
  • 護士手繪解剖結構圖 為的是能與手術醫生精密配合
    很多人覺得了解解剖圖是醫生的事情,但是我覺得作為手術室的器械護士,這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器官進行手繪之後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醫生每一個手術步驟,更精確地將器械遞交給醫生。淮安市婦幼保健院手術麻醉科護士王星雲說告訴記者,她剛入職2兩年,通過手繪解剖圖能讓她在手術室與醫生的配合非常默契。
  • 「重慶好醫生、重慶好護士」 2020年第二季度人物名單揭曉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重慶市衛生健康委獲悉,近日,「重慶好醫生重慶好護士」2020年第二季度人物名單揭曉,廖修用陳月波王容等20名醫務人員上榜據悉,「重慶好醫生重慶好護士」推薦活動由市委宣傳部市衛生健康委市總工會市委網信辦市文明辦聯合開展,
  • 綠茵好少年.尋訪重慶七中校園"明星球員"人物系列報導胡俊豪:我與...
    胡俊豪近照 重慶七中供圖 華龍網發 成長 「是學踢球,也是學做人」每回答一個問題,每說一句話,胡俊豪都會稍稍思索數秒,讓人感覺這個年僅14歲的男孩身上有一股沉穩而內斂的氣質。可對此胡俊豪卻說:「其實,以前的我比較自我也容易衝動,是足球帶著我在改變和成長。是學踢球,也是學做人。」
  • 手術室驚悚一幕:宮外孕手術中取出一個「怪胎」!醫生都倒抽了一口冷氣!
    前陣子美琳達手術室發生了一件很「詭異」的事兒:本是一臺普通的急診宮外孕手術微創婦科中心主任孫文娣卻在患者腹中取出了在檢查左側附件組織時,孫主任突然發現左側卵巢異常增大。在外等候的張女士的母親非常詫異,女兒明明上個月才做了體檢並未查出畸胎瘤,可隨後立即同意了手術並十分信任孫主任,要求切除畸胎瘤。
  • 醫生手術後體力透支,喝葡萄糖水竟被網友質疑:「這水誰付錢」?
    11月10日,據鄭州經濟生活廣播報導,一位醫生手術後喝葡萄糖水的視頻引起了部分網友質疑,這部分網友質疑醫生喝葡萄糖水該誰付錢:「這水錢誰付?」
  • 「成都造」手術機器人解放醫生雙手
    更能展現博恩思手術機器人「熱力」的直觀事件,來自於近期該公司與四川省人民醫院正式建立的戰略合作關係。  2016年,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人工智慧機器人實驗室訪問科學家李耀在成都高新區創立博恩思。這個年輕的公司希望:讓自己研發的手術機器人在未來成為醫生安全、可靠的「夥伴」,並帶動成都的人工智慧醫學領域向前發展。
  • 「重慶好醫生、重慶好護士」2020年第二季度人物出爐(全名單)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6月29日17時40分訊(首席記者 黃宇)近日,「重慶好醫生、重慶好護士」2020年第二季度人物名單揭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龍江,市急救醫療中心吳豪傑等20名醫務人員上榜。「重慶好醫生、重慶好護士」推薦活動由市委宣傳部、市衛生健康委、市總工會、市委網信辦、市文明辦聯合開展,每季度開展一次。活動旨在弘揚新時代醫務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激發廣大醫務工作者更好地服務大眾、奉獻社會,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推薦宣傳活動啟動以來,各區縣衛生健康行政部門
  • 「高血壓外科醫生」蔣紹博:有些高血壓,微創手術可治癒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秦聰聰數據統計顯示,在我國,每三個成人中就有一名高血壓患者。但這個人們多自以為耳熟能詳的病名背後,卻隱藏著有些患者可以通過微創手術治癒的真相。一次手術後的「意外」發現,顛覆了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東院泌尿微創一科主任蔣紹博對於高血壓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