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胸心外科楊智——每一臺手術都力爭完美

2020-12-25 騰訊網

人物檔案

楊智,研究生學歷,副主任醫師,胸心外科主任。於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胸外科學習工作7年,後於寶雞市中心醫院胸外科工作7年,擔任胸外科醫療組組長。從醫以來完成胸外科手術3000餘例,擁有豐富的臨床及手術經驗。擅長各種胸外科微創手術治療,如微創肋骨骨折、微創胸廓畸形矯正、食管癌、肺癌、縱隔腫瘤、氣胸、肺大泡的手術治療,對於胸壁畸形、胸壁腫瘤切除及3D列印胸壁重建、重症胸外傷的救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溫文爾雅,醫技精湛,關愛患者

是大家口中的好醫生

在無影燈下「戰鬥」

在手術刀尖「舞蹈」

動作穩健

在死神面前搶回一條又一條生命

他說

一名醫者應該力爭把每臺手術做到完美

他就是

寶雞高新人民醫院胸心外科主任楊智

無影燈下的快刀手

身為外科醫生,手術技藝便是看家本領,因技術精湛,勇於向高難度挑戰,楊智被同行稱為「無影燈下的快刀手」。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嫻熟的技術絕非一日之功。在保證手術質量的前提下,楊智以「縮短患者術中受苦時間」為目標。很多患者都慕名找到他,在別的醫院被判定為「不能開的刀」,都到了他這裡。他收治了很多疑難病例,90%都得以成功救治。他說,不能因為困難就望而卻步,當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手術時,就足以證明自己又前進了一步。

十年前,楊智做了一臺近十個小時的手術,從早晨站到晚上,患者的血液幾乎換了一遍,還用上了人工肺膜,手術難度可想而知,楊智堅守在手術臺前跟病魔「死磕」,最終,他贏了。

多年以後,提起這臺手術,他還是有許多話想說:這是一臺「推」不掉的手術,河南籍患者從上海到北京都被宣判「死刑」,面對難度大、風險高、手術成功率低的患者,拒絕手術是有理由的,可是楊智說不出口,一來是他願意挑戰自己,越是有難度的手術,越是有動力;二來是患者慕名而來,把他當成最後一根稻草,他不願意辜負。

心馳神往醫生夢

楊智出生在醫療資源匱乏的七十年代,年幼體弱多病,經常由父母背著步行十幾公裡求診問醫,周而復始的奔波求醫讓他深刻體會到看病的艱難,這段經歷讓年幼的楊智給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標——做一名醫生。

志向一立,奮發圖強。楊智在高考志願表的每一欄都填報了臨床醫學專業,並以優異的成績如願以償進入延安大學醫學院學習,大學光景轉瞬即逝,畢業之際也是楊智正式行醫路的開始。

畢業之初,楊智在普通外科工作,每天三四臺手術,幾年下來,技術突飛猛進。想拓寬眼界,增加外科知識的他決心考研,功夫不負有心人,楊智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空軍軍醫大學。讀研期間,楊智認真對待每一次上臺的機會,在肺癌的外科治療、中晚期肺癌治療方法改進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見解,他勤奮刻苦的精神和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深得教授們的讚許。

術業有專攻

「胸腔鏡下肺癌、縱膈腫瘤切除術和胸腹腔鏡聯合下食管癌根治術」是楊智的絕技。早在2009年,他就率先完成了西北首例「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他的「胸腔鏡下肋骨環抱器內固定術」獲得了三項國家專利

有一天上門診,一位患者急匆匆的進來,拿著手機上的手術照片問他:「這個手術是不是你做的?」

楊智很詫異的回答:「是的,有什麼問題嗎?」

「可找到你了,我是在朋友圈看到你的,專門找了過來。我得了食管癌,好多醫生都說沒辦法了,你看看我還能做手術嗎?」

患者病情複雜,手術難度極大,但聽到患者因病情嘶啞的聲音,看到患者極度渴望的眼神,楊智不忍心拒絕。

經過術前討論,手術方案為全麻下行「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頸部食管憩室切除術」。經過近6個小時的努力,手術非常成功,術後患者無聲音嘶啞,8天便經口進飲食,10天拆除所有傷口縫線並好轉出院,恢復良好,時至今日,這位患者依然身體健康,進食正常。

「好醫生不但要刀法好,還要有理性的思維,善於談判的口才和強大的內心

楊智說,有一年春節,急診接收了一個從13樓摔下來的5歲男孩,由於患兒胸腹部聯合傷、肺部挫裂傷、血氣胸、呼吸衰竭、腹腔出血等合併傷,且傷勢過重,有人建議轉診西安,楊智非常清楚孩子這時候轉院西安,就是送命,這孩子的病情絕對撐不到西安。楊智力排眾議,毅然決然擔任起了孩子的手術主刀。

但醫者的勇氣並沒有換來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家人拒絕在手術告知書上簽字,反而以言語恐嚇楊智。在重重壓力下,一場與死神賽跑的手術艱難地拉開帷幕。從晚上9點多到凌晨3點,經過近6個小時的手術,患兒的性命保住了,手術很成功。可家屬不依不饒,聲稱孩子過不了危險期,就讓醫生償命。面對無理取鬧的家屬,楊智反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診治孩子,即便轉入普通病房,他每天都會去看望這個孩子,直至康復出院。

腔鏡技術領頭人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近年來,全民健康意識普遍提高,體檢確診出的肺癌病例均以早期或早中期為多,此時,以創傷小佔優勢的腔鏡技術在業內逐漸獲得青睞。

腔鏡技術創傷小,對人體組織破壞少,術後疼痛度低,創口癒合快,但對醫生技術水平要求甚高。醫生在術中看到的只是二維手術界面,要在體外用長手柄操作,靈敏度及操作感降低,差錯率相比開放性手術就高了許多,因此,熟練掌握胸、肺部解剖層及病理知識成為開展腔鏡手術的必要知識儲備。

楊智最擅長的是胸部惡性腫瘤的外科治療,尤其是肺癌、氣管腫瘤、縱膈腫瘤的微創治療,其微創手術治療率達到78%,這也是許多患者慕名找楊智做手術的原因

數月前,一名老年女性患者慕名找到楊智,講述自己近半年來明顯消瘦,一個多月前全身無力,症狀逐步加重,在當地醫院行胸部CT提示前縱隔佔位胸腺瘤,朋友就推薦她來找楊智。接診後,楊智結合查體與影像資料,最終評估患者為眼肌型重症肌無力,考慮與胸腺瘤關係密切,建議儘早手術治療。

在完善相關檢查後,楊智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傳統的手術方式會給患者帶來長達25cm的切口,並有胸骨縱劈等創傷。楊智選擇的手術方案是胸腔鏡下劍突、雙側肋緣下三孔縱隔腫瘤切除術,這種術式切口小、病人創傷小、痛苦輕

在患者入院的第三天,開展手術,因腫瘤下方就是心臟及左右無名靜脈,必須在避免傷到大血管的前提下,充分顯露雙側膈神經,進行游離,完整切除胸腺組織及脂肪組織,楊智認真進行著每一步,1小時50分鐘,病變連同胸腺及周圍脂肪整塊切除,出血量僅10ml。術後患者幾乎沒有切口疼痛感,術後當晚即下地、進食,全身無力症狀好轉,術後5日患者便順利出院。

團隊的力量

楊智從2019年8月來到寶雞高新人民醫院,他把一個從零開始的科室帶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開科以來手術量超過100臺,且全部為三級以上手術,其中四級手術佔比70%以上

目前楊智率領的胸心外科團隊,床均手術量在本地區名列前茅,他個人從醫以來的手術量已達到3000餘臺。他現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帶領整個團隊,早日將寶雞高新人民醫院的胸心外科做成區域知名專科,省級乃至國家級重點學科。團隊在慢慢成長,看到團隊日漸壯大,楊智內心是欣喜的。

醫學得以發展,靠的就是醫生孜孜不倦地探索與發現。外科醫生尤其是胸心外科,更要有膽大、心細、業精的綜合素質,楊智身為寶高醫胸心外科的當家人,肩頭責任重大,為了加快隊伍成長,他在手術之餘帶教年輕醫生、授業解惑,提供充分的平臺和空間成長,放手不放眼,教導青年醫生不能只做「手術匠」,還要在紮實的理論基礎上熟練手術技巧,總結分析,勤閱文獻。

當問到楊智

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

甘心嗎

他笑著說

一生只做一件事是一種享受

享受做手術的過程

力求每一臺手術都做到完美

當經過自己的努力

看到醫治的病人痊癒出院

那是醫生最大的幸福

撰文、編輯、排版 | 唐唐

相關焦點

  • 熊政瑜:我最大的快樂,就是高質量完成每一臺手術
    張家界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熊政瑜。紅網時刻張家界12月24日訊(通訊員 朱鐵華)近日,全市首例「口腔黏膜耦合尿道成形術治療複雜性尿道狹窄」在張家界市人民醫院成功完成。而擔任此次手術的主刀醫生,正是該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熊政瑜。「我最大的快樂,就是高質量完成每一臺手術。」
  • 心臟外科醫生張金洲:每次手術都是一場生與死的戰鬥
    也就是說,每一個小時就有1%的患者死亡,救治患者就是與時間賽跑,就是拆除定時炸彈。張金洲就是一位拆除「人體炸彈」的心臟外科專家。一次,他帶領的團隊連夜為患者實施手術,但手術過程卻險象環生。一般情況下,動脈夾層患者都是血壓升高,但該患者卻偏偏出現血壓降低、血氧飽和度降低的情況。麻醉師為患者實施麻醉,並且確保其血壓、心率和血氧飽和度等指標在正常範圍。
  • 心臟外科醫生的日常!煙臺毓璜頂醫院馬黎明:刀尖兒之上走春秋
    該手術也從此成為心外科同行譽為一臺「經典手術」。千針「補心」與死神較量外科手術中,幾乎每場手術都是在與死神較量,馬黎明就是用手術刀,將患者一點點從死神的手中搶奪過來。在心臟外科疾病中,最為兇險的莫過於急性主動脈夾層。
  • 外科手術=劇場表演?外科手術室的發展史
    在沒有麻醉、止血和抗感染技術的時代,每一臺手術都是一場血腥的表演。為什麼要在圓形劇場裡進行手術?那是因為技術純熟、身手敏捷的外科醫生可以在公開的圓形劇場裡表演自己神乎其技的「殺人技術」,並以此傳播自己的名聲!
  • 普胸外科手術質量控制與評估體系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19, 26(1): 8-15. doi: 10.7507/1007-4848.201809053摘要普胸外科手術質量控制涉及醫療機構的資質和設備技術條件、術前診斷評估、外科手術、術後管理、術後病理學診斷及隨訪等諸多環節。
  • 嶽陽醫院心胸外科團隊介紹
    心胸外科醫療特色中西醫結合診治胸心血管外科疾病特色鮮明自2005年起,學科帶頭人周嘉在心肺手術中,創新性地將傳統單純針刺麻醉改良為現代針刺麻醉——針藥複合麻醉,最大限度地發揮針刺效應,避免了氣管插管對患者的損傷,減少了氣管插管全麻患者術中70~80%麻醉藥的用量,大大降低了麻醉藥物對人的副作用,減少了圍術期併發症的發生
  • 「重慶好醫生」系列報導|孫素慧:認真對待每一臺手術
    手術量任務繁重時,白天在術間忙碌,晚上加班完成管理工作;科室姐妹家在異地,每逢佳節倍思親,她便總是安排自己節假日值班。工作上,她是護士姐妹們的主心骨;生活上,她是一位貼心照顧大家的好姐姐。孫素慧(左一)正在手術室中準備進行剖腹產手術人物名片:孫素慧 江北區中醫院手術室護士長,江北區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專家組成員。
  • 武漢外科十大醫生,第一位是泌尿科專家、第五位著名胰腺外科專家
    出診地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泌尿外科;擅長領域:泌尿繫結石、腎及腎上腺腫瘤、膀胱腫瘤、前列腺癌等微創手術及開放手術。第二位:謝衛國男, 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每周三下午專家門診。第三位:王國斌王國斌,醫學博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衛計委突出貢獻專家、德國薩爾大學洪堡醫學院博士。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院長、湖北省微創外科醫學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協和醫院消化道疾病研究所所長;湖北省政府胃腸外科領軍人物,武漢協和醫院胃腸腫瘤多學科(MDT)診療團隊顧問專家。
  • 浙四外科四把金刀 把把「內力深厚」
    浙江大學醫學博士 浙大四院心胸外科主任浙大一院心胸外科主任醫師浙江省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分會委員 頭燈、放大鏡、手術刀是心臟手術三大件,胸腔鏡手術中則喜歡小巧靈敏的超聲切割止血刀、浙江省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常委、歐美同學會醫師學會腦血管病委員,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協會功能神經外科委員 ;手術高清顯微鏡+吸引器+雙極電凝刀; 顱腦手術是最為精細的手術,大腦神經控制著全身的方方面面,一點點馬虎都可能導致患者癱瘓、失語、甚至是死亡。
  • 神經內鏡手術與開顱手術不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韓虹麗 通訊員 胡琪 王瑩近日,市五院神經外科順利開展內鏡下腦內血腫清除術。與以往不同的是,神經內鏡手術和傳統意義的開顱手術不同,神經內鏡手術利用顱內自然腔道及間隙達到手術部位,通過一個僅為3-4CM的小切口,便可將手術區域的血管、神經及病變情況,顯示的非常清楚,更加利於手術操作,創傷較小,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對周邊腦組織的二次損傷較小,而和血腫穿刺抽吸術相比,內鏡手術具有清除血腫速度快,內鏡直視下止血徹底可靠的優點,更好地保護神經、血管和正常腦組織,最大限度地減少操作和功能障礙
  • 重醫附一院胸心外科主治醫生王小文
    34歲的王小文是重醫附一院胸心外科主治醫生,2月13日,作為重慶市第八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他與該院159名醫護人員緊急馳援武漢,整建制接管武漢市第一醫院兩個重症病區的醫療救治工作。在武漢期間,王小文利用休息時間給女兒寫了一封家書,記錄了一個普通醫務工作者的鐵血柔情。
  • 合肥京東方醫院為心臟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患者實施主動脈瓣置換手術
    崔光浩心臟大血管外科學科帶頭人主任醫師,曾先後擔任黑龍江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牡丹江心血管病醫院小兒心臟病區主任,成人病區主任,ICU主任,心臟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會員,中華胸心血管專科學會會員,中國醫師協會胸心血管專科學會委員
  • 6歲女孩查出先天性心臟病 醫院為她免費手術
    中南醫院醫護人員為苗苗加油   通訊員 供圖荊楚網客戶端一荊楚網消息(記者黃濤  通訊員李晗)6歲女童苗苗(化名)患先天病房間隔缺損,半年前出現胸悶氣喘,近日,中南醫院為她免費手術補心,手術當天苗苗的母親生下二孩
  • 第四屆taTME南充高峰論壇暨南充市中心醫院外科手術直播周完美收官!
    12日上午,由胃腸肛腸疝外科副主任田雲鴻教授團隊"打頭陣",一臺"3D腹腔鏡下胃癌根治性NOSES手術"拉開直播帷幕,展示了其開創的胃鏡結合術中測漏技術。術中通過內鏡檢查吻合口是否完整,有無出血,能有效的降低患者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首場直播迎來1.9萬人觀看。
  • 19小時手術完成胸部「拆彈」 常德一醫實施湘西北首例全胸腹主動脈...
    紅網時刻常德1月5日訊(通訊員 李方俊 張俠陵)近日,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心血管外科在各科室全力配合下,歷時19小時,完成了湘西北首例全胸腹主動脈人工血管置換術,為一名胸腹主動脈夾層的患者成功拆除了危及生命的「血管炸彈」。患者術後第3天即從胸心血管外科ICU轉出,目前恢復良好。
  • 專訪丨夏利民:心臟外科醫生的自我修養
    「一臺成功的心臟外科手術,立竿見影,可以改變患者的人生,對醫生來說,特別有成就感。」他說。心臟外科醫生的精進是漫長的。將近十年,夏利民就在國內心外科的象牙塔,默默打磨自己,他苦學冠心病、瓣膜病等各種技術,揣摩別人的手術,給專家當助手,領會手術的思路和理念,他有一種預感,自己會有一次技術上的飛躍。
  • 外科醫生做手術的時候,是不是誰都得聽他的,特別的威風
    高考陸續出分了,大家都開始填報志願了,有些朋友問我,學醫好不好,特別是當外科醫生怎麼樣?在很多朋友的眼中,外科醫生做手術的時候,非常帥氣、十分的迷人,在手術臺上可以指揮一切,說什麼就是什麼,大家都要聽手術醫生的。
  • 八旬婆婆勇敢接受機器人手術 醫護訂製蛋糕為她慶祝
    結果被查出肺癌,左肺有一個核桃大小的腫瘤,經過綜合評估,醫生建議她立即手術。得知是癌症的劉婆婆非常擔心,自己高齡是否能受得了切瘤手術。胸心血管外科副主任胡衛東得知劉婆婆的疑慮後,把她請到辦公室,詳細講述手術的必要性,並表示通過目前全球最先進的達文西機器人進行手術,可以將手術創傷控制到最低。「胡主任,我相信你!」經過短暫考慮,劉婆婆下定決心接受機器人手術。
  • 「高血壓外科醫生」蔣紹博:有些高血壓,微創手術可治癒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秦聰聰數據統計顯示,在我國,每三個成人中就有一名高血壓患者。但這個人們多自以為耳熟能詳的病名背後,卻隱藏著有些患者可以通過微創手術治癒的真相。一次手術後的「意外」發現,顛覆了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東院泌尿微創一科主任蔣紹博對於高血壓的認識。
  • 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手術步入「機器人時代」
    通過頭部1個綠豆粒大的小孔,精準穿刺腦內血腫……在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正是憑藉華科Sino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的精準引導,一臺臺複雜的腦部手術變得更加「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