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持戒修福的重要性

2021-02-18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禮戒

布施持戒修福的重要性布施持戒修福的重要性淨界法師但是大乘佛法為了要廣度眾生,他修智慧、要修福德,叫二足尊,你一定要二隻腳才站得平穩。因為有福德,你才有堪能性。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佛滅度以後一百年,印度有一個轉輪聖王出現叫阿育王,阿育王這個人是佛陀在經典預言的轉輪聖王,他的威德力,把整個五印度統一了,當然這個過程當中造了很多殺業,後來他歸依三寶,就至誠的懺悔他的殺業。有一次他想:我如果能夠向佛陀的舍利子懺悔,這是我心中最大的願望。這個時候他就問大臣說:佛陀滅度以後,那些舍利子都跑到哪裡去了?大臣們說:佛陀的舍利子大部分都被龍王請走,都到龍宮去了。阿育王就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身為一個轉輪聖王,我有這個資格跟龍王要一點舍利子,這不為過的。他就浩浩蕩蕩帶著廣大的三軍,到大海旁邊吶喊,叫龍王出來見他,而龍王根本就不甩他,他也沒辦法,難到你要到大海去跟他理論嗎!他只好回來。回來以後他很沮喪,就找他的師父,他的師父是一個阿羅漢,那阿羅漢一入定就知道怎麼一回事。這個阿羅漢就跟阿育王說:大王啊,你是一個國王,他是一個龍王,你不要小看這個龍王,這個龍王因為過去生持戒不清淨,墮入龍身,但是這個龍王前生喜歡修福報,他這個龍福報修得很大,他的福報比你還大,所以你叫他出來,他不會甩你的。阿育王不服氣的說:我是轉輪聖王,它只是一個龍王,它的福報怎麼會比我大呢?阿羅漢說:你要不相信,你用二個同樣一公斤的黃金,一個打造成你阿育王的形相,一個打造成龍王的形相,你放在天秤上看哪一個重?同樣是一公斤的!當這個相狀一出現的時候,誒,果然龍王的形狀比較重。這個阿育王就服氣了,福報不可思議,同樣一公斤,二個是一樣重的,但是相狀變化的時候,龍王就比較重。阿育王心中求舍利子的心非常的切,他就問他師父說:師父啊!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讓我急速的增長我的福德?因為我要趕快折伏這個龍王,我要請到舍利子。他師父說:有二個方法是最快的,第一個供養大眾師,佛陀滅度以後,這個大眾師住持正法,是大福田;第二個修習十善業。一個是布施、一個是持戒。你從現在開始,你的話不要隨便講、行為要注意、起心動念都要注意,這樣子是積集福德資糧最快速的方法。當然,一個人心中有目標以後,他修行善業的力量是很強大,他就趕快收攝自己的身口意、供養大眾師。後來二個天秤一樣重了,再繼續的用功下去,阿育王的重量已經超過龍王。那個時候他師父說:你不要帶大軍隊去,這樣是沒有用的,你只要帶著一個侍者去就好,龍王就會出來見你。這個時候阿育王到了大海旁邊,三彈指,龍王就出現了。龍王出現當然不是現龍的身體,是變現一個年輕人的樣子,就跟阿育王問訊說:大王!你有什麼指示啊?他說:我要請一些舍利子。龍王就分一部分的舍利子給阿育王。我們現在思惟緣起:剛開始阿育王到大海去叫囂的時候, 為什麼龍王不為所動? 後來的三彈指, 龍王聽到這個聲音就不安了, 為什麼? 因為阿育王那個三彈指, 有他強大布施、持戒福德力量的心力灌在裡面。 我跟諸位講一句實在的話: 就著解脫的角度,那是智慧的問題; 如果你有一個願望要到眾生的世界, 在一個沒有佛法的地方建立佛法, 要讓眾生歸依你、相信你所說的話, 我告訴大家──你的福德非常重要, 因為福德是有堪能性的。 大家會想: 在積集福德資糧的時候, 什麼是最殊勝的福田呢? 那當然是佛陀, 十法界中佛陀的福田是最殊勝的。 龍樹菩薩說: 一個眾生如果能夠生長在佛世, 親自供養佛陀, 不但有來世的安樂, 你今生就會有安樂的果報出現, 不用到來生。 我們一般的持戒, 你說持戒成就尊貴身, 但是你現在不一定尊貴! 因為你現在持戒是得來世福。 但是你供佛的時候, 你今生的福報就會出現。 為什麼? 龍樹菩薩說: 因為供佛會使令你心強境勝。 因為你看到佛陀, 那個境界太殊勝了, 會刺激你強大的布施心, 能布施的心強, 所布施的境界也殊勝。 那你在娑婆世界, 你不可能供佛的。 所以我們要知道: 身為一個資糧位的菩薩, 我們要積集福德資糧, 我們常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你果報體的功能是很重要的。 這個地方就值得我們去思惟, 就是說我們在極樂世界的安樂果報當中, 我們能夠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能夠快速的成就自己在菩薩道所需要的廣大福德資糧。 而這樣的一個功德果報, 是在念念的念佛當中, 念念的成就的, 我們對這件事情要深信不疑。

 

相關焦點

  • 不住相才是真正的持戒修福
    不住相才是真正的持戒修福~向《金剛經》問道(二十九)就是我們聽聞了這樣的佛法,那麼大家聽了生實信不?能相信嗎?
  • 淺談「正念修習」的六駕「馬車」——持戒與布施
    在正念修習中,有六駕「馬車」載我們,由煩惱的此處到達幸福的終點,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靜慮)、智慧(般若),今天和大家略談持戒與布施。什麼是持戒呢?我認為可以理解為對自己生活的一些要求。
  • 持戒,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不注重戒律,禪定也生不起來,你的智慧最終也就是幹慧,也就是聞思的智慧,沒有真正的修慧。 ◆ 持戒的根本在於不損惱眾生 持戒的根本在於不損惱眾生,是你心裏面任何時候都沒有任何損惱眾生的意樂,包括念頭都沒有。
  • 持戒,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不注重戒律,禪定也生不起來,你的智慧最終也就是幹慧,也就是聞思的智慧,沒有真正的修慧。持戒的根本在於不損惱眾生,是你心裏面任何時候都沒有任何損惱眾生的意樂,包括念頭都沒有。我們貪心起來的時候,經常不管別人的感受而損惱眾生。打比方犯盜戒,因為貪愛,看到想要的東西就強行佔有,也不管東西的主人生不生氣。
  • 無畏布施
    2 別人有恐怖、有不安,我們能夠保護他、幫助他,這就叫「無畏布施」。他心安,他不害怕了,離開一切憂悲苦惱,凡是這一類,統統叫做「無畏布施」。3 「無畏布施」範圍非常廣,把它歸納起來,就是對於眾生物質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我們保護他,使他心裡能得安穩,這就是「無畏布施」。
  • 求願,修福的超級利器,讀者可獲得甚深福報!
    戒消災經中的故事非常有意思,不僅明確提及持戒能夠消災得福的作用,更是以久久持戒而破戒來做例子;而這並非是倡導惡意破戒,而是一種方便,即戒律不管多少,即使只持其一,亦能獲得戒神的保護和相關的利益。對比起盡形壽的持戒不犯,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非常有難度的,而戒律中亦有殊勝方便,即最短期的一日一夜八關齋戒。
  • 達摩祖師: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不得成佛!
    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迴,緣為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以為佛法者,愚人也。
  • 許介川書禪宗六祖《無相頌》《心平何勞持戒》書法作品欣賞
    慧能大師《無相頌》全文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無相頌》簡釋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心態平和不需要修持戒律,行為正直不用參禪打坐,只需要孝敬、侍奉父母就是報恩,長輩和晚輩相互關愛就是合乎正義。這是告誡那些修行之人,其實不必要繁瑣的程序,只需要發自內心,做正直善良的人以該做的事,盡孝道,與人和睦,就是修行。
  • 佛教常識丨「持戒」跟「修善」的差別
    如果我們能夠如法持戒、如法發願,有這種清淨願力的攝持,心中能夠放棄惡求,放棄對五欲果報的追求,因地能夠「清淨行絕」,在果地上就能夠成就五乘的功德,乃至於成就佛果。這是說明「持戒」跟「修善」的差別。在《大智度論》〈持戒品〉中,龍樹菩薩說過一個有關持戒的故事:佛世的時候,當時在憍薩羅國有一個大商主,有大福報力,帶領很多商人到大海尋寶,得到很多珍寶,他就把珍寶敬獻給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得到這些珍寶,內心非常歡喜,就傳喚要賞給他後宮的夫人。就叫侍者把所有夫人請出來,將珍寶賞給這些夫人,卻不見他的第一夫人——茉莉夫人沒有現前。波斯匿王問:「為什麼茉莉夫人沒來呢?」
  • [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
    ][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答:「欲修六度,][當淨六根降六賊。「一切色境」就是指《有形相的、看得到的》,名為「布施」。這就是真正的「布施」。不是只有拿錢出來叫做「布施」。[名為持戒;] [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不管是
  • 若求無上道,就可以得一切智;你想得一切智,就先要修禪定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如是等布施,種種皆微妙,盡此諸劫數,以回向佛道:像這樣子,做這等等的布施,都是非常的微妙而殊勝,在八十萬億那由他諸劫數之中,都這樣來供養;以供養的功德,來回向求無上的佛道。若復持禁戒,清淨無缺漏,求於無上道,諸佛之所嘆:前邊那是布施,現在這是持戒。或者持禁戒;禁,就是禁止,不叫你去做。「清淨無缺漏」,持戒清淨,好像滿月似的,沒有缺漏。「求於無上道」,來求無上的佛道。
  • 大力毒龍捨身持戒 忍受剝皮以肉施蟲
    不過我如今已正式持戒,不必計較這具肉身,我應遵循佛陀教誨。」於是毒龍自己忍受一切苦痛,因為自己已經持戒,為了憐憫這個無知小人,合上雙眼不再去看,閉住呼吸不再出氣(擔心將人毒死)。這樣,毒龍忍受痛苦,全身皮膚被剝,也不生起嗔恨懊悔之心。毒龍全身皮膚被剝,鮮紅的肉身就躺在地上。
  • 持戒
    今天略略談談持戒。 持 戒 佛法包括戒、定、慧三學。戒律乃定慧基礎,是佛門弟子防非止惡的行為規範。戒有出家戒、在家戒,但五戒是一切世出世間諸善法的根本。 弘一律師開示說:「『持戒』二字的意義,我想諸位總是明白的吧!我們不說修到菩薩或佛的地位,就是想來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  一、不殺生。「不殺群生,悉養物命,令眾得安。」成就慈心美德,獲得長壽之果。
  • 持戒的功德!
    真如爐中旃檀,妙香普薰,所謂戒香、定香、慧香 、解脫香、解脫知見香,這五分法身的果香,也是從因地修戒得來的。《戒香經》云:佛告阿難,世有眾香,惟隨風能聞,不能普聞。若持佛淨戒,行諸善法,如是戒香,遍聞千方,鹹皆稱讚,諸魔遠離。《長阿含經》云:持戒有五種功德:一者所求如願。
  • 1-38、六度萬行 實修之法
    佛教六度在生活中的修持何謂六度: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智慧)星期一:>修布施今日我要修持布施,只要我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我將盡我的能力去行持布施給予他人的一些幫助和快樂(給人微笑、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即使沒有任何物質的給予,我也衷心的祝福他遠離病苦遠離貧窮。
  • 佛教:我們怎麼樣來修自己的福德?修持六度就是我們很好的方法
    只要你福報跟智慧圓滿以後,你是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所以修行之人,目的就是修我們這兩種功德,修圓滿了,你就可以自由自在。就像布施,我們經過財布施,分內財跟外財。我們去供養有德者,供養有能者,供養有福報的人,你可以增長自己的福德。
  • 布施的最高境界,無相布施!
    所以,出家人修無為法,你有為的功德,布施多少,都能接受。 布施的最高境界,要能三輪體空——沒有布施的我、沒有受施的人、沒有所施的物,我、你和所施的物,都能不著相,這才是真正的無相布施。所謂「空心不空境,空境不空心,心境兩俱空,心境俱不空」。如此功德就有大小之分了。 說到布施得福的多少,有時候布施很多,得到的功德很少,有時候布施的財物有限,得到的果報卻很大。為什麼會施少得多,或施多得少?
  • 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祖師們都這麼修!
    在唐代有個大行禪師,他早年是修禪的。他有一次就想抉擇一下法門,就在很多的經典當中隨便來拿,看抓到什麼經?他一抓就抓到《阿彌陀經》,就開始念《阿彌陀經》。他念《阿彌陀經》念了21天,就顯現境界了:顯現琉璃地的境界。古人可能善根深厚,心很清靜,也很虔誠,他一修行就很有成效;但是他沒有跟別人說。他曾經有過三次見琉璃地的經歷,他沒有去做觀想,就是念《阿彌陀經》,就是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