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祖師們都這麼修!

2021-03-01 印光法師

文:大安法師

中國大陸淨土宗的傳承是專一持名,不必再帶觀想。我們要有自信心,不要以為觀想好像更高級,我持名好像更低一點;持名最高級,持名最稱阿彌陀佛的本懷;這個名號就是實相,這個名號就是萬德洪名;所以無餘無欠哪!持名成佛都有餘裕,何況其他?對這一點,持名代表觀想。

在唐代有個大行禪師,他早年是修禪的。他有一次就想抉擇一下法門,就在很多的經典當中隨便來拿,看抓到什麼經?他一抓就抓到《阿彌陀經》,就開始念《阿彌陀經》。他念《阿彌陀經》念了21天,就顯現境界了:顯現琉璃地的境界。古人可能善根深厚,心很清靜,也很虔誠,他一修行就很有成效;但是他沒有跟別人說。他曾經有過三次見琉璃地的經歷,他沒有去做觀想,就是念《阿彌陀經》,就是念佛。第三次見的時候,他預知時至走的時候把他為什麼念《阿彌陀經》的原因,及見到琉璃地等寫出來,夾在《阿彌陀經》經本裡,他走了,是後人在他往生之後看到的。

這就證明持名念佛就包含觀想念佛在裡面,不需要你非得定心的面向西方,去觀想佛,先從水觀,再轉為冰觀,冰再轉為琉璃,他沒有作這個程序,直接就見了琉璃地。《觀經》講琉璃地現前,決定往生;因為琉璃地是西方淨土真正的依報莊嚴。所以這一點,我們對持名一法要有決定的信心,不要以為持名好像不夠,把持名都放到很一般的程度,這是他不了解法藏菩薩在因地當中,建立以名號度眾生的法門。我們淨宗十三祖就把佛的本懷非常如實地傳下來,而且是以身作則,這就是持名。

第三個傳承就是注重戒律。念佛求生一法,雖然仰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但是中國淨土宗祖師在這樣的修行背景上跟宗門教下融合的一點,還是在戒律方面;跟宗門教下任何的修行,共有的都是注重戒律。不會由於靠他力,我自力就不管了,就可以放任了;恰好相反,更要自重、自尊、嚴守戒律。

慧遠大師他的修行背景是般若的,搞般若法門的行人,一般比較灑脫一點,不一定注意到行為的威儀啊!細節,但慧遠大師不一樣;他一方面有般若的灑脫,另一方面他在比丘法的行為上真的是非常嚴謹。由于慧遠大師的因緣,十誦律,第一部比丘的律是在慧遠大師的敦促請求下完成的。十誦律出來後,他就真修實幹,他過午不食那是非常嚴格的;到臨終的時候,他示現生病,有人請他喝點米湯,他不答應,因為過了中午;就說搞一點蜂蜜調水,給他吃;因為非是漿是不是可以,他也拿不準,讓律師去找律部看是不是允許?因為律藏卷很多啊!還沒有找出來,慧遠大師就往生了,說明慧遠大師對細節都是注重的。

善導大師你看他的持戒。比如有幾個細節,他的眼睛從來不看女人的;他走路是單獨走的,不跟人在一起共走,在一起共走就說閒話;他單獨走,還可以自己念佛啊!看到祖師的行為,我們自己都會慚愧的無地自容啊!我們走路可能還恰好相反,要幾個伴啊!要不很寂寞啊!念念都在道上的人,他有與眾不同的、特立獨行的風範,這樣才能成就他一代祖師的德業。善導大師不睡眠,這也不是我們能夠學得到的;夜不倒單啊!永明延壽大師,他很注重梵網經菩薩戒,他有一個基本觀點:你要求上輩往生,一定要受菩薩戒。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是生活在明末清初,中國的戒律很鬆馳的時候,甚至戒壇都廢棄了很長時間。一般禪宗比較興旺的時候,比較灑脫一點,對戒律比較松馳。蓮池大師重新恢復比丘戒法的授受,三衣一缽啊!從蓮池大師開始。然後對比丘戒、對菩薩戒、對沙彌戒都有整理,都有著述。

還有蕅益大師。蕅益大師他對戒律是一往情深,他早年在24歲的時候主要是禪法,徑山坐禪,開悟。開悟之後,他就開始深入律藏,三次閱律藏,用二十多年的時間著述了一本《重治毗尼事義集要》。他看到禪宗的弊端,不在於所謂的著相,而是根本就沒有戒律之相;不在於教法很多,而根本就沒有教法;所以他要用戒律,用天台教來匡正那個時候的狂禪,空腹高心的狂禪。

蕅益大師就自己一邊學,一邊帶一批人學;但是從那個時候我們都能看到跟他一起學戒律的人很少。一般常隨眾十來個人,有時候六、七個人,最後剩下了二、三個人。蕅益大師後來就說:「庶幾二三子,慰我平生思。」跟他學戒律的就是二、三個,甚至二、三個人還不幸短命死矣!所以他覺得戒律太難弘揚了。在五十歲那一年,有一次跟他的弟子成時說:「我早年有一個大的志向,就想恢復佛世的芳規,聚合五比丘如法共住。」因為戒律講,無論在像法、末法,只要有五比丘如法共住,就表明佛法的正法還在這個世間。他找五比丘如法共住,最後搞了二十多年不可得呀!他說現在我不再是那個志向了,我現在是念念求生淨土。現在講點法無非給眾生種一點圓頓的種子而已,不再像年輕時候,年輕時候可能志向很大:要把眾生一網度盡的這個願望現在沒有了,做不到啊!等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回來以後再說了。可見戒律很難弘揚,但是蕅益大師盡了他最大的努力去弘揚。對持戒和念佛的關係,蕅益大師是非常明確地表明: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念佛人一定要持戒,一個不持戒的念佛人不叫真念佛人。

省庵大師,說是自己行在梵網,志在西方;印光大師對五戒十善也非常地重視,我們看到中國淨土宗祖師對戒律是非常重視的。目前有些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是末法眾生是不能持戒的,是持不了戒的,是不能靠持戒往生的,於是就可以不持戒。有些人接受這些觀點,本來原來還吃素,一聽這個他素也不吃了,吃肉也沒有關係,也照樣往生呢!這些都是很偏頗的。

戒律是佛教的幢相,是佛教的壽命,是佛教的生命。我們作為佛弟子怎麼不持戒呢?我們的態度是: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戒,萬一持不到,要生慚愧心、懺悔心,是這樣的態度。你再持不到,你五戒在行為上總能做得到吧!先不談你的念頭嘛!念頭以後再說,你行為上先做到,必須要有這種態度,這樣我們才能夠把中國淨土宗祖師對戒律重視的這個家風傳承下來。

釋迦牟尼佛在淨業三福裡面,第二福就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佛也要我們持戒。那就是進行一個精進剋期取證的念佛,《無量壽經》也特別提出一個前提:要齋戒清淨嘛!齋戒清淨,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現在我們為什麼晝夜念佛,包括十天百萬佛號,我們要受八關齋戒,這都不是我們自己立章程,都是按照經典來說的;

經典要我們齋戒清淨嘛!我們要奉行八關齋戒,我們就受,是這樣的一個來源。所以不是說戒律就可以放任了,這一放任呢,我們種種的煩惱都現前,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信願,甚至影響到我們整個的佛教形象。包括昨天大家提問的,你去預測一些不相干的、災難性的東西,實際上戒律裡面是不許可的。如果你真正持戒,你就不會做這個事情;但你不持戒,你這樣做,顯異惑眾,你就破壞了佛教形象。人家政府怎麼看佛教?你們佛教把人搞得人心惶惶,不好啊!這跟戒律是有有關係的。這是持戒問題。

相關焦點

  • 達摩祖師: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不得成佛!
    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閒文書,都無用處。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得成佛否?」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迴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顛倒眾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終日忙忙;念佛禮佛,佛在何處?不應作如是等見,但識自心,心外更無別佛。問:「如經說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淨土。
  • 為什麼別人念佛靈,我念佛就沒用?
    很多人都講,末法時代,就該修習淨土宗,因為適合不同根器的人來修,只要一心念佛就好,將來就能夠得佛接引,做起來沒有困難,人人都會,人人都修得。但卻有不少人有這樣的疑題:為什麼別人念佛靈,得佛護佑,還有感應,我念佛怎麼就沒用?
  • 妙蓮老和尚詳解念佛
    念佛法門本來是萬修萬人去,但為什麼有時念佛不能達到萬修萬人去呢?這就是戒行上有虧,沒有持戒、沒有斷惡啊!你除了念佛,還要有持戒,那決定往生西方。這點大家一定要注意。說到持戒,有人覺得佛陀為什麼要制這麼多戒律來束縛人?其實這就好像為什麼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樣。你不要一直以為持戒是難;要知道,你守戒、守法就能得到快樂自在、平安吉祥,而且持戒有無量的功德,你不持戒就苦惱無邊。這樣的正見一定要有。
  • 在家念佛的講究!
    在佛門裡面,七個數字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很多事情都是以一七為準。 包括平時所說的禪七佛七,也是為了方便說明,而取的時段名稱。據說之所以設為七天,是因為凡夫收攝身心的極限最多是七天。我們太容易被五濁所侵蝕,被五欲六塵所滋養。我們受世間的七情六慾,五欲六塵的影響,無論我們節食,盤坐,禪修,七天七夜不曾懈怠,極限都是七天。如果超過七天,凡夫的精神接受不了,會發狂發癲的。這只是據說,無處可就。
  • 達照法師講解念佛法門實修之處,正是了義念佛
    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什麼咒都無法跟阿彌陀佛的名號相對應。只有阿彌陀佛的名號才具足了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淨土的正行其實就是持名,不是持咒。持咒反而成了助行了。就是你在秘密中跟無為法,跟佛的無量壽相應,跟佛的淨土莊嚴相應。而念佛號就在秘密當中和阿彌陀佛本人相應。整個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智慧和慈悲展現出來的。你和極樂世界相應,何如跟阿彌陀佛本人相應啊?所以,念佛的功德是最大的。
  • 白木念佛
    自力之人者色彩之念佛也:或以大乘之悟彩色,或以甚深領解彩色,或以戒彩色,或以調靜身心彩色。有定散色彩之念佛則往生無疑而歡喜,無色彩之念佛則不得往生而悲嘆;此之悲喜皆自力之迷也。乃至由當時大小經論興盛故,彼時眾生,雖有上根利器之人,然而下根之我等,與三寶滅盡時之人無異;世猶佛法流布之世,而身獨三學無分之機也。雖有大小經論,無勤學之志;如斯無道心之機者,雖遇佛法,亦無其益。雖生佛法流布之世,然而既不能持戒,亦難修定慧,正顯示機之愚劣無道心也。
  • 佛教:念佛也是有講究的,如何念佛才是最穩當的,印光大師開示
    就是專注的讀經,你的意念就跟著經文上的境界這麼往下走,這就行了,不用太作意。不要把經文停在那想一會再往下讀,這個不行,就這麼一直讀下去,你能觀得出來就觀,觀不出來就算了,隨它去,一定要自然。你讀遍數多了,自然就容易觀,你經文愈熟悉,這個境界愈容易現前。觀像念佛,就是請一尊阿彌陀佛像在這兒,常常看著這個佛像來念佛。你常常看著這個佛像這叫專一,「專一則靈,分馳則蔽」。
  • 念佛感應錄:一人念佛 全家蒙佑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清修法師說他們村上發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摘自《念佛感應錄》(四)念佛感應錄:念佛驅鬼記念佛感應錄:多年噩夢,念佛根除念佛感應錄:念佛化解鬼幹擾,六年來終於可以好好睡覺了念佛感應錄:小鬼勾魂 念佛獲救念佛感應錄:家中常見鬼,念阿彌陀佛救我出地獄淨宗動畫 :三分鐘告訴你真實的阿彌陀佛
  • 印光大師:念念對治自身習氣毛病的才是真念佛人
    核心提示:印光大師,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生於1861年。幼時讀程朱儒書,對佛法持批判態度,後因病閱佛經,方知佛法廣博精深。21歲時前往終南山南五臺蓮花洞,禮道純和尚出家,專修淨土。22歲依印海定公律師受具足戒。
  • 你會念佛嗎?聽聽廣欽老和尚念佛語錄
    禪是自力,而念佛是自他兩力。)師父說:「念佛就可以,念佛念到正念現前,沒有雜念,心安定下來,自然就會坐得好。坐得久,這是最快的方法,否則,一坐下去都是妄想紛飛。」師父說:「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專一,而且能忍辱吃虧的人。」問:「修行過程中有許多難關,要如何打破?」答:「我們現在雖然出家,但是仍帶有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劫數。
  • 文鈔讀書會共修第218天丨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願行三全體具足
    就是說信願行三法是一體的,都在當下一念,不能給割裂開。你有信的時候,一定會有願行;你有切願一定會有信和行;你有行的時候,就已經具足了信和願。接著印祖說,你既然已經信從淨土了,想必你對淨土一法的功德早已全體承擔,沒有懷疑了。而問題一定就在「願行二法」上。這是這位居士煩惱生起的一個緣起。是什麼呢?
  • 【原創分享】共修功德殊勝行 | 百日念佛分享
    感恩師父啟動百日共修,感恩師父帶領大家實修,感恩諸佛菩薩與歷代祖師大德的加持護佑。
  • 持戒的誤區
    由於戒律的弘揚不到位,大多數人不了解戒律,對戒律的理解出現了偏差,致使很多人談戒色變,這麼殊勝的
  • 鐵腳僧開示:修行得念佛、修忍辱、下苦功、放下才能成就
    外緣的沒的纏繞,都是自心的給纏繞著的,自心的雜念、妄想給蒙蔽著的。修行、修行,修行是去各人的妄想雜念,去「行」的啊  你再起眾因、再分別,道場,「鐵打叢林流水僧」,修行這也是緣分,你得成就修行人,參禪打坐、老實念佛,都不要名利的纏著,接、管、應、照都有緣給纏哩。  住山、住茅蓬,要要佛法興,那僧贊僧。
  • 念佛人被人認為孤僻, 被人嘲笑,怎麼辦?
    我吃素,天天聽您講經,念佛求往生,我成了邊緣人。有份信仰真不容易,沒人讚嘆反被嘲笑。請開示。答:首先你念佛的目的是什麼?念佛是一大事因緣,是要解決曠劫以來解決不了的大事。在我們這個地球人類當中,有這種終極追求的人畢竟是少數。所以你就不要去要求別人讚嘆了,別人讚嘆的是你賺了多少錢、當了多大的官。
  • 念「南無阿彌陀佛」時,一件事不明白,念佛也無用!
    末法時期,念佛法門最方便,無論你有沒有慧根,無論多大年齡,都可以通過念佛,得到往生。如果你想通過念佛,獲得往生,一定要知道一件事,如果這件事不知道,再念佛也無用,雖然念佛的方法簡單,但真正能通過念佛得到往生的人,少之又少。
  • 告念佛人:真有深信切願,在家人再忙依然有大量的時間念佛
    告念佛人:真有深信切願,在家人再忙依然有大量的時間念佛【印光大師開示】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 蓮池大師一生的示現:若要生死自在,唯有老實念佛
    當時,杭城內處處都有大師的弟子。他便前往城中,遍告弟子們說:「我要到其他地方去了。」弟子們面面相覷,惘然莫測,並不知道大師要去哪裡。此時,一抹斜暉從窗戶透射進來,正好籠罩在短榻上的蓮池大師身上,如阿彌陀佛金色的手臂般輕輕撫慰。大師神態安詳,僅口唇微動,似乎在默念著佛號。
  • 誰發明的「念佛給錢」?
    少康大師幼時容貌端莊,聰慧可愛,有不凡之形態,與一般孩童大不相同,有識見者都認為少康大師有武將文官之相。    最為奇特的是長到七歲還未曾啟口講話。有一日,其母帶他往靈山寺拜佛,於大雄殿中母親問他:「認識佛像否?」少康大師忽然回答:「此是釋迦牟尼佛。」其母聽言甚感驚詫,心知此子定是宿具善根與佛有緣,便令少康出家修道。
  • 念佛感應錄:小鬼勾魂 念佛獲救
    我對老漢說:「可能是你壽數到了,那是阿彌陀佛在雲端裡叫回你的,你以後再甭管我念佛了,自個兒也好好念吧。」他心有餘悸地說:「就是就是。」又過了幾年,在1992年冬天的一個夜裡,他又夢見兩個小鬼,用同樣的鐵鏈子把他鎖住,強行拉往地獄。這次,他沒有藉口了,因為不但娶了兒媳婦,小孫子都一歲了。他雖然極不情願,也不得不勉強跟人家走,還邊走邊念「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