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考之下 南都創新融合發展之路

2020-12-28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場景對話「勇猛逆行英雄本色 百億傳播南都『戰法』」中,嘉賓暢談。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劉濤

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孫寬平

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鄭保衛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深圳市灣區數字經濟與科技研究院院長曹和平

「謝謝南都把我們的故事展示出來,增加了全國人民對我們醫護人員的信任和支持。」在2020南都智庫產品發布周主論壇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高峰論壇場景對話現場,當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護士唐杏杏從大屏幕中再次看到用防護服廢料縫製的「戰地婚紗」,憶起在武漢那段與新婚丈夫兩地分居的抗疫歲月,忍不住落下眼淚。這件「戰地婚紗」也被陳列在南都與廣東省博物館聯合舉行的「眾志成城」致敬抗疫者專題展。

「南都是做新聞的,可以賣大米嗎?」受疫情影響,急於將滯銷枝江瑪瑙米銷售出去的湖北省枝江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成員姚迎九,在聽到智囊團極力推薦南都「雲集市」帶貨時,仍不免心存疑惑。直到直播帶貨當天,超過116萬網友在線圍觀,一個半小時湧入幾萬份訂單,來自大灣區的採購商認購2.2萬噸大米,姚迎九發出驚嘆,「這讓我們見識到了南都的活力,也見識到了南都的魅力和南都的能力。」

近幾年來,南都深度融合轉型發展,經受住了此次疫情大考,並在堅守優質內容創作的基礎上,走出了「新聞+政務服務商務」創新運營模式,為抗擊疫情、復工復產貢獻了智庫媒體的能量和智慧。

新聞+優質內容:

堅守戰疫現場記錄最美逆行

南都人常用「生猛」來調侃南都精神,然而在2020年的開春,「生猛」二字真的成了一種令人動容、無與倫比的勇氣。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南都共向武漢前方派遣15名記者,3個多月的時間內,他們共進入「紅區」152次。「在現場」,成為南都在這場疫情中留下的痕跡,成為南都為各界最美逆行者最真摯的致敬,成為南都堅守新聞+優質內容生產的實踐堅守。

在「南都和她的朋友們」場景對話環節,幾位曾在武漢抗疫一線奮戰的醫護人員和南都記者闊別多月再次聚首。

回憶起初到武漢,南都珠中江新聞部內容總監劉軍坦言,「我和前方的同事出現過很多次意外暴露,最害怕的還是非常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比誰都清楚如果被感染了後果是什麼,但是在微信群裡聊天的時候,都故作輕鬆,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都不知道掉了多少眼淚。」

但他認為,抗疫就像打仗一樣,前面是地雷陣,每拖延一個小時、一分鐘,都會有你無法接受的人員傷亡。所以,哪怕是在認識不足、防護裝備不夠的情況下,也必須要儘快闖過去,這就是責任和使命。「這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是我的個人特質,也不是我們前方團隊的特質,它是整個南都的氣質,是南都精神長期積澱和代代傳承的結果。」劉軍說。

中山二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廣東首批逆行武漢醫療隊隊員陳茗,是在武漢第一個為劉軍穿上防護服的人,這也是他們第一次摘下口罩「見面」。在他的印象中,「南都記者雄赳赳、氣昂昂,有一種上戰場的精神氣,有一種馬上要衝進紅區、打開艙門採訪的氣勢。」

堅守抗疫一線的南都記者,記錄了一個個驚心動魄的瞬間、真情真愛的故事,為廣東援鄂醫療隊2400多位醫護拍攝了專屬肖像照,記錄他們走出病房摘下口罩的「疫痕」瞬間。

專業的背後,是一萬次的重複。「最美逆行者」系列組圖的最初拍攝者鍾銳鈞是人物攝影師。他介紹,最初一組照片是他一手舉燈,一手拿相機,守在隔離病房外拍攝完成的。「記者是門『手藝活』,我只是把最熟悉的工作帶到武漢。」鍾銳鈞說。

2月17日,這組照片在廣州1000多塊大屏點亮,開啟「為最美逆行者亮燈」致敬行動,最美逆行者用微笑溫暖全城,震撼了那個寒冷沉寂的冬季。隨後,廣東全省21個城市,都參與到此次致敬活動中,全網閱讀量達到1億+。

8月4日至9月10日,南都與廣東省博物館聯合舉行了「眾志成城」致敬抗疫者專題展,展覽期間觀展人數超3萬人次,成為了廣州市最熱門的黨建活動打卡地。

「剛剛他們講的故事我在別的場合也聽過,但是此情此景再次被深深觸動,這就是現場的力量。」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劉濤表示,這次抗擊疫情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與這些逆行者們的努力分不開,醫護工作者在離病毒最近的地方,那就是現場;媒體工作者在離真相最近的地方,同樣也是現場;文藝工作者用作品把戰疫故事留在中國大地上,這也是現場。

新聞+政務:

搭公眾參與平臺 做政府決策高參

現場不僅有馳援湖北的逆行者,還有來自湖北的朋友。

湖北省枝江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成員姚迎九回憶,今年4月,為支援湖北復工復產,南都聯合廣東農產品「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與枝江市政府、湖北綠鄉萌智庫等官民力量共同發起一場「粵過千裡 吃援鄂貨」鄂粵同心·湖北農產品大灣區網絡交易會,以南都記者劉軍為領隊的南都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湖北報導團深入枝江的田間地頭,挖掘鮮活的產區素材。

「我以為你們會在報紙上登廣告,他們(指其工作團隊)說是應用新媒體的新方式,把瑪瑙米推廣到廣東『吃貨們』的面前,要吃援湖北。」姚迎九說。令他驚喜的是,當天的南都「雲集市」直播帶貨吸引了超過百萬網友圍觀,一個半小時收穫幾萬份訂單,來自大灣區的企業還現場認購了2.2萬噸瑪瑙米,「這讓我們見識到了南都的活力,也見識到了南都的魅力和南都的能力。」

「粵過千裡 吃援鄂貨」系列直播帶貨活動是政府、媒體、企業和民間智庫等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實踐,其成功源於南都多年的經驗積累,廣州市天河區獵德大橋的橋下空間改造就是一大寫照。2017年,南都在天河區住建局的指導下發起「橋下空間 你我共建」天河區橋下空間綜合利用公眾參與活動,徵集民間優秀方案,並在實際改造中落地。

「我們希望把獵德的傳統文化和珠江新城的商業文化融合在現代與傳統交織的公共空間裡,為此開展了很多藝術介入的公眾參與活動。」時至今日,作為優秀案例獲獎者,羊盟達達設計學院教學總監鄺子穎依舊感慨,自己的部分設計方案被還原在橋底。「今時今日路過橋底,能看到很多公共藝術品和裝飾,看到我們的理念得到傳播與傳承,特別感謝南都。」

南都不僅成為了公眾參與治理的平臺,更成為了政府決策的「媒體內參」。廣州市越秀區政府是南都定製報告智庫服務的體驗者之一,該區政府辦公室主任鄒衛紅直言「愛不釋手」,她表示,南都充分發揮媒體第三方評估和監督作用,從南都的智庫分析報告中就可以看到政府工作的優勢和短板,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參謀和外腦。

肇慶市政府副秘書長、肇慶市政數局局長王詩軍則對南都「定製版」的肇慶營商環境評估報告高度評價,「它不但是營商環境報告,更是一種決策支撐」。他表示,肇慶通過這份分析報告形成了全市營商環境改革和優化方案,列出具體任務清單,定期通報改革進度。「南都調查的深度和精度,以及數據分析的導向,對我們營商環境改革非常有意義。」

「南都的服務越來越豐富了。」作為南都三屆智庫周的參會嘉賓,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孫寬平發出感嘆,「在南都的智媒轉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創新,不斷根據社會、政府和群眾的需要,創新服務方式,追蹤社會熱點與痛點,為政府提高管理服務水平、為社會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提供一系列有分量的研究報告。」

孫寬平指出,這些成績的基礎就是新聞媒體的「基本功」,「始終深入新聞第一線開展報導、分析、總結和提煉,這是南都的基本精神。我相信南都會進一步豐富內容,提高對政府、社會、群眾的服務能力,未來會越走越好。」

新聞+服務:

南都開創媒體參與社會共治新模式

媒體如何更好地發揮優勢,深度參與社會協同共治?今年,南都推出品牌欄目「記者幫」,以民生幫辦的方式服務市民群眾。「我們先後推出260多篇民生報導,對接廣州各級政務機關200多個,與民生密切相關的企業100多家,並與職能部門共同推進解決了一批呼聲較高的民生難題。」南都「記者幫」記者魏志鑫表示。

「記者幫」還開創了與專家委員「並聯」、與檢察機關「並聯」的創新共治模式。「我們和南都記者一起向政府建言獻策,共同為人民群眾解決問題,這是媒體融入社會治理的一個很好模式。」廣州市政協委員黃潔薇表示。

今年7月開始,黃埔檢察院和「記者幫」聯合發布了「盲道徵集令」,實地調查問題盲道。黃埔區人民檢察院第五檢察部一級檢察官李雨航表示,「記者幫」細緻而專業的調查,為開展檢察公益訴訟調查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同時也能通過新聞媒體監督來促進問題的有效解決。

近日,黃埔檢察院和南都籤訂了《關於守護公共利益的合作框架》,創建了「黃埔檢察」+「南都」+N個相關單位的檢察公益訴訟法律議事堂。南都「記者幫」的升級版:南都民生實事共治平臺也已正式上線。

在深圳,南都圍繞內容力+產品服務力,打造了「微信政務社群」。南都一直都有「好內容」這張王牌,「深圳大件事」微信公眾號也連續5年蟬聯深圳機構媒體類公號的第一,組建了30多個「深圳大件事」新聞報料社群,這些報料社群延伸出來就成為南都「基層治理類」社群服務產品。

去年6月開始南都團隊就和深圳福保街道合作,把「社群運營」服務帶到基層治理之中。今年3月,深圳首例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發生在福保社區,整棟樓200多名居民被硬隔離。「當時這些居民都出不了門,我們就是通過微信社群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所以南都不僅是報紙,還發揮了融媒精神,切實幫助基層政府提高服務力。」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福保街道福保社區紅樹福苑社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孟燕表示。

「南都是我們長期關注的一家媒體。2020年是南都取得重大突破、重大發展的一年,在融媒體建設逐漸深入,紙媒面臨巨大挑戰的情況下,南都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很不容易。為人民服務,是媒體最根本的宗旨。創新實踐群眾路線,南都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鄭保衛表示。

對於南都融入社會共治的創新經驗,鄭保衛認為,如果僅僅將媒體人看作是信息的傳播者、環境監測者還遠遠不夠,其還是一個「建設者」,為社會提供服務、搭建平臺。「南都創造了很多新模式,和檢察院合作,為群眾急於解決的問題打造一個協商解決的平臺。」

鄭保衛還表示,近年來許多媒體對於民生新聞不夠重視,而南都則在民生新聞內容建設上下足功夫,走出一條非常成功的路。「『記者幫』的年輕記者很了不起,走進大街小巷,堅守了20世紀90年代南方都市報創辦以來的好傳統。我一定會把南都這些經驗運用到未來的課堂教育中。」

新聞+商務:

發揮洞察力和傳播力優勢

深耕垂直領域

在媒體深度融合時代,媒體參與產業經濟、助力高質量發展亦有了更多可能,與市場主體的合作不再局限於以往「廣撒網」的資訊提供與廣告經營,而是更注重對垂直領域的個性化服務。「新聞+商務」對話環節,南都和「南友們」分享了南都將數據、資訊做好做活,深耕垂直領域的成功實踐。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導致清遠連山沃柑滯銷,今年3月,南都和京東聯手推出「廣東助農專線」,為三萬斤果子找到了銷路。緊接著在8月,兩家再度聯手,開辦南都-京喜直播出口轉內銷玩具專場,直播累計時長3.5小時,觀看人次近10萬。直播之前,南都與京東開展聯合調研,了解產業情況,建議轉攻內銷市場的外貿企業在電商平臺大數據的指導下對原先出口的產品改進包裝,研發適合線上銷售、符合國內消費者喜好的玩具。

「作為一個研究和發掘消費數據的團隊,我們特別感謝南都給我們帶來兩個層面的增值和助力,一是真正的洞察,這來源於南都的記者們多年在行業內的積累,以及他們與垂直細分領域的專家學者、業務運營者的深度交流。二是南都記者們特別了解消費者的關注點和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能夠幫助我們把數據做活。」京東大數據研究院首席數據官劉暉表示。

「新聞+商務」的組合不僅能幫助產業找到數字經濟時代的成長路徑,還能為政府決策提供重要參考。今年2月,南都與廣東連鎖經營協會聯合走訪多家線下商業實體門店,發布《2020廣東商業社會責任與創新發展報告》。「我們跟很多媒體也有合作,但在商業垂直領域裡,我們認為南都比較能夠垂直深入地了解一個行業。聯合發布報告也是考慮到南都的公信力和傳播力。」廣東連鎖經營協會執行會長張小琳表示。

資訊服務始終是媒體的強項,「灣姐朋友圈」是南都近年打造的付費資訊「金字招牌」。南都首席研究員、「灣姐」黃海珊解釋,9.9元的收費並不是為了設置付費牆,而是為了便於服務垂直用戶,將一些專業的政策解讀、產經資訊定點推送給對大灣區投資、潛在機遇、商機感興趣的讀者,甚至逐步搭建成一個商務交流平臺。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感慨:「以前我挺悲觀,覺得靠這些有作品情結的人做數位化轉型有點難。但是南都做到了,你們有大數據產品,有龐大的新媒體傳播量,南都完成了初步的數位化轉型,有了介入新商務的能力。」

盤和林進一步寄語南都未來:「新商務和媒體有著共同的需求,這是二者合作的基礎。媒體的核心能力在於它敏銳的觀察能力,以及超強的傳播能力,要徹底地擁抱數位化轉型的未來。」

對於南都參與新商務,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深圳市灣區數字經濟與科技研究院院長曹和平認為,數字經濟帶來了無限的機遇,南都應當積極搭建第六代信息交換平臺,開發算法體系與搜尋引擎,實現用戶與服務配對、聯繫、綁定,提升新聞生產的效率。

  專家點評

這次抗擊疫情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與這些逆行者們的努力分不開,醫護工作者在離病毒最近的地方,那就是現場;媒體工作者在離真相最近的地方,同樣也是現場。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劉濤

在南都的智媒轉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創新,不斷根據社會、政府和群眾的需要,創新服務方式,追蹤社會熱點與痛點,為政府提高管理服務水平、為社會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提供一系列有分量的研究報告。

——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孫寬平

近年來許多媒體對於民生新聞不夠重視,南都則在民生新聞內容建設上下足功夫,走出一條非常成功的路。堅守了20世紀90年代南方都市報創辦以來的好傳統。我一定會把南都這些經驗運用到未來的課堂教育中。

——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鄭保衛

以前我挺悲觀,覺得靠這些有作品情結的人做數位化轉型有點難。但是南都做到了,你們有大數據產品,有龐大的新媒體傳播量,南都完成了初步的數位化轉型,有了介入新商務的能力。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

數字經濟帶來了無限的機遇,南都應當積極搭建第六代信息交換平臺,開發算法體系與搜尋引擎,實現用戶與服務配對、聯繫、綁定,提升新聞生產的效率。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深圳市灣區數字經濟與科技研究院院長曹和平

相關焦點

  • 智媒南都創新「新聞+政務服務商務」 打造媒體深度融合新樣本
    12月26日,以「新政務,新服務,新商務」為主題的2020南都智庫產品發布周主論壇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南方網訊 12月26日,作為第三屆南都智庫產品發布周的重磅盛會,以「新政務 新服務 新商務」為主題的2020南都智庫產品發布周主論壇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辦。
  • 掌門教育亮相南都教育聯盟2020年會 探討教育新生態下的融合創新...
    12月23日,以「融合創新共建教育新生態」為主題的南都教育聯盟2020年會成功舉辦。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廣州中學校長吳穎民、廣東省教育廳辦公室副主任賴紅英、掌門教育聯合創始人吳佳峻等教育專家、行業代表雲集大會,就在線教育行業未來發展機遇與挑戰、構建在線教育常態化機制、技術與教育的深層次融合等議題展開探討。
  • 【經濟新聞】疫情催生消費新業態新模式 商貿流通業經受住大考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馬文博)「王府井集團拿下免稅店牌照,美團外賣率先在全國推出「無接觸配送」服務,阿里巴巴直播帶貨……此次疫情催生出了大量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線上消費從吃
  • 「生態融合·創新共建未來」——國際物流破局之路
    (原標題:「生態融合·創新共建未來」——國際物流破局之路)
  • 大楊集團:化危為機 創新發展
    面對疫情大考,大楊集團嚴格落實各項防疫要求,積極推進復工復產,實現了職工零感染、復工零事故、安全零疫情,同時把國家出臺的利好政策轉化為企業發展的推動力,遵照國家「六穩」「六保」戰略部署,做到了不減員、不降薪,保就業、保民生,逐步恢復往日生機。
  • 融合大考,你怎麼看?2020年貴州媒體深度融合案例分享會即將開啟
    12月18日上午9:30,「2020年貴州媒體深度融合案例分享會」將於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13樓中央廚房舉行。貴州日報天眼新聞將以「大考之下,主流新聞的100種表達方式」為主題,邀請貴州省部分縣級融媒體中心負責人及報刊社、集團業務骨幹分享授課、交流研討。
  • "疫情大考"下 途虎養車的責任與擔當
    近日,武漢櫻花盛開,疫情的陰霾逐漸散去,一切都在向好。這是一次全國上下一心共同戰"疫"的成果,同時,這也是一份各行各業"疫情大考"的答卷。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湖北武漢的疫情發展牽動全國人民的心。疫情之下,湖北武漢的醫療、交通運輸、物流......每個行業都面臨著極端環境下的全面考驗。
  • 「媒體深度融合」十一談:央視網創新「三部曲」為深度融合賦能
    《意見》指出,要以先進技術引領驅動融合發展,用好5G、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革命成果,加強新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前瞻性研究和應用,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由此,打造全場景「智能+」體系,成為央視網不得不面對的選擇!
  • 供應鏈模式創新: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供應鏈模式創新:線上線下融合之路》,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江志斌教授與劉兆斌會長認為,作者在專著中梳理了線上線下融合之前供應鏈運作面臨的困境,概括了線上線下融合創新的驅動因素,並對現代供應鏈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全書主線鮮明,層次清晰,理論性強,應用性好,是近年來在供應鏈模式創新研究上的一部佳作。
  • 濟南護理職業學院:實施醫養教融合 推進高職教創新發展
    人民網濟南11月5日電 創新發展是一所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和核心競爭力。近年來,濟南護理職業學院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在濟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市衛健委的強力支持和社會各界的鼎力相助下,創新發展理念,在管理創新、教育創新、人才創新和文化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為學院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 國美零售踏上商業模式變革之路,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2020對於零售行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為新冠疫情的衝撞,國內零售行業不得不另闢新營銷方式。在此期間,國美零售也意識到線上線下相融合才是新的零售商業模式變革的必由之路。
  • 技改添活力 創新促發展 臨沂金正陽管業走出一條轉型創新發展之路
    臨沂金正陽管業有限公司瞄準高端市場,堅持技術升級、工藝革新,不斷補齊短板、調整結構,走出了一條「技改創新,管理降本」的轉型創新發展之路。金正陽管業公司通過大手筆投資不斷實施全方位技術改造,以實際行動踐行智能生產、節能環保、綠色發展的企業理念。
  • 創新引領 處士生輝 麗水人才科技融合發展工作綜述
    市委、市政府尤其重視推動人才與科技融合發展,大力實施「人才強市」「科技興市」,以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科技政策,持續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凝聚人才科技力量,構建人才推動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綠色發展的良好格局。融合,體制機制先行;融合,政策創新引領。
  • 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打造全媒體傳播「國之重器」
    今年以來,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與突如其來的疫情進行殊死較量,為媒體展現價值提供了特別的契機。正因為我們擁有可以容納億萬受眾的超級傳播平臺,擁有能瞬間從海量的點讚、轉發、收藏中提煉出正向情感與價值紐帶的強大技術,全國人民才更加是同呼吸、共命運的一家人,萬眾一心的感召力才能更加直抵人心,偉大的抗疫精神才能在磨礪後愈發閃光。
  • 協同創新 融合發展 第20屆中國·安平國際絲網博覽會開幕
    開幕式現場,河北省絲網產業技術研究院正式揭牌本屆展會會期三天,以「協同創新 融合發展」為主題,堅定走創新引領、科技支撐、綠色發展之路,緊緊圍繞持續深化「六大行動」、著力構建「六大體系」、發展現代會展經濟等工作部署,
  • 後疫情時代 產教融合突破性發展謀求破局
    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衝擊。截至目前,我國除少數地區出現疫情反覆情況外,防控疫情整體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各地復工復產工作有序推進,產業鏈與供應鏈正逐漸修復。在此過程中,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的職業教育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樞紐作用。
  • 騰訊音樂過關疫情大考,在線音樂+社交娛樂打造良性循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鵝」落下,給人們生活帶來種種不便的同時,也給眾多企業帶來生死大考。5月12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發布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財報顯示:集團2020年第一季度總營收同比增長10%達63.1億元,交出了一份穩中有升的過考業績。
  • 一脈傳承 數字創新促兩岸文旅融合發展
    儘管受疫情影響,組織臺灣文創業者參展有難度,但我們創新思維,從預備開始之前就聯絡有意向參展的臺灣同胞,這次還是有四五家專門過來參展文博會。」林徐源表示,展館的陳設展示動靜結合,希望通過文創帶動產業鏈的發展,讓兩岸融合既有文化的交流,也提升品牌的附加價值,吸引更多臺灣同胞能夠在大陸落地生根。
  • ...創新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協調統一的中林集團高質量發展之路
    作為我國林業行業的唯一一家中央企業,中國林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林集團)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準則,以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高度統一為追求,以保障國家木材安全、生態安全、種子安全為目標的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 關於徵集物流業製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典型案例的通知
    、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示範引領作用,推動物流業降本增效提質和製造業轉型升級,按照《推動物流業製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發改經貿〔2020〕1315號,簡稱《實施方案》)有關要求,我委擬組織徵集物流業製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典型案例並推廣相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