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想和大家一起討論下陸資與臺灣的歷史恩怨,這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現階段中國芯一再成為熱點,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呢?
開放陸資這事得從2009年說起,當年6月臺灣在第三次會議上大陸資本才被允許赴臺,首批開放192個項目。
2010年,內地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高達590億美元,投資目的地涉及129個國家和地區。
2011年1月、3月,配合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期收穫計劃上路,第三波又開放了43項,累計開放247個項目。
截至2012年8月底,大陸企業赴臺投資項目129個,金額3.24億美元。截至2012年底,陸資事業僱用臺灣員工人數達6771人。
2013年11月14日,臺「經濟部」發布「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許可辦法」修正案。背後其實就是對外資、陸資來臺投資都加強管理,實質是針對陸資。
2014年陸資入臺投資情況,共核准項目136個,比2013年減少1.45%;投(增)資金額3.3億美元,不但比2013年減少4.25%,甚至低於2012年,顯示陸資入臺腳步放緩。在2014年發生的反服貿事件更是讓陸資舉步維艱。
2015年阿里巴巴被臺灣下達「逐客令」,稱其隱瞞陸資身份。2015年12月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立法院」通過決議,臺灣現階段不得向陸資開放IC設計。
一方面希望實力雄厚的陸資可給島內經濟注入活水,但另一方面又出於地方保護主義,對陸資設限,臺方緊盯陸資,卻對外資另眼相看。
臺灣對外資開放的航空、貨運承攬等,卻禁止陸資涉足;臺灣允許外資擁有港埠設施控股權,但陸資持股卻有49.9%的限制。
另一方面希望雄厚的陸資給臺灣注入資金,一方面又是地方保護主義,臺灣對外資開放的航空、貨運承攬等,卻禁止陸資涉足;臺灣允許外資擁有港埠設施控股權,但陸資持股卻有49.9%的限制。
那麼臺灣半導體的大佬們是否也會跟蔡英文一樣,對陸資的事總是掩蓋逃避,還是態度積極?下面就日月光、臺積電、聯發科、聯電最近幾年的動作來看看具體態度如何。
日月光集團成立於1984年,創辦人是張虔生與張洪本兄弟。1989年在臺灣證券交易所上市,2000年美國上市。
2004年2月,福布斯公布的臺灣地區富豪榜中,張虔生位居第10位;2010年3月,福布斯公布的臺灣地區富豪榜中,張虔生財富淨值17億美元,位居第12位;2011年5月,福布斯公布的臺灣地區富豪榜中,張虔生財富淨值23億美元,位居第11位。
其實半導體封測業大者恆大趨勢確立,國內更是傾官方之力扶植,江蘇長電合併新加坡星科金朋、南方富士通想併購全球封測二哥美商艾克爾之後,更具實力角逐全球產業龍頭。由此看來,陸資的引進對日月光勢在必行。
1987年,張忠謀創立臺積電,幾乎沒有人看好。但張忠謀發現的,是一個巨大的商機。在當時,全世界半導體企業都是一樣的商業模式。Intel,三星等巨頭自己設計晶片,在自有的晶圓廠生產,並且自己完成晶片測試與封裝——全能而且無可匹敵。截至2017年3月20日,臺積電市值超Intel成全球第一半導體企業。
IC設計產業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格羅方德12寸廠已宣布在重慶落腳,預計2017年啟動。業內學者警告:隨著美、韓等全球IC巨頭到國內投資布局,國內打造的本土IC產業鏈,不再局限紅色,而是結合美、韓技術、大陸市場變身而成的彩色供應鏈,臺積電的競爭優勢將急速流失。
臺積電不可能不清楚全球局勢,張忠謀一面說著「大陸必須來投資,但不準當董事。」也一面積極投資30億在南京建12英寸晶圓廠。
規劃月產能為2萬片,預計於2018年下半年開始生產。如今臺積電也一心想開放陸資,在接下來與蔡英文的交流中會以怎樣的姿態收尾?
聯發科技成立於1997 年,已在臺灣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總部設於中國臺灣地區,並設有銷售或研發團隊於中國大陸、印度、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丹麥、英國、瑞典及阿聯等國家和地區。
2014年12月,聯發科中國區總經理章維力表示,聯發科將繼續在64位晶片上發力,並將在明年適時推出支持VoLTE的晶片,以及支持電信4G需求的六模晶片。
2018年3月7日,聯發科技宣布將會聯手騰訊共同成立創新實驗室,圍繞手機遊戲及其他互娛產品的開發與優化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探索AI在終端側的應用。
五年前海思、展訊在全球十大IC設計公司之外,營收分別成長4.4倍、5.3倍,去年更已經進入第6名、第10名。
另一方面聯發科感受到了國內晶片業瘋狂的興起,比如紫光收購展訊和銳迪科。但從各方報導中可以看出,聯發科的立場其實是順著政府唱「開放陸資」的戲,從開始的苦口婆心打擦邊球,到後來嚷著要開放陸資。
手機晶片之戰如果真沒了大陸這塊市場,聯發科真的欲哭無淚。從6月份蔡明介講話中:「聯發科未來5年將砸至少2千億元投資七大領域,包括物聯網、5G、AR/VR、工業4.0、車聯網、人工智慧/深度學習、軟體雲端網路服務等先進技術研發。」
就比如5G市場,大陸是擁有制定5G規模能力的大國,臺廠如果不能加入、融入,與大陸的業者彼此合作甚至互相參股,臺廠遲早會被大陸市場排擠出去。
聯電成立於1980年,為臺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集團旗下有5家晶圓代工廠,包括聯電、聯誠、聯瑞、聯嘉以及最新投資的合泰半導體,是全球半導體投資第四大,僅次於英特爾、摩託羅拉及西門子。
根據臺灣"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公布的近5年臺灣百大"專利大戶"名單,以申請件數排名,聯電第一、工研院第二、臺積電第三;就取得美國專利件數而言,1993年至1997年所累積的件數,聯電是臺積電的兩倍、臺灣工研院的3倍。
身為半導體晶圓專工業界的領導者,聯電提供先進工藝與晶圓製造服務,為IC產業各項主要應用產品生產晶片,並且持續推出尖端工藝技術,聯電的客戶導向解決方案能讓晶片設計公司利用尖端技術的優勢,包括28奈米工藝、混合信號/RFCMOS技術,以及其它多樣的特殊工藝技術。
聯電在全球約有超過13,000名員工,在臺灣、日本、新加坡、歐洲及美國均設有服務據點,以滿足全球客戶的需求。
由此看來,聯電為了自己腿不要細的太過分,陸資肯定是很好的助長劑。對於開放陸資態度與上面幾位一致。
蔡英文作為上任兩年多的總統,對於開放陸資這四個字,恐怕早就在半導體巨頭那聽出老繭了。
內地企業靠併購國際大廠,已經走上了發展的高速路。這對臺灣半導體來說日子並不好過。蔡英文之後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是會擬訂政策積極為開放陸資這事出力,臺灣半導體的巨頭們估計做夢都在開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