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前,明嘉資本CEO張曉婷突然接到一通電話,「美盛想對我們進行資本收購,你覺得怎麼樣?」同道大叔創始人蔡躍棟的一席話,拉開了自媒體領域金額最大的一次併購案。
到了昨晚,「同道大叔2億元賣身,創始人套現1.78億元」的消息開始在朋友圈刷屏,作為同道大叔A輪投資方之一,明嘉資本也在此次成功變現600萬元退出。
一切塵埃落定之後,張曉婷心情反而異常平靜,「當初那通電話是整個過程最激動的時刻」。
說起當時投資同道文化(同道大叔公司名)的原因,張曉婷主要看中了同道大叔的個人特質:有格局和魄力,並有種普通90後所沒有的成熟心理和清晰思路。
這位80後女投資人和90後的大男孩創業者第一次見面就聊了3個小時,張曉婷發現,「他遠遠不止我們看到的微信、微博上推送的星座解析文章那麼簡單,他大腦中有一套完整的商業模式。」
不過在經歷過股權變更後,同道大叔新任CEO是來自美盛負責IP孵化投資的美盛愛彼公司負責人章晉源,同道創始人蔡躍棟將出任美盛控股集團的副總裁、同道文化副董事長。
同樣職位發生變化的還有原同道文化COO李晗。上周末在小飯桌深圳站創業課堂上做分享的他,沒有預兆地將原先官方宣傳的「同道文化COO」 title換成了「同道文化聯合創始人兼高級總監」,似乎當時已嗅到收購案的硝煙味。
圍繞著同道大叔公司三年間的商業迭代等主題,李晗分享了一些創業中的方法論,我們似乎可以從他的演講中找到同道文化從起步到崛起的秘訣。
文 / 李晗
微信公眾號/ 小飯桌
首先介紹一下我們公司,同道大叔是從2014年發布第一篇星座吐槽的漫畫內容開始,正式在整個自媒體圈成長起來的,到現在已有3000萬粉絲。經過去年至今的整個商業迭代,我們完成了產品矩陣的布局。其中,網易沸點、唯品會、歐詩曼,是我們今年三個主要的傳播案例。
接下來,我主要分享一下同道大叔創業經歷的幾個商業迭代:
第一階段
陌生人社交App
2014年我們開始創業時,同道大叔的粉絲只有7、8萬,當時大背景是APP應用非常火,我們的第一個想法是,我們要做一款APP。那麼,做一款怎樣的APP成為當時我們要探索的第一件事。
首先,通過微博私信內容的靈感來源提取關鍵字。當時經常有大量粉絲通過私信傾述,包括「我今天吵架了怎麼怎麼樣」、「我想找一個怎樣的男朋友」等,從其中大量話題內容中,我們發現,星座、情感、傾述、交友、無聊等,是我們提取到的主要關鍵字。
然後,我們思考,到底陌生人社交是否還有機會?我們認為陌生人社交有三個核心關鍵要素:第一,我可以發現陌生人;第二,能夠連接到陌生人,包括陌陌等在上面打招呼已經很難收到回應;第三,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讓雙方有一個情感上的溝通。針對這三點,我們確立了同道大叔陌生人社交最核心的一個關鍵:要圍繞整個女性用戶,怎樣能讓女性用戶在我們的平臺上留下來。
基於對情感傾訴需求和社交效率提升的思考邏輯 ,我們在2014年6月份正式上線了陪我APP,圍繞著女性開發了一系列功能,比如,女性可以對自己的時間設置一些收費,通過3分鐘的匿名通話可以在3秒鐘快速匹配到一個異性。在我們平臺上面只要聲音好,只要你有想聊的話題都可以快速找到存在感,這個是我們商業想法的第一個階段。
當時在整個成長過程中,兩個月內獲取了50萬用戶,每個月通話時長1000萬分鐘,一年時間大約獲取數百萬用戶,同道大叔微博粉絲從10萬增長到200萬。雖然運營的不錯,最後還是出售了,一是下一輪融資在即資金不足,二是色情內容的難以管控。但同時,我們發現無論是從線下還是線上,星座可能成為連接人和人之間很重要的紐帶。
第二階段
自媒體內容的商業變現
一般說到同道大叔,大家都很關注我們早期內容創作的思路是什麼樣的?
第一,內容定位,就是我們做什麼樣的內容大家是喜歡的,跟傳統說法得有所區別。傳統做星座內容的應該是運勢和星盤等更專業化的內容,但對於我們來說,做什麼樣的內容能夠快速在粉絲裡面產生好的效果:(1)娛樂化的內容;(2)讓粉絲有參與感;(3)漫畫的風格,基於這三個鮮明的特點,有了後面我們看到的同道大叔的早期漫畫。
第二,選題+創意取材,什麼樣的漫畫題目我們的粉絲是喜歡的。首先,我們會進行全網搜索,判斷什麼樣的內容、什麼樣的標題大家會喜歡,基於這樣的標題在微博進行傳播,直接讓粉絲在評論中以UGC的方式給我們填充內容,我們再做PGC的分析,然後再去做漫畫的創作,最後在我們微博上面發布出來。
第三,粉絲反饋。包括我們轉發之後的評論等粉絲的聲音。
做了內容有了粉絲,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賺錢,同道大叔早期商業化主要在以下三方面進行嘗試:
第一,條漫廣告。比如,我們做了一個星座選題,然後把廣告植入我們漫畫裡,這是我們最原始、所有自媒體都會想到的變現方式。
第二,書籍出版。基於我們的內容做書籍,比如《千萬不要認識摩羯》系列等,銷量大約有幾萬本。
第三,內容電商。第一步我們會去做內容策劃,然後我們的選品師、買手會跟著我們的內容策划去選擇我們認為粉絲會喜歡的商品,再導到微信平臺。內容策劃、選品能力、供應鏈是其中最核心的三個要素,我們當時花了3個月時間去實驗,最初一天只能做到1萬,現在一天能達到20-30萬。
完成我們自媒體商業化第一個階段時,我認為有三個最核心的因素:
第一,可持續性。一篇內容火了之後,必須持續地在微博等平臺上生產這些內容,——持續性是我們認為特別核心的因素,就是說不斷地產生新的好內容。
第二,更新迭代。如果一直做漫畫這樣的風格和形式,粉絲肯定會有疲勞期,我們必須通過怎樣的更新迭代方式,讓粉絲持續喜歡我們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第三,渠道分發。最開始我們主要有微博渠道,現在在微信、今日頭條,以及許多直播平臺,都能將我們的內容分發出去。
第三階段
星座IP化
完成上面的階段之後便是自媒體的續命,因為所有自媒體都有周期,無論是平臺還是公眾號、微博等,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可以在整個行業裡面不停地讓用戶喜歡我們,我們想可以把星座IP化。
星座文化的熱度快速提高,星座IP化成為可能。2014年之後,摩羯座的百度摸索指數不斷提升,跟我們的公眾號、微博火起來的趨勢很相似。加上,傳統的星座符號辨識率不是很高,大家對於什麼樣的符號是什麼星座並不清楚。
基於星座文化的熱度和傳統符號辨識率低兩個維度,我們進行了一系列同道大叔IP化的事情:
1、創作了同道大叔和十二星座卡通形象。
裡面每一個形象都是基於我們對於整個星座的認識和認知來創作的。以天秤座為例,因為天秤座最大的問題在於糾結,八字鬍的設計表達了天秤座糾結的感覺;它在雞蛋裡面孕育出來,也是一種糾結到底要不要出來;小雞很可愛,因為大家認為天秤座的人顏值很高。每一個星座都會有這樣一個設計的初衷,它不是憑空的出這樣一個形象。
2、以星座話題和卡通形象完成12星座形象的衍生品的開發。
完成了IP設計之後,我們思考怎樣的一個載體可以讓星座IP在大眾的認知裡面更紮實——做衍生品。我們大約花了半年時間開發出了500多個SKU,有搪膠、毛絨、內褲等。
3、星座展覽—潮爆星座嘉年華。
衍生品開發之後,我們做的第二件事情是線下的星座展覽。這種方式可以把我們的IP、形象、商品快速傳達到每個用戶身邊,讓大家感覺到同道大叔不僅僅是一個段子手,它是要成為一個品牌,同時它還能掙錢。
4、衍生品電商化。
有了這麼多的衍生品之後,我們在微信、天貓、淘寶上,也都做了衍生品電商化的一些嘗試。
在整個IP化過程的階段裡,能夠成功實現所有目標,我認為有三個核心因素:
一是,IP的創作能力。你IP的創作到底跟你本身的內容化有何關係?表達了何種觀點?黏性成為很重要的一個能力。
二是,形象的推廣能力。這麼多形象產生出來之後,能否讓我們的粉絲認知、讓大眾認知,如何把我們的形象、IP推廣出來很重要。我們的衍生品、電商、展覽,都是為了把整個形象紮根大家心中。
三是,衍生品生產能力。因為我們既做展覽,又做電商,怎麼樣能夠快速生產大量優質的產品很關鍵。
第四階段
星座品牌化
上面三個階段完成之後,第四個階段也就是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情——自媒體的宣傳就是品牌化,我希望在未來,大家看到同道大叔就能夠想到星座、娛樂,同時反過來第一時間想到我們,這是我們最終極的目標,就是從IP到品牌化的過程。
那麼,如何從一個段子手變成一個星座品牌?針對品牌化的過程我們有關鍵四步:
第一,文化支撐。星座文化是本來有的,它可以延續出不同的概念,這塊我們沒有問題。
第二,符號定義。大家記住你到底是記住什麼?是同道大叔四個字,還是你的卡通形象。我們把自己的形象推廣出去,讓大家看到同道大叔就想到星座,看到卡通形象想到同道大叔,這是我們要去定義的一個符號。
第三,產品化。我們把產品從虛擬內容變成實體產品,甚至延伸到線下店鋪等,都是我們把整個IP形象產品化的一個過程。
第四,產業延深。我們希望在不同的行業裡面都能夠看到星座的影子。主要有以下幾種產業化延伸方式讓品牌實現落地:
星座咖啡商店,我們在上海盛大舉辦了星座咖啡主題展覽,整個展覽是以萌、卡通、有趣、星座的話題點來打造。
通過星座運動會、星座博物館、星座旅遊等全產業鏈的布局,實現同道大叔星座品牌化。
此外,線下還有哪些新機會?商業地產的低迷,線下商場店鋪面臨洗牌,也許線下會產生這樣的新業態。因為現在傳統的體驗性和文化感覺並不夠強,可以把同道大叔、Hello Kitty等形象結合起來,一起做一個更大的商業體。
商業迭代過程中公司管理的幾種變化
我們公司的組織結構在商業迭代過程中也不斷發生變化:
1.職能型架構——產品驅動。當我們最開始做APP時是一個職能性的架構,純粹是產品驅動性。我們通過產品經營發起一個需求,驅動設計去設計,然後去開發,最終配合整個運營把這個產品推出來。
2.矩陣架構:到了第二階段後,因為我們不斷有新的項目產生,只有矩陣架構才能在應對整個商業變化上快速產生新人員。舉個例子,當我有一個新機會,可以從A、B、C項目抽出人來變成D項目組,快速去推出我們新商業的方式。
3.星座生態架構:到第三階段,我們是採用一種星座生態的方式,在我們頂層是品牌,所有的形象和內容是圍繞著品牌去做相應構想,品牌是一個大的部門,形象設計是一個部門,要不斷地跟品牌做互動。內容也一樣,到線上渠道包括我們的微博、微信、電商,線下包括咖啡、零售等,未來圍繞這四個方面去打造整個星座的品牌。
內容創業者的幾點建議
作為內容創業者,我也有幾點跟大家分享的:
第一,自媒體行業要敢於應對變化。自媒體行業每天瞬息萬變,從最開始的QQ空間到開心網,再到微博、公眾號,現在到映客等直播方式,我們能做地就是不斷去敢於嘗試這種變化,快速去組建團隊去嘗試。
第二,商業模式探索需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商業模式也是一樣的,我們沒有辦法一定想清楚我的未來有一個什麼樣的大矩陣、大生態,我們只有不斷地去迭代,不斷地思考我們的商業模式在未來3個月時間是否可行,行我就立刻去做,不行我就換一個方式趕緊繼續探索。
第三,開放心態,大膽跨界。我們原本沒有這個行業的經驗,過程當中我們會找外部的團隊,包括品牌團隊、HR團隊等,就是這樣的一些外部團隊給我們很多幫助。因為核心競爭力就在你手上,別人知道也沒有關係,大家能夠敢於合作。
第四,我們同道大叔跟所有的創業者來說也會有一些機會。包括新媒體廣告營銷、優質的產品及跨界、線下咖啡零售等方面都是有很多的合作。
你以為自媒體皇冠級別大咖沒有遇到過產品化難題嗎?
你以為流量、百萬粉絲都是靠稿子堆起來的嗎?
知識變現的套路,12月15日20:15,吳曉波在智酷Live告訴你真相!
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