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犯人被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有多悽慘?

2021-01-18 灞上松

清朝入關前,沒有系統的律令,通常參照歷代中原王朝的律令,也斟酌吸收一些本民族遺留下來的相關內容,即「參漢酌金」。入主中原後,清朝的律令逐步完善。

順治初年,清廷決定沿用《大明律》,《大明律》又源自唐朝律令,一脈相承。按犯事者的罪行輕重,律令分為笞、杖、徒、流、死五種刑罰。順治年間頒布的《大清律》有458條,篇目及門類完全照搬《大明律》,條例也沒有多大的出入,所以被認為只是將《大明律》換了名。

到康熙年間,刑部根據皇帝的指示,校正律令條例的滿、漢文義,並增改了一些條例,附入《大清律》;雍正時期,又將律令「逐條校正、重加編輯」,編為《大清律集解》;乾隆皇帝在位時,不甘落後,頻繁修訂律令,「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先後修訂了八九次,至此律令的附例增加到1400多條。

嘉慶、道光、鹹豐及同治皇帝時期,律令已經沒什麼可修訂的了,不過該修還得修,前後又勉強增加了幾百條附例,大多瑣碎而無用。

流放寧古塔

在講述清朝的影視劇或者小說中,如果皇帝發怒,動輒下令將犯人「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或者還有更嚴重的一句,「永世不得入關!」

流放是古代僅次於死刑的重罪,雖說有的犯人被赦免死刑,但寧古塔可不是什麼好地方,何況還要淪為披甲人的奴僕。這意味著生不如死。

寧古塔在哪

顧名思義,有的同學可能以為寧古塔是一座塔。但這只是滿文的音譯,寧古塔不是塔,而是一個地區。

清代在遼東地區的盛京(瀋陽)以北設有寧古塔將軍轄區,統轄黑龍江、吉林一帶的廣大區域,後來該轄區被縮小。寧古塔將軍治所原本位於松花江的支流海浪河南岸,今為黑龍江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在清代曾是遼東邊區重鎮,吉林三邊之首(即寧古塔、三姓城和琿春)。

康熙年間,寧古塔將軍治所遷到了如今的黑龍江寧安。

寧古塔地名的由來說法不一。據《寧古塔紀略》記載,作者吳南榮的父親在康熙年間的一樁科場冤案中,被流放寧古塔。當時寧古塔屬於吉林,俗稱「寧古臺」。文中說,滿洲人稱「六」為「寧古」,「個」為「塔」,也就是說,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

據傳,清朝皇室的遠祖曾有兄弟6人居住在寧古塔將軍治所地區,因而得名。

清朝把關外視為自己的「龍興之地」,為保護自然環境及民俗,不允許漢人移民到關外。這樣做的弊端很明顯,廣袤的遼東地區人煙稀少,田園荒蕪。寧古塔荒涼到什麼程度呢?

寧安老照片

據清代《研堂見聞雜記》記載,「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裡。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諸流人雖各擬遣,而說者謂至半道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飢人所啖,無得生也。」

「非復世界」,換句話說,那裡簡直不是人呆的地方,遍地都是猛獸,被流放寧古塔的人往往葬身虎狼之腹,或者被餓肚子的人吃了,很少有人倖免。

什麼是披甲人

寧古塔的戰略位置很重要,當然少不了駐軍,也就是披甲人。

滿清八旗制度「以旗統軍,以旗統民」,與歷代的屯田兵制一樣,披甲人耕戰兼顧,平時耕種打獵,戰時披甲上陣。不過這些披甲人通常都不是女真族。

按照身份地位的不同,清朝統稱的旗丁分三類,即「阿哈」、「披甲人」和「旗丁」。阿哈是奴隸,也就是清朝所謂的「包衣奴才」,地位最低;披甲人大多是女真徵服的少數民族,或者說「降人」,地位高於阿哈;旗丁則專指女真人。

披甲人又分為馬甲(騎兵)和步甲(步兵),隸屬各旗的佔多數。和女真旗兵不同的是,前者是職業軍人,要吃軍餉,而披甲人則需自力更生,平常就是獵戶或者農民。他們捕獵的本領很高。

清朝犯人被發給披甲人為奴,就成了這些「二等兵」的奴僕。除了伺候披甲人,犯人還得開荒種地,修橋築路,什麼累活都幹,卻經常挨餓受凍,體魄不強的很難存活。所以披甲人的奴僕逃亡是常有的事。問題是,逃亡者是否能逃過猛獸之口就難說了。

也有漢族的披甲人。據《清世祖實錄》記載,康熙年間,由於連年用兵,披甲人「買馬制械,奴僕逃亡、生業洞零,艱難日甚」,康熙覺得他們可憐,下令多分田地給披甲人。後又從各地挑選精壯男丁,「每年定限選拔,編入漢軍披甲。」

從這裡可以發現,披甲人不但自力更生,還得自己置辦戰馬、兵刃,日子也不好過。因此,一些清代史料稱之為「窮披甲人」,如《西徵隨筆》中記載,雍正下旨「將汪景祺立斬梟示,其妻子發遣黑龍江,給與窮披甲人為奴。」

結語:被流放寧古塔的犯人往往牽連甚眾,全家流放、禍及九族是常有的事,動輒幾十、上百人浩浩蕩蕩地上路,十分悲慘。到了那裡,很多男的被賣掉換馬,女的賣給娼寮,最好的結果是在「官莊」幹苦力。

如果遇上大赦或者特赦,犯人也能還鄉。但是在那種環境下,能活著回去的只是鳳毛麟角。還有一種情況,如果有人肯找關係花錢,也能把犯人贖回。

如清朝詩人吳兆騫因順治年間的科場案蒙受冤屈,被流放寧古塔20餘年,後來好友顧貞觀拿著他寫的詩找到納蘭容若,納蘭容若很欣賞吳兆騫,不收一分錢,通過其父明珠將吳兆騫救了回來。

參考文獻:《清史稿》等

相關焦點

  • 清朝時期犯人常常被發配寧古塔,那麼寧古塔是什麼地方?
    寧古塔,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的重鎮,滿族人的發源地,是清代寧古塔將軍的治所和駐地,同時也是清廷流放犯人的噩夢之地。 我們常看到清宮劇裡,皇帝說,發放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那寧古塔清代時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了?
  • 清朝將重刑犯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究竟是什麼身份?
    在眾多電視劇當中,或許人們對這樣鏡頭有些許印象,每當重要的王公大臣犯下大錯,被即刻問斬,就連家人也受到牽連,而對重刑犯的處理方式,皇帝下令,發配寧古塔,有的還要加上一句給披甲人為奴,這多少有些讓人感到好奇,披甲人到底是什麼身份呢?
  • 清朝常把犯人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神秘的披甲人是什麼人
    在最近幾年火爆的清宮戲中,一些俗語漸被我們廣為熟知,例如,對於一些犯罪的大臣及其家屬,皇帝龍顏大怒後,往往會說:「發送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那麼,「披甲人」是些什麼人呢?這樣的地方人跡罕至,「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但卻成了野獸的天堂,流放到此的犯人,經常和虎豹狼蟲不期而遇,「前有猛虎后蒼兕」,稍不留意就會葬身獸腹。
  • 「人間地獄」寧古塔,清朝女犯人寧願自盡也不願前去,到底多可怕
    發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引言: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對"流放"這個詞絕對不陌生,雖始於秦漢時期,但直到清朝才開始流行起來,而且被規範化、細節化,雖然不是死刑,卻比死刑更加可怕,流放首先意味著長途跋涉,最低在半年以上,一路艱難坎坷,很多人都直接死在流放的路上,連目的地都沒有到。
  • 寧赴黃泉路,不去寧古塔。它是男犯人的噩夢,更是女犯人的地獄
    俗話說:「寧負黃泉路,不去寧古塔。黃泉路在幽冥地府,唯有死了的人才能走上這條路。而寧可死去踏上黃泉路,也不願意去寧古塔,可見,在清朝,寧古塔真的是一個令人們恐懼到靈魂都會顫抖的地方。在清宮劇大熱的年份,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氣急敗壞的皇帝,惡狠狠的從牙縫中吐出這句話: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而聽到這句話的人,無不立刻全身癱軟,大呼饒命。流放寧古塔這句話很容易理解,那麼與披甲人為奴又是何意呢?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解釋一下。努爾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發源於白山黑水之間,整個東北以及深入到貝加爾湖地區,都曾是女真人遊獵的牧場。
  • 發配「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在說這句話之前,皇帝必然會吹鬍子瞪眼,只見他面孔漲的通紅,從乾澀的喉頭裡硬擠出一句:「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底下聽令的那人必定會頹然倒下,似乎被抽走了最後一絲氣力。 臺上的人賣力,臺下的人好奇。「寧古塔」究竟在哪裡呢?「披甲人」又是誰?為什麼清朝人聞之色變?現今的寧古塔和披甲人又在哪裡?那邊景色如何?問題的答案,請聽西西娓娓道來。
  • 清朝將囚犯發配至寧古塔,淪為披甲人奴隸,披甲人究竟是何許人?
    作為清朝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的寧古塔,其實也是滿清女真人的老家,清朝入主中原的時候,選擇定都北京,因此寧古塔也就成為了當時的邊塞重鎮,並且用於關押一些受到刑罰的囚犯,寧古塔也作為當時被流放人員的勞動改造中心。寧古塔曾經生活著旗丁、披甲人以及阿哈,這三種人群分別是滿清八旗制度的階級劃分,同時有非常濃重的階級色彩。
  • 寧古塔在哪兒?為什麼一聽到流放寧古塔,有些人直接就嚇得腿軟?
    看過清朝電視劇的人不知道是否聽到過這個地方:寧古塔。當時清朝的皇帝會將一些罪大惡極或者一些作奸犯科的同黨都會送到寧古塔去。然而當時的人一聽到」寧古塔「三個字有些人臉色就變了,甚至當時清朝的人一提到寧古塔就會聞之色變,有些人寧可死都不肯去寧古塔,那麼寧古塔究竟有什麼恐怖之處讓人這麼害怕?
  • 清代犯人為什麼最怕流放黑龍江?寧古塔為何成了流放者最大噩夢?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離我們新時代最近的一個王朝,清朝一些規章制度在現在看來,有些不近人情,讓人聽了有些後怕的。就說看清宮劇裡有犯了大罪的臣子,皇帝想要放他一條生路,就會發布聖旨說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
  • 寧古塔是什麼塔,為什麼很多人寧死都不願去
    清宮劇裡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橋段,皇帝一發怒就大手一揮來一句「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這時候犯罪的大臣立刻面如死灰,急忙懇請皇帝開恩。據說寧古塔的氣候極其惡劣,常年冰峰,野獸遍布,幾乎不是人間世界。 披甲人字面意思是披著鎧甲的人,指被俘虜的人在戰爭時候為統領部族披著鎧甲衝鋒上陣。清朝時期,披甲人幫助清王朝鎮守東北邊疆,世代居住在這裡。清朝也經常發配犯人和犯人家屬到寧古塔當差或為奴穩定邊疆。 流放寧古塔是一種流刑,古代五大酷刑之一。
  • 寧古塔:一個沒有塔的地方,曾經讓人直接崩潰悲催的不毛之地
    文/四季文史曾經被流放至寧古塔的犯人描述說:「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可見寧古塔是一個非常讓人發毛且可怕至極的地方。據史料考證,寧古塔原為滿清發源地,屬極北之地,但此地緣何如此恐怖異常呢,我們從三個方面加以解析。
  • 清朝女犯人為什麼一聽到被流放寧古塔就自殺了?
    每個朝代都會有犯人,朝廷會根據他們的犯罪情況把他們流放。清朝也不例外,在看一些清宮劇的時候,皇帝憤怒的時候會說這樣一句話」流放寧古塔「。無論是曾經地位多高的人,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都會被嚇得面無血色。如果再聽到」與披甲人為奴「的時候,更是苦苦哀求,有的不想被流放寧古塔而選擇自殺。
  • 「人間地獄」寧古塔,是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到底為何如此可怕?
    寧古塔環境艱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這些流人的子孫後代也要世代為奴,不可出戶為民,死後也不得歸鄉。在清宮電視劇中,經常聽到皇帝動怒時的一句經典臺詞:將某某發配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清朝流人曾對寧古塔有些描述:「城方二裡,壘石成垣」 「城內居民,寥寥數家,總管公署,均在其中」 「耕者絕少,彌望無廬舍,長行數日,不見-一人」 「寧古苦寒天下所無…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裡皆茫茫白雪」寧古塔作為流放之地,只要皇帝龍顏大怒,任何人都可以流放於此,不分男女老幼,由於路途遙遠,很多人還不到寧古塔
  • 清朝時將官員發配到寧古塔 它僅僅是一座塔嗎
    第2個:披甲人是什麼人?是當地的野蠻人還是野人?還是說是清朝的因為某些因素導致不得已在寧古塔居住的人呢?那麼把一些大臣發送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這句話,又究竟怎樣理解?清朝的執政者為什麼這樣去做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寧古塔在哪?什麼是寧古塔?
  • 寧古塔作為清朝龍興之地,清朝的大臣們,為何害怕被流放寧古塔?
    方拱幹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寧古塔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曾經是清朝的發祥地,位於現在的松花江一帶。在滿清的刑法中,不但有所謂的「十大酷刑」,還有流刑這種刑罰,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流放之刑。這些被流放的犯人或者大臣往往都是犯了重罪大罪,但又罪不至死,或者是皇帝念其有功勞沒有直接處以死刑之人。歷朝歷代皇帝最常做的就是將犯人流放千裡的塞外極寒之地。如果某一天老天爺開眼,獲得皇帝特赦,只要犯人還沒死,就可以重獲得自由之身了。
  • 流放女犯人的「寧古塔」,女囚寧死也不去,所受折磨常人難以忍受
    根據犯人所犯罪責的不同,所受的刑罰的種類和嚴厲程度也不同,最輕的刑罰也就是打幾大板,而最重的刑罰就是殺人。還有一種刑罰,比死刑更輕,但是很多人卻寧願死也不願意接受,那就是流放,尤其是對女犯人來說。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寧古塔寧古塔就是古代一個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大多數被判流放的女犯人都會被帶到這裡,不過也並不是只有女犯人。然而,大部分女犯人寧願去死也不願意來到寧古塔。
  • 「人間煉獄」寧古塔,女犯人的夢魘之地,聞風喪膽,究竟有多恐怖?
    在很多的古裝影視劇中經常會有這樣的橋段,對於身犯重罪但又罪不至死的犯人一般都是流放。尤其是清宮劇,犯人流放最多的地方便是寧古塔。家人一聽說流放寧古塔便神色慌張,仿佛是要到地獄一般。那麼,寧古塔到底是什麼地方,讓人聽到這個名字便毛骨悚然呢?
  • 寧古塔有多可怕?為什麼說犯人都不願意去?真相更容易讓人接受
    唐朝時,流放司空見慣,犯人多被流放嶺外,也就是廣東、廣西一帶。唐中宗時期的宰相宗楚客就曾被武則天流放於嶺南。中宗復位後,韋皇后專權,宗楚客被重新起用。發動神龍政變的張柬之、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人後來均被流放。武三思則擔心他們日後還會被起用,所以派人去流放地將他們處死。由此可見,在唐朝被流放者「東山再起」的現象很常見。
  • 清朝流放犯人的寧古塔,被視為人間煉獄,到底為何如此可怕?
    很多清宮劇裡常有這樣的情節,某位大官犯了事兒,受到朝廷的處罰,累及家人,當得知發配寧古塔時,從老到小的女眷哭著喊著要自殺,寧願一死也不去寧古塔。那麼寧古塔到底是個什麼地方,為什麼令女眷們如此害怕呢?其實,不但女眷恐懼寧古塔,男的也怕。
  • 古代女犯人流放的地方——寧古塔,到底有多麼的可怕?
    對於你這樣的一個問題, 我們腦洞歷史大揭秘查閱了許多資料後,認為呢: 古代,這些被流放的女犯人,到了寧古塔之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