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潛:從協和博士到中國和世界公共衛生先驅|王丹紅專欄

2021-01-11 騰訊網

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驅陳志潛博士(1903-2000)

撰文 | 王丹紅 (《知識分子》專欄作者)

責編 | 陳曉雪

自1929年陳教授從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以來,他就將自己的創造力投入到尋找解決處於困境中的中國農村保健問題的辦法之中。他提出了一個大膽而嶄新的概念——「初級衛生保健」,並建議以此為基礎建立農村衛生組織。目前,這一概念已被全世界所接受,這比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以「初級衛生保健」為基礎,向全人類提供衛生保健服務的提議早了40年。

——M. Roy Schwarz 醫學博士

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主席 2004.4.15

今日之醫學範圍甚廣,不限於治療,亦不限制於預防。言治療而不講預防者非今日醫學之也;言預防而鄙視治療,亦非今日之醫學也。

——陳志潛 1926年 23歲《丙寅醫學周刊》

我一生致力於增進一般人民福利的啟示,源於我國的歷史和文化,孔子的傳統教誨是學者屬於特殊階層,而且處於受尊敬的地位。作為教育者,有責任為普通人民做好事。中國古代另一條教導強調:「民為邦之本,本固邦寧。」

——陳志潛 1985年 82歲

2020年4月2日,在新冠病毒疫情在武漢暴發後不到三個月,清華大學宣布成立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世界衛生組織前總幹事陳馮富珍任院長。這個僅用30天就獲批准成立的學院,是清華大學歷史上成立速度最快的學院。

清華大學在新聞中寫道:

歷經百年的公衛學科在此次疫情中顯露短板。19世紀,英國倫敦不斷出現的群體性傳染病事件,催生了公共衛生學科。我國公共衛生教育起源於20世紀初,但隨著我國公共領域「防」與「治」分離現象日益突出,公共衛生人才數量不足,特別缺少高水平、高層次的技術人才等成為現實問題。

早在20世紀初,中國北京的協和醫學院已開設公共衛生專業課程。1918年-1920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之時,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派公共衛生醫學專家赴中國考察傳染病情況。1921年,該基金會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設立第一個公共衛生教授席位,1925年成立公共衛生系。

從1924到1942年,協和醫學院至少有17%的畢業生(醫學生和護士)進入公共衛生事業領域,他們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第一批具有現代醫學知識的公共健康事業領導者。從北京、上海到南京曉莊、河北定縣,他們在中國的城市和鄉村建立起第一批社區醫療保健體系,不僅為20世紀中國人民的健康做出卓越貢獻,也成為世界公共衛生事業的典範。

陳志潛博士是其中的一位。

1929年夏,陳志潛從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MD),隨後到南京曉莊師範學校任衛生指導員,開啟了中國鄉村衛生保健的事業,一直到2000年去世。他是中國農村衛生保健「定縣模式」的創立者、農村健康教育的奠基人、社區醫學創始人,被譽為「中國公共衛生之父」。

1985年,應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衛生科學部邀請,82歲的陳志潛教授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寫下自傳《醫學在中國農村——個人回憶》(Medicine in Rural China: A Personal Account),回憶自己14歲立志學醫、17歲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26歲獲醫學博士學位後致力於讓中國農民能享受現代醫學福利的經歷。

1989年,該書由加州大學出版社出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向全世界推薦發行。這是陳志潛留給中國和世界公共衛生事業的寶貴財富。他在序言中寫道:

作為一名受過科學訓練的醫生,在五十多年的時間裡,我致力於在佔我們人口80%以上的中國農村傳播現代醫學……尋找最好的方法來做這件事是我這一生關切的核心問題,也是這本書的主題。

讓現代衛生保健福利能惠及中國億萬農民,我的這一志趣源自數個堅定信念:即任何一個國家的強盛都有賴於普通人民;在許多方面,來自西方的科學醫學的益處超過我國的傳統醫學;只有當現代醫學能惠及普通百姓而不僅僅是少數特權階層時,它才能對國家衛生體制產生重要影響。

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公共衛生和社區醫學成為當務之急的今天,我們追溯陳志潛教授的成長足跡和醫學哲學思想,以及中國公共衛生事業一百多年的歷史。

目 錄

1. 少年立志醫學

2. 協和醫學院 八年制醫學生

3. 「蘭安生 公共衛生之魂」

4. 協和醫學博士成為鄉村醫生

5. 社區醫學 定縣模式

6. 四川省公共衛生事業奠基人

7. 老驥伏櫪 始終如一

1. 少年立志醫學

1920年代,北京協和醫學院,陳志潛(左二)和老師們在一起。

我幼年時,除了父親和叔父,家中每個人都在我童年時逝去......我在多年前建立的醫學哲學的基本前提,來自我還是一個孩子和當年輕醫學生時的個人經歷。這對我產生了持久的影響,又通過迂迴曲折,受盡磨難的一生,使我目標和方向更為明確。

——陳志潛 1985年

1903年9月, 陳志潛出生於四川華陽(今成都雙流縣)一書香門第,父親陳大可是清代秀才,外祖父是私塾老師也是他的啟蒙老師。從他記事起,家人不斷生病,4歲時生母病故,之後姑母、姐姐和弟弟相繼去世。他曾在外祖父家生活一段時間,通過外祖父,他接觸到中國古代文化傳統。

所幸繼母對他慈愛有加,支持他10歲時轉入新式中學讀書。1917年,繼母病重,儘管請中醫切脈處方,病情卻有增無減。無奈之下,14歲的陳志潛陪繼母到法國駐成都領事館附設的診所,請西醫救治。診所裡,他看見彬彬有禮的醫生用溫度計、聽診器、血壓計等現代儀器,溫和仔細地為母親檢查身體,深受感動,立志將來也要成為一名現代醫生,治病救人。

他不知道怎樣才能成為一名現代醫生,也不知道當時在成都的華西協合大學已經有醫學院。一天,他讀到上海《申報》一篇介紹中西醫的文章,便給作者——湘雅學校(湘雅醫學院前身)的學生李振翩寫信,請求到湘雅學校學習。李振翩回信寫道,現代醫學遠遠勝於傳統中醫,建議他報考新成立的北京協和醫學院,這是他第一次聽說協和醫學院的名字。於是,他又寫信給協和醫學院。

不久後,一封英文回信抵達家中,他查字典將信讀懂:

協和醫學院的大部分教師是外籍教授,用英文授課,課程使用英文課本;入學考試也全用英文,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英文口語;根據你所寫的信,你的英文水平應該不能通過入學考試。

陳志潛決心試一試,他開始每周找教會老師補習英文,繼母拿出私房錢從上海買來數理化的英文教材。經過三年努力,1921年夏,17歲的他高中畢業,啟程到北京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考試。

2. 協和醫學院 八年制醫學生

協和醫學院1929年屆醫學博士合影,右二為陳志潛,他的同班同學有林巧稚、施錫恩、榮獨山、林元英等。

回顧我一生經歷的形成,最重要的可能是1920年代,作為年輕的醫學生,在北京由洛克菲勒基金會創建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度過的8年。在此卓越的學術中心,我接受到科學和科學的醫學教育,這對我產生持久的重要影響。在我的腦海中,現代醫學優於我國的傳統醫學,只要世人能夠正確理解現代醫學的原則,現代醫學對增進國民健康的潛在價值不容置疑。

——陳志潛 1989年

從成都到北京,山高路遙遠,他和一位到北京工作的親戚同行,經過一個月的陸路、水路和鐵路顛簸,到達北京。進入協和醫學院的第一關是要通過為期一天的英文和智力測試,第二關是要通過中文數理化考試。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了。

入學協和醫學院後,陳志潛發現這裡的生活環境比自己的以前生活好得多。一位名叫李廷安(1898-1948)的同學帶他週遊校園、介紹設備設施的使用,這時,他發現自己是學校唯一一位來自中國西部的學生。兩人志同道合成為好友,畢業後均獻身於中國公共衛生事業,並在抗日戰爭時期在四川省共事。

協和八年學制包括三年醫預科和五年本科,師資均是美國和歐洲名校的畢業生,教材是用西方最好大學的教材。學校實行淘汰制,學生們全力以赴地上課、聽講座、做實驗、讀參考書和考試。其間,他獲得獎學金作為學費,通過做宿舍管理員、學校會計工作支付自己的食宿費用。

1924年,陳志潛通過醫預科考試,進入醫學本科學習,因為學費的昂貴,他一度想轉學化學,但教授鼓勵他堅持學醫,並幫助他獲得了連續五年的獎學金。

1920年代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時局動蕩,也影響到高等學府中的莘莘學子。1925年上海發生英國警察槍殺遊行者的 「五卅運動」,打破了陳志潛平靜的學習生活,激發他的愛國熱情,成為他生命中的一個轉戰點,他開始結合自己的專業思考中國的社會問題,他和同學們走出學校參加抗議遊行,在校園裡辯論時事政治和理想,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現狀。

1926年的一天晚上,陳志潛和幾位胸懷救國救民理想的同學討論:在醫學院畢業之前能做些什麼?當時的中國社會:衛生環境差、民眾缺乏衛生常識、各種疾病廣為流傳。他們決定以1926年的中國幹支紀年 「丙寅」 為名成立「丙寅醫學社」,創辦《丙寅醫學周刊》,宗旨是提倡醫學、公醫制度、普及科學衛生知識、增加民族健康。陳志潛任周刊主編,提出 「灌輸民眾醫學知識」 「扶助民眾健康」,五年間撰稿百餘篇。

丙寅醫學社醫學周刊集

對陳志潛來說,更為重要的是在1926年,他遇見了生命中的伯樂——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John B Grant,1890-1962)。

3. 「蘭安生 公共衛生之魂」

蘭安生 1960年

在北京協和醫學院我認識了蘭安生(John B. Grant)博士。他起先是我的老師,以後是顧問和同事,對我一生影響深遠。他向我介紹了社區醫學的概念,引導我認識照搬外國模式而不採用適合本地需要和情況的醫學實踐的危害。與此同樣重要的是,他引導我從事公共衛生事業,說服我只有這樣,才能使我比僅僅專長於皮膚病學能對中國作出更大的貢獻。

—— 陳志潛 1985年

蘭安生指引陳志潛走上了公共衛生之路。

1921年秋,17歲的陳志潛考入協和醫學院,31歲的蘭安生受聘為協和醫學院第一位公共衛生學教授。

從1921年至1934年,在協和醫學院近15年的時間裡,蘭安生指導創建了中國城市和鄉村的第一個社區保健站和教學基地:北平第一衛生事務所、河北定縣農村衛生實驗區;傳播講授公共衛生理念,培養了中國第一批醫學公共衛生領袖人物,包括姚尋源、李廷安、陳志潛、裘祖源、葉恭紹等,他們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重慶等地,創立了中國第一批城市和鄉村的公共衛生設施。

在蘭安生的影響下,從1924到1942年,北京協和醫學院至少有17%的畢業生(醫學生和護士)進入公共衛生事業領域,經濟學家何廉(1895-1975)評價蘭安生是 「公共衛生之魂」。

1890年出生於中國寧波的蘭安生和中國的淵源甚深。父親蘭雅谷(James S .Grant)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1888年受密西根大學基督教青年團派遣,和新婚妻子到中國寧波一所教會醫院工作。父親曾告訴蘭安生:「做醫生不是單單為了賺錢和治好幾個病人,醫生也應該多關心社會問題。」

蘭安生16歲返回加拿大念高中,1913年考入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1917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後,受聘於洛克菲勒基金會國際衛生部,自此一直為洛克菲勒基金會工作,直至1962年逝世。

蘭安生在洛克菲勒的第一個工作是調查研究鉤蟲病和瘧疾。1918-1919年,他曾到中國江西萍鄉煤礦調查,發現85%以上的礦工感染這種腸道寄生蟲,礦工的工作環境和待遇都很艱難,他也因此結識了時任漢冶萍公司秘書長的宋子文。他認為,缺少有效的公共衛生機構和足夠的經過醫學訓練的行政管理人員,這樣的群體健康問題是沒有辦法解決的。

1919年回到美國後,蘭安生到新成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衛生和公共健康學院深造,師從院長William Welch,1920年獲得公共衛生學碩士學位。他那時意識到:疾病並不只是簡單地涉及病原體,也是社會和經濟失衡的表徵。

1921年,蘭安生受洛克菲勒基金會指派到中國,出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第一位公共衛生教授。

實際上,1915年籌建協和醫學院時,洛克菲勒基金會並沒有設置公共衛生專業——即使在此之前的1910年12月,中國東北暴發嚴重鼠疫。當時,清朝政府任命31歲的劍橋大學醫學博士伍連德(1879-1960)為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他通過現代醫學方法確認鼠疫由呼吸道傳播並設計了防疫口罩,疫情在四個月之內得到控制。1915年,伍連德和顏福慶等發起成立 「中華醫學會」,推動全國健康教育、敦促政府成立國家水平的衛生行政管理部、要求政府採取措施對付結核病和性病等多種威脅公共健康的疾病。

此後的1918年1月至1920年12月,全球暴發流感大流行,造成當時世界人口約四分之一的5億人感染、2000萬-5000萬人死亡。

1918-1920流感大流行,美國堪薩斯州賴利堡軍營醫院(左);西雅圖電車服務員拒絕沒有戴口罩的乘客(右)。

在這種情況,洛克菲勒基金會1921年在協和醫學院設立了公共衛生教授席位。當時的北京,幾乎沒有公共衛生設施,從行政官員到醫學生們,基本上都沒有公共衛生的概念。

蘭安生從原地起步,調查北京周圍的健康狀態、衛生環境和保健意識。1923年10月,他向紐約總部遞交了一份80頁的報告,申請在協和開辦公共衛生系,他寫道:「任何將治療與預防人為分離的做法,對二者的效率都是有害的。」

課堂上,蘭安生發現學生們對公共衛生的興趣不大。他沒有灰心,反而迎難而上,在課堂內外熱情地宣講公共衛生健康的理念,尋找最優秀又有志趣的學生,鼓勵他們從事公共衛生事業。教學上,他突破了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以實驗室為中心的公共衛生教育模式,堅持公共衛生教育應根植於社區預防和治療,他說:「治療醫學要診斷的是單個病人,公共衛生則要把社區作為自己的工作單元。」

他常引用班傑明·弗蘭克(Benjamin Frankin,1706-1790 )名言:一盎司的預防勝過一英鎊的治療(An ounce of prevention is worth a pound of cure),來強調預防醫學的重要性。

1925年9月,在蘭安生的指導下,協和醫學院和北平警察廳合作,在醫學院所在北京市東城區創建了 「第一衛生事務所」,開展公共衛生項目,內容包括小內科、小外科、牙科、生命統計、環境衛生、工廠衛生、學校衛生、婦幼保健、家庭接生等。這裡既是現代城市公共衛生的起源,也是協和醫學院公共教學的實驗現場,高年級的醫學生和護士學生每年輪流到事務所實習一個月,從而將現代醫學知識和社區群體保健、結合起來。

與此同時,在協和的學生中,蘭安生發現陳志潛不僅成績優秀,而且心懷悲憫、樂於奉獻,非常適合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60多年後,陳志潛在自傳中寫道:「蘭安生的遠見卓識、原創思想、百折不撓的務實精神,深深影響了我。從師生到同事,他一直在關鍵時刻給我忠告和指導,我們成為終身朋友。」

4. 協和醫學博士成為鄉村醫生

1930年左右,南京曉莊醫生陳志潛

醫學的最終目的和真正價值在於它的實踐意義。面對滿目瘡痍、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尤其是大眾飽受戰亂、貧窮、飢餓和疾病折磨的情況,促使我走出象牙塔,為變革現實而奮鬥。

——陳志潛 1985年

1927年3月15日,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在南京北郊創辦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旨在培養有社會改造精神的新型鄉村教師,他的教育理念是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陳志潛深受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實踐激勵,學生時代即在《丙寅醫學周刊》上撰文介紹曉莊師範學校的鄉村教育運動,也將鄉村教育視為向農民傳播現代醫學衛生知識的途徑。

1929年夏,臨近畢業的陳志潛躊躇滿志,計劃在協和醫學院附屬醫院做助理住院醫生。與蘭安生的一席長談,改變了他一生的志業。

蘭安生跟陳志潛說:臨床醫學之於病人,如同面臨森林裡一棵棵樹,哪棵樹病了,就去治哪棵。公共衛生學面臨的則是一群人,保護的一大片森林,你認為,目前中國最需要怎樣的人?

陳志潛決定追隨蘭安生,從事公共衛生的研究和實踐。

在蘭安生的推薦下,陳志潛和新婚妻子王文瑾離開北平,到南京國民政府衛生署報到,擔任南京曉莊師範學校鄉村衛生實驗區主任。在曉莊調查一周後,陳志潛向陶行知提出三點想法並獲得支持:第一,圍繞飲水、廁所、個人、家庭衛生,開展基本衛生條件治病;第二,開展預防接種,第三是開設衛生教育課程。

陳志潛為學校編寫出版了《衛生教育講義》、給農民上夜校課,創辦了全國第一個農村實驗衛生機構——曉莊鄉村衛生實驗區;開設了 「夫妻衛生所」,自己當 「鄉村醫生」,妻子當 「鄉村護士」,為農民預防接種、防病治療。

他回憶說,從曉莊執教及開設衛生所起,就將自己的命運和人民衛生事業聯繫在一起了,無論遇到多少艱難險阻都矢志不渝。

5. 社區醫學 定縣模式

1934年,陳志潛(左一)和家人在河北定縣家中。

我對向中國億萬農民傳播現代衛生保健的裨益這一問題的興趣,來自於若干堅定、持久的信念,即任何一個國家的強盛有賴於普通民眾;從西方傳入的科學醫學在很多方面都超過了我國傳統醫學所能提供的好處;只有當現代醫學能使普通人受益,而不僅限於少數特殊人群,對國家的衛生體制才能產生重大影響。

——陳志潛

工作不到一年,1930年4月,曉莊師範學校被政府查封。這年夏天,經蘭安生推薦,陳志潛到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造,1931年獲得公共衛生學碩士學位。他同時還在麻省理工學院進修健康教育學。後來,他到德國德勒斯登健康教育中心進修。

1931年9月18日,中國東北發生 「九一八事變」,日軍侵佔東三省。國難當頭,陳志潛於1931年底回國。

1932年初,還是經蘭安生介紹,他接受了平民教育家晏陽初邀請,出任河北定縣平民教育促進會農村建設實驗區衛生教育部主任,同時任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講師,指導醫學生和護理專業學生到農村實習。

定縣位於北京城北面約160公裡,50多年後,陳志潛仍清楚記得從北京到定縣的情形:1932年1月16日,他和平民教育促進會的同事一道從北京西站乘坐火車出發,經過12個小時的顛簸,換乘騾車抵達目的地。

從此,這位西裝革履的留學生,換上棉袍騎著毛驢走在泥濘的鄉村小路上,探索中國公共衛生之路。

早在1929年還是醫學生時,陳志潛曾在協和醫學院聽過教育家晏陽初(1893-1990)的演講,對他的平民教育運動的歷史和思想有一定了解。

晏陽初也來自四川,1918年獲美國耶魯大學學士學位後,赴法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華工志願服務;1920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碩士後回國,獻身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1926年他和同事選擇定縣翟城村推行鄉村教育計劃,他認為中國農民問題的核心是 「愚、貧、弱、私」,提出以識字教育治愚、以生計教育治貧、以衛生教育治療弱、以公民教育治私,採取、夜校、社會三種方式結合,幫助改善農民的知識、生產和健康狀況以及公民意識。

第一位到定縣工作的協和醫學院博士是1925年畢業的姚尋源。在鄉村健康建設方面,晏陽初尋求蘭安生和協和醫學院的幫助。1928年,經蘭安生推薦,姚尋源被任命為平民教育鄉村健康部第一任主任。兩年間,在紐約米爾班克基金會的資助下,他在定縣城鄉建立了一所醫院和幾家診所。1930年,他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造。

陳志潛則是第二位。他到定縣後,和在當地做調查社會研究的金陵大學小組合作,弄清當地情況,並根據在南京曉莊的經驗,選擇13個村莊作為試驗,將自己醞釀已久的農村保健體系付諸實踐,這是一個由下至上、讓貧窮農村社區享受現代醫療保健服務的三級模式,即由村保健員、鄉保健所、縣保健院組成。

村保健員的任務是從事預防疾病的宣傳、種痘、井水消毒、改良廁所等,同時對村裡出生、死亡情況進行登記,對需要醫生診治的病人及時轉診到區保健所;區(鄉)保健所所有醫學院畢業的醫生,除每天出門診,還兼管全區的預防工作和村保健員的管理;縣保健院主持全縣預防工作,醫護人員均受過現代醫學訓練。

陳志潛創立的中國農村三級保健體制,大大提高了農村的健康水平,它解決的是一個貧窮落後、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問題,以社區健康和疾病預防為重點,被稱為 「定縣模式」,包括洛克菲勒基金會官員在內的許多國際衛生專家前來實地考察,民國政府衛生署在1934年底決定向全國推廣定縣模式。1950年,新中國政府採納定縣經驗,全國普遍開展農村衛生建設,1958年建立全國性鄉村衛生保健系統。

1978年,陳志潛提出的村鄉縣 「三級醫療保健體制」,被世界衛生組織採納,作為 「初級衛生保健」 基本模式,向全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推廣。

1990年代初,聯合國兒童緊急基金會執行格蘭特博士(James P. Grant,1922-1995)對陳志潛說:「由於您在1930年代時首創的基層衛生保健的基本概念,使今天千百萬人得以生存,使全民受益於有組織的衛生服務,而不是只為少數人服務的革命思想,是您在本世紀在此星球上的重要貢獻。」值得一提的是,格蘭特博士是蘭安生的兒子,1922年出生在北京,1980-1995年出任聯合國兒童緊急基金會執行主任。

1933年,陳志潛著作:科學醫學在定縣的應用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爆發,定縣鄉村工作被迫結束,陳志潛回到北京,任協和醫學院副教授、北平第一衛生事務所所長;1938年5月,他秘密離開北京,南下長沙、貴陽,加入協和醫學院林可勝教授(1897-1969)組織的中國紅十字總會,加入抗日醫療救護。

1939年5月,四川省政府邀請陳志潛組織家鄉戰時救護。他離開貴陽回到闊別18年的成都,出任四川省衛生處處長、華西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教授、戰時醫療救濟負責人。

6. 四川省公共衛生事業奠基人

1940年代,陳志潛(前排左一)和中央醫學院同事

1939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四川成為日軍空襲目標。此時,淪陷區大學紛紛遷往大後方四川、貴州和雲南等,其中,位於成都的華西協和醫學院,以一校之力先後接納了五所內遷大學:中央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和燕京大學,時稱 「華西壩五大學」。

當時的四川成都,尚無公共衛生機構和公立醫院,只有教會辦的仁濟、存仁等醫院。1938年,華西協和大學醫學院、中央大學醫學院和齊魯大學醫學院等合作,成立 「三大學聯合醫院」,即現在的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前身,中央大學醫學院院長戚壽南(1893-1974)任聯合醫院院長。

從零起步建設四川建公共衛生事業,陳志潛的啟動經費只有3000大洋,沒有設備、辦公室和人員。他先和華西壩 「三大學聯合醫院」 合作,組成戰時醫療救濟隊,全力以赴地工作。直到1941年初,他才抽出時間,組織醫學生和護士到四川農村進行6個月的田野培訓,在成都西邊的溫江縣建立了一個農村試驗區,既服務於社區又服務於教學培訓,協和醫學院1926年畢業生李廷安(1898-1948)任試驗區的區長。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宣布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成都設立空軍基地,並加設防空設備,日軍對成都的空襲逐漸減少直至停止。陳志潛從戰時救護工作中抽身出來,著手建設四川省公共衛生體系。

至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陳志潛任四川省衛生處處長六年。這期間,他領導創立了四川省傳染病醫院、四川省婦幼保健院,建立起護士、助產士公共衛生人員培訓中心,並在四川省內80個縣成立了縣衛生院,不僅為四川人民提供了醫療服務,而且為四川作為抗戰大後方的救護做出傑出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在陳志潛的協調下,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從北京撤退到成都,成為華西壩五大學一員。1945年,協和醫學院復校,陳志潛當選醫學院董事,赴美國考察戰後的公共衛生教育。

1946年,陳志潛出任四川省立醫院第一任院長。四川省立醫院是今日四川省醫院和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前身。1941年8月三大學聯合醫院協議期滿,四川省衛生處和中央大學醫學院商量並報四川省政府批准,決定由四川省政府與中央大學共同籌辦一所公立醫院,作中央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戚壽南在1941-1946年間出任院長。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中央大學醫學院遷回南京,該醫院改名為四川省立醫院.

1947年初,陳志潛受命在國立重慶大學創辦一所國家級水平的醫學院,當時社會動蕩不安、通貨膨脹嚴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他領導建成醫學院並出任院長、公共衛生教授。

1949年是家國命運的分水嶺,林可勝、晏陽初等選擇到美國;11月30日,重慶解放,陳志潛選擇留下建設新中國。

7. 老驥伏櫪 始終如一

1981年,兩位鄉村發展同事、四川同鄉陳志潛(左)和晏陽初(右)在菲律賓久別重逢。

自然,任何一位有見解的、能像我這樣活過80歲的人,都會沉思個人現時和既往的成就,而不考慮個人將來的計劃和目標。在這方面,大多數人往往會吃驚地發現:我們一生中的成績太少了。我們可能為他人想了很多,然而,實際上我們為增進他人健康所做的,經常是失敗多於成功。

——陳志潛 1985年

1953年夏,重慶大學醫學院第一屆醫學生畢業。這一年,因國家實行高等學校院系調整,重慶大學醫學院與華西協和大學醫學院合併,成為 「四川醫學院」,陳志潛回到成都,出任四川醫學院公共衛生系教授,直到2000年以97歲高齡辭世。

1950年代,我國的衛生管理體制受蘇聯公共衛生教育模式影響,在農村基層保健組織迅速發展的同時,出現「預防」與「治療」分離、保健人員所受醫學訓練不足、公共衛生學科窄化等情況。陳志潛因直言不諱提出建議,1957年被劃為 「右派」,文革中被隔離審查。

2001年,華西醫學院陳芙君教授在《緬懷父親陳志潛》的文章中寫道:「父親一生受過許多波折,受到過多次不公正待遇,但是他從不怨天尤人,從不氣餒,沒有什麼事能阻止他為社會、為人群健康服務的決心。他時常告誡我們說 『人不是活給別人看的,活著就要自己問心無愧。』 」

1979年,中國和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並開始實行改革開放,76歲的陳志潛應邀赴北京,參加醫學教育和公共衛生教育研討會,並接受衛生部派遣,赴美國和加拿大調研醫學院教學課程和模式。

這是陳志潛1946年以協和醫學院董事身份赴美國考察後,33年來再次出國。他訪問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麥克馬斯特大學醫學院、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和醫學院、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等。他發現在這些醫學院裡,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沒有受到應用的重視,教學中臨床醫學與公共衛生分離。唯一例外的的是,他看見密蘇裡大學醫學院強調醫學生的群體健康教學。他寫道:

我遺憾地發現,在我訪問的醫學院中,我沒有看見公共衛生系的力量如半個多世紀前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蘭安生時代。

這一次的考察,陳志潛為我國七所高校爭取到洛克菲勒基金會支持,每年(1981-1989)資助40多名教師赴美進修。

1985年,82歲的陳志潛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並寫下自己一生學醫、農村衛生工作、科研和教學的經歷。伯克利分校公共衛生學院邀請漢學專家 Frederica M.Bunge 和陳志潛合作,於1989年出版陳志潛英文版傳記《醫學在中國農村——我的個人回憶》。

陳志潛寫道:

我本人的工作可能產生什麼影響有待時間作出判斷,我一生中的業務影響有盛有衰。1980年代中期,對我的工作的重視仍在繼續,而我只希望我的工作遲早對我所熱愛的人民的社會福利會有所貢獻。儘管有許多起伏,我以仍能履行我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感到高興。

我希望我們中國人民再也不要以 「自力更生」 為藉口,讓知識界與世界隔絕。

針對國內醫學與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分離,公共衛生人才培養仍然以預防醫學專業為主、缺乏臨床醫學、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培訓等問題,陳志潛早在1950年代和1980年已經指出:地方衛生工作者的培訓,應努力提高和制定一致標準,以及策劃有公共衛生理念的醫學生……對公共衛生在校生的醫學教育,重點應放在現場工作上。公共衛生專家是能夠有效解決問題的,農村衛生工作者在開始專業化培訓前應具有充分的各科醫學基礎。

蘭安生家族對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奉獻,也延續至第四代。貝蒂·格蘭特·奧斯汀(Betty Grant Austin,1920-2006)是蘭安生的女兒,1998年在加州大學伯利分校公共衛生學院創建獎學金項目—— 「陳志潛學者」(C.C. Chen Scholars),鼓勵傑出的畢業生服務於發展中國家的公共衛生領導事業。2006年,貝蒂去世後,她的家人將貝蒂紀念基金捐贈給 「陳志潛學者」 項目。

2020年8月17日,北京協和醫學院召開 「陳志潛口述史」 工作會議,陳芙君在會上分享了將父親錄音資料整理成文的感受,她說,我想陳先生一定希望看到他的母校協和醫學院能繼續秉承為國服務的宗旨,培養出更多高瞻遠矚、聰明睿智、腳踏實地、具有創造性、趕超前人的人才。

1980年代,陳志潛在回顧自己的工作時寫道:或許對我一生在中國農村衛生發展方面的這些反映,能得出的公正結論是:任何新的、進步的、和有深遠影響的見解,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使人們認識到它的重要性。

1998年9月10日 ,95歲的陳志潛為自己在1926年在《丙寅醫學周刊》上寫文章題字:二十年代,五四、五卅運動影響下,知識分子大多關心國家大事等,七青年作為醫學院學生也在大公報附刊刊發醫學半月刊,發表長文對我國學生事業學友寄予希望,此系該紹語。

1926年,作為協和醫學院醫學生、《丙寅醫學周刊》主編,23歲的陳志潛在發刊詞中寫道:今日之醫學範圍甚廣,不限於治療,亦不限制於預防。言治療而不講預防者非今日醫學之也;言預防而鄙視治療,亦非今日之醫學也。

「亡羊補牢,未為晚矣」。在全球抗擊新冠病毒疫情的今天,如何培養具有公共服務精神的醫學人才、「防」 與 「治」 分離問題、建立現代社區醫學保健體制,是世界和中國面臨的挑戰。正如先賢所言:「民為邦之本,本固邦寧」。

第三稿 2021年1月6日 星期三 10:00AM

參考資料

1. C. C. Chen, Frederica M Bunge, Medicine in Rural China-A personal Accou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1989.

2. John Black Grant: A 20th-Century Public Health Giant. Socrates Litsios. Perspective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Volume 54, Number 4, Autumn 2011 pp. 532-549 DOI: 10.1353/pbm.2011.0043

3. 陳芙君:緬懷父親陳志潛 https://myhxf.org/documents/chenzhiqian.htm

4. 九三學社四川省委:今天讓我們懷念「中國公共衛生之父」陳志潛先生 2020.03.13 http://www.93.gov.cn/html/93gov/zt/anti-2019-nCov/93xd/1ddeee2cf0a846b9b7f090778888463f.html

5. 紀念我國著名公共衛生學家陳志潛先生http://www.zhouqiren.com/overview/display-30.php

6. 北京協和醫學院來蓉訪尋「中國公共衛生之父」陳志潛先生生平 https://www.sohu.com/a/161598465_777344

7. Betty Grant Austin

https://www.legacy.com/obituaries/sfgate/obituary.aspx?n=betty-grant-austin&pid=18884442

8. 馮唐:疾病防控中的「大智慧」和「小聰明」http://web.anyv.net/index.php/article-3956748

9. http://www.zhouqiren.com/overview/display-30.php

相關焦點

  • 揭秘中國百年抗疫背後的協和人
    2019歲末,在新型冠狀病毒席捲湖北,蔓延全國之時,協和醫院相繼派出4批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共計186名隊員,這些隊員在武漢奮戰到最後一刻,在歷史的坐標繫上,寫下了協和的名字。事實上,近百年來協和人的身影始終活躍在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領域的舞臺上。協和百年史,同時也是一部百年中國抗疫史。
  • 協和醫事
    而蘭安生面前的中國,並沒有任何一個可以去實現公共衛生的基礎元素:普遍貧窮、缺乏衛生設施、系統不健全、文盲泛濫、政府不穩定、沒有任何現代的醫療保健系統……面對落後混亂的現狀,蘭安生開始了為醫學社會化努力的歷程,起點就是協和醫學院的公共衛生課程,以及東城一座破廟改造的「衛生示範區」。「60%有效的本土運動,強過100%有效的西方運動」。
  • 金陵協和神學院神學博士課程教學步入新階段
    經過近兩年的學習,金陵協和神學院首批博士研究生已經修畢相關課程,成績合格,並通過外語考試和專業課程綜合考試,於2018年5月4日通過論文開題報告,順利成為博士候選人。根據《金陵協和神學院攻讀神學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2020年學院將有首批神學博士研究生畢業。
  • 中國疾控中心獲批教育部、衛健委 「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革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發揮研究生教育對高層次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今年7月,教育部、衛健委聯合印發《關於實施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的通知,經單位申請、省級教育聯合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聯合推薦和專家諮詢,最終確認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立項單位。
  • 【求學求職】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
    一、單位簡介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以下簡稱所院)是中國醫學科學院下屬最大的醫學科研院所,也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教學主體單位之一。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立60周年的賀信中提出的「努力把中國醫學科學院建設成為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基地」的指示精神,建設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核心基地,實現北京協和醫學院「雙一流」學科建設目標,所院求賢若渴,誠邀致力於醫學研究,尤其是醫學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的優秀青年學者的加盟。
  • 微國美•畢業季|現實版黃金礦工—王丹和她的《黃金島》
    從14年冬到16年春,從煙臺到招遠到棲霞,國美影視編導專業的學生王丹,跟隨礦工,輾轉三個礦區,用相機記錄了礦工們地下採金生活以及討要工資的驚心歷程,完成了她的畢設紀錄片《黃金島》的拍攝。到了島上才發現那個島嶼一片荒蕪,根本沒有黃金,島上的居民靠劫持過往的客船為生。 而山東招遠市有著豐富的黃金資源,就如同一個黃金島,中國的大多黃金都產自這裡,這裡的人民也大多從事著與黃金有關的行業。這對異鄉兄弟攜家帶口來到這裡做金礦行業的工作,本以為可以獲得暴利,可後來的事情卻證明他們連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保證不了。
  • 王丹:80後視角下的《純純欲動》
    天津出生的王丹,早年師從臺灣著名導演孫樹培,參與拍攝了《還珠格格》等眾多知名影視劇。轉戰大熒幕後,他先後執導了《天降橫財》、《十五歲的笑臉》等多部電影,《十五歲的笑臉》還榮獲了美國聖地牙哥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等大獎,可謂成績斐然。王丹的電影不僅好看好玩,而且有思想有深度。
  • 醫療界的王牌軍:北協和、南湘雅、西華西、東齊魯、中同濟
    一條中國醫療界的四大王牌軍:「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都來支援武漢了!讓這些老牌醫學名校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北京協和醫學院1917年成立。中國醫學科學院1956年成立。中國醫學科學院和北京協和醫學院自1957年起實行院校合一的管理體制。
  • 加速引進全球創新產品 聚力共助公共衛生體系全面提升
    賽諾菲巴斯德中國區總經理張和平表示,本屆進博會上巴斯德將實景呈現對未來智慧公共衛生城市的構想和創新解決方案,攜手中國領軍力量全力構建公共衛生體系創新生態鏈,併集中展示4款全球首創的疫苗產品和具有突破性創新的預防手段,助推中國公共衛生體系的全面提升,為中國老百姓(603883,股吧)共享健康福祉不遺餘力。
  • 加速引進全球創新產品,聚力共助公共衛生體系的全面提升
    賽諾菲巴斯德中國區總經理張和平表示,本屆進博會上巴斯德將實景呈現對未來智慧公共衛生城市的構想和創新解決方案,攜手中國領軍力量全力構建公共衛生體系創新生態鏈,併集中展示4款全球首創的疫苗產品和具有突破性創新的預防手段,助推中國公共衛生體系的全面提升,為中國老百姓共享健康福祉不遺餘力。
  • 北京曾有位戰「疫」先驅:將火車車廂作為臨時隔離營,自製口罩
    鮮為人知的是,從發明醫用口罩到建立中國的防疫體系,都離不開一個人——伍連德博士。在清末的東北鼠疫中,他挽救了數萬同胞的性命,並由此構建了中國的防疫體系。伍連德在哈爾濱傅家甸指揮抗擊肺鼠疫。「1908年9月末那命中注定的日子,我來到了北京,變黃的秋葉已開始飄落。
  • ...中國召喚世界醫學人才|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向全球...
    據最新統計,全球新冠確診人數已逼近八千萬,百年來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正在深刻影響著世界格局和人類安全,醫學發展迎來巨大挑戰和重要機遇。12月22日上午,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通過廣泛途徑同步向全球發出邀約:加盟中國醫學!
  • 協和醫院:最頂尖的醫生,也要拼「基本功」
    協和醫院醫護人員上班前穿防護服。(梁淑怡製圖/圖)如果給醫療界「四大天團」打造一個明星組合,北京協和醫院是毋庸置疑的「C位」隊長。在中國,協和醫院被譽為攔在病人和死亡之間的最後一道關卡,治療各類疑難重症的最頂尖專家匯聚於此,連續十年在中國醫院排行榜中蟬聯榜首。
  • 如何補齊我國公共衛生短板?委員專家呼籲:加強戰略性研究、常抓不懈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強調,健康中國建設需要公共衛生大發展,重視公共衛生不能停留在口頭上,需要從戰略上重新認識公共衛生,解放思想,形成專業智庫,對公共衛生戰略進行理論研討,梳理中國公共衛生發展歷史,摸清國內外差距,全方位提升公共衛生安全,加強醫院與疾控系統建設,解決相關專業學生就業問題。
  • 文獻紀錄片《防疫先驅伍連德》(第一集)
    疫情洶湧時刻,東北數媒公司精心製作了五集文獻紀錄片《防疫先驅伍連德
  • 這家醫院與協和醫院不相上下?青島世福蘭斯醫院引發期待
    這不免讓許多網友聯想到國內的協和醫院,作為國民度與綜合地位都很高,歷史同樣非常悠久的國內領先醫院,二者確實存在許多相似點。而作為海外的首家旗下分院,韓國延世醫療院極為重視青島世福蘭斯醫院在中國的建設,青島世福蘭斯醫院也將直接引入延世醫療院的高端科研技術與專業的醫療專家,推進青島醫療產業高質量發展,豐富膠東區域優質醫療資源。
  • 政協委員反思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公共衛生缺乏戰略性國之重器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強調,健康中國建設需要公共衛生大發展,重視公共衛生不能停留在口頭上,需要從戰略上重新認識公共衛生,解放思想,形成專業智庫,對公共衛生戰略進行理論研討,梳理中國公共衛生發展歷史,摸清國內外差距,全方位提升公共衛生安全,加強醫院與疾控系統建設,解決相關專業學生就業問題。
  • 協和醫學院八年學制75分及格,「神人」不少
    這回是全英文教學了,像在美國大學的課堂上一樣嚴格,所以1949年以前北京協和醫學院「老畢業生」們,同時亦獲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協和護校畢業的「老護士」們也獲得美國註冊護士資格,全世界承認。且請看吳階平副委員長回憶自己在協和醫學院做學生時的狀況:「早8點從宿舍到學校,12點過後下課,趕回宿舍午餐,午休不超過半小時又趕回學校。
  • 65歲畫家蓋茂森南京迎娶23歲新娘王丹
    【南京日報報導】(記者 許琴 鄒偉) 繼82歲的楊振寧和28歲的翁帆結婚後,昨天,南京又有一對「老夫少妻」產生:65歲的著名畫家蓋茂森迎娶了23歲的山東姑娘王丹。1982年出生的王丹比蓋茂森整整小42歲。  山東萊陽兩人一見鍾情  蓋茂森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國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在美術界以人物畫享有盛名。
  • ...美國公共衛生專家福奇博士周二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早安美國...
    文 / 夏洛特2020-12-22 23:31:04來源:FX168 【福奇稱新冠變種毒株「很可能」已出現在美國】 美國公共衛生專家福奇博士周二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早安美國》採訪時表示,英國的新冠病毒新變種